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5200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docx

《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docx

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

第三章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

二战结束后,旅游被普遍视为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手段。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喷气民航客机的出现,使得跨越国界、大洋的旅行十分便利,出现了大规模游客流动的旅游现象。

随着这种“大众旅游”的出现,世界旅游发展进入了“现代时期”。

伴随着旅游的迅猛发展,旅游对接待地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造成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第一节旅游社会影响研究概述

一、旅游影响研究的脉络

到了20世纪60年代,旅游影响研究在欧洲和北美兴起,并且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范围广阔且意味深远的重要研究领域。

Williams将旅游的影响分为三类:

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

他的这种分类一直沿续至今。

不过历史地看,人们对旅游三方面的影响研究并不是并驾齐驱的,Pizam指出早期对旅游影响的研究着重于旅游的经济影响。

在这个时期,学者主要是研究旅游带给目的地的经济效应,如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和政府税收等。

尤其指出了旅游所具有的乘数效应。

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乘数效应提出质疑,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旅游影响研究关注的是旅游的正面经济影响。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旅游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旅游的发展,其对接待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人口结构的变化、文化的商品化、价值观的退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一批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环境学家,对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问题开始研究,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

由于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此,学者的研究重点就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者开始系统地、更公正地研究旅游现象。

以旅游的社会影响为例,Greenwood在重新审视他先前对巴斯克人地区(Basque)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变化的研究之后,认为这些变化是有建设性意义的。

史密斯在她主编的《主人与客人:

旅游人类学》(1989)再版时,要求所有作者重新审视第一版(1977)中的论文,从而以一种更加公正的角度来对待旅游的影响问题。

她自己则明确地在序言中指出:

“旅游并非是许多社会文化改变的主要因素。

”而Schluter和Var在1988年研究阿根廷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后指出,尽管当地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没有很强烈的感知,但是他们认为旅游带来了许多正面的社会文化影响。

根据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影响研究的历史脉络:

20世纪60年代的旅游影响研究着眼于旅游的正面效应,70年代则关注其负面效应,而到了80年代就开始站在一个公平的角度,系统地看待旅游的影响。

二、旅游社会影响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有些学者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是不同的,应该分别进行研究。

如莫菲在1985年指出社会影响包括:

“对社区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更直接的影响和对目的地的经济和产业的调整……而文化影响则是对社会准则和标准的更长期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逐渐地体现在社区的社会关系上和人造物品上。

然而,更多的其他学者则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不应割裂开来,而应结合起来,合二为一成为社会文化影响。

正如Mathieson和Wall所指出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之间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

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社会影响是指广义上的社会影响,其中包括了文化影响。

本文亦是从广义上来分析、探讨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

Figuerola将旅游的社会影响分为六大类别,它们分别是:

对人口结构的影响,职业形式和类别的变化,价值观的改变,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消费形式的变化以及带给旅游者的益处。

Pizam和Milman也对旅游的社会影响做出了类似的分类:

人口(人口的数量、年龄及结构方面的变化),职业(职业的变化和职业的分布状况),文化(传统、宗教、语言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社会准则的改变(价值观、道德、性别角色等),消费形式的变化(基础设施,消费商品)以及环境影响(污染、交通堵塞)。

对于Figuerola分类中的旅游对旅游者及客源地的影响,尽管一些学者,如McIntosh,GoeldnerandRitchie指出旅游带给旅游者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身心愉悦等社会影响,但大多数关于旅游社会影响的文献都仅仅分析旅游带给目的地居民的社会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旅游带给目的地的社会影响要远大于对客源地的影响。

因此,针对旅游社会影响的三个方面——对旅游者(客人)的影响、对目的地居民(主人)的影响和对主—客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后两个方面,而对旅游带给旅游者及客源地的社会影响不作探讨。

三、旅游社会影响研究的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旅游对一些目的地社会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对旅游持有消极的态度,严重的甚至发展到对抗的程度。

例如,1989年,在南澳大利亚州发生了当地人对旅游的抵制运动。

作为抗议,1994年4月,最高全国土著人组织以撤出欲投资当地旅游业的西派克银行10亿澳元投资相威胁。

如果继续忽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势必使这些地区旅游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了解、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旨在使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开发商对此有深刻认识,在发展旅游之前,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之时,将旅游的社会影响考虑进去。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的正面影响,抑制其负面影响,使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磨擦最小、旅游活动得以健康顺利地进行,并使旅游的发展为目的地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来正面的社会效益,从而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

一、目的地的人口结构与职业

(一)目的地人口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通常都会影响到目的地的人口数量,使当地人口数量保持稳定甚至是增长。

因为旅游所带来的新的工作机会一方面将延缓本地人口的外流,另一方面将吸引外来人口的加盟。

据WTO统计,当一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兴旺发达起来,国人就会产生旅游动机,全国范围内就会形成旅游市场,而这个市场的形成又带动了相关产业,刺激了旅游市场的发展。

旅游业里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数,全社会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到3~5个。

此外,旅游的发展还会影响到人口的结构。

Pearce发现,一些旅游目的地的年龄金字塔发生了变化。

而Peck和Lepie研究发现旅游对家庭的结构产生了影响,使得过去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瘦身”为现在的仅由父母、孩子构成的小家庭。

(二)职业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旅游业视为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旅游业中的就业岗位层次多,特别是许多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从而为广大家庭妇女和尚无技术专长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然而,由于这种工作往往无需很高的技术,地位也往往不高,薪水偏低。

那些待遇优厚的管理和技术工作则通常由外国专家承担。

据专家统计,在北美、西欧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比国民平均工资低5%~35%。

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因此,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也具有季节性、兼职以及临时性的特点。

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的旅游从业人员中有57%的员工是做兼职或临时工。

此外,在这些兼职员工中有70%是妇女,而在全职员工中女性只占到了40%。

因此,旅游还被批评为“妇女的集中营”。

旅游业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当地的就业格局,尤其是当地的农业从业人员会大幅减少。

因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会取得更高的收益,因而更具有吸引力。

二、对目的地文化和遗产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正是促使人们前往他国旅游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旅游者都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很感兴趣。

文化表现形式包括:

美术、音乐和舞蹈、手工艺制作、饮食、文学与语言、宗教等。

旅游在保护、挖掘当地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过去不被当地人重视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得到旅游者的认可而发扬光大。

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欣赏和认可,为当地的艺术家、工艺制作师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与此同时,老艺术家能够招收到年轻学徒,将手艺传授给新一代,从而加强了对当地遗产和古老文化传统的保护。

以印度尼西亚巴厘群岛为例。

自二战以来,该岛的国际到访游客迅速上升:

1969年接待了仅40000名游客,到了1994年则接待了1049000名游客,25年间增长了25.23倍。

而伴随着巴厘岛发展迅猛的旅游业,则是巴厘岛的传统文化的繁荣。

加麦兰(gamelan)民族管弦乐、黎弓舞(legong)以及木雕等传统文化因旅游者的到来而得到新生。

旅游还被认为对历史建筑物及遗址的保护或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大型的修复项目,如泰国的古都大城府(ayudhya)的修复、防止威尼斯市下沉的补救行动等。

(二)消极的影响

1.文化的庸俗化

许多仪式和艺术品所蕴含着的大量象征性和精神性意义的文化,不是轻易能被旅游者理解的,这需要旅游者具备很浓厚的人类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由于不能理解隐含在当地文化活动中的宇宙观,旅游者只能把这些活动当做奇特的、美妙的,甚至是可笑的习俗来看待。

从而人为地将当地活动变得庸俗化。

当目的地的文化和风俗作为吸引游客的吸引物时,有可能会一味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以牺牲当地的自豪和尊严为代价,使文化成为一种商品:

当地的宗教仪式成为一种非常商业化的活动。

2.文化的商品化

旅游者出于猎奇和留念的心理,往往会在旅游目的地买些纪念品。

通过市场推销制成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工艺可以起到一个复苏的作用,但是有时也使得它们的本来面目难以辨认。

在旅游市场上,以现代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宗教和艺术,将其舞台艺术化、程序化,是目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

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真实性。

当传统工艺、文化表现形式所既有的内涵变得没有赚钱重要时,当地文化就可能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而进行任意修改,从而使文化内涵渐渐消失,直至不见。

此外,文化的商品化可能导致传统的艺术、工艺品等文化形式逐渐消失或被假民间文化(Phonyfolkculture)或机场艺术(airportart)所取代。

3.文化的同化

文化的同化是指文化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异地的文化取代。

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势的社会常要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过程,称为涵化或同化(acculturation)。

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国家在发展旅游时,为了适应外来旅游者的需要而要对自身采取各项改造措施,就不可避免地要屈从于外来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

所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当地的文化被外来的强势文化所同化。

许多案例研究都表明,在发展旅游的不发达地区常会出现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并逐渐发展出受外来文化强烈影响的“可口可乐文化”的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巴特勒(1980)对苏格兰的斯凯岛(IslandsofSkye,Scotland)的研究、Gamper(1981)对奥地利南部的两个村庄的研究,以及Tsartas(1989)对希腊的两个岛屿所做的研究都指出,当地的语言正在被游客所使用的语言所代替。

三、社会准则的改变

受旅游者及其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冲击,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可能产生变化。

(一)价值观和道德的退化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一些地区的文化价值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甚至遗失,给人一种民风日下的恶劣印象。

如生活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本来保留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与人交易时一贯注重坦诚无欺,公平交易。

然而,在游客蜂拥而入购买傣族工艺品的刺激及外地商人经商方式的诱导下,许多傣族村寨中的年轻人开始背离本民族的道德规范,以傣族特色的销售方式将伪劣工艺品高价出售给游客,牟取暴利。

这种交易方式在西双版纳的景点及沿线村寨中蔚然成风,成为傣族民族旅游的重要购物方式。

于是,傣族年轻人就在旅游交易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