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1882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59 大小:11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docx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docx(1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docx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版

湘南学院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

(2011版)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二0一一年十月

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2、有机化学

3、物理化学

4、化工原理

5、应用电化学

6、有色冶金概论

7、仪器分析

8、冶金原理

9、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10、工业分析

11、专业英语

12、重金属冶金学

13、贵金属冶金学

14、冶金设备

15、稀有金属冶金学

16、结构化学

17、分离工程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09021131

课程学时:

120学时(一年一期48学时,一年二期72学时)

学分:

7.5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是化学化工类必修的四大基础化学之一,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它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课程主要包括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

化学原理部分主要讲述化学反应中能量和反应速率理论;三大类型的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四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合物结构);元素化学部分,以周期为纬,以族为经,经纬交叉,讲述有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并对其规律作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绪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地位;

2.建立终生学习观,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探讨化学学习方法;

3.使学生了解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学习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化学学习方法,实验基本要求

(三)课时安排:

2学时

(四)主要内容

1.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地位;

2.化学学习方法——及时复习、适当练习与持之以恒;

3.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学习基本要求;

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概念;

2.了解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范围;

3.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

4.理解原子结构的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则和s、p、d、f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

5.会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性质,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波粒二象性,量子数,波函数的图形,周期表

(三)课时安排:

10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亚原子粒子

第2节波粒二象性——赖以建立现代原子模型的量子力学概念

第3节关于氢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

第4节波动力学模型

第5节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

1.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概念;

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基元反应有关的简单计算;

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速率方程,阿仑尼乌斯公式,反应动力学。

(三)课时安排:

8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第2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3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4节化学反应机理的某些概念

第5章酸碱和酸碱反应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布朗斯特酸碱、路易斯酸碱和软硬酸碱理论的意义和要点;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pH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布朗斯特酸碱、路易斯酸碱和软硬酸碱理论,溶剂的拉平效应

(三)课时安排:

8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布朗斯特酸碱理论

第2节路易斯酸碱理论

第6章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两种配平方法;

3.了解埃灵罕姆图的意义及其应用;

4.熟悉能斯特公式、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及其应用;

5.了解电势数据的两种图示法及其应用;

6.简单了解电化学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氧化与还原,氧化值,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公式,电解

(三)课时安排:

6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2节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第3节水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和电极电势

第4节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第5节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和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第6节应用电化学简介

第7章金属配位化合物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命名;

2.熟悉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会进行一般配离子结构判断和磁性计算;

3.了解晶体场理论的要点,弄清八面体场、四面体场和平面四边形场中d轨道的分裂;

4.弄清分裂能和晶体场稳定化能概念,初步学会上述几种场中分裂能及稳定化能的判断;

5.了解配位化合物的顺反异构和旋光异构概念,初步学会上述两种异构体的判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配位价键理论,外轨,内轨,反遗键,晶体场理论,d轨道分裂及分裂能,晶体场稳定化能

(三)课时安排:

6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相关定义和命名

第2节化学键理论

第3节异构现象与立体化学

第4节配位实体的热力学稳定性

第5节配位实体的某些动力学问题

第8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弱酸、弱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2.了解水溶液中酸碱各种组分的分布系数概念;

3.掌握各类酸、碱及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

4.了解各类离子与水的作用机理;

5.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等概念;

6.掌握强酸(碱)滴定强碱(酸)或弱碱(酸)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活度,活度系数,水解常数,缓冲溶液,缓冲原理,滴定曲线,滴定突越范围,直接滴定法,间接滴定法

(三)课时安排:

8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弱酸、弱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第2节计算溶液的H3O+浓度的精确式、近似式和最简式

第3节水解

第4节缓冲溶液

第5节酸碱滴定原理

第6节滴定方式和应用实例

第9章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

2.掌握微溶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

3.熟悉影响条件溶度积和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4.熟悉几种重要的银量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溶解度,溶度积,溶度积常数,分步沉淀,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多重平衡原理,沉淀滴定法

(三)课时安排:

6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2节沉淀滴定法

第10章条件稳定常数和络合滴定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中EDTA及其螯合物的分析特性;

2.掌握络合平衡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

3.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及常用的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使用条件;

4.熟悉络合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突跃;

5.了解络合滴定的应用及计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副反应系数,酸效应,条件稳定常数,络合滴定曲线,突跃,络合掩蔽

(三)课时安排:

8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EDTA:

络合滴定最重要的滴定剂

第2节条件稳定常数

第3节络合滴定原理

第4节滴定干扰的消除

第5节络合滴定方式

第11章条件电势和氧化还原滴定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条件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类型及应用。

3.熟悉各种副反应对条件电势的影响。

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条件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条件电势,离子强度,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可逆电对

(三)课时安排:

6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电势

第2节滴定曲线和指示剂

第3节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12章s区元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s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解释Li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什么最低,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

2.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

3.了解s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

4.了解s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

5.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

6.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IA、II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三)课时安排:

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单质

第2节化合物

第13章p区元素

(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p区元素的特点;

2.了解p区元素的存在、制备及用途;

3.掌握重点元素硼、铅、碳、硅、氮和磷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

4.从正硼烷的结构了解缺电子键和硼烷结构;

5.了解一些无机材料的制备和用途;

6.了解惰性电子对效应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硼,碳,硅,氮,磷,三中心二电子键,惰性电子对效应

(三)课时安排:

8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概述

第2节天然资源、单质的提取和用途

第3节硼的单质和化合物

第4节金属键及其化合物

第5节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第6节硅及其化合物

第7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8节磷及其化合物

第9节长周期元素和惰性电子对效应

第14章p区元素

(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16-18族元素的特点;

2.了解重点元素的存在、制备和用途;

3.掌握重点元素硫、卤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

4.了解第1个稀有气体化合物的诞生及其对化学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氧、臭氧、过氧化氢,硫、卤素,稀有气体

(三)课时安排:

6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16-18族元素概述

第2节工业资源、单质的制备和用途

第3节过氧化氢和臭氧

第4节硫的重要化合物

第5节卤素

第6节稀有气体

第15章d区元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d区元素的通性,即d电子化学的特征;

2.掌握钛单质、TiO2、TiCl4的性质和制备,钛合金的应用;

3.掌握铬单质的特性与制备,三价铬与六价铬的转变;

4.了解钼和钨的简单化合物及同多酸、杂多酸的概念;

5.掌握从软锰矿制备单质锰,锰的变价及其氧化性;

6.了解铁、钴、镍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掌握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性质;

7.掌握铜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着重了解其歧化反应;

8.了解锌、镉、汞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钛,铬,锰,铁,钴,镍,铜,锌,镉,汞,羰基化合物

(三)课时安排:

10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d区元素的通性

第2节金属钛及其化合物

第3节金属铬及其化合物

第4节钼和钨

第5节锰及其化合物

第6节铁、钴、镍及其化合物

第7节铜及其化合物

第8节贵金属元素的不活泼性和催化性能

第9节锌、镉、汞及其化合物

第10节过渡元素与CO形成的化合物

第16章f区元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镧系元素电子结构、名称,镧系收缩概念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

2.了解镧系元素的存在,制备及用途;

3.重点掌握镧系元素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4.了解镧系元素的分离方法,特别注意溶剂萃取法及离子交换法的原理;

5.简单了解锕系元素电子结构、名称及与镧系元素的相似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镧系元素,稀土元素,镧系收缩,稀土配合物,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锕系元素

(三)课时安排:

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1节镧系元素的存在,提取和应用

第2节镧系元素的相互分离

第3节锕系元素简介

第17章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氢在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

2.了解氢的存在和用途,掌握氢的主要工业和实验室制法;

3.认识氢的三种同位素;

4.掌握二元氢化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5.了解氢能源(发生、储存、利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氢,同位素,氢化物分类,氢能源

(三)课时安排:

0学时(课后自学)

(四)主要内容

第1节氢的存在、制备及用途

第2节二元氢化物的分类

第3节氢能源

第18章核化学简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有关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衰变的概念;

2.会正确书写核化学方程式;

3.了解放射性碳-14测定年代法;

4.了解核能和核能利用的基本概念;

5.简单了解人工核反应和超铀元素合成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放射性衰变,半衰期,核裂变,核聚变,自持链反应,超铀元素,射线疗法,放射性示踪剂

(三)课时安排:

0学时(课后自学)

(四)主要内容

第1节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衰变

第2节核能和核能利用

第3节人工核反应和超铀元素的合成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组织研究所或工厂的参观及参加学术讲座,并结合学生的课后练习与辅导。

四、成绩考核方式

每学期进行一次笔试,占80%,平时考查占20%。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西北大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主要参考书目

⑴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⑵无机化学(第四版)北师大,华中师大,南京师大高等教育出版社

⑶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⑷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高胜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09018021

课程类别:

必修课

课程学时:

88学时

学分:

5.5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要求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一门基础理论课。

它应在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系统的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了解其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胜任化学化工相关行业工作和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⒈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同分异构、结构和性质,重要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⒉应用价键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通过乙烯、丁二烯和苯等物质的结构的讨论,定性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

⒊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

⒋了解过渡态理论。

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⒌熟悉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

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周环反应。

并能初步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

⒍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⒎初步了解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并能认识简单的典型图谱。

⒏掌握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初步掌握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⒐初步了解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熟悉有机物中共价键的性质;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及其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日常生活和消防工作中的地位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定义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三)共价键的断裂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及其性质

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五节有机化学的发展及应用

第六节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 烷 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烃的定义和分类,烷烃的定义、通式、同系列、系差等概念;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烷烃的结构及sp3杂化、σ键,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结构间的关系;熟悉烷烃的卤代反应及自由基反应机理,烷烃的物理性质;了解习惯命名和衍生物命名,烷烃的天然来源及石油的成份。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烷烃的结构和命名

(二)烷烃的化学性质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烷烃的定义、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

第三节烷烃的结构和构象

(一)烷烃的结构

(二)烷烃的构象

第四节烷烃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烷烃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反应

(二)异构化反应

(三)裂化反应

(四)取代反应

*第六节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机理

第七节烷烃的天然来源

四、实验一基本操作及典型化合物的性质

 

第三章 烯 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烯烃的定义、通式和命名,烯烃的结构、sp2杂化、π键及顺反异构现象;掌握烯烃的结构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间的关系、烯烃的氧化产物与烯烃结构间的关系;熟悉烯烃的来源和制法;了解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及其机理和加成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烯烃的命名和结构

(二)顺反异构及其命名(Z/E法)

(三)亲电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烯烃的构造和命名

第二节烯烃的结构

(一)烯烃的结构

(二)顺反异构现象

第三节E-Z标记法──次序规则

第四节烯烃的来源和制法

第五节烯烃的物理性质

第六节烯烃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二)氧化反应

(三)α-氢原子反应

(四)聚合反应

第七节几种重要的烯烃

 

第四章 炔 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炔烃的定义、通式、分类、异构、命名以及炔烃的结构、sp杂化;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与结构间的关系,炔氢反应(重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及重金属炔化物的易爆性;了解炔烃物理性质、聚合反应、炔烃的来源和制法。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炔烃的命名、结构

(二)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三)炔烃的氧化反应

(四)炔氢的反应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第二节炔烃的结构

第三节炔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炔烃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二)氧化反应

(三)炔氢原子反应

(四)聚合反应

第五节 乙炔的制法及应用

 

第五章 二烯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二烯烃的定义、分类、结构和命名;掌握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反应和双烯合成的特点;熟悉二烯烃的共轭π键、共轭体系、共轭效应及电子效应;了解共轭二烯烃的聚合反应及天然橡胶、合成橡胶。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共轭二烯烃结构、共轭π键

(二)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

(三)1,4-加成、双烯合成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

第三节超共轭效应

第四节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五节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

第六章 脂环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脂环烃的定义、通式、分类、结构和命名(包括桥环、螺环化合物)以及脂环烃的加成、取代和氧化规律(小环易加成、难氧化);熟悉环的结构和稳定性间的关系;了解脂环烃的主要物理性质。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环的结构和稳定性

(二)脂环烃的命名(桥环、螺环化合物)

(三)小环化合物的易加成、难氧化的性质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脂环烃的定义和命名

第二节脂环烃的性质

第三节脂环烃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第四节萜类和甾族化合

 

第七章 芳烃及稠环芳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芳烃的定义、分类、苯的结构、闭合共轭体系、芳香性及苯的同系物的命名;掌握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定位规则,侧链卤代和氧化反应;掌握萘的结构及命名、萘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熟悉休克尔规则及非苯芳烃的芳香性判断;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易燃性),联苯、蒽、菲的结构及命名。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芳烃的结构、命名闭合共轭体系

(二)亲电取代反应及其定位规律

(三)侧链氧化

(四)萘的结构、命名

(五)亲电取代反应、非苯芳烃芳香性的判断

三、课时安排:

6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苯的结构

第二节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第三节单环芳烃的来源和制法

第四节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一)取代反应

(二)加成反应

(三)芳烃侧连反应

第六节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一)定位规律

(二)定位规律的解释

(三)二元取代定位规律

第七节多环芳烃

第八节非苯芳烃及休克尔规则

 

第八章 立体化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手性和对映体;掌握旋光性和比旋光度;掌握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掌握构型的确定方法、表示法和标记;熟悉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手性和对映体

(二)构型的确定方法、表示法和标记

三、课时安排:

6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手性和对映体;

第二节旋光性的比旋光度

第三节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第四节构型的确定方法、表示法和标记;

第五节外消旋体的拆分;

 

第九章 卤代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卤代烃的定义、官能团、结构、命名以及卤剂灭火剂的命名;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亲核取代反应机理、消除反应机理;熟悉卤代烃的主要物理性质,卤代烃的制法以及卤代烃在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内容

(一)卤烃的命名

(二)亲核取代

(三)消除反应

(四)卤剂灭火剂

三、课时安排:

6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卤烃的分类及命名

第二节卤烷的制法及物理性质

第三节卤烷的化学性质

(一)取代反应

(二)消除反应

(三)与金属作用

*第四节卤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机理

第五节卤代烯烃、卤代芳烃

第六节多卤代烃及应用(卤剂灭火剂、致冷剂)

 

第十章 醇、酚、醚

一、教学目的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