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 包身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0175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 包身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 包身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 包身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 包身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 包身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 包身工.docx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 包身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 包身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 包身工.docx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1课包身工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能力目标

恰当地运用速读、精读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情感目标

了解包身工的含义和包身工制度,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知作者]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中国著名文学家、电影艺术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

1929年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

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知背景]

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为了转嫁损失和渡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

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

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

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作品就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

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以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

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他在深入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便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知常识]

报告文学: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

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

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拎着(līn)

(2)籼米(xiān)

(3)譬如(pì)(4)夏衍(yǎn)

(5)水门汀(tīng)(6)揩地(kāi)

(7)蹒跚(pánshān)(8)倾轧(qīng)

(9)谄媚(chǎnmèi)(10)虐待(nüè)

(11)呻吟(shēnyín)(12)吆喝(yāo)

(13)骷髅(kū)

2.多音字

(1)因词而异

①拗拗断(ǎo拗口(ào②哄一哄而散(hòng哄骗(hǒng

③说游说(shuì说话(shuō④轧轧场(yà轧钢(zhá

(2)一言辨异

⑤他买了一款人人称(chēng)道又称(chèn)心如意的液晶电视。

⑥小时候,小明常常在弄(lòng)堂戏弄(nòng)他。

二、写准字形

1.rú(儒嗫rú(嚅2.诉sòng(讼sōng(松

3.dìng(订伶dīng(仃4.宽shù(恕愤nù(怒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抱怨·报怨

填一填

①当我们抱怨大蒜价格暴涨、指责恶意炒作的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把这当作一件坏事,比如种植大蒜的农民。

②老子认为,做人做事要受得住委屈,经得起冤枉,而且还要以德报怨。

辨一辨

“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

“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

(2)赢利·盈利·营利

填一填

①采购公物,绝对不可从中营利。

②这场活动我们盈利一万元。

③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

辨一辨

“营利”就是“谋利”,以赚钱为目的,但是未必能够赚到钱。

“赢利”指的是赚钱,可能亏本,也可能盈余。

“盈利”指扣除成本,还赚到了钱。

2.成语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唐朝后期的皇帝过得很惨,生杀予夺大政方针除了出自宦官,就是出自藩镇强帅,朝廷都是别人的朝廷。

(√)

解释:

“生杀予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2)教室里桌椅摆放十分整齐,横七竖八,真是横看横成行,竖看竖成行。

(×)

解释: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3)我反正已经尽力了,考上考不上还是一听天命吧。

(√)

解释:

“一听天命”指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

(4)我们班同学凡事都抱成一个团,干事里应外合,集体荣誉感就是强。

(×)

解释:

“里应外合”指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5)当记者问到在中网的ATP选手中有没有她的偶像时,郑洁不假思索地说:

“有呀,他就是莫亚!

”(√)

解释:

“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包身工》是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一、阅读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强调了哪些因素?

答:

答案:

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

可见,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

二、阅读第3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2.“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的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

答案:

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情景。

疲倦,拥挤,昏沉,杂乱,连一点羞耻心都没有,这哪里是豆蔻年华少女们的生活啊!

这些细节描写,足已显示出包身工们所过的非人的生活,她们已被摧残成没有知觉的“生物”了。

三、阅读第6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答案: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当时她们的狼狈相,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四、阅读第24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4.“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这一句中的“红砖头的怪物”“张着嘴巴”分别指什么?

答:

答案:

“红砖头的怪物”,指的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纺织厂,“张着嘴巴”既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暗示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吃人的本性。

本句形象地说明了是弱小的乡下姑娘让纺织厂变得庞大,他们的暴利,就是用包身工们的血汗凝成的。

五、阅读第48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中“饲养”一词有什么特殊含义?

如果改成“喂养”好不好?

答:

答案:

“饲养”一般是指喂养动物,这里移用来修饰人类,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即人不如物。

如果改成“喂养”就没有这种比拟的效果。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知识解读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是新闻的基本条件。

新闻传媒要求自己刊发的稿件必须客观表现对事件的看法,不能准确反映客观的词句不能使用。

答题角度

(1)从语言是否准确记录和再现了新闻内容的真实的角度考虑。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是源,新闻是流,事实决定新闻,这就需要有准确的语言来呈现。

(2)从逻辑学和语义学的角度考虑。

新闻语言的准确,从逻辑学的角度说,就是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合理;从语义学的角度说,就是表意明确,不产生歧义,合乎分寸,没有偏差,符合实际,没有虚假。

(3)从遣词造句上的准确精练性方面考虑。

精心选择与局势、事件或个人相匹配的词语。

要知道,缺少语言的准确性,记者就无法使报道与事件相符。

要注意词意的差别,还要留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语言的得体等。

六、阅读第50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6.谈谈你对“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一句的理解。

答:

答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黑夜,是黎明的前奏。

那些侵略者必定会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

七、阅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句子中列举数字的目的是什么?

(1)上午四点过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

(2)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3)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4)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答:

答案:

翔实的事实在文章中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数字就充分说明了包身工所过的非人生活以及帝国主义资本家对她们残酷的压榨。

8.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答案: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

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

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包身工》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们的遭遇公布于世。

学完了这篇报告文学,你能说一说,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谁吗?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

观点1:

我认为应该是“带工老板”,他们是一伙骗子。

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他们的,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观点2:

包身工固然是他们骗来的,但看问题要看实质。

“东洋婆”和“拿莫温”们才是罪魁祸首。

他们随时会对包身工“殴打、罚工钱、停生意”,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方法,种种惩罚让包身工苦不堪言。

再说带工老板也是替他们干的。

观点3:

包身工制度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温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是压榨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者。

点面结合

[课内·回扣]

点面结合法,就是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谋篇布局的一种写作方法。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小福子”遭到“拿莫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课外·拓展]

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点面结合显价值

例如:

几个同来的队上知青,各被人围了打听。

不一会儿,“王一生”“棋呆子”“是个知青”“棋是道家的棋”,就在人们嘴上传。

(阿城《棋王》)

“几个同来的队上知青”“‘是个知青’……,就在人们嘴上传。

”这是面的描写,它交代了《棋王》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时期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时代背景往往是作品最大的“面”,作品中所描绘的人事便都是这个“面”上的“点”。

“文革”,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有了这样一个“面”的衬托,棋王王一生“有独立追求,能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中,坦然面对一切”的形象便更加具有感染力,小说的艺术价值也更凸显。

2.点面结合绘场景

例如:

“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

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

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

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

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

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

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

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

四五条狗蹿来蹿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

”(阿城《棋王》)

任何场面描写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展开的,这是一个千人观棋的壮观场面描写。

“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

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

……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这些是“面”的描写,概括性地写了观棋人数之多、情形之乱、场面之闹,是对观棋全场情景的总的描绘。

“行人、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长途车上的乘客、一个傻子和四五条狗”这些是“点”的描写,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有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张望”,有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探出头”,有对狗的动态描写“蹿来蹿去”。

对于场面描写来说,“面”的描写似广角镜头,“点”的描写似特写镜头,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画面才是立体的,场面才是生动的。

写好了场景,就为人物出场置下了大背景。

目睹了这样一个千人观棋的壮观场面,棋王王一生大战九人的超越与悲壮、惊心与动魄,以及如此人物的精神面貌,皆不难想象。

3.点面结合写人物

阿城的《棋王》,下棋前,王一生决定不参赛、到接受与九人同时对弈以及赛前把书包托付给“我”,这些描述虽然刻画出了他不慕虚名、坚韧顽强、有精神寄托的思想性格特点;但这些都只是对主人公所作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铺写;一人与九人同时下盲棋的车轮大战,才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点”的描写,“以棋写人”。

“点”的渗透,使人物形象骤然立了起来,更深刻地揭示了王一生对棋的执著与专注到了忘我的境界。

点面结合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王一生下棋,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精神。

“点面结合运千钧”。

点面结合是写作的一种形式,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写点不写面,点失去了依存;写面不写点,面显得苍白。

二者兼顾,方可相得益彰。

[迁移·运用]

请你写一段文字,要运用场面描写,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

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声,比赛开始了。

同学们摆好了姿势,成“工”部式,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

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

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

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

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

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

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绸从中点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近。

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

素材主题

躬行

[课内·提炼]

夏衍为了写《包身工》,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到日本纱厂和工房门口去调查和观察实际情形,和工人交朋友,这样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取得了丰富而真实的材料。

作者的这种务实躬行的态度,在《包身工》一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课外·延伸]

1.采访四方,终成巨著

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的著述,李时珍远行实地考察,上山采访和拜访有实际经验的人。

他历尽千难万险,中草药药材丰富的崇山峻岭,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白天深山采药,晚上对每一棵药草,从产地、栽培到苗、茎、叶、根、花果以及形态气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

李时珍辛勤劳动了19年,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经过几十遍的反复修改,终于在60岁时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

2.以实践为根基的竺可桢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自从事气象工作之日起,每天都要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数十年如一日。

直到临终的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手在病榻上记下当天的气温,由于不能亲自到户外测量,依据的是气象局的报告,所以在记录上注上“局报”二字。

他毕生积累了40多本气象日记,这不仅是他探索我国气象规律的第一手素材,还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基础。

3.名言警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2)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

(4)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实验得来。

——伽利略

(5)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古波斯·萨迪

[运用·点拨]

雾里看花,你看不到花儿为了盛开流下的汗水;水中望月,你看不见它隐藏在皎洁之下的灰尘。

世间的事情,全都是雾锁烟笼,想探求事物的真相,请以心为眼,躬行探求。

(时间:

40分钟分值:

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拿出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________也没有的!

②“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样的心境,应当属于今年的新疆棉农。

棉价高时自当果断出手,捂棉惜售只会落个________神伤的下场。

明天的棉价,谁知道呢?

③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兴办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放开了民营资本举办________性医院的相关政策。

④面对物价不断上涨的压力,民众已经从一开始喋喋不休的________,开始转向理智的精打细算,到处寻求“便宜货”“替代品”。

A.权利黯然赢利报怨

B.权利黯然营利抱怨

C.权力暗然赢利抱怨

D.权力暗然营利报怨

解析:

选B第①句选“权利”,重在强调可享受性,与“义务”相对,而“权力”重在可支配性;第②句应选“黯然”,表示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第③句,“赢利”是名词,指所得的利润;“营利”是动词,指谋求利润。

第④句,“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词义较重;“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埋怨,词义较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平安信托一项理财产品资金池中的14.5亿元资金,在深圳一名资金中介的撮合之下,涉嫌被平安公司、银行人员的里应外合套取随意使用。

②在采访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主任过敏意时,记者请他为家乡发展题词,他不假思索提笔就写:

“希望无锡对中国的科教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③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肩头不可推卸的使命、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画家、诗人联手打造的“扬州好人”画像配诗展在扬州文化馆展出,参观者不绝如缕。

⑤户籍制度改革牵扯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绝不可能一挥而就。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④⑤

解析:

选D①里应外合:

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②不假思索: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③义不容辞: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指理应接受。

④不绝如缕:

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声音思绪等悠长不绝。

不合句意。

⑤一挥而就:

一动笔就写成了。

形容才思敏捷。

不合句意。

应改为“一蹴而就”。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环保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开展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已经进行一个多月了。

这场将历时一年、共计25轮次的环保督查,范围广、时间长、力度大,被称为我国环保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

B.3月22日上午约8点半左右,河南省某县第三实验小学发生一起学生踩踏事故。

事故造成一名学生因抢救无效死亡,多名学生受伤。

目前,校长已被免职。

C.韩国政府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23日公布了《2017年度定期财产变动事项公开目录》表明,朴槿惠申报的财产总额为37.38亿韩元,比去年增加了2.18亿。

D.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日前对媒体表示:

“在朝鲜核武器成为迫在眉睫的威胁情况下,美国将根据其发展情况,也许会不得不考虑允许韩国与日本的核武装化。

解析:

选AB项,“约8点半左右”重复赘余;C项,结构混乱,“公布了”改成“公布的”;D项,不合逻辑,矛盾,“也许会”“不得不”分别表示“可能”“必须”。

4.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芦柴棒,去烧火!

妈的,还躺着,猪猡!

B.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C.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D.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解析:

选A“芦柴棒”是借代(用特征代替本人的名字)。

B项是比喻(明喻),C、D两项也是比喻(暗喻)。

5.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

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___________。

A.一条水门汀的弄巷马路把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B.一条水门汀的弄巷马路将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C.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巷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D.一条水门汀的弄巷马路使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解析:

选C承前应用被动句,与前面的主语相搭配。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端午节

振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

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

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会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

去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飘渺而不可触摸了。

“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