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9794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宥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在宥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在宥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在宥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在宥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宥注.docx

《在宥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宥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宥注.docx

在宥注

在宥注

(在宥之名,惑人久也。

《文选》谢灵运《从宋公戏马台》诗注引司马云:

“在,察也。

宥,宽也。

”苏舆云:

“在不当训察,察之固治之矣。

在,存也。

存诸心而不露是非善恶之迹,以使民相安于浑沌,正《胠箧篇》含字之旨。

”然观此文,文意庞杂,似非连属相贯而然。

尤其最后一段,宣颖曰:

“此段意肤文杂,与本篇义不甚切,不似庄子之笔。

”思古有宥坐之器,置于座右以为劝诫。

亦有坐右之铭,太庙右陛之前,金人铭也。

故此在宥者,在右也,置坐右为戒之言也。

文义庞杂互不连属,或精深或肤浅,集言而铭罢。

因此王夫子云:

“此篇言有条理,意亦与内篇相近,而间杂老子之说,滞而不圆,犹未得乎象外之旨,亦非庄子之书也。

”)

闻在宥天下,(在宥之铭以戒天下也。

)不闻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此互文也。

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即言,在宥之者,恐天下淫其性迁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

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恬者,静也。

至静若渝。

愉者,偷也。

老子云: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尧治天下,民淫其性失其质真也。

桀治天下,民迁其德失其建德也。

此为在宥之铭之总论,以下即铭文也。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此处断句有误。

当为: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毗,附也。

)阴阳并毗,(此并,非言阴阳皆附也,乃是偏邪相就之意。

《灵枢·行针》云:

“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

”此之谓。

)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

(四时不至谓四时节令不以时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中道不成章者,喻也。

大木谓章。

木在道中不成大材也,以道中人行兽迹,万物往来,所以有扰也。

木扰不成材,人扰失其德。

喜怒失位,气扰也。

居处无常,形扰也。

思虑不自得,故失其德也。

)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乔作骄。

诘谓责让。

恣意责让也。

卓者超卓。

鸷谓疾厲之氣。

疾厲之氣太盛也。

天下人失其和也。

崔云:

“乔诘,意不平。

卓鸷,行不平。

”)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

(曾史乔诘,盗跖卓鸷也。

)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足也)。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匈匈,喧擾之意。

性命者,性与命也。

性谓内蕴之情性,命谓托生之身形。

而且说(悦也)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相者,助也。

技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皆技。

《礼记·王制》曰:

“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

”礼有祭,则相于祝醫卜也。

礼有燕,相于射御也。

礼有宾,相于史也。

礼必有服饰,悬磬带韠,玄端大带,需工匠制也。

礼必有祭器,壁、琮、珪、璋、琥、璜,需工匠制也。

礼必有供器,尊、豆、簋、缶、鼎,需工匠制也。

如此之类,故相于百工也。

)说乐邪,是相于淫也;(郑卫之音是也。

)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藝謂禮、樂、射、御、書、數。

圣邪忽道德而重六艺,故相于艺。

)说知邪,是相于疵也。

(疵者,病也。

知邪则偏用心计,谋虑纷纭,则心力耗散,神困意倦,常常有惊惧之态,故阴阳之和不成而易病。

故云相于疵也。

)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聪明仁义礼乐圣知),存可也,亡可也。

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不申舒貌)獊囊(犹抢攘,匆忙纷乱貌)而乱天下也。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

甚矣,天下之惑也!

岂直过也而去之邪!

(此喻也。

邪即斜,与直对。

直过不正之却行之以邪也。

以喻天下乱不正之以道德而却尊惜聪明仁义礼乐圣知之邪者而行也。

)乃齐(即斋)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

吾若是何哉!

(此亦喻也。

斋戒犹燕乐也,其行不正,如是。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语见《道德经·十三章》)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见《骈拇注》,五味、五声、五色之臧谓之五藏。

)无擢(出也)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王先谦曰:

“不动而如神,不言而名章。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崔瞿问于老聃曰:

“不治天下,安藏(即臧,善也)人心?

”老聃曰:

“女慎,无撄人心。

(撄,系也。

)人心排(排斥也)下而进(亲近也)上,上下囚杀,(此言人心系于礼,上囚下杀也。

亲上则礼谨而囚于上,排下则礼废而杀于下。

以人心而言,上拘而下骄也。

宣颖云:

“上下之间系之若囚,伤之若杀。

”苏舆云:

“其亢上也如杀,其排下也如囚。

杀则骄,囚则偾。

”皆不得其旨也。

)淖约柔乎刚强,(淖约者,柔弱也。

柔者,安也。

柔弱安乎刚强。

《易·说卦》云: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人心亦兼有刚柔也。

此之谓。

)廉刿雕琢,(廉,棱也。

刿,割也。

《礼记·聘义》:

“君子比德于玉,廉而不刿。

”老子云: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故心存廉刿之性尚需雕琢。

)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

(俛即俯。

抚亦疾。

《揚子·方言》:

“拊撫,疾也。

”心意变化之快,俯仰之间又达四海之外。

)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

(心动如悬系在天。

天动难测,心动亦难测也。

)偾骄(偾即骄,骄不可禁之势)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人心难测如是,故不可撄。

《大宗师》言撄宁者,物縈亦縈也。

物可撄,心不可撄也。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胈,白肉。

因辛劳而皮肤黝黑也。

)胫(小腿)无毛,以养天下之形。

(养天下苍生也。

)愁其五藏以为仁义,(愁其民五味、五声、五色之善,以为仁义。

即仁义以教人。

)矜其血气以规法度。

(矜者,矜怜也。

以法正人曰規。

血气即有血有气之民众。

规法度矜怜血气之民众也。

即法度以正人。

郭庆藩云:

“《释言》:

‘矜,苦也。

’矜其血气犹孟子言‘苦其心志’。

”然规法度何言苦?

以矜怜受害受苦之弱者罢。

故其意甚偏,亦与上下文不合。

)然犹有不胜也。

(胜,堪也。

犹有不堪教不堪正者,如下云讙兜、共工也。

)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讙兜、三苗、共工古之三凶,仁义法度犹不堪正者,亦不堪于天下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

(三王,夏禹、商汤、周武。

骇者,惊起。

大骇以言天下人心不朴也,民智邪而权谋兴,所以骇惊人心也。

)下有桀(夏桀)、跖(盗跖),上有曾(曾参)、史(史鱼),而儒墨毕起。

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各家对大德的认知和基本观点不同。

或仁义为大德,或泛爱为大德,或刑名为大德,或全身为大德,或尸解为大德,或保真为大德。

)而性命烂漫矣;(烂者,火熟。

漫者,水浸。

智多伤心,心为火。

谋多伤神,神为水。

故性命常有水火之患也。

烂漫今意为率性自然,与古意正相反。

今人读此故有惑也。

)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此知者,欲求也。

上穷其欲而民竭其户。

老子云: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此之谓。

)于是乎釿(斤也)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

(造屋作器以淫其欲也。

)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

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嵁岩,不平貌。

伏以言隐。

谓贤者隐处大山山脚之野。

)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殊者,诛也。

殊死犹诛死。

崔云:

“械夹颈及胫者,皆曰桁杨。

”相枕、相推、相望皆言获罪之人多也。

)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

(欲以泛爱仁义之心宽恕之。

)意,甚矣哉!

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

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椄槢,接合之木,用之以成桎梏。

)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榫头也)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

(嚆矢,矢之鳴者,今言响箭。

此引为发声之意。

思今犹有为秦桧严嵩发声,亦有为汪兆铭溥仪鸣者,庄子此言,何其有远见也。

思今西方倡人权,犹为重罪大恶者争取人权,此罔顾受其伤害民众之权利,亦罔顾即将受其伤害民众之权力,此为偏用人权,亦人权之邪者。

)故曰:

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以当今世界而言,圣者偏以自己价值观为是,忽视民众对安宁和平,好好过日子之基本需求,而因价值观差异导致战争,致生灵涂炭,如此还是绝圣弃知,世界更为祥和。

此不得已之法,亦不可能之法,追远怀古,伤世凄叹罢。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

“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

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象阴阳,设官分职以御民众也。

)为之奈何?

”广成子曰:

“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宣云:

“犹言朴散之余。

”)自而(汝也)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不待族而雨,灌溉也。

不待黄而落,乂割也。

荒者,慌也。

日月皆慌,日夜皆忙,即指日子紧张繁忙不得空闲也。

此段解释旧注皆妄,言泽少荒杀之状不合黄帝治理时天下承平之态也,此段无非言世人役役于农事,四季无闲罢。

)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成云:

“汝是谄佞之人,心甚狭劣。

”非也。

佞者,才也。

佞人者,佞于人,即自视才高于人,故欲养民人遂群生也。

翦者,羽生也。

翦翦犹羽生而心不定也。

)黄帝退,捐(弃也)天下,(安闲也。

)筑特室,(特者独也。

特室,独处之所,斋心之地也。

崔元翰有诗云: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

”)席白茅,(寡欲也。

)闲居三月,复往邀(求也)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

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问长生之道。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

“善哉问乎!

来,吾语女(汝也)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形全),无摇女精(神全),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见不扰其心),耳无所闻(闻不乱其意),心无所知,(此知者,欲也。

谋虑亦欲也。

知止而后定。

)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女内(内修也),闭女外(外欲也),多知为败。

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此句旧注皆含糊,似不得其旨也。

上下求索,此当是广成子为黄帝行针导气之语也。

前为通督脉,后为调任脉。

遂者,言通達施行,使之周徧也。

大明者,双目也。

一目为明,双目大明。

至阳之原,神庭也。

宣导阳气至于神庭,则神采奕奕也。

窈冥之门即胞中,所谓中极之下,亦肾间动气,俗呼丹田。

至阴之原者,会阴也。

纳气丹田出于会阴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官犹事也,谓天地各得其事也。

藏犹臧,臧谓善也。

督脉之气出于神庭,天得其事,阳有臧也。

任脉之气出于会阴,地得其事,阴有臧也。

《礼记·乐记》云:

“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此节至此分明内丹心法也。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

“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

“来!

余语女:

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詩·小雅》云:

“皇皇者華。

”皇者,華也。

而王者,盛也。

言得其长生之道,则上华而神色奕奕;下盛而健步如飞也。

非姚鼐所谓皇王乃天地上下惟吾独尊之意。

)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

(光本作灮。

《说文》云:

“从火在人上。

”故失其长生之道者,心阳火亢于上而肾水土郁于下,终致心肾不交而亡。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百昌犹万物。

故者,承上起下之語,犹而。

此言,万物皆有生死,而余得长生之道也。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远我昏乎!

(当者蔽也。

依《集韻》缗,音昏,义同。

蔽我远我皆不明于长生之道也。

此针对儒家而言。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蔽我也。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是远我也。

)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我得长生之道,故我独存。

)”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

将者行也,云将即行云者。

今以鸿蒙、云将为名而寓深意。

)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拊,抚也。

髀與䯗同,或作䏶,即胃脘也。

胃脘在心下。

双手抚心,雀跃而游,方才合理。

旧注以拊为拍,以髀为大腿,显然之意也,然拍着大腿雀跃而游,总觉不合情理。

)云将见之,倘然止,贽(不動貌)然立,曰:

“叟何人邪?

叟何为此?

”鸿蒙拊髀雀跃不辍,对云将曰:

“游!

”云将曰:

“朕(我也。

古者贵贱皆自称朕。

)愿有问也。

”鸿蒙仰而视云将曰:

“吁!

”云将曰:

“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

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欲布雨也。

)为之奈何?

”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

“吾弗知!

吾弗知!

”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

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

“天忘朕邪?

天忘朕邪?

”(王先谦曰:

“尊之曰天,如黄帝之称广成子。

”)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鸿蒙曰:

“浮游不知所求,(浮游即漫游。

《离骚》曰: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猖狂不知所往,(猖狂,谓随心所欲,无所束缚。

)游者鞅掌,(鞅掌,失容也。

《詩·小雅·北山》曰:

“或王事鞅掌。

”疏云:

“傳以鞅掌爲煩勞之狀,故云失容,言事煩鞅掌然,不暇爲容儀也。

今俗語以職煩爲鞅掌,其言出於此。

鄭以鞅掌爲事煩之實,故言鞅猶荷也。

鞅讀如馬鞅之鞅,以負荷物則須鞅持之,故以鞅表負荷也。

”)以观无妄。

(无妄,指灾祸变乱。

)朕又何知!

”云将曰:

“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

(放,猶依也。

)愿闻一言。

”鸿蒙曰:

“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

(止,足也。

止虫谓有足之虫,亦行虫。

崔本作正,正与贞通,《墨子》《淮南》并有贞虫之文。

又与征通,墨子云“蜚鸟征虫”是也。

)意!

治人之过也。

”(此治人指云将也。

)云将曰:

“然则吾奈何?

”鸿蒙曰:

“意!

毒(苦也)哉!

僊僊(轩举之状)乎归矣!

”云将曰:

“吾遇天难(即天灾),愿闻一言。

”鸿蒙曰:

“意!

心养!

(养,忧不定貌。

《詩·邶風》云:

“中心養養。

”)汝徒(但)处无为,而物自化。

堕(毀也)尔形体,吐(除也)尔聪明,伦(常也)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自然氣也)。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

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云将舍身,必然行雨,其忧自解。

何需六气之精?

)云将曰:

“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

躬身求之,乃今得也。

”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同于己而欲(愛也)之,異(異於常也)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

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

因众以宁所闻,(众,众庶也。

宁即甯,所愿也。

所愿者,出乎众也。

)不如众技众矣。

(技者,能也,即亦出乎众也。

前众,众庶也。

后众,多也。

此句意谓:

“因为众庶皆希望以出乎众而闻名,不如众庶中出乎众者众多也。

”接下文,似欲申明这样一个道理:

“一人贤莫若众人贤,一人治国不如无为,以众人自治,则国自理也。

”)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

(宣颖曰:

“然欲以己见治人之国者,此徒知圣知仁义为利,而不见其害也。

”)此以人之国侥幸也。

(侥幸即侥倖,企求非分,求利不止貌。

《后汉书·吴汉传》曰:

“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倖。

”)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

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

(钱穆曰:

“一不成即无一有成。

”)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夫有土者,有大物(指天下或帝位)也。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

(后一物,事也。

《韻會》曰:

“大曰政,小曰事。

”即谓,有大物者,不可以理会细碎小事。

)物而不物,(事不事,行无为之政也。

)故能物物。

(事事,事无不治,则天下大治也。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独有之人,是之谓至贵。

(明乎无为,非独在理政治国,亦在修真也。

“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

”皆道者修真无为之态也。

此言独,非卓异与众人而然,其言独者,一也。

独往独来,一往而一来也。

一往一来,道通为一,即言独有。

独有之人道通归一之真人,故至贵。

郭象旧注,语义含糊闪烁,徒为玄奥,未达其旨也。

而旧注成云:

“人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是名独有。

独有之人,百姓荷戴,以斯为主,可谓至尊至贵也。

”此以独为孤家寡人卓异于世人者,即君王也,此俗者之言,非老庄之旨也。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

(大人之教行乎自然,非偏心刻意也。

)处乎无响,行乎无方。

(无方,没有边际。

以言静心也。

)挈汝适复之挠挠,(挈,絕也。

《司馬相如·封禪書》云:

“挈三神之歡。

”适复,犹反复。

挠,当作擾,煩乱也。

《尚书·胤征》:

“俶擾天紀。

”即言,绝汝反复之烦乱也。

)以游无端,(周流无终始)出入无旁,(旁,岐道旁出。

谓,出入以正不旁出岐道。

)与日无始。

(成曰:

“与日俱新,故无终始。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

(颂,貌也。

论,言也。

形,容也。

躯,体也。

同者和也。

谓貌言容体皆和也。

)大同而无己。

无己,恶乎得有有。

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贱而不可不任(用)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依也)者,民也;匿(隱曲也)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疏也)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节,《正義》曰:

“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卑如形,生用各别。

大禮辯尊卑貴賤等差異別,是大禮與天地同節。

”积,聚也。

人聚而有礼也。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德崇高而中庸。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道归于一而周流不息。

)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

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助,益也。

《易·繫辭》云:

“天之所助者,順也。

”)成于德而不累,(累,係累。

即不撄系人心。

)出于道而不谋,(不谋,不用机心也。

)会于仁而不恃,(不恃,不刻意也。

)薄于义而不积,(薄,少也。

积,聚也。

义少而不相聚也。

)应于礼而不讳,(讳乃指讳法。

生曰名,死曰諱。

《左傳·桓公六年》:

“周人以讳事神,名終將讳之。

”《禮·檀弓》云:

“卒哭而讳。

”疏曰:

“古者生不相讳,卒哭,乃有神讳也。

”生不相讳而应于礼也。

)接于事而不辞,(接,合也。

辞,讼辞也。

谓,治事合适无讼辞之忧。

)齐于法而不乱,(成云:

“因于物性,以法齐之,故不乱。

”)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

(恃、因皆依也。

谓,依民不轻民,依物不弃物。

)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

(物不轻弃,纵不足为也不可不为。

)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自,用也。

而,汝也。

可,可否之谓。

谓,不用汝之是非决定可否。

)不明于道者,悲夫!

何谓道?

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