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0496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docx

《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docx

甘肃省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

甘肃省2016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3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各种灾害事件史不绝书。

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华文明能

够延续数千年而不倒,也就证明我们的文化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东西,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再

造和延续,这就是社会救济的传统。

最早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所谓“嗟来之食”,这个“嗟来

之食”的发起人是齐国人黔敖。

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具体姓名的、个体发起主动

性社会救助的活动者。

在春秋时期,这样的活动已经被称为义举了。

   《春秋左氏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救灾恤邻,道也。

行道,有福”。

可以判断最晚到春

秋时代,救灾恤邻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并上升到一种道德规范的层次。

《老子》里面也提到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样一种裒多益寡的观念。

裒多益寡、救灾

恤邻的救济行为,最晚可以从先秦时期算起。

到了汉朝,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表彰已经上

升到国家层面。

   进入明清时代,从个体化的救助逐渐发展到社区化救济。

在传统中国一个县的范围之

内,作为国家正式任命的官吏基本上只能到知县这层。

当时的一个县比我们现在县的辖区还

要大,这样一个县下的社会治理如何得以运行?

这个奥秘在于我们当时有一种官治和自治相

结合的机制,有社会学家把它命名为双轨制。

所谓的双轨制就是在正式的官府治理之下,还

有一个民间的自治系统。

   也由于这种双轨制的存在,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维持。

明清时期虽然经历了

明清易代这样重大的朝代转换的变革,但是基层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断裂。

从个体化救

助的守望相助、邻里相助发展到社区化的救济,这就涉及官治和民治、国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

结果。

在经济发达区域,比如江南、华南也是中国传统士绅社会力量开始得到最先发展的区

域,很多士绅以一种自愿的、公益的精神,主动地承担了地方的社会公共事业,从最简单的修

桥铺路,到荒年承办赈济等。

这使一些社会性事务可以从官府的正常活动当中剥离开,把责

任转移到一些社会性组织和社会人士身上。

因此,面对近代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基层社会

的很多基本关系还是得到了良好的维持。

而随着中国社会特有的同心圆式的扩展,在晚清时期出现江南援救华北的情况。

这样扩展有

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认同:

我们的同胞跟邻居是一样的;我们所要救助的人、所要救助的地区,跟我

都同属中国。

这样一种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对于守望相助的理解非常融洽地结合起来。

   中国的社会救济传统,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也具有启发性意

义:

第一,如何在地方社会中把公益精神与道德规范的重建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打造共同的社

区认同、社区文化;第二就是把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和现代公益社会的成长结合起来,进行中

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索。

                             (摘编自朱浒《从社会救济传统看邻里关系的历史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几千年来,在各种灾害事件发生后,社会救济的传统,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延续。

 B.春秋时期,大家普遍认同救灾恤邻是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并上升到道德规范的层次。

 C.汉代,国家层面才开始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个体的社会救助活动进行鼓励和表彰。

 D.社会救济的活动,从个体化的主动性救助逐渐发展为社区化的救济,是在明清时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黔敖在路上准备饮食以赈济灾民的行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具体姓名的、

   个体发起的主动性社会救助活动,在当时被称为“义举”。

 B.正式的官府治理与民间的自治系统结合的机制,不仅使社会救济行为得以推行,而且对

   维持中国社会的稳定性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C.在江南、华南地区,很多士绅主动承担地方的社会公共事业,例如修桥铺路、荒年承办赈

   济等,这些救济行为都是本着一种自愿、公益的精神。

 D.中国传统士绅社会力量的发展,使得社会救济活动中的一些社会性事务从官府的正常

   活动中剥离出来,把责任转移到一些社会组织和社会人士身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裒多益寡~救灾恤邻”“守望相助“‘邻里相助”都是个体化救助行为者遵守的道义,是

   在灾难性事件前,处理邻里关系的一种救济传统。

B.明清时代,朝代转换的巨大变革,造成了当时社会基层结构的严重断裂,这是促使社会

   救济传统从个体化发展到社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C.晚清时期,出现了江南援救华北的社区化救济行为,这同当时中国社会随着同心圆式的

   扩展,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有着很大的关系。

 D.打造共同的社区认同、社区文化,进行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索,是中国的社会

   救济传统对于当代中国构建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启发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柳晟,河中解人。

六世祖敏,仕后周为太子太保。

父潭,尚和政公主,官太仆卿。

晟年十

二,居父丧,为闻孝。

代宗养宫中,使与太子诸王受学于吴大罐并子通玄,率十日辄上所学。

既长,诏大罐等即家教授。

拜检校太常卿。

德宗立,晟亲信用事。

朱泚反,从帝至奉天,自请

入京师说贼党以携沮之,帝壮其志,得遣。

泚将右将军郭常、左将军张光晟皆晟雅故,晟出密

诏,陈祸福遂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

要籍朱既昌告其谋,泚捕系晟及常外狱,晟夜半坎垣

毁械而亡,断发为浮屠,间归奉天,帝见,为流涕。

乘舆还京师,擢原王府长史。

吴通玄得罪,

晟上书理其辜,其弟止曰:

“天子方怒,无诒悔!

”不听。

凡三上书,帝意解,通玄得减死。

晟累

迁将作少监,以护作崇陵,封河东县子,授山南西道节度使。

府兵讨刘辟还,未扣城,复诏戍梓

州,军曾怒,胁监军谋变。

晟闻,疾驱入劳士卒,既而问日:

“若等何为成功?

”曰:

“诛骄不受命

者。

”晟曰:

“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

”士皆免胄拜,从所徙。

为将作监。

使回鹘,奉册立可汗,逆谓曰:

“属闻可汗无礼自大,去信自强。

夫礼信不能为.何

足奉中国乎?

”可汗诸贵人愕然骇,皆跪伏成礼。

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爵为公。

卒,年六十

九,诏从官临吊,赠太子少保。

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

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节选自《新唐书·柳晟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

   置弗暴云/

 B.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

   置弗暴云/

 C.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

   置弗暴云/

 D.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

   置弗暴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浮屠,是佛教的别称,又指和尚、出家人,还指佛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B.“迁”同“拜、擢、授”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变动的术语,不同的是“迁”是表职务晋升的。

 C.可汗,我国古代—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公元3世纪,鲜卑族中已有这种称呼。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晟家世显赫,懂得孝顺。

祖上曾任后周太子太保,父亲娶和政公主为妻,自己与太子

   诸王同学;十二岁时,为父亲守丧,以孝闻名。

 B.柳晟深受恩宠,尽心效忠。

德宗继位后,他因亲信而被重用;朱泚造反之时,他主动请缨

   去京城劝说贼党以分化瓦解,皇帝很赞赏他的勇气。

 C.柳晟冒死上书,敢于直言。

他任太常卿时,他老师的儿子吴通玄获罪,柳晟不顾其弟劝

   阻,多次上书,为吴通玄申辩,终使其减罪。

 D.柳晟义正辞严,责问回鹘。

他出使回鹘,奉朝廷旨意册封可汗之时,指出可汗自大无

   礼,没有诚信,一番话让回鹘贵族诚恐不安,跪伏致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晟出密诏,陈祸福逆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

 

(2)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凉蟾① 宋祁

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

鹊鸦依空墙,蠨蛸②已在户。

君行阅三岁,确战亦云苦。

新衣本自绽,故裳复谁补?

朔风万里来,倘或从君所;

风过无传音,徘徊独谁语!

 【注】①凉蟾:

这里指秋月。

相传月中有蟾蜍。

②蠨蛸:

一种蜘蛛,多在室内墙壁间结网。

8.古人认为诗的前两句“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十分奇警。

请指出这两句“奇”在哪里,并

 简要赏析。

(5分)

9.本诗结尾处“朔风万里来”四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                        ”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

   作者的故园之思。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                          ”的慨叹,将江山

   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在<论语》中,孔子用“              ,_   ___   ”两句,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

   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听戏刘庆邦

   姑姑生来爱听戏,听戏是她的节日。

乡下唱戏的时候不多,每年三月三和十月二十一镇

上逢庙会,必定要搭台子唱戏。

姑姑听戏的功夫很深,她常常扛上一只高脚长条板凳放在人

海外国,站在板凳上,远远地往戏台上看,倾着耳朵听。

姑姑听戏的功夫体现在她的站功上。

板凳有半人高,凳面的宽度不及脚的长度,她的两只脚只好担在板凳的长条上,样子有点儿像

玩杂技。

就这样,姑姑把腰身挺得直直的,脖子伸得长长的,一站就是半天。

   姑父对姑姑爱听戏渐渐地有了看法,他一下子向姑姑提出了一串问题:

听戏能当饭吃?

还是能当衣穿?

能挡饥?

还是能挡寒?

   姑姑没想过这些问题,一时有些愣怔。

她也不愿意回答这些问题。

   姑姑除了爱听大戏,小戏她也喜欢听。

唱小戏的一般是一个人,顶多两个人,机动性很

强,要价也便宜,农闲时哪个村都唱得起。

一年秋后,一男一女到姑姑村里唱小戏,那女子原

腔原嗓,如泣如诉,似乎把月光都唱化了。

姑姑怀抱着吃奶的孩子,就那么坐在硬地上,一直

听到月亮西斜,小戏散场。

   姑父没有去听小戏,对老婆这么晚了还不回屋,他憋了一肚子气。

等姑姑终于轻手轻脚

回屋时,他质问道:

你不听戏就不能活?

   姑姑没有正面回答姑父的质问,说:

好了,睡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