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4853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docx

《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docx

上海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上海教委

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体验中华农耕文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魅力,规范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办法,特制定《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

一、总体目标

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育人为本,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把“两纲”精神融入校内外工作。

按照“二期课改”理念,通过农村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三农”政策,促进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紧密结合,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面貌,感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通过开展系列化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传授相关农业基本常识,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农事操作技能,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的课程资源建设,保障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并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相应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理解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等有关政策,懂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提升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感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把知识学习和农业生产劳动、社会考察、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关注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集体生活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及和谐人际的情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的条件,搭建资源性学习平台,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完善自我评价的方式。

2.时代性原则

组织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为根本,结合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关注新农村建设、重视农业新发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培养学生主动服务农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整合性原则

形成双向结合的运行机制。

各类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要主动与教育结合,善于整合周边科技文化生态等环境资源优势,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活动项目。

通过统筹协调,有效整合,促进农村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内容系列化,资源社会化,运行机制化,环境服务人性化,制度管理科学化。

4.活动性原则

立足基地,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载体。

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参与的兴趣,通过参观、访问、远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贴近自然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探索、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健康成长。

5.体验性原则

农村社会实践要以体验为基本途径,组织与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具体、生动的农村社会实践考察或亲历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真切感悟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怀。

6.课程综合性原则

以基地为依托,注重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努力开发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的综合实践课程。

以拓展型或研究型课程为载体,推进“做中学”研究与实践。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地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模块的资源课程设计,突出综合性,供不同班级或学生选择实施,强化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逐步形成课内外贯通的基地实践课程。

三、农村社会实践的内容与要求

高中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是拓展学生学科知识,提升综合学力和个人素养的综合课程。

根据上海新课程方案和“两纲”要求,中学生农村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系列:

必须参加的活动内容和选择参加的活动内容。

必须参加的活动内容包括田园劳作、学习考察、生活管理;选择参加的活动内容包括实践探究;绿色生态体验。

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可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予以把握。

(一)田园劳作系列

包括主要目标、实践内容、活动方法、时间安排、问题讨论等方面。

1、主要目标——以参加田间劳动或禽畜养殖,了解相关的农业技能为主要内容。

知晓田间劳动部分农具及使用技巧,主要粮食作物、部分时令蔬果及其成长过程,掌握一定的采摘技巧;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增强爱惜劳动成果的意识;认知家禽家畜及其喂养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增强爱惜粮食、珍爱生命的责任。

2、实践内容——根据时令的实际情况,可开展:

(1)整地、播种、锄草、施肥、收割、采摘、捡拾、捆扎、挑担等农田劳动;

(2)喂养禽畜、放牧牲畜、打扫圈栏、进行消毒等饲养劳动,有条件的可进行水产的养殖劳动等;

(3)植树、施肥、采摘、剪枝、树根涂白、刮除树胶、果实包装等果园劳动;

(4)组织稻草编制、堆草垛、做桃袋、做蛋网、农田野炊等农业技能竞赛活动。

3、活动方法——观看反映农耕文化常识和农业科技发展专题的音像资料,根据讲座指导和活动指南,开展以体验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实践劳动。

4、时间安排:

田间劳动及农业技能学习为28小时(3.5天);禽畜养殖*可根据实际调整,为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参加实践活动后,你学会了哪些基本技能?

(2)分析自己已经参加的劳作的基本步骤,其目的是什么?

(二)学习考察系列

包括主要目标、实践内容、活动方法、时间安排、问题讨论等方面。

1、主要目标——通过走近“三农”,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等活动,展望农业发展的未来;通过专题报告、参观现代农业基地等,了解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感悟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2、实践内容——以听、看、问、思、辨等形式,可以开展:

(1)聆听专家关于农业政策或发展的专题报告,观看农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像资料;

(2)开展考察乡镇企业或周边的相关企业、走进农家、收集当地农谚等访问活动,如“当一天农家人”、“进农家,我掌勺”等体验;

(3)参观有关农业生态类科技场馆,社区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利用情况,学习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拓展性内容,开展以新农村发展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实践。

3、活动方法——走访、调查、研讨并撰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

4、时间安排——学习考察包括考察新农村或听农业专题报告*,约8小时(1天)、参观农业类科技场馆,约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通过对农村的学习考察活动,你对农村了解了多少?

(2)请介绍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三)生活管理系列

包括主要目标、实践内容、活动方法、时间安排、问题讨论等方面。

1、主要目标——通过实施农村社会实践计划和对集体生活的亲身体验,提升“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意识与能力;能够自觉遵守农村社会实践纪律,增强自律意识和班级的团队意识。

2、实践内容——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1)组织基地生活的评比活动。

如寝室内务评比、用餐、做糕饼、包饺子(馄饨、粽子等)评比、集队评比等活动,加强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养成勤劳节俭、生活有规律等习惯;

(2)组织民主管理项目活动,如学生与干部参与制定“农村社会实践方案”,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3)组织体育或军事活动,如队列训练、夜行军、定向越野、安全演练、安全讲座、法制讲座等活动,并注意及时交流学生的体验感悟,增强师生、生生间的情谊;开展表彰,激励学生和谐、主动发展。

3、活动方法——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和竞赛比赛活动中。

4、时间安排——生活管理包括集体生活实践训练*,约4小时(0.5天);分项目“自我管理”实践约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请谈谈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后自己在生活管理方面的进步。

2.请对教育基地的实践与管理工作献计献策。

(四)实践探究系列

包括主要目标、实践内容、活动方法、时间安排、问题讨论等方面。

1、主要目标——参与农村社会考察和实践,了解现代农业知识,了解农业节能减排、绿色能源方面的知识;联系学科知识,拓展学科知识面,提高综合学力;联系农村实际,开展问题研究,增强学以致用的经历,培育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2、实践内容——通过联系农业基地自身资源的知识寻游和问题生成,开展探究活动与专题研究:

(1)农村综合考察引发的探究(如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考察,如何体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等);

(2)农村实践活动引发的探究(如农作物生长环境的调查研究、对土壤待调查等);

(3)与农业实验探究活动相关的项目设计活动(如无土栽培、菌类栽培、盆景移栽、果树嫁接、淡水鱼综合养殖等);

(4)其他拓展的研究项目(如当地水域现状探究、对水资源保护现状调查等)。

3、活动方法——参观临近的科普场馆,考察农科基地,在参考有关资料和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各基地的特点设计并开展相关的专题探究活动。

4、时间安排——实践探究分为实践农耕文化拓展型课程学习*4小时(0.5天)、学科或跨学科实践课题研究*,约4小时(0.5天)

5、问题讨论——

(1)农村社会实践过程与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知识的联系与迁移?

(2)如何将自己学过的知识更好地用于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

请进行设计。

(五)绿色生态展示系列

包括主要目标、实践内容、活动方法、时间安排、问题讨论等方面。

1、主要目标——以交流体验农耕文化的亲身感受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内涵,感悟中华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增添生态活动乐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实践内容——结合时令和自己的体会收获,可以开展:

(1)节庆纪念活动。

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庆活动,重要节气(芒种、夏至、秋分等)的常识普及教育,与农业相关的纪念日(爱鸟周、植树节等)的纪念活动等。

(2)组织基地写生、创作影像等多种艺术活动,宣传当地农业知识,介绍当地农业事件(农作物、农具、禽畜、农事等)起源与发展,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当地农业发展的脉络;

(3)主题文艺宣传活动。

如赛诗会、朗诵或演讲、音乐会、书画展、联欢会、运动会等综合性活动。

(4)组织“媒体”宣传活动。

如举办广播台、小报、黑板报等宣传活动。

3、活动方法——可通过收集资料,观看有关音像资料等,并结合调查实践,以班级或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创作展示活动。

4、时间安排——创作与“农村实践活动”有关的文艺作品*,4课时(0.5天)、主题展示活动*约4课时(0.5天)。

5、问题讨论——

(1)介绍自己对生命与自然,对中华农耕文化的体验?

(2)在这次农科实践体验中你最想展示的是什么?

四、课程资源建设

结合农村实践基地的特色,要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和实践活动的目标,紧密联系基地的资源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预设性与生成性:

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活动项目以预设为主,课程的内容要结合不同基地的实际和学生实践的需要,重视其生成性,体现以区域和学校为本的特色。

2.知识性与实践性:

要通过设计项目活动来落实知识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