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docx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相关概念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中小企业”这一名词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人们真正懂得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算作“中小企业”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目前在理论界,各国学者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还存在分歧,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而且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也不统一,甚至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大企业”,“中小企业”都是模糊概念。
虽然从理论和现实中都难以对“中小企业”下准确的定义,但是世界各国各行业还是制定了自己的标准。
目前世界各国制定的企业类型标准有两类:
一类是定性标准,也称质量界定标准,是以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控制方式加以定义,“独立所有”、“自主经营”、“较小的市场份额”为核心的定性;另一类是定量标准,即以若干数量指标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
定性和定量界定同时存在,但一般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80%以上)采用的是定量标准,我国采用的也是定量标准,标准中不仅包括雇员人数,还包括行业所属类型,年营业额等指标。
定性标准:
中小企业定性标准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较小的市场份额(企业在所经营领域中不具有垄断控制地位、无法进行资本市场融资等)、自主经营(业主直接控制企业)及企业家具有独立所有权(业主持有50%以上的股权)。
因为定性标准中含有过多的主观判断成份,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所以在一些使用定性标准界定中小企业的国家同时也应用定量标准界定(如英国)。
定量标准:
通过一定的数量标准来准确界定中小企业,一般有三个指标:
从业人数、资产总额和销售额,划分的数量标准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行业内有不同的标准。
在三个指标中,大多数国家只采用其中的两项,即从业人数和销售额。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以定量标准来进行企业的划分,其中从业人数是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选用的指标,其次是销售额。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随着国家、地区、行业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2003年2月19日,由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对我国中小企业作了进一步的清晰界定。
我国大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二、我国中小企业总体概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明显有别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以下特征:
1、数量多,分布广,涉及行业广泛
中小企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全国各类市场主体期末实有情况:
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实有企业万户(含分支机构,下同),比上年底增加万户,增长%,实有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万亿元,增长%。
内资企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加万户,增长5%,实有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万亿元,增长%。
其中私营企业万户,比上年底增加万户,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万亿元,增长%;外商投资企业万户,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增长%。
个体工商户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资金数额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出资总额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
全国各类市场主体上半年新登记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内资企业登记注册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其中私营企业登记注册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2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个体工商户新注册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资金数额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出资总额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资料表明,根据现行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
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软件开发、生物医药、微电子产业等行业中,中小企业占有很大比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市场主体实有户数在第一、三产业增长较快:
从产业分布情况看,全国企业在第一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扩大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减少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扩大个百分点。
个体工商户在第一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扩大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减少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扩大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市场主体增长快于东部地区:
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企业增长率略快于中、东部地区,占全国企业总户数比重比上年底扩大个百分点。
东部十二省市实有企业户数为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中部九省实有企业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西部十省市实有企业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实有总户数的%。
个体工商户在中部地区发展较快。
东部十二省市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中部九省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西部十省市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
2、企业寿命短,新旧更新较快
中小企业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缺乏发展动力;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存在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低,造成其市场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中小企业收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对经济景气变动、金融环境及产业形势变化,无法及时判别,抗风险能力弱。
因而其寿命周期都比较短,每年都有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同时又有大量中小企业创立,新旧中小企业的更新速度较快。
3、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
在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技术装备差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
根据对全国418869个乡级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单位固定资产吸收劳动力的统计分析,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396515个,占94.66%,其单位固定资产所吸收的劳动力相当于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倍;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20.9%,而吸收的劳动力达到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力的53.3%。
同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数利用传统技术进入农、牧、渔等传统行业,所以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出规模都比较小,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
4、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条件下,企业目标与所有者目标高度一致,这使得中小企业富有活力,灵活多变;同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管理人格化,没有过多的管理层次,管理权力统一集中于所有者一人手中。
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且多具有一定的关系,如血缘、亲缘、地缘等,因此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的过程较为迅速。
5、人才匮乏,团队精神不强
中小企业人员流动快,缺乏高素质人才。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企业实力的局限,往往难以吸引高级人才的加入,也难以支付高级人才所需的高额薪金。
对于企业已经拥有的人才,中小企业又往往因为老板情结、管理问题、企业文化和福利等问题,难以稳定下来充分利用。
由于中小企业缺乏稳定、优秀的工作团队,其生存和发展常遇到很大的困难。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己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具体来说,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首先,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的重要渠道。
在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生存和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明显要高于大型企业,在多数领域要高出1倍多。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80%左右;在新增就业机会中有85%以上来自中小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大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的60%,提供的税收占50%,外贸出口占68%,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为各级地方财政提供了80%左右的收入来源。
中小企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就业,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中小企业是重要的创新力量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特别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己经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主要力量。
在制度创新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股份合作制;它既不同于股份制公司,又有别于合伙制,是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合中小企业的崭新制度,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采用,显示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小企业易构建有机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重视灵活和应变能力,有利于技术发明和成果转换;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技术创新方面,我国70%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市场化进程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3、中小企业是平衡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
在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城乡结合处,对城乡经济的联合、互补和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尤其是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战略的提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己经是当务之急。
此外,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中小企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
在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小企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改革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借鉴,而且还消化了改革成本,如在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情况下保证经济的较高增长率和吸收国有企业改革中分流下来的人员;中小企业改革可以起到改革”试验田”和”前驱”的角色,率先进行各种改革尝试,为更大规模的改革提供经验。
诸如承包、租赁、兼并、破产等企业改革和体制创新,普遍是先在中小企业试行,然后再逐步向国有大型企业推广。
5、中小企业是扩大出口的生力军
中小企业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积极推动者。
我国加入WTO,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纷纷把眼光转向了国外市场,以其独特的产品优势和价格优势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为活跃我国经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技术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已经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
(一)融资相关理论
信息不对称:
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按照时间来划分,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
在信贷市场上,银企之间面临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包含关于企业经营者管理能力的信息不对称和申请贷款项目有关情况的信息不对称。
事后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银行难以掌握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后对融资项目的实际选择情况,及其对该项目是否尽力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投入管理等信息。
优序融资理论:
资本结构中着名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彼此间利益不同在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一个融资顺序:
内源融资(留存收益)---债务融资(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发行优先股融资---发行普通股融资。
(二)企业融资相关概念
融资(Financing)一般定义为资会的融通。
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是指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资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了资金的来源,还包括了资金的运用。
而狭义的资金仅仅是指资金的融入,即资金的来源。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为了企业运转的需要,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与资金运用情况出发,在生产经营过程通过一定的渠道募集资金的行为。
企业通过不同渠道、手段、形式将内部资金互相转化以及外部资会向内部资金方式转化的融资方式进行筹集资金,最后形成了融资结构。
具体来说,融资结构就是指企业资金来源项目的构成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
融资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融资结构,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融资方式及结构也有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也存在交叉和重叠。
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交叉图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方法,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和正常的经营活动获得资金,主要是包括折旧和保留盈余两种。
此外,无形资产摊销也是企业重要的内源融资方式。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外部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如发行股票或债券获得资金,也称为外部融资。
外源融资主要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方式。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按照融资过程中是否有金融中介参与,融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
直接融资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需要资本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不通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的介入,直接募集资金当作资本运用,主要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以及企业的内部融资等方式实现的。
而间接融资是通过主要是金融机构的媒介进行资金的融通的行为,比如以银行为中介进行的信贷、融资租赁以及民间借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等。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按照外源融资过程中所有权是否转让划分,外源融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出让所有权直接向资金供给者(股东或投资者)筹集资金的融资行为;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贷方式筹集资金,间接从资金供给者取得资会使用权的融资行为。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形成了不同的资会产权关系。
企业资金来源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企业自身原因: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较混乱,缺乏专业敬业的会计人员,财务部门所提供的报表等财务信息透明度低,报表存在严重的美化造假行为,这些都很难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使银行很难决定是否批复企业的贷款。
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融资效率非常低下。
中小企业普遍信用度不高,信用观念淡薄,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投放资金时非常谨慎。
有些中小企业通过改制,申请破产,转产,注销法人,甚至逃之夭夭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使银行无法收回发放的贷款,形成坏账,造成银行严重损失。
中小企业中大部分采用粗放式或家族式的管理经营模式,与现代的管理模式相比,这些管理经营模式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造成管理上的低质量、低效率,给中小企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另外这些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被时代所淘汰。
同时由于采取落后的管理经营模式,会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期估计。
中小企业贷款缺乏优质抵押品和可靠担保人。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固定资产总额小,无形资产难以量化成为抵押品,企业资产变化较快导致抵押品的缺乏。
其本身信用低,市场中担保机构不健全,导致担保人难寻。
无抵押品和担保人,中小企业融资进入了死循环。
银行方面:
银行并不是慈善机构,它以保持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主要目的。
因此银行在发放贷款和提供各项金融资产的过程中,总要考虑其资金是否足够日常运营,贷款是否能够按时如数收回,并获取非常可观的利息。
因此,从银行经营的角度来讲,银行不情愿将资金投放于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信息不透明造成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承担了比贷款给大型企业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风险,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高风险无法获得高回报,从而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或“不贷”现象。
政府方面:
在中国,存在严重的“所有制歧视”。
同样身为中小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中小企业受到的待遇大为不同。
通常情况下,银行的贷款顺序为:
首先贷款给国有中小企业,其次是“三资”中小企业,最后才是非国有中小企业。
国有中小企业的负债率远高于非国有中小企业,表明国有中小企业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的机会和数额都远远高于非国有中小企业。
这也就是所谓的“所有制歧视”。
政府的政策、制度都是针对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根本性的针对性扶持,而且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的一些政策、制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但没有促进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政府对民间借贷的管理不力,基本采取漠视态度,对民间借贷组织没有进行有效引导,缺乏统一的调整和规划,导致民间借贷组织秩序混乱,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
政府设立的专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咨询、服务的服务机构数量少,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的服务效率低。
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政府没有制定完整的健全的法律来规范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顺利进行。
目前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立法不够规范。
目前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健全的中小企业立法,所有制歧视现象严重,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
二是法律执行环境差,执行力差。
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发育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和行业干预现象,金融市场遭遇干预过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少。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晚,体制不够健全,深度和广度都不足够,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与债券进行融资的企业太多,但目前市场规模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中小企业也不具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资格和条件;我国的资本市场以主板为主,但主板市场融资门槛过高,中小企业很少能够通过发行证券来进行直接融资。
中小企业自身缺乏与资本市场沟通的能力。
一方面中小企业缺乏对资本市场的透彻了解,不能选择最为有效地融资方式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主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都不愿意放松对企业的控制权,使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不畅。
目前在国外,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股票市场、二板市场以及企业债券等,而且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很大,像美国高达50%以上,并有NASDAQ、OTC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而我国仅占3%左右。
中国目前有80%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行融资来开办和扩张,90%以上的初始资本来源于其主要的所有者、合伙发起人和家庭;只有29%的中小企业在前五年中得到了有保障的贷款,只占银行贷款总额的1%。
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自筹,其余为各金融机构的贷款。
虽然针对中小企业,我国已经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但仍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一个企业生死存亡最关键的流动资金问题。
这个问题如未获得根本性解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毫无疑问将受到严重制约。
(四)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融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银行以及中小企业三大部分。
政府:
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补助。
国家的财政补贴主要应用在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更多就业、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出口等方面。
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援助。
政府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途径包括贷款担保、提供优惠贷款、贴息贷款等。
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在所有的政府提供资金的方式中,税收优惠是最直接的方式。
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给中小企业的资金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为了给中小企业减负,提供税收优惠势在必行,通常有六种做法:
提高税收起征点、降低税率、税收减免与返还(包括全额减免、定额减免和定比减免)、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一方面可以加速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一方面可以降低当期的应税额,从而减少税款)、延长税收宽限期、不同的盈利计算方法等等。
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与风险投资公司——民间私募市场——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主板市场。
政府要规范非正规金融的运行,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逐步将非正规金融纳入到正规金融当中,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健康的良性服务。
银行:
银行要不断开拓全新的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开发出多种适合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工具。
积极开拓金融租赁、票据融资、典当融资、信用品牌融资等等融资渠道。
银行要创新组织机构,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部门。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自身的经营管理。
中小企业必须破除一贯实行的“家长制”管理模式,转变经营方式。
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向管理要资金,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化、公开化。
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的融资知识,了解多种融资渠道,积极开拓商品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不同的融资方式,以缓解资金压力。
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运用兼并、联合、参股、转股、收购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与优势企业、大型企业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弥补自身的资金缺陷。
中小资本市场体系主要包括除主板市场以外的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两个层面,从其分工角度来看,二板市场主要任务是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是为了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酝酿多年的创业板在2009年12月23日隆重推出,深圳创业板是在主板市场上为中小企业上市开辟的一个“专板”,在上市门槛、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投资风险、交易者条件等方面和主板市场有很大区别。
创业板的推出为中小企业,特别业绩突出,极具成长性和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足够的资金仅仅依靠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有限的贷款是万万行不通的,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典当融资,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出售,存货质押融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和民间融资等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中小企业、银行三个融资主体间的互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四、中小企业核心员工流失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私营中小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接近70%,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员工流动频繁,且流失的人才大部分流入了外企或合资企业。
尽管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但企业聘用不到可用的员工,就业者选择不到能够长期就业的企业的问题普遍存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将企业置于不可避免的适者生存的法则下,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着孕育、滋生、发展、或强大或消亡的各个发展阶段。
其中,员工流动问题也一直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
核心员工:
目前管理学界对“核心员工”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企业核心员工的外延也不完全相同。
美国UPS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认为其核心员工是司机,因为司机是UPS业务运转的枢纽。
UPS认为司机具有在速递业务中所需要的重要技能,他们了解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