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7289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docx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docx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特点及启示

广东仲元中学谭方亮

随着教育部的一声令下,高考命题“各自为政”的时代即将结束,全国一张卷的“中央集权制”再度加强,这样原有的全国新课程卷又成为各地来年高考的“风向标”。

综观近几年全国新课程文综卷历史试题,一个总的印象是试题深化了新课标的理念,诠释了新课程的内涵,试题立意高瞻远瞩、材料选取丰富多彩、命题技巧日益娴熟,在传承中不落窠臼,在创新中不拘一格,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也对高中新课程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全国新课程文综卷Ⅰ中历史必做题的一些共性的分析及对来年高考复习备考的一些启示,仅供参考。

一、试卷结构:

极度稳定,遵循常规命题套路

全国卷的试卷结构基本定型:

12+2(1大1小)+1(4选1)。

表1: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结构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必做题

选做题

题量

12

1大

1小

4选1

题号

24-35

40

41

45-48

分值

48

25

12

15

这样的试题结构从2011年开始出现,一直稳定下来,几年中都没有变化。

命题的风格和趋势基本稳定,这对复习备考是极为有利的。

但每年都会有一些微调和变化,则要引起注意。

1.试题时段分布极为稳定

表2: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Ⅰ历史试题各时段分布

2013

2014

2015

分值

赋分比

分值

赋分比

分值

赋分比

中国古代史

30

35.3%

28.5

33.5%

37

43.5%

中国近代现代史

27

31.8%

28

32.9%

20

23.5%

世界古代史

4

4.7%

4

4.7%

4

4.7%

世界近代现代史

24

28.2%

24.5

28.8%

24

28.2%

与广东卷相比,全国卷Ⅰ试题在时段的分布上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是中国史部分“厚古薄今”,非常重视考查古代史,三年中每年占比都超过了三分之一。

二是世界古代史“年年必考”,从未落空。

三是中外历史比例非常稳定,57:

28,约为二对一的比例,这个比例三年都没变。

2.模块赋分比例起伏较大

表3: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Ⅰ历史试题模块分布

2013

2014

2015

合计

分值

赋分比

分值

赋分比

分值

赋分比

总赋分比

政治模块

36

42.4%

20

23.5%

16

18.8%

28.2%

经济模块

37

43.5%

20

23.5%

36

42.4%

36.5%

思想文化模块

12

14.1%

45

52.9%

33

38.8%

35.3%

三本教材所占分值变化比较大,不太稳定,这说明命题本身并没有什么标准,一般来说,大题落到哪个模块,哪个模块的分值就相对较多。

但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以看到重经济、思想文化轻政治的趋势是明显的。

3.试题排列顺序时有调整

选择题的排列基本上都是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排列。

但其间也有过两次例外,2011年和2013年则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这样一个顺序排列。

应该说现在基本稳定为第一种排列模式,但如果明年出现第二年排列模式的话也不要感到意外。

启示:

新的高三复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快速熟悉试卷的基本结构、排列顺序、题号分布等,做到心中有数,每次考试都要按照这个既定的套路设置试题。

其次,迅速制定复习计划。

新的复习计划应突出时序,强调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同时还应包括一本选修教材的复习。

最后,及时调整复习的侧重点。

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中国史重于世界史、经济文化史重于政治史、中国部分古代史重于近代现代史。

二、试题呈现:

尝试创新,延续试题传统风格

高考试题年考年新,稳中有变,变中有新。

全国卷试题历来是以稳定为主,不像广东、上海等地试卷那样富于变化,但一旦有某种比较成熟、比较可行的试题类型时,全国卷也会及时跟进的。

如2015年25题考查汉代政治,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而对于西汉外戚封侯、外戚干政等“汉家之制”,任何版本的教材都没有涉及,但该题命题者却以“不常见”的知识入题,这是内容上的创新。

35题世界银行题,材料强调世界银行的贷款变化,却考查的却是民族解放运动,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材料与问题似乎毫无关联,这是考查方式上的创新。

41题以一个算术公式呈现出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这与前几年的从地图、目录中提取信息并予以说明的题考查意图完全一样,但材料形式截然不同,这是材料呈现形式上的创新。

其他一些试题虽创新不够,但延续了传统风格,以常规为主,稳中有新。

有立足学科内综合,考查事件之间相互关系的。

如27题将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与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联系起来考查,是一道横向联系的题;31题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同时代美国、英国的工业指标放在一起,是一道中外关联的题。

有侧重于理解,将生硬的历史知识化为具体事例来考查的。

如32题以正义女神像高擎的称体现了裁量公平的原则,双眼蒙布则体现了洞察事实真相的原则,化抽象为具体;41题通过科技的乘法效应使科技的作用跃然纸上,也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有强调历史概念,注重历史整体性和完整性考查的。

如2014年26题,对人性的认识与讨论,一个题就把这个千古迷题的几种不同理解呈现于读者面前,很容易让大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认识。

25题涉及到唐代的三教并行,但儒学的地位却是最稳固的的,这与“主流思想”这一主题是相吻合的。

表4: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Ⅰ历史试题选择题题型分析

2013

2014

2015

材料情境

10

12

12

历史概念

10

9

8

比较型

2

3

1

因果型

2

0

2

图表型

1

0

3

组合型

0

0

0

传统的组合题完全绝迹了,前几年高考比较重视的因果型题也大为减少,新材料情境型题几乎独尊。

选择题的设问词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反映了(出)”“表(说)明”“据此可知”之类的试题2015年有7题,2014年8题,2013年3题。

这说明考查的主要方向是论从史出,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趋势。

启示:

题型训练是复习备考的重要环节。

复习过程中的训练是必须的,而且应该常态化,但训练要遵循“1种类型、2个来源、3种方式”。

即试题类型必须是情景材料题,试题来源以经典高考题和大市模拟题为主,训练方式为一轮练基础、二轮练能力、三轮练规范。

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终成大事。

三、知识选择:

立足主干,突出历史发展线索

坚持以课标主干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并以此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依托,是新课标高考的命题原则。

考题以教材为本,从史实出发,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材料在书外,但答案在书中,不片面求新求异,不刻意追求覆盖率,不故意刁难考生,该怎么考就怎么考。

下表是近三年全国卷Ⅰ考查的主要知识点

表5: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Ⅰ历史试题考查知识点情况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2015年

西汉政治、科举制、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

小农经济、商品输出、一五计划、罗斯福新政、世界银行、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先秦、汉、唐、宋、晚清)

2014年

雅典民主、独立宣言、抗日战争

明清外贸、英国经济侵略、大众传媒的变迁、一五计划、新经济政策、欧元

唐代三教并行、宋明理学、维新变法、中国古代科技与世界近代科技

2013年

周代分封、雅典民主、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欧洲的联合、汉唐地方行政区划

经济危机及胡佛的干预、斯大林模式、改革开放、古代海洋利用及近代列强侵略

宋代儒学、日心说、晚清近代化

高考试题考查教材知识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考查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没有一个知识是琐碎的,或者是偏、怪、难的。

二是大多属于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积极、进步影响的正面的东西,而对于那些落后的、消极的负面知识则考查较少。

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一些弊端、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国共内战与对抗、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等。

三是重要知识反复考,年年考。

其中有些重要知识考查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

宋明思想就有2015年26题民间崇拜、2014年人性论、2013年孔孟之道、2012年四民同道;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就有2015年28题包装变化、2014年英国棉布滞销、2013年40题海洋利用;新中国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就有2015年31题、2014年31题、2012年32题、2011年33题。

从教材来看,必修一的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探索、罗马法等单元或课是命题的重点。

必修二的前四个单元,尤其是第一、三、四单元,即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经济的发展成为高考关注的重中之重,这三个单元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全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就知识点而言,古代农业、古代经济政策、殖民扩张、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改革开放、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等知识属于考查的“热点”。

必修三的前五个单元是重点。

按“课”来说,第1、4、5、6、7、14课是命题的主要区块。

按“知识点”来说,诸子百家、明清之际思想家、维新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无疑是考查的“热点”。

对历史发展线索和整体性的考查是近年来的新趋势。

这在2015年全国卷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把全卷考查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按历史时序联结起来,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

表6:

2015年全国新课程卷考查人类文明图示

 

启示:

注重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使命题者在极少的试题中尽可能多的拓宽了考查的范围。

这就要求高三复习要善于抓主干,简化知识、网化进程。

所谓主干,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是指能形成一个系统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历史知识体系,它能够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简化知识”是指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简要化。

在一轮复习中对书本知识完成了“由薄变厚”,掌握了大量信息后再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化、系统化,即“由厚变薄”,进行高度概括,突出原来教学中的面和线,以面、线适当带点,做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

“网化进程”是指抓点理线,将历史发展进程线索化、网络化、要点化,做到点线清晰。

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

把单元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课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

知识网化后,能做到将知识准确定位,无论主干还是枝节、抽象还是具体都能精准定位于某一方面,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背景、过程、特点、影响)。

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清、“面”广、“线”通。

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

四、教材处理:

超越课本,强调知识拓展延伸

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与教材若即若离,或者貌合神离。

仔细分析近三年全国课标卷Ⅰ历史试题,除了直接考查教材知识点外,还有三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1.在教材知识的“边界处”作文章。

试题中的某些知识学生似曾相识,或者在教材中有简单涉及,但没有深入,或者是与教材知识类似的其他知识。

这实际上就是教材的“隐性知识”,也就是“打擦边球”,对这些隐性知识的考查已成为近年高考所要考查的主要对象和方式之一。

如2015年24题小农经济题,教材有关于小农经济形成原因、特征、影响的详细叙述,学生对此应该是非常熟悉,但该题考查的却是农业收益的增加与小农经济的关系,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就非常陌生了。

32题双眼蒙布题考查罗马法官审案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的原则,这在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与罗马法追求公平正义的原则是一致的。

2.与教材无关的史实大量出现。

如2015年的汉代外戚干政(25题)、宋代民间崇拜(26题)、国民政府的持久抗战(30题);2014年的宋应星(40题);2013年的六大决议(30题)、欧洲版图(34题)、海洋利用(40题)、汉唐历史变迁(41题)。

这些内容在任何版本的教材中都没有出现,需要学生课外的积累。

近年来考生普遍反映的“高三白学了,老师讲的不考,考的不讲”,根源就在于此。

3.学术研究新观点频频入题。

随着史学研究的新发展,大量新材料、新观点出现,而教材编写明显滞后,于是试卷中就出现了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左的一些新观点。

2015年33题的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与国王“统而不治”的观点不一;2013年31题的胡佛干预与教材的胡佛总统“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的表述完全不同。

启示:

复习备考要合理使用教材。

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应对考试的唯一有效文本,毕竟试题中的大多数知识是来源于教材的,尽管现在各地版本不一,但基本知识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教材限于版面,没有也不可能对所有知识都有详尽叙述。

再加上教材更新的速度较为缓慢,因而复习备考的时候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必须适度的拓展。

这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关注”,充分关注课文中的“历史纵横”“资料卡片”等,其间有一些知识需要向学生作一些解释和说明。

如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在罗马帝国版图的旁边出现过“长城”、“行省”、“皇帝”等概念,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不一定很清楚。

二是“拓宽”,适当地补充与教材有关的一些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延伸。

如必修三第二课,从先秦儒学一下子过渡到汉代儒学,其间必须给学生补充秦代“焚书坑儒”和汉初“无为而治”等内容,否则,知识缺乏过渡,显得突兀,学生不可能接受和理解。

三是“挖深”。

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材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如:

圈地运动不只是英国有,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过;飞梭为什么不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技术革新为什么首先出现于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行业,而不是出现于传统工业部门——毛纺织行业;工业革命期间主要发明人都是些什么人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直接作一些说明和解释。

对课本(教材)的把握重点应放在四个方面:

借助课本落实双基,借助课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借助课本查漏补缺,回归课本组织训练。

在回归课本复习时,要求按纲、目顺序,逐个地不留死角地进行“地毯式”的复习。

同时适当拓宽知识面,深化且突破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大纲的各种能力要求。

基础知识永远是第一位的,不管考题形式如何千变万化,新颖材料怎样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历史知识上来。

因此复习时必须重视基础,全面、准确掌握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等才是学习、提分之道。

而这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教材。

五、考查视角:

关注热点,彰显历史学科价值

历史高考从来就不回避热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是历史学科的功能之一。

全国新课程卷Ⅰ历史试题很多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应,都不同程度地、“声东击西”地隐性介入社会现实问题。

高考关注社会现实主要有三个倾向:

1.逢五、逢十的周年事件。

如2015年试题涉及到的周年事件有:

孔子诞辰2565周年(24、40题);科举创立1410周年、废除110周年(27题);韩愈去世1190周年(40题);公车上书120周年(40题);世界银行建立70周年(35题);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33题);罗斯福新政养老保险制度建立80周年(34题)等。

2.社会热点、焦点事件。

如2015年卷涉及到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

社会公平正义(32题)、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的探索(34题);一带一路及亚投行建设(35题);提倡国学、弘扬传统(40题);设立国家宪法日,依宪治国(32、33、34题);关注民生,建立和谐社会(24、26题);科教兴国(41题)等。

3.考生身边的生活化事件。

如2015年的农夫耕田(24题)、妈祖和临水夫人(26题)、退休人员养老金(34题)、苏联粮食问题(34题)。

还有卷Ⅱ的茶叶成为消费品(32题)、节假日变化(41题)等。

启示:

历史是“活”的,历史是有价值的,历史复习不能只是简单的掌握教材知识,更多的应联系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

这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历史复习中应抓住哪些社会现实问题?

现实热点问题主要包括:

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如金融危机与全球化、能源危机等),关系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历史命运的现实热点问题(如中国梦、全球气候变化、G20国峰会等),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实热点问题(如灾害、反恐、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等等。

第二,如何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可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处理:

一是分析历史问题的现实意义。

如西周宗法制与当今祭祖热、秦筑长城与中华民族精神、20世纪30年代各国应对危机与G20国峰会等。

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有其历史由来,关注历史问题的现实切入点和现实问题的历史链接点,在复习中是必要的。

在教材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中应主动地、有意识地发现和阐释其现实意义。

二是寻找现实问题的历史依据。

与“现实热点”问题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要归纳和罗列,更要注意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明确其现实意义,还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理论或规律性知识。

“现实热点”问题是广泛的,与“现实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点众多,而同一个知识点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在历史复习备考中,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应该渗透到基础的、日常的历史学习与复习备考中去。

六、命题立意:

强调运用,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既包括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事物异同、概括历史过程、归纳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观念和方法。

全国卷Ⅰ高考试题以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作为命题的原则和方向,较好地融入了课程改革的理念,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学习与认知规律。

新课标全国卷Ⅰ很多试题都需要学生综合几个方面的知识,而且要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答案。

如2015年27、28、30题,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对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要求;29、33对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提出了要求;25、32、40题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提出了要求;40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从儒学的演变入手,涉及到先秦、汉代、唐代、宋代、晚清、现在等几个时期。

该题把整个儒学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都涉及到了,突出了儒学因时而动、与时俱进,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

考查范围较大,涉及孔孟、董仲舒、韩愈、朱熹、康有为等相关内容。

考查方式灵活,既有史实回顾,包括教材的史实和材料提供的史实,又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运用多角度、全方位的纵横联系、对比分析的方法。

试题呈现方式既有“信息提取”“指出”等低层次要求,也有“宏观概括”“共性分析”等高层次的要求,不仅仅考查重要知识点,更重在考查考生的个人认识,可以说该题基本囊括了考试大纲对考生的所有能力要求,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1题更是让人耳目一新,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史实论证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原来这也是历史,历史题原来可以这样出,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全国新课程卷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强调多角度认识历史。

历史本来就是多面体,是丰富多彩的,新课程理念更强调还历史的本来面貌,这在新课程教材中已经有明显的反映,新课程高考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如2013年26题材料强调“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旨在说明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政治,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可。

这一现象是雅典民主制这一政治体制的产物。

2013年31题胡佛干预题与教材所述胡佛依然固守自由放任政策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境。

2.强调思维过程的发散性。

试题设计大多体现了材料的多样性、设问的开放性、思维的多面性及答案的非唯一性,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

如2014年33题“人口比例”题,此题涉及两个有关联的知识:

1787年宪法、独立宣言等,要求学生探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及思维的发散性。

2015年31题“一五计划”,材料提供了中美英三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一个材料显示了三国经济发展情况,答案的选择要根据当时各国的原有经济基础、经济发展状况及世界局势才能作出判断,这样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考查了三个国家(中美英)、两本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知识容量大、能力要求高。

2015年41题“科技作用”题提供了一个乘法公式,答题要求可以对乘法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甚至还可以提出新的公式,这充分体现了设问的开放性、答案的非唯一性,给了考生极大的自主权,有助于考生的发挥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强调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很多试题都是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考查考生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如2013年24题墓葬差别题、2015年28题包装变化题都涉及到史料的价值和史料的运用。

2013年32题六国联合题涉及到几种不同的史观: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

启示:

新课标历史试题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知识的再现上,应当重视对教材的挖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二是加强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三是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四是提供典型材料,还原场景,注重历史情景的设置;五是注重理论分析,提升学生全面、客观和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材料类型:

还原历史,营造独特历史情境

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借以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

这种题型既能很好地体现高校对人才选拔的要求,也是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三年全国卷Ⅰ的材料类型多样,题材丰富,来源广泛。

以文字性的叙述材料为主,有来源于专家学者的著述、史书或时人的评论、会议决议和报告等,也有地图、数据表格等,更多的是命题者自己的综述。

材料的选择也非常新颖,不拘泥于教材,立意深远,集人文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表7:

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材料数量及来源

材料数量

材料来源

史书及著作

时人叙述(日志)

图表(漫画)

命题者综合

2013

17

2

2

6

7

白寿彝《中国通史》、许涤新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报告、决议

行政区划图

2014

15

2

3

10

潘吉星《宋应星评传》、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

法律、宪法、教材目录

2015

15

4

4

3

4

《吕氏春秋·上农》、卞孝萱《韩愈评传》、张海鹏《中国近代史》、齐世荣《世界史》

时评、法律、发言、报告

表格、图片

这些材料均属情景材料,有几个显著特点:

1.除2013、2015年有少量图表材料外,其他全部引用纯文字材料。

这一方面是因为纯文字材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载体,而且来源丰富,含有足够多的信息量;另一方面纯文字材料与教材内容有某种“貌离神合”之处,且文词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所以纯文字材料是高考历史试题中常见的主要材料,这也非常符合高考中“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考查理念。

2.从材料类型来看,广东卷倚重的田野史料,如时人日记、族谱、家谱等“野史”在全国卷中并不被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