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6685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docx

《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docx

兰亭集序教案两套最新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

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

(“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因文悟言”)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2、解题

  提问:

“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

(或问:

这是一种什么文体?

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   

明确:

“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 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的区别;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铺垫。

)  

3、《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

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4、文体简介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

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 ②反复阅读 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5、写作背景

6、诵读感知课文

(1)提问:

《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

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

乐——痛——悲(板书)

【过渡】: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思考:

为何而乐?

为何而痛?

为何而悲?

 四、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部分(1、2)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

良辰:

暮春之初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风物之美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乐(相聚之乐)

乐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物之盛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吟咏之雅

赏心: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

【过渡】:

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

为什么这第三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二)研习第二部分(第3段)1、诵读

2、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

(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欲望永不能满足)痛(死生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无常之痛

过渡: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3、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

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确:

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

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不知老之将至。

” 

【过渡】:

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

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

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三)研习第三部分(第4段)

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

2、思考:

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

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3、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

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文人雅士悲(今昔之悲)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主题:

五、总结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

读罢《兰亭集序》,我们脑中浮现出绿树掩映的群山、修长挺拔的翠竹,还有那清澈急流的溪水。

难怪有人说,欣赏《兰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赏其书法作品一样:

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

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

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

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

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

《世说新语·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

‘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

‘此正好。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

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

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

《晋书·王羲之传》:

“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老姥愠色,因谓姥曰: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

何法盛《晋中兴书》:

“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

道士云:

‘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

’乃为写讫,笼鹅而归。

”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

王听说后颇有喜色。

《世说新语·企羡》:

“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

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

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

王羲之讥讽说:

“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

”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

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王曰: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

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

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

‘暂住何烦尔?

’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简傲》亦载:

“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

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

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

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

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

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王羲之第七子。

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

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亦能诗文。

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

《世说新语·伤逝》: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

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

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

“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

”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

“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余顾而言:

‘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

”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

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

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

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

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说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

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

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

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

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

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

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

“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

”“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

”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

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

“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

”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

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

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

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

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

‘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

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

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

,唐代赠序最为兴盛。

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

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

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

古代的一种风俗。

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

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

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

指生命的长短。

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

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

“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

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五.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

)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

“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六.概括分析

1.内容结构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

兰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

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

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

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

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端,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第三自然段分三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

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

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

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

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2.情感思路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