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小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4619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2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小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药物小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药物小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药物小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药物小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小知识.docx

《药物小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小知识.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小知识.docx

药物小知识

舌下含药须深呼吸

心脑血管疾病突然发作时,患者通常知道采取舌下含药的方式进行紧急自救。

如心绞痛突然发作或发生高血压危象时,患者可立即舌下含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硝苯吡啶等药物。

一般来说,只要用药方法正确,多数患者可在2~5分钟内控制症状,但在应用过程中有时却得不到好的效果,这主要是患者对“舌下含药”这种方法还不了解所致。

  舌下含药的步骤:

取半卧位或坐位,仰卧头部,下颌抬起,张口用舌尖舔上牙床,将药物咬碎或掰开,分别放置在舌下的舌系带两侧凹窝内。

然后,舌尖放下,舔在下牙尖。

为加速唾液吸收,避免吞咽,须张口深呼吸,随着深呼吸,药物自黏膜吸收进入淋巴管,一般经l0~50次深呼吸,口中药物被含化完毕。

患者用舌下含化法常遇到的问题是,唾液分泌过多,漫到舌上,难以控制吞咽动作,深呼吸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

张嘴深呼吸,使会厌关闭食管,吞咽动作停止;同时细长的深呼吸,加速了淋巴循环,促进药物自舌下黏膜吸收,又能自心脏送达靶器官。

怎样避免硝酸酯类药物产生耐药性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消心痛等)是心脏病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不过,心脏病患者在长期或频繁地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后,极易产生耐药性。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对硝酸酯类药物产生耐药性呢?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在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采取以下措施可避免产生耐药性:

  1. 选用短效硝酸酯类药物。

患者服用短效硝酸酯类药物不但可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病情,还可最小程度地消耗其体内的巯基(一种与药物结合后可促进药物发挥药效的物质),从而降低患者对硝酸酯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几率。

但是,患者在服用短效硝酸酯类药物时,方法一定要正确。

以消心痛为例,患者可在每天早晨和中午各口服1次(每次的服药剂量应按规定视患者

的病情而定)。

2.小剂量地递增服药。

患者在需要长期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可从最小的有效剂量开始递增服药。

因为大剂量地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极易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耐药性。

  3. 与其他具有扩张冠状动脉使用的非硝酸酯类药物交替使用。

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硫氮唑酮或脉导敏等药物与硝酸酯类药物交替使用。

  4. 延长服药的间隔时间。

一项关于硝酸酯类药物的研究显示,心脏病患者每4~6个小时服用1次硝酸酯类药物,可迅速产生耐药性,当心脏病患者改为每8~12个小时服用1次硝酸酯类药物时,则未见其产生耐药性。

因此,患者若需要长期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可将每日服3次药物改为每日服2次药物(每次服药的剂量应按规定视患者的病情而定),且分别于7~8点和19~20点服用。

5. 使用抗氧自由基类药物。

临床研究显示,硝酸酯类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产生一种促进氧自由基形成的物质。

由于氧自由基可将人体内的巯基杀死,所以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对预防硝酸酯类药物的耐药性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常见的抗氧自由基类药物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

“娇气”的硝酸甘油如何保药效

  硝酸甘油片很“娇气”,在高温、光照条件下都易分解失效,所以说明书上要求“遮光,密封,在阴凉处保存”。

我们看到的硝酸甘油片,一般都是用棕色玻璃瓶、旋紧瓶盖密封包装的。

只有不启封,并一直保存在20摄氏度以下(即阴凉处),其说明书上的有效期才真实可信。

  硝酸甘油片的有效期一般为1年,如果每天开启药瓶的话,可能会使其有效期缩短至3~6个月。

  那在使用的过程中,怎么判断硝酸甘油还有没有效呢?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时,能感觉到稍带甜味并有刺激性、烧灼感,是其有效的标志之一。

  既然硝酸甘油片这么“娇气”,我们该怎么保护它呢?

其中还是有诀窍的。

  开药:

为了便于保管,最好请医生开一整瓶的硝酸甘油片。

如果医生开出的不是整瓶的硝酸甘油片,病人回到家后应尽快把药装在深色密闭的瓶子里。

  冷藏:

无论整瓶的还是散装的。

都有必要存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且每次取硝酸甘油片时应快速开启、快速盖紧并确保其密闭。

  携带:

白天外出时,病人可带上3~5粒放在密封、暗色的小药盒里,注意不要放在贴身的衣袋里,晚上回家后立刻放回冰箱。

如外出旅游时间较长的话,随身携带的硝酸甘油片在回家后应丢弃,再次需要时另取存放在冰箱里的。

  这些措施虽然达不到完全密封的要求,但能尽量减少硝酸甘油片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对维持药物的稳定性也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冠心病较轻用什么药

预防性用药适用于少数冠状动脉病变轻,狭窄程度不重,累及冠状动脉分支不多的患者。

主要药物有:

  1.扩张冠状动脉类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预防冠状动脉痉挛,防止或缓解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代表药物有硝酸甘油等。

  2.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廉价易得,副反应小,便于长期应用。

此外还有其他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波利维等。

  3.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律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心肌缺血及猝死,代表药物有倍他乐克等。

  4.钙拮抗剂,代表药物有地尔硫卓等。

  5.抗心律失常药物,合并心律失常时应用。

6.其他还有抗高血压药物以及调节血糖、血脂类药物,用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从而减缓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延缓冠状动脉病变的进程。

《燕赵老年报》2010.10.22 曹小织文

吃阿司匹林选对时间

第一周,睡前服  阿司匹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血液中的血小板“相亲相爱”,聚集在一起而形成血栓,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初用阿司匹林的病人,第一周在睡前服用,才能让它“尽心尽力”地为你服务。

  原因很简单,最常发生心脑血管急症的时段为早上6~10点和下午3~5点。

如果病人在上午八九点钟服药,那么,3~4小时后,阿司匹林发挥它的最佳效果之时已是中午,错开了心脑血管急症的高发时段,不能给病人提供最好的保护。

  另外,人在睡眠中,血液流动缓慢,血小板更容易“相亲相爱”,血液便可趁机“拥抱成团”,形成血栓。

(下转2、7版中缝)(上接第7版)如果病人在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到第二天清晨阿司匹林的效果“最大化”,就能让血小板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

  夜间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还有轻度降压的作用,白天服用则没有这个作用。

所以,高血压病人可以考虑夜间吃阿司匹林。

  一周后,饭后服  这样说来,是不是病人必须固定在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呢?

并非如此。

  服药一周后,阿司匹林对病人形成稳定的效果,只要坚持服用,它的作用就是“细水长流”的。

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服用,至于在每天的哪一个时段服用,反而是次要的了。

  但我们必须知道,尽管乙酰水杨酸比水杨酸“友好”,但仍对胃有一定的“攻击性”,需要食物来减弱它对胃的攻击。

为了保护我们亲爱的胃,最好能在饭后服用阿司匹林。

  如果某天忘了服用阿司匹林,第二天再补吃,要不要紧呢?

在病人病情稳定,或仅以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情况下,偶尔漏服一天不要紧,第二天照常服用即可。

  假如第二天甚至第三天还忘记吃药,在想起来的时候,应该马上口服原剂量的2倍(如平常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此时应服用200毫克),次日才可恢复原剂量。

  精确肠溶片,饭前吃  普通的阿司匹林需要饭后服用,才能弱化它的攻击性。

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食物在减弱阿司匹林攻击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抵消了一部分药效。

  这促使我们寻求一种更好的剂型——既能在饭前服用,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效,又能将对胃的伤害减到最低,这种剂型,就是阿司匹林的精确肠溶片。

  肠溶片在酸性的胃液中“自我封闭”,进入弱碱性的肠液中才溶解,被人体吸收。

这样一来,阿司匹林就能与胃和平共处。

不过,我们要强调精确肠溶,即药物在胃内完全不溶解,到达肠道后才精确、缓慢地释放(例如拜阿司匹林),这样才能放心地空腹服用。

一般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仍可能在胃内少量溶解,日积月累也会损伤胃黏膜,因此还是要在饭后服用。

  当然,无论哪一种阿司匹林,都不能随意停用,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和放过支架的病人。

在外伤或需要手术的情况下(例如需要拔牙),则应当根据医嘱酌情停用。

阿司匹林和银杏叶可同服

 对于脑梗患者来说,银杏叶和阿司匹林同服已经成为一种效果好、费用又低的常用方法。

  银杏叶具有很好的改善循环作用,并且作用十分柔和,和阿司匹林同服,增效减毒,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坚持服用,效果十分明确且可以持续。

  需要提醒的是,不建议波利维、潘生丁和阿司匹林同时服用。

虽然都是活血药,但波利维、潘生丁抗血小板能力很强,与阿司匹林同服,有潜在的出血危险,应该避免。

常用药一般何时见效

  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如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起效时间通常为1~2天。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如氯沙坦、缬沙坦等,属于长效降压药,每日服1次,多数服药后2小时即有降压作用,服药4小时后降压效果达高峰。

利尿剂氢氯噻嗪降压较迅速,螺内酯、氨苯喋啶等一般1周左右降压见效,1~2周消肿见效。

地尔硫服用后30分钟起效,40分钟后降压效果达高峰。

但是,卡托普利需要餐前30~40分钟服,若与饮食同吃可影响其吸收效果,降低疗效。

  降脂药

  多数降脂药的血浓度高峰在服药后1~2小时,但化验血脂下降,尚需2~4周。

这是因为血脂浓度之高低与饮食关系密切,只有当药物降脂作用大于饮食升脂作用,并经过一定时间平衡后,血脂才会下降。

一位高甘油三酯(TG)病人,甘油三酯经常在10mmol/L以上,用力平之100mg/日,2次服,3周后甘油三酯降到3.6mmol/L,4周后降到1.8mmol/L。

  降糖药

  血糖来源有二,一是食入的,二是内生的,就是肝脏通过糖原异生途径产生的。

肝脏可将血中脂肪酸、氨基酸转化为糖,这叫做糖原异生。

有胰岛素抵抗时,糖原异生活跃,就是不吃饭血糖也会升高的。

  降糖药物有多种,有增加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短效的诺和龙、美吡达、迪沙片、糖适平等,虽然可降低每餐饭后血糖,但总体血糖下降尚需3天左右;中效的格列苯脲当天见效,格列齐特则需要7天时间,总体血糖才能下降;罗格列酮需2~3周见效;拜糖平、倍欣是抑制和延缓糖吸收的,可降低餐后血糖,由于每餐进食量的不同,很难用一次餐后血糖高低来判定药物疗效。

降糖新药西格列汀,是通过提高胰高糖素肽-1(GLP-1)的浓度,促使胰岛素的分泌来发挥降糖作用的,每日1次100mg,当天见效。

上述的药物见效时间是指总体血糖下降时间,常用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表示,不是指瞬间血糖而言的。

胰激肽原酶(怡开)虽然无降糖作用,但它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药物,需要3个月才见效。

肠促胰素类降糖药治疗糖尿病效果好

早在1932年,人们就发现:

在达到相同血糖水平时,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能刺激更多的胰岛素分泌。

由此人们发现了人体自然分泌的肠促胰素。

肠促胰素是摄食后由小肠内分泌细胞反应性分泌的激素。

肠促胰素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所以,我们可以把肠促胰素看作是一种源自人体自身的血糖调节器,只有在血糖升高时候,它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属于一种自然的、内源性的、符合生理机制的降糖机制。

  现有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虽然多能有效控制血糖,但都不能直接干预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必须依赖增加药物剂量,或同时使用多种降糖药物才能控制血糖。

而基于肠促胰素降糖作用机理的治疗方案,可长期保护人体β细胞,从而可延长现有血糖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延缓疾病进展,减轻患者对于外源性胰岛素的依赖。

  以口服药物沙格列汀为例,它能减少胰岛β细胞的凋亡,加强人体自身降糖能力,可以与多类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联合作用,从而强化血糖达标,同时不增加体重和低血糖的发生率。

  肠促胰素类降糖药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外源性肠促胰素的类似物,因此该类药物也被称为外源性肠促胰素类降糖药物;另一类称为DPP-4(二肽基肽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沙格列汀),即通过抑制人体自身肠促胰素的降解,提高内源性肠促胰素的水平,从而延长作用时间,达到降糖目的。

DPP-4抑制剂因其通过延长患者自身肠促胰素的作用时间来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