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5275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上古神话

1.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

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上古先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雷电、地震、干旱、洪水这些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现象,面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神秘和敬畏的心理,并由此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来理解自然和社会。

原始先民的世界根据这种幻想的秩序得到了重新的安排,神话由此产生。

3.存在形态:

一、出土材料中有大量远古的神形刻绘。

二,先秦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

诗集如《诗经》《楚辞》;

史书如《左传》《国语》;

诸子如《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4.《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以动物图画为基础、“备百物,知神奸”的巫师所用的图画文献。

全书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

内容宏富,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各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

5.《穆天子传》

西晋“汲冢竹书”之一。

记载周穆王西巡史事。

乘八骏马,从宗周出发,一路征战,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

6.上古神话的类别和内涵

1)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神话

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人从哪里来?

盘古开天,女娲炼石补天,女娲造人

2)洪水神话

3)以战争为主题神话

4)关于发明创造的神话

7.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苦难的深切体验

2)重生爱民意识

3)抗争精神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有关文献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诗》被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称为《诗经》。

共305篇。

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一,《诗经》时代、地域及作者

(一)确切年代已难一一考定,但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颂:

《周颂》31篇,大部分作于周初;

《鲁颂》4篇,春秋时鲁国祭祀乐歌;

《商颂》5篇,并非商朝作品,而是春秋时期殷商后裔宋国的祭祀乐歌。

(另有:

商诗说;西周中叶说)

雅:

《大雅》31篇,主要产生于西周时期;

《小雅》74篇,主要是西周后期作品,少数为春秋之作。

风:

《国风》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多数作品年代难以考定。

大部分作于春秋初中期,小部分为西周后期。

但《豳风》中的一些作品产生较早,出自周初。

最晚的大概是《陈风·株林》。

(二)《诗经》产生的地域

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

(三)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风:

民众。

公卿列士。

大雅:

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

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

宗庙祭祀人员。

二,《诗经》的采集编纂

(一)采诗说。

周王朝设采诗官到民间采诗,以观风察政。

(二)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三)删诗说。

此说不确:

季札观乐之时《诗经》分类基本定局,其时孔子尚幼。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豳》《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做过某些加工整理。

音乐编辑和文字编辑。

三,《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曲调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土乐,指地方音乐曲调。

十五国风即各地区的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四,用《诗》和传《诗》。

(一)用《诗》。

《诗经》在周代作为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祭祀、朝聘、婚礼、宴饮等各种典礼仪式,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族教育和私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1,赋诗言志。

2,教育。

(二)传《诗》。

三家诗:

鲁人申培(鲁诗),齐人辕固(齐诗),燕人韩婴(韩诗)。

西汉时盛极一时,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今文经学。

毛诗: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

东汉郑玄作笺兼容三家,使毛诗盛行于世。

三家诗先后亡佚。

今本《诗经》即毛诗。

古文经学。

2.《诗经》内容

主题:

祭祀颂歌和民族史诗:

《生民》《公刘》。

农事诗:

《七月》。

燕飨诗:

《鹿鸣》。

征役诗:

《君子于役》。

怨刺诗:

《伐檀》、《硕鼠》。

婚恋诗:

《关雎》、《氓》。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赞颂先公先王的文武功德,追溯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

祭祀诗:

祖先崇拜。

宗法目的:

敬宗睦族,弘扬孝德。

《大雅·生民》。

二、农事诗。

直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

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分为农业祭祀诗、农业生活诗两种。

三、燕飨诗

写君臣、亲友之间的欢聚燕飨,以诗歌的形式直接反映了嘉礼中的飨礼、燕礼、乡饮酒礼等礼仪活动。

周代天子、诸侯、群臣大都是宗族子弟或姻亲。

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

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

在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燕飨诗的价值:

一)政治价值:

联络情谊,巩固统治。

尊礼;尚德。

二)历史价值:

记载古代燕飨礼的程序仪式,是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

四,征役诗

描写战争与徭役

(一)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赫赫战功,或表现同仇敌忾、抗敌御辱的气概,充满战斗激情。

(二)征夫厌战、思妇闺怨。

3.《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

朱熹《诗集传》: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

对事物或行为直接铺陈描述,通过“再现”的方式表述思想感情。

如《郑风·女曰鸡鸣》

比:

打比方。

整首诗用比,称为比体诗。

如《魏风·硕鼠》。

兴:

托物起兴。

诗歌中的一些意象与诗歌主题存在某种内在联系,通常是隐约的象征关系。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象征男女爱情。

也可能为渲染气氛、烘托情绪之用,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重章叠唱:

各章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以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深化主题,使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更换的少数字,则可能暗示了时空转换或感情变化。

4.具体作品赏析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本诗是一曲妇女集体劳动生活的赞歌。

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田家妇女兴高采烈采集车前子的劳动画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艺术特色:

(一)色调清丽,风格明快,意境优美。

(二)全诗纯用赋的手法直接描写劳动扬景,语言凝炼准确,通篇只换了“采”、“有”、“掇”、“捋”、“袺”、“襭”六个不同动词,条理清楚地再现了采集车前子先拾、后捋直至兜起衣裳襟满载而归的劳动进程,生动描绘了轻快利索的劳动姿态,传达了采集者的喜悦心情;重章叠句的运用,也使全诗造成一种急促明快的节奏和回环往复的悠扬曲调。

《小雅·采薇》久戍归乡的士兵在归途中追忆唱叹。

采薇采薇(叠词),薇亦作止。

(赋;兴)

曰归曰归(思归深切)岁亦莫止(岁末年终光阴流逝不得还归)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征戍无已,幽怨无限;卫国战争)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隔句重叠)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重章叠唱,时间推移)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叠字),载饥载渴。

(军旅生活困顿劳苦)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离家远戍,卫国之战;征战劳苦,思乡念亲)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景语皆情语;思亲思内)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征战;失落沮丧)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戎马生涯;抗战激情)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振起全篇)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军容盛大)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装备精良)

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高度警惕)

(戎马生活实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今昔对比;情景反衬,悲欣交集;情感奇崛突兀。

行道迟迟(近乡情更怯),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所为何悲?

光阴流逝,生命虚耗,抑或家园寥落?

意蕴无限)。

艺术特色:

(一)赋比兴。

(二)情景反衬。

(三)叠字叠词叠句叠章,增强诗歌抒情色彩,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豳风·东山》

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事或与周公东征相关,却不必是周公所作。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光阴蹉跎)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愁惨)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汉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

遥望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想象未来)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回忆军旅生活;以回忆来作别)

(归途餐风宿露,夜住晓行;摆脱羁勒,得其所哉)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叠咏)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途中所见,凋敝荒凉)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近乡情更怯)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想象)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言在物而意在人;合卺之礼)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托物起兴)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追忆新婚)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想象。

期盼重逢;忧虑)

艺术特色:

(一)重章叠唱。

(二)丰富的想象。

再现、追忆式想像(追忆新婚);

幻想、推理式想像(家园残破;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小雅鹿鸣》

《东山》《击鼓》《静女》《出其东门》《月出》《蒹葭》《子衿》《桃夭》《氓》

第三章《楚辞》

第一节楚辞的形成及其含义

一,楚辞的含义。

原泛指楚地歌辞,后特指以战国时代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创作,“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句式自由灵活,参差错落,句尾或句中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屈原《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后世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楚辞》: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以及汉代人的模仿之作辑录成书,题为《楚辞》。

继《诗经》后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汉代普遍称楚辞为“赋”。

二,楚辞的形成

1,巫楚文化影响:

巫风盛行。

2,楚地山川秀丽,国富民强,经济条件优越:

3,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小,没有形成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较少压抑,情感生动活泼,想象丰富奇特。

4,楚辞产生的文学因素

(1)楚辞产生与楚地歌谣、乐曲民歌密切相关

(2)《诗经》的影响。

(3)战国纵横家辩丽横肆、铺张扬厉的说辞对《楚辞》形成影响

第二节屈原其人及其作品

一,屈原生平

(前340-前277),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国同姓贵族。

芈姓屈氏。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后代,自称颛顼后裔。

左徒、三闾大夫。

两次流放:

第一次:

汉北。

(前304,楚怀王25年)

第二次:

江南。

(前293年,顷襄王6年)

二,屈原作品:

二十三篇:

《离骚》、《九歌》(11)、《九章》(9)、《天问》、《招魂》

《九歌》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远古歌谣。

屈原与《九歌》关系:

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加工改作而成。

屈原的作用:

语言高度纯化、美化,并融合丰富的想象与深厚细致的感情。

或写风景,或道柔情,或写离别,或叙战事,或清丽,或悲壮,然无不委婉曲折,感染人心。

《九歌》共11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

《礼魂》

三,屈原及其作品的历史影响:

(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崇高的人格、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其立身行事的方式为后世正直文人效仿。

(二)由屈原开创的楚辞(骚体诗),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1,以恣纵的文笔表达强烈而激荡的情感,体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气质。

2,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

3,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突破了以四言为正格的诗歌表现形式,赋予诗歌更大的容量和更大的创造自由,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性。

第四章《先秦史传散文》

1.史官

上古时期,存在一个以祭祀为业的巫觋集团。

史官即从巫觋集团中演化而来。

2.《尚书》

《尚书》即“上古之书”,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为儒家后学所补。

成书于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称《书》,汉代以后才称《尚书》。

儒家尊其为经典,称《书经》。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属记言体文献。

《尚书》六体:

典:

重要史实,如《尧典》;

谟:

君臣谋略,如《皋陶谟》;

训:

臣开导君主的话,如《伊训》;

诰:

勉励的文告,如《酒诰》;

誓:

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秦誓》;

命:

君主的命令,如《文侯之命》。

3.《春秋》

“《春秋》”原是各诸侯国史书的通名。

《春秋》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历史,历十二鲁君,共一万六千五百余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的经典文献。

鲁国十二公:

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

《春秋》作者:

相传为孔子。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4.《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与汉初《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其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略长,但基本相始终。

《左传》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

《左传》的性质:

传经之作。

《左传》的解经方式:

以事解经,即通过对历史事件背景、起因、发展、结局的描述,“再现”历史原貌。

虚饰现象:

对事件或其中的部分事实进行想象性的描写,包括杜撰情节、修饰人物语言、描写细节和场面,也包括史官对不同来源的材料的自由组合。

虚饰并非出于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追寻事件中的道德意义,对现实社会进行道义审判。

随笔妆点。

《左传》的思想内容:

(一)再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局面,记录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

(二)重视民意、以民为本,强调“民”在政治统治和军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左传》艺术成就:

(一)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二)善于纪录当时精彩的外交辞令,真实再现了春秋时交际辞令的委婉含蓄、温文尔雅的魅力。

(三)词约义丰,用词简练、准确。

5.《国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左氏外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以记言为主,也有记事成分,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

《国语》作者:

左丘明?

《国语》思想倾向:

儒家崇礼、重德、敬民观念,总结了许多政治经验,其思想近于《左传》

《国语》特色:

(一)集中篇幅写一人,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如《晋语三》写惠公、《晋语四》专写晋文公、《晋语七》专记悼公事,《吴语》主要写夫差、《越语上》主要写勾践等等。

(二)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宴飨、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

第五章《先秦诸子散文》

1.时代背景

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王纲解纽,诸侯争霸,硝烟四起。

(1)养士之风盛行。

(2)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2.九流十家

刘歆: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家。

(九流十家)

小说家不入流。

a.儒——司徒之官b.道——史官c.阴阳——羲和之官d.法——理官e.名——礼官f.墨——清庙之守g.纵横家——行人之官h.杂——议官i.农——农稷之官g.小说——稗官

3.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著作:

道家:

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

墨子;《墨子》。

法家:

韩非子;《韩非子》。

4.诸子散文的体例

语录体:

《论语》《老子》《墨子》;

对话体:

《孟子》《庄子》等。

专题论说文: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

篇幅愈来宏大,组织愈来严密

5.《论语》

a.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晚年整理典籍:

《诗》《书》《礼》《乐》《春秋》。

b.四科十哲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c.孔子的思想核心:

仁,礼。

d.《论语》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由孔门弟子及其后学辑录而成。

是一部反映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思想的重要著作。

20篇,集中表现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是了解研究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资料。

6.《墨子》

《墨子》:

墨子与其门人后学所著。

《汉书•艺文志》:

“《墨子》七十一篇。

”今存五十三篇。

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第六章《两汉乐府诗》

1.汉乐府:

汉乐府原是汉朝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

乐府始创于秦,汉代沿用秦时旧名。

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以及进行演奏等。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唐代以后,乐府曲谱大多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篇幅不定的古体诗。

2.创作精神: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3.主题

1)诉说生活维艰,抨击社会不公

生活苦难:

《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

富贵之家的奢华:

《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2)征夫厌战、思想

《十五从军征》

《饮马长城窟行》

3)世事无常,忧生惧死,及时行乐

恶死:

《薤露》、《蒿里》。

乐生:

《艳歌》、《练时日》、《华烨烨》。

4)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上邪》:

女子热恋中的自誓之词;

《有所思》:

听到对方变心,女子由爱到恨的感情变化;

《上山采蘼芜》:

弃妇与故夫的邂逅;

《陌上桑》:

女子拒绝男子的调戏。

5.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大大增加,具有一定情节和场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

(三)语言生动活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