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4520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7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景区外围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长寿湖西岸景区外围道路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表:

附表1:

投资估算汇总表

附表1-1:

外围主干道工程费用投资估算表

附表1-2:

外围北支路工程费用投资估算表

附表1-3:

支路一工程费用投资估算表

附表1-4:

支路二工程费用投资估算表

附表2:

收入及税金测算表

附表3:

总成本费用表

附表4:

折旧摊销表

附表5:

损益表

附表6:

全部现金流量表

附表7:

还本付息表

附表8:

敏感性分析表

附图:

附图1:

区域位置图

附图2:

道路标准横断面图

附图3:

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附图4:

综合管网横断面布置图

附图5:

路面结构图

第一章总论

1、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长寿湖西岸景区外围道路工程

(二)项目业主:

重庆市长寿生态旅业开发

(三)项目业主地址:

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

(四)项目建设地址:

重庆市长寿湖

(五)项目法定代表人:

徐勇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为长寿湖西岸景区外围主干道(其中包括长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一座)、外围北支路、支路一、支路二734米以及综合管网等配套工程。

(七)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万元,工程其他费3253.95万元,基本预备费万元,建设期利息2万元。

(八)资金筹措

业主自筹3435.05万元32.92%

银行贷款7000万元67.08%

(九)建设年限:

2008年10月-2009年12月(15个月)

2、项目业主简介

本项目业主重庆市长寿生态旅业开发于2003年5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7000万元,是一家具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质的国有独资企业,经长寿区区政府授权,负责开发长寿湖旅游景区、包装旅游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

公司下设工程部、办公室、财务部、社会事业部等部门。

公司现有人员32名,平均年龄三十岁,其中研究生1名,大学本科学历18名,专科以上学历13名。

其中:

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10名。

公司成立伊始即展开对长寿湖景区的规划工作,对不合理的项目和管理模式进行清理整治,加大对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广泛开展景区的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工作,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公司是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长寿区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前景下成立的,致力于长寿湖及其周边库区的合理保护、开发和经营,努力改善景区现有的配套设施,大力推进长寿旅游业的发展,为三峡库区旅游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一)编制依据

1.《三峡库区优势产业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2.《关于切实做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土地调整的通知》(渝府发[1998]48号文件);

3.《重庆市农村移民安置管理办法》(渝府发[2001]7号文);

4.《农业部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农计发[2002]17号文);

5.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长寿府发[2004]17号文《关于同意长寿湖开发区管委会组建开发实体的批复》;

6.重庆市长寿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下达重庆市长寿湖生态旅游项目接待中心工程建议书的批复》;

7.重庆市长寿区环境保护局下发的渝(长)预审[2005]37号《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预审意见》;

8.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关于长寿湖开发工作的专题会议纪要;

9.长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10.长寿区旅游局编制的《长寿区旅游发展“十五计划”》;

11.《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12.《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

13.《重庆市长寿区2004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规划》;

15.《重庆市长寿湖西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6.项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17.现场调查资料以及其它有关文件资料;

18.市政道路设计文件。

(二)研究范围

本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区域的资源条件、市场等进行研究,提出项目的建设目标与方案,通过投资估算,对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结论性的意见,以及招投标方案和建设进度安排意见。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

序号

项目

技术经济指标

单位

备注

建设内容

 

 

 

1

外围主干道

3034.25

m

详见投资估算附表1

2

外围北支路

394.23

m

详见投资估算附表2

3

外围支线一

565.20

m

详见投资估算附表3

4

外围支线二

734.00

m

详见投资估算附表4

5

桥梁

1.00

 

投资数据

 

 

 

1

总投资

10435.05

万元

 

工程费用

6321.77

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3253.95

万元

 

预备费

574.54

万元

 

建设期利息

284.78

万元

 

2

资金来源

 

 

 

 

银行贷款

7000.00

万元

 

 

企业自筹资金

3435.05

万元

 

经济指标

 

 

 

1

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11.51%

 

全部投资

2

项目税后财务净现值(I=12%)

2341.94

万元

全部投资

3

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

8.68

全部投资

4

项目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

16.05%

 

全部投资

5

项目税前财务净现值(I=12%)

5666.97

万元

全部投资

6

税前静态投资回收期:

6.77

全部投资

7

投资利润率:

13.67%

 

 

8

投资利税率

14.57%

 

 

9

年平均利润

955.48

万元

 

5、主要结论

长寿湖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观优美而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长寿区是联系渝东南和渝东北的枢纽,是重庆通往华中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桥头堡,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长寿湖则处于重庆市域的几何中心的位置,在方圆150km范围内,集中了重庆市大部分人口,旅游开发直接受到周边城市的带动。

长寿景区背靠西南最大核心城市和游客发生地重庆市,位于环城游憩带范围内,有成为重庆市“中心花园”的便利条件。

此外又有三峡国际旅游热线的辐射拉动,市场前景广阔。

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完善长寿湖旅游的配套设施,弥补当地道路交通设施不足现象,并可带动周边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加速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地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化和富余劳动力及移民安置问题,有利于招商引资。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本项目的建设基地条件适宜,技术可靠,前期工作扎实,建设规模合理。

经测算,本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都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1、长寿区概况

长寿区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9个地区性中心城市之一,位于重庆主城区的东北,距主城区约60km,长江横贯区境,幅员1415.49km2,辖1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569个村,紧邻渝北区、涪陵区和垫江县,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现价)7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工农业总产值98.8亿元,增长26.2%,其中工业总产值77.85亿元,增长29.3%,农业总产值20.97亿元,增长16.0%。

2004年,全区渔业产值6365万元,比上年减少了6.7%,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992人,比上年增加30.3%,全区接待旅游人数50余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00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2.8%,年末全区总人口约8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7万,占80%。

2004年,长寿区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42.1%,比上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

2、项目建设的背景

(一)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日益严重

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的连片贫困地区,库区范围内的十多个区县有半数以上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2002年三峡库区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2%,人均国民收入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6.4%。

重庆市在制定发展规划中,将全市划分为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而“三峡生态经济区”则是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地区。

2002年,三峡生态经济区人均GDP仅为405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300元,相当于都市经济圈和渝西经济走廊的29%和67%;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837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61元,相当于都市经济圈和渝西经济走廊的65%和72%。

三峡库区贫困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如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交通信息不便等等,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在三峡工程启动前国家对库区的整体投入太少。

另外在三峡工程初期,国家就开始对库区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严格限制,凡属淹没线以下的基本建设和企业技改项目基本上都不予批准,而库区内大部分区县的经济重心都集中在淹没线以下,因此,许多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技改和结构调整,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产品与市场严重脱节、效益低下、亏损严重,从而导致本就脆弱的库区产业更加衰微。

国家三建委办公室副主任卢纯在新三峡国际财富论坛上公布,截至2003年9月,三峡库区共搬迁、关闭破产工矿企业1156家。

在这种情况下,库区的工业经济的萧条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除重庆库区的涪陵、长寿、万州等区县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区县几乎成了零工业区,没有一家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

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中轴和灵魂,是区域经济赖以发展的支撑。

由于第二产业的缺失,库区的产业链出现“断扣”现象,农业产业化链不再完整,农副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大量进入城镇的移民和下岗人员难以就业和再就业。

一些人只好纷纷摆摊设点,但工业不强商业就不活。

“门面多于顾客、商人多于客人”已成为库区移民新城的一道另类风景。

“到处是新房,很少见厂房”,“只有交通线,缺少生产线”,有媒体甚至对此发出警告:

三峡移民新城正在上演“空城计”。

产业空虚化的危机显而易见。

原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在前不久召开的重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会议上指出,产业“空虚化”是目前库区发展的最大难题,如不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矛盾和问题。

有学者将库区产业空虚化的不利影响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特别是三峡库区工程建设完成后,移民投资将逐年减少,库区经济发展将更加困难;二是移民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将会危及库区的社会稳定;三是部分移民为了生计,可能会出现乱砍、乱伐、乱采、乱建的现象,从而危及库区的生态环境,导致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二)旅游业将逐渐发展成为重庆及三峡库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重庆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着力培育与扶持,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截至2001年底,在政府累计投入1.2亿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的引导下,带动社会投资12.17亿元,其拉动比例为1:

10,累计开发旅游项目99个;全市有国际、国内旅行社203家;一至五星级宾馆饭店111座;国家4A至1A级旅游区18个;涉外游船41艘,国内定点游船48艘;旅游定点车辆575辆,开辟了10条郊外旅游专线和4条“魅力重庆一日游”专线;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52家,定点餐厅、商店等151家;有12个区县(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区”称号。

据初步统计,重庆市目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12万余人。

长江三峡是我国目前推向国际市场的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三峡工程的建设又使三峡成为世界最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知名度和品牌竞争力大大提高。

2020年内三峡旅游区仍然是国际旅游者的最主要目的地之一,国际旅游者年均增长将保持10—15%,长江三峡旅游国际需求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