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41153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docx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docx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定位规划

2008-2012年)

序言1..

一、学校基本情况1.

二、学校发展的思路、定位与目标3.

三、可行性论证6...

四、分阶段建设目标1..2.

五、近期需要政府重点支持的事项1..7

附件1:

一、二、三线学科及建设属性表1.8

附件2:

一、二、三线专业及建设属性表2.1

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为华东政法学院。

华东政法学院于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等九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合并组建成立。

学院于1958年和1972年两度撤并,1963年和1979年两次恢复。

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五十多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发挥法学优势,拓展专业面向,加强学科融合,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律人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中心,形成了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格局,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未来的12年,学校将继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华政精神,秉承“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以法学为依托,逐渐建设成为以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式、开放性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特色大学。

一、学校基本情况

自1979年复校以来,特别是2000年划转地方以来,学校抓住

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体表现在:

实现了由千人大学向万人大学的转变。

截止到2008年,各类在校生达22141名,其中研究生2252名、本科生11889名、成教生8000名。

有教师879名,其中45岁及以下教师571名,占77.2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57名,占48.3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570名,占77.15%。

实现了从单科型行业性大学向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从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的单科型、行业性高校,逐步发展成为以法学门类为主、同时拥有其他学科门类中相关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

现设有法律学院等11个院(系)和研究生教育院、继续教育学院;有22个本科专业,覆盖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五大学科门类。

初步形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格局。

学校目前共有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法律史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刑法学和经济法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国际法学、司法鉴定、民法和知识产权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国际法律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为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研究项目,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政治学为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法律史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1年以来,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1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1门,11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2004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7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6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2次。

出版有《法学》、《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

我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松江校区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高校园区”。

二、学校发展的思路、定位与目标

【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接社会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立足学校现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聚焦重点,大力巩固和提升优势学科,科学发展其他学科,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拓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形成和凝炼学科特色,与其他高校错位发展、合作提高,促进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使学校成为在优势学科上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其他学科具有鲜明特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学。

【办学目标定位】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法学门类学科优势明显,其他门类相关学科与法学交叉发展,融通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特色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式、开放性高素质创新人才。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方针,围绕国家、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法学领域培养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其他学科领域培养具有高度法律素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管理、经济、社会工作以及其他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式、开放性人才。

法学领域培养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是指既能融会贯通法学知识,又能够掌握政治学或者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能够胜任法律领域各项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在法学领域,培养重点将从以本科生培养为主转移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并重,实现法学类研究生与本科生规模相当。

其他学科领域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法学素养,能够适应依法治国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在经济、管理和其他社会领域的人才需求,具有扎实的法学知识基础和鲜明的法学特色。

【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发展法学门类下的学科。

通过对理论法学、传统部门法学和新兴应用法学等进行分层次、有重点的建设,为法学一级学科形成特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创造条件。

将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特别是政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放在突出的地位,采取重点扶持措施,突破制约我校法学门类学科排名进一步提升的瓶颈问题。

建设和发展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等交叉学科,进一步拓宽法学学科的发展空间,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大力推动法学学科向其他近邻学科的融通,促进其他学科向法学学科的交叉,有重点、有侧重地发展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凝炼相关学科的特色。

对接社会需求,建设和发展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门类下的应用经济学,文学门类下的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支撑法学学科水平的发展与提升,同时形成法学渗透下的上述学科的特色。

【学科建设目标】集中主要精力,大力加强法学学科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法学学科建设水平,建成国家法学一级重点学科和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力争使法学学科早日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促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凸显其他学科的特色,建设一批市重点学科、市教委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及其相应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学位点、专业建设】建设法学、政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政治学、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若干经济学及其他学科二级学科硕士点;8-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本科专业(方向)数保持在30个左右,其中法学学科门类涵盖的专业(方向)达50%以上。

【办学规模】全日制本科学生规模稳定在12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达到6000人左右。

【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基本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阶段性目标的需要。

【社会服务定位】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主动对接国家、区域经济与社会建设需求,特别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需求,开展对重要制度的建立、调整以及国家法律在不同社会领域运用的实际问题研究,为国家法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与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共同开展新、疑、难问题的研究,为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服务;利用和发挥学科特色,为国家、社会开展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三、可行性论证

华东政法大学提出的上述发展定位是经过学校领导班子共同研究、征求全校教职工意见、各种会议集体讨论、校内外专家论证后所形成的共识,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一)“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特色大学”的办学定位,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充分的条件

首先,经过近60年的努力和发展,历经“两落三起”的艰苦磨难,在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学校已经摆脱了单科性行业大学的局限,形成了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格局。

本科专业数从单一的法学发展到22个;学科水平不断提升,从只有单一的法学学科,以为政法机关培养人才的本科教学为主,发展到涵盖5大学科门类,拥有1个法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法学一级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6个非法学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并重;从以教学为主,发展到教学与科研并举。

以2009年为例,共发表论文1088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0项。

2007年3月,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大学,这是对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校建设与发展方向的肯定。

其次,经过长期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法学特色,法学学科建设和法学人才培养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巩固学科优势是提升学校实力、保证学校地位的根本和关键。

第一,要进一步彰显我校法学学科的特点,以期与其他法学校、院、系错位发展;第二,在其他学科上要打上鲜明的法学烙印;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按照“明德崇法、笃行致知”的校训进一步锻造学子的鲜明法律品质。

再次,秉承开放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多方面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目前已经与包括耶鲁大学在内的一批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一批国外知名机构、跨国公司等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不少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其他高级官员、国际知名学者造访我校。

同时,我校大量学者、专家赴国外高校任教、访问,参加高端学术论坛。

对外交往广泛、活跃,为学校形成国际影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校提出的法学学科建设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国内法学一流水平,在其他学科领域建设一批上海市重点学科的学科发展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首先,法学一级学科已经具备了向一流迈进的实力和基础。

法学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第六名,是唯一进入前十的非211大学。

学校现已拥有一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且我校的法学学科向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实力均衡,人才梯队结构科学合理,资料丰富、齐全著称。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成果也日臻丰富。

同时,我校拥有华东地区唯一的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国家、上海市、上海市教委等各层次的重点学科、建设高地等。

总之,只要集中力量针对制约我校法学学科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克服瓶颈问题,完全可以在近期内实现冲顶的目标。

其次,我校在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非法学领域的学科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集聚了一批教学、研究人才,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只要进一步注意融入法学学科,主动接受法学强势学科的引领,完全可以独树一帜,彰显地位与特色,建成一批上海市甚至全国重点学科、特色学科。

而我校现有的学科布局,已经为非法学学科向法学学科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三)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定位符合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学校各项事业和工作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对接了社会需要,才能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只有对接了社会需要,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才有所依托。

首先,学校充分注意到,当前和未来的中国社会,将是经济高速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

要保证发展的速度,创造稳定的环境,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调节,更离不开法律专门人才的作用。

比如,要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这里的市场规则既包括市场主体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循和恪守的民商法规则,又包括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管的经济法、行政法律制度;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通过法律确定各方社会主体的权利义务,通过各种机制和程序化解争议,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矛盾复杂化程度的增加,传统模式培养的以解读法条为主要特点的法律人才逐步与社会脱节,具有复合知识背景、较强的法律职业能力,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法律职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端法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重点。

虽然目前国内法学校、院、系众多,但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进一步提升我校法学学科的水平,凝炼法学学科特点,锻造法律人才培养特色是我校必须走的发展路径。

因此,学校大力发展法学学科、凸显学科优势与特色,并在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将法学类人才培养定位于“复合型、应用型、开放性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合理的。

其次,在思考社会对法学学科的需求时,学校充分注意到,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法律已不仅仅是国家实现统治目的、履行国家职能的工具。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无论哪一个社会领域,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和调整。

对法律知识和法学学科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法律监督机关、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的需要,也是各种经济主体、社会主体的需要。

对接这些社会需要,以法学学科为依托,促进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向法学的渗透,运用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开展上述相关领域社会问题的研究,培养具有法学知识背景、同时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与理论的人才,使其胜任于法治背景下的相应社会工作,应该大有作为,也是顺应社会需求的举措。

(四)学校的发展定位有充分的社会资源予以保障学校将继续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委的支持,积极参加国家层面重大项目,主动融入上海市教委、司法局、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等部门的工作重点中,积极承担一批上海重大项目,在市重点学科、高水平特色项目、教育高地以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项目中争取持续的支持,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与政策保障。

同时,充分利用与著名企业、社会组织等的良好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结合社会需求确定各学科的服务面向,在服务和引领产业发展中巩固和提升学科的特色与优势,争取社会支持。

另外,还可以利用与国外大学、相关机构已经建立或者即将建立的合作关系,为实现学校的发展定位服务。

(五)同类高校对比学校分别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和纽约大学法学院作为学校发展的参照标杆。

1.中国政法大学

我校与中政大同属原司法部5所政法院校之一,发展基础相似,目前的学科布局也比较相似,并都将法科优势、多科性作为学校发展目标,可参照性较强。

目前,中政大是“211”高校,在10个法学二级学科中,具有优势地位的已占半数以上,法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后培育的新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非法学学科取得了长足进步,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呈现以法科为主,法学与非法学学科交叉发展的良好态势。

由此可见,将中政大作为国内标杆,在学科布局和发展策略上都有很强的可借鉴性。

目前来看,可借鉴的具体经验主要有:

(1)政法大学朝多科性发展是必由之路,也是可以取得成功的道路;

(2)教学科研并举,注重学科交叉融合;

3)争取政府和社会资源投入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纽约大学法学院

纽约大学法学院建于1835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法学院之一,目前排名全美第三。

从地理位置来看,纽约与上海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的金融中心。

从学校地位看,我校与纽约大学法学院分别为地方最主要的法律人才培养机构,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可参照性较强。

由此可见,将纽约大学法学院作为国际标杆,在发展策略及人才培养定位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

目前来看,可借鉴的具体经验主要有:

(1)重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

(2)紧密结合社会需要,注重应用性学科建设,同时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四、分阶段建设目标学校根据“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按照各学科专业的发展定位,确定一、二、三线学科专业及建设属性,制定“四步走”战略,明确阶段性建设目标及关键指标。

第一阶段:

结构调整阶段(2008-2011年)

主要任务:

对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需要,成立国际金融法律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国际航运法律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整合学科力量,进行必要的机构调整,重点发展与金融法律、航运法律相关联的学科,突出我校法学学科的特点。

学生规模:

在校生16500人,其中本科生12000人,研究生4500人。

重点学科:

国际法学、民商法学与知识产权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

重点平台:

将国际金融法律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建成上海市人文社科基地;法律史、法学一级学科、法学实验实训平台、社会建设与社区治理、法律高端人才培养申报内涵建设项目。

学位点建设:

设立国际金融法方向博士点和国际航运法方向博士点,申报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成公共管理、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警务专业硕士学位点,申报翻译、工商管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

专业建设:

增设翻译、社区管理本科专业、法学专业(国际金融法方向)、金融学专业(金融工程方向)。

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人员比例达到10%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第二阶段:

重点建设阶段(2012-2014年)主要任务:

通过建设与国际金融法律、国际航运法律相关的学科,进一步提升法学学科水平,凸显法科优势,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生规模:

在校生17500人,其中本科生12000人,研究生5500人。

重点学科:

法学建成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社会保障学科建成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重点平台:

国际航运法律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建成上海市人文社科基地;建成国家法学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学位点建设:

自主设置法社会学与社会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建成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和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点;建成税务、保险、金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申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

专业建设:

建成侦查学国家特色专业;建成社会保障、金融学、会计学上海市特色专业;增设德语、公共安全管理本科专业。

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规模达到1200人;培养或引进5-10名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并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的学术骨干。

每个学科都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优势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一流的专家学者;特色学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带动一批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各学科要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

争取到2014年,基本建成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第三阶段:

提升发展阶段(2015-2017年)

主要任务:

进一步凸显法学学科优势,占领法学学科制高点。

学生规模:

在校生18000人,其中本科生12000人,研究生6000人。

重点学科:

金融学建成上海市重点学科;会计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建成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重点平台:

国际金融法律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建成教育部人文社

科基地。

学位点建设:

建成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点。

专业建设:

社会学、社会工作建成上海市特色专业;增设社区管理、国际政治本科专业。

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规模达到1250人。

拥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学科带头人,部分学科团队水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型大师;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骨干;探索并建立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阶段:

巩固完善阶段(2018-2020年)

主要任务:

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完善和提升特色专业,淘汰和削减不适应型专业,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与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率。

学生规模:

在校生18000人,其中本科生12000人,研究生6000人。

重点学科:

社会保障、公安学、社会学建成上海市重点学科;国

际贸易学建成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重点平台:

国际航运法律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建成教育部人文社

科基地。

专业建设:

社会保障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位点建设:

在2014-2020年间择机设置法律专业博士学位点,

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上海国际化进程设置若干交叉学科博士学位点。

队伍建设:

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全校师资队伍规模、结构、素质

适应学校办学目标,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近期需要政府重点支持的事项

(一)解决学校编制紧缺问题,促进高级岗位职数和比例的合理化。

在东方学者设置中每年给予3-5个岗位,在市领军人才培养中给予支持。

二)支持2012年之前建成实验实训大楼

(三)支持国际金融法律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建设(前期1500万)。

(四)支持国际航运法律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建设(前期1500万)。

以上在市教委重点建设的同时,学校将积极争取上海市相关委办

局、上海市证监会、英特尔等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附件1:

一、二、三线学科及建设属性表

学科

门类

一级

学科

学科专业名称

建设

属性

备注

一线

二线

三线

法学

法学

法学理论

扶强

C-1

法律史

扶强

C-1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扶需

A-1

刑法学

扶需

A-1

民商法学

扶需

A-1

诉讼法学

扶需

A-1

经济法学

扶需

A-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扶需

A-1

国际法学

扶需

A-1

知识产权

扶需

A-1

司法鉴定

扶需

A-1

犯罪学

扶特

B-1

政治

政治学理论

扶特

B-1

中外政治制度

扶特

B-1

社会

社会学

扶特

B-2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扶特

B-2

思想政治教育

扶特

B-2

经济

应用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扶需

A-3

金融学

扶需

A-2

产业经济学

扶需

A-2

国际贸易学

扶需

A-2

统计学

扶需

A-3

管理

工商

管理

会计学

扶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