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3618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x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x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

各章答题要点

绪论

1.答: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三句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自然科学前提、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主观努力。

在当代的适用性:

课本第12-13页,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2.答:

课本第14-17页中的四大点,黑体字及黑体字下的二行字。

3.答:

第一,基本原理要坚持;第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三,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

1.答:

(1)物质的概念(P30);

(2)四点理论意义(P31)。

2.答:

课本第38-39页,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体现,三点。

3.答: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在任何时期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结合实际展开分析。

4.答: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5分)(3)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分析我国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社会所凸现的矛盾。

(5分)(4)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分)

5.答: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P45第二段),方法论意义(P45最后一段)。

6.答:

课本第48-49页。

(1)P48,两个总特征,两大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2)P49第二段,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3)P49最后一段,五对范畴也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7.答:

P57-58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或基础。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反对两种倾向,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1.答: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65)

(2)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3)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

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4)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答: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四点,P64-65),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3.答:

(1)P79,价值;

(2)P81价值评价的含义。

4.答:

(1)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P66);

(2)能动反映的两个特点(P67第一段)。

5.答:

(1)原因(P77);

(2)逻辑证明不能做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6.答:

P71,第三段。

7.答:

P85。

8.答:

(1)正确的价值观(P83第二段);

(2)如何树立:

首先,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努力实践。

第三章

1.答:

(1)科学技术的三点作用(P123-124);

(2)科学技术是民族复兴的手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依靠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2.答:

(1)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P125);

(2)联系实际,有所为:

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不为: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防止其消极作用,克服眼前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保护环境(P126)。

3.答: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98);

(2)现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有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也存在着各种落后消极的甚至反动的思想意识,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影响先进文化的传播。

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文化,自觉抵制落后的、消极的思想意识。

4.答:

不矛盾。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主体历史的选择性(P110);

(2)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由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历史事件是人们意志合力造成的,“合力论”(P126第一段的部分内容);(3)历史发展是无数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5.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有基本适应的方面,也有不相适应的方面。

其中基本适应是主要的方面,不相适应是次要方面,因此,只需要通过改革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2)社会主义改革(P122第二段)

6.答:

(1)群众观点(P132第二段);

(2)联系实际;“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我们要想群众这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以人为本。

第四章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

(P141)资产阶级发家史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

(1)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2)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是由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3)商品二因素的矛盾以及劳动二重性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P150第二段)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

(P145最后一段)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

此观点是错误的。

(P153第一段)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还可以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所以,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答:

(P158)(1)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

如:

货币、厂房、原料、商品等。

但从本质上说,资本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资本的特殊性:

资本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如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

(3)资本的一般性:

资本具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职能。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答:

(P165第三段)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答:

(1)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

(略)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

此后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1974-1975的世界经济危机。

目前经济危机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

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2001-2002拉美金融危机等。

(2)(P170第三段中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当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供给与需求的比例受到严重破坏而发生经济危机。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比例失调,一旦比例失调达到严重的地步,经济危机就会爆发。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答:

(P172-176,自己概括总结。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因此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答:

(P177-178)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经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答:

(1)(P176-177)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由于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2)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P178第二段)。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P182):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除了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外,还必须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

一般说来,在竞争中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信用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2)(P183-1843)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答:

(P188第二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答:

(1)国家垄断主义的概念(P186倒数第二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P189最后一段-P19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

(1)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

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2)资本输出的形式。

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3)资本输出的实质。

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答: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194):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张,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护世界经济旧秩序,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占据优势地位。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P197第一段第四行):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可结合中国的实际展开分析)

(4)我国应对全球化的方针:

我国提出“审慎地把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既顺应潮流,又循序渐进,趋利避害”的方针。

既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又要采取积极稳妥的应对措式,趋利避害。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

此观点是错误的。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P194,第二段)

(2)

(2)应该承认,当今的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能分开的,当西方国家以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时,也必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张到全球。

实际上,资本主义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向全世界扩张,它的最终目的是把全球资本主义化,或以资本主义统治全世界。

资产阶级的这种奢望和这个目标,到今天没有放弃,相反,它们正在利用它们高水平的科学和生产力,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以更大的努力促其实现,这集中表现在美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它所宣扬的“全球主义”上,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现实中经济全球化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

当然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一定的、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也不能忽视的。

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当今的全球化,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美国化,而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

(4)(P197第二段)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主要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如何认识其原因?

答(P198-201)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P202-203)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

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通过暴力革命。

这正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的原因。

无产阶级必须先进行革命,建立自己“政治上的统治”,才有可能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在这方面,我们看到,空想社会主义者,蒲鲁东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者,他们都是主张在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但是结果,这些都只能流于空想,而不可能变为现实。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P205-206):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

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答: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二战后,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西方国家采取了种种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措施,但这些措施只是为了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的性质,相反,还会在新的基础上积累和加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危机已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愈合的伤口,它们终究会发展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调和和缓解的地步,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一)(P207-208)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二)(P209-186)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

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