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09947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T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T1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3·江苏卷]

T1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

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A.[答案]

(1)条件:

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

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

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

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

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

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改革非易”“商鞅……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新制度之创建……最有功”作答。

(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革异旧俗”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改革之心,可谓勇”作答。

第(3)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面临的最大问题……民族关系”作答;第二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A.T1[2013·福建卷][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A.[答案]

(1)商鞅:

重农抑商;梭伦:

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主要考查考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正确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1)问提取材料信息进行概括说明即可。

(2)问包括两个层次,先归纳、概括“事商贾”的危害,说明其对秦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再联系已学知识中雅典梭伦改革后80年社会发展情况,说明消除贵族特权、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37.P2R1T2[2013·大纲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

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

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

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

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

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

“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

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

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37.[答案]

(1)孟:

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广泛的调查与比较研究,英国经验的参照,有政治法律实践经验。

严:

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受过系统西学教育,立志救国。

(2)相同:

将君主置法律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开启民智。

差异:

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解析]本题以中西方思想家思想切入考查东西方思想的影响,考查考生史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考查孟德斯鸠和严复两人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个人因素。

孟德斯鸠的背景可从启蒙运动的兴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自身状况等方面分析,个人因素从题干“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可看出其有法律和政治实践;严复的背景可从政治(民族危机、清末新政、封建制度衰落、民主革命兴起)、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角度分析,个人因素根据材料概括。

(2)问比较二者的异同。

通过材料可知二者在限制君权、议会制度、自由民主、开启民智等角度相同;在国家独立自由与个人独立自由之间的关系认识上不同。

13.A2,T1[2013·北京卷]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

相制度

13.C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及其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地点是长安(今西安)、汴梁(今开封)、北京(今北京)、临安(今杭州)。

A项错误,汉武帝应是在①处颁布“推恩令”;B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D项错误,明太祖在建康(今南京)而不是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C项正确,北宋的都城是汴京(梁)、南宋的都城是临安。

21.T1[2013·北京卷]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21.B [解析]本题以俄国在近代与西欧国家的两次战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提供的部分情境学生可能较陌生,但考虑到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因此我们可以用排除法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二月党人的称呼来源于俄历1925年12月,俄国一些进步贵族青年军官发动反对农奴制的起义这一历史事件,②的表述显然错误。

排除含②的A、C、D三项,故选B项。

35.T1[2013·山东卷]【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

,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35.[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解析]本题以宋人话本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理解史料价值的能力。

(1)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回答即可。

(2)问,在认识文学作品类的史料价值时,要能够理解两点:

任何文学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状况,因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文学作品艺术加工的成分较多,因而其史料价值的大小与真伪,必须要结合其他的史料来相互印证。

45.T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45.[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解析]第

(1)问提炼材料“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即可。

(2)问对照两则材料,从征收赋税的标准、征收的对象等方面,结合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财政总收入增加”,思考两税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的积极影响。

45.T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45.[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

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

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本题以《清德宗实录》记载的清末新政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史料阅读,最大限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

(1)问,都是自上而下的学习西方,都侧重于制度改革。

(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中央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然后得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的实质。

14.T1[2013·大纲全国卷]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

14.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比较,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宋代面临“积贫积弱”之弊,故两场改革均强调增加赋税、充实边防及培养改革的人才;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大部分意见,先后颁布几道诏令,改革文官制度、严格恩荫制度、改革贡举制度和慎选地方官,故吏治改革是庆历新政的核心,答案选B项。

1.[2013·湖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魏书·李安世列传》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表,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

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

说明同意的理由。

 

1.[答案]

(1)原因: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作用: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2)观点:

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依据:

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

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依据:

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解析]第

(1)问原因据“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看出是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作用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依据教材回答。

(2)问具有开放性,确定观点,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说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2.[2013·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十五和十六世纪,教会十分关注异端邪说。

异教人士及女巫被拘捕和受审。

这时是个科学冒起,但同时人们普遍相信魔法和巫术的时代,在这段时期,民众搜捕女巫,有时虽然只有少量证据,仍会判女巫有罪,并对其施以火刑处死。

在这时期,教会也会开庭审讯包括科学家的异见者,其中一次著名的审判,就是哥白尼理论的一位支持者布鲁诺,他在1600年被施以火刑处死。

(1)15—16世纪期间被视为“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材料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二 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

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

(2)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2.[答案]

(1)标准:

《圣经》或教会的教导被视为“真理”的标准。

理由:

那些持有与教会观点相反看法的人,会被惩罚甚至判以死刑。

(2)《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并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个人可以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联系,不需要教会的中介。

这就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十五和十六世纪”判断“真理”标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异教人士及女巫被拘捕和受审”等信息回答。

(2)问根据材料中“基督教信仰……一切隔阂除去”可知其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就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

3.[2013·德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具体包括:

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国)学习;等等。

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

……由于阿里对埃及现代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为埃及“现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答案]

(1)特点:

学习西方;世俗化;现代化。

作用: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同意前者,理由:

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意后者,理由:

宣扬忠君爱国,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解析]第

(1)问据材料关键信息归纳其特点;作用紧扣材料叙述的举措回答。

(2)问理解材料信息作出选择,据观点迁移明治维新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回答。

4.[2013·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史学家高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总结说:

“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维新派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

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完,这样它就被扼杀了。

——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维新派“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的原因。

 

(2)作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维新派“同时把所有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的做法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4.[答案]

(1)客观方面: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大势,而中国仍坚守封建专制统治,变革时不我待;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的瓜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主观方面:

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经验。

(2)根源:

急于求成。

后果:

不分轻重缓急,变法无法行之有效;打击面过宽,激化了与顽固势力的矛盾,导致变法最终失败。

[解析]第

(1)问原因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归纳。

(2)问结合材料信息说明根源、后果等。

5.[2013·河南六市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

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

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1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

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

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5.[答案]

(1)原因:

中国原有司法审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权由行政部门掌管,司法不独立);西方审判制度和观念的传入;司法主权丧失(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刺激。

(2)内容:

成立专门的司法行政与审判机构;确立民刑分立原则;确定考试选拔法官制度;取消满洲宗室的司法特权。

影响:

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

[解析]第

(1)问主要原因注意材料一中传统司法制度的不足之处,材料二中西方入侵带来的司法主权的丧失和西方司法理念的传入。

(2)问把握材料“司法官制改革”“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宗室’……不再享有特权”等即可。

 

T2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B.T2[2013·福建卷][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

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

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