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刊物中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93807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刊物中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电子刊物中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电子刊物中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电子刊物中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电子刊物中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刊物中药.docx

《电子刊物中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刊物中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刊物中药.docx

电子刊物中药

中药新药研究中软胶囊的崩解时限延迟现象分析

近年来,中药软胶囊剂发展迅速,已有多种产品上市,尤其在中药新药改变剂型的申报中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目前,在中药新药研究和生产中,软胶囊剂出现的主要问题为崩解时限延迟现象,具体表现为胶囊壳内壁出现一层膜状物质,崩解时间延长,溶出速率下降甚至完全不溶。

   据报道,软胶囊崩解迟缓现象主要由囊壳成分明胶产生交联反应引起老化,使胶囊壳的溶解性质改变所致。

国内目前对软胶囊,尤其是中药软胶囊的老化机理及延缓方法的研究表明:

低分子醛类物质以及明胶自氧化过程均可使明胶中氨基酸侧链基团之间产生交联,这是软胶囊出现崩解迟缓的主要原因。

崩解时限延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归纳如下几点,供同行在中药新药研究以及上市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中参考:

1.囊壳方面:

软胶囊囊壳组成,包括胶料、增塑剂、附加剂和水四大部分,这些原料都对崩解造成内在的直接影响。

①作为胶料的主要原料,明胶的性质对软胶囊的成型及溶解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明胶为蛋白质类,自身存在“老化”问题,影响了软胶囊崩解时限;②胶囊壳配方组成也影响崩解,如增塑剂在配方中所占的比例是影响药物溶出的主要因素,增塑剂常单用甘油或加入少量山梨酸,实验证明,溶出速率随着明胶/甘油比例的增加而呈不规则变化,以2:

3时,溶出速率最大;③软胶囊中附加剂对其崩解和溶出同样存在影响,在囊壳配方中加入遮光剂和着色剂,可以有效地降低囊膜透光性,同时可促进胶膜老化,但加入的遮光剂、色素等辅料能诱导PEG400中低分子醛类物质的产生并增加其对胶囊壳的交联作用;甘油、山梨醇等增塑剂能增大明胶自氧化作用,但不会诱导PEG400中醛类物质的产生;加入焦亚硫酸钠与甘氨酸等抗氧剂后PEG400中的醛类物质含量减小,明胶交联程度的增大趋势减缓。

在不影响软胶囊其他性质的前提下,囊壳处方中一些常用的增塑剂(如甘油)、遮光剂和色素等物质的用量应当减少。

此外,在囊壳和内容物中添加一定量的抗氧剂(如甘氨酸、焦亚硫酸钠等)可以显著改善软胶囊崩解迟缓的现象。

④囊壳厚度的影响,囊壳厚度增加,崩解时间延长,囊壳过薄,易出现变形及漏油现象,通常选择囊壳厚度在0.2-0.3mm范围内比较适宜;⑤囊壳的含水量,由于受外界环境和内容物的影响,致使囊壳含水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均影响软胶囊的崩解。

2.填充物方面:

填充物因素不仅指填充物本身性质,同时包括药物载体、药物基质、辅料等性质。

如醛类物质能够鞣化明胶,解决办法除了注意醛类物质在各处方中的浓度外,还可考虑在囊壳处方中加入有机酸类如乙烯二酸(1%可增加溶解)。

填充物以维生素E和天然胡萝卜素为主药的软胶囊,其崩解时限易合格,可能与这些药物本身的抗氧化作用而延续了明胶的老化速度有关。

同时,填充物含水量与软胶囊崩解也有密切联系,如填充物含水量低于囊壳含水量,贮存过程会发生囊壳的水量“流向”填充物,达到动态平衡;反之亦然,均影响软胶囊崩解时限。

   PEG400是软胶囊中常用的分散介质,其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生成低分子醛类物质。

应当密切注意所使用的各种辅料中低分子醛类物质(如甲醛)的含量变化,可以采用在生产前对填充物溶剂等一些在处方中用量较大的辅料进行纯化。

PEG400为填充物溶剂时,可以吸收囊壳中的水分,使囊壳变硬,加入5%-10%的甘油或丙二醇有改善作用。

   中药新药应该尽量选用提取物作为填充物,在工艺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药材细粉的加入,防止细粉沉降在囊壳上,吸收水分,造成崩解时限不合格以及含量测定的误差。

如果制成混悬型的软胶囊,需要加入助悬剂,可以减缓混悬液中固形物的沉降,同时保证充填的均匀性。

3.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贮存保管过程中,若不注意对外界因素的控制,软胶囊剂也会出现崩解时限不合格。

高温条件对软胶囊崩解影响较大。

高湿度条件可以加速胶囊壳中明胶自氧化过程,相反,其对填充物溶剂中低分子醛类物质的产生则无太大影响。

光照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对软胶囊崩解有一定影响,可使胶囊壳以及明胶交联程度加大。

产品贮藏时应当注意低温、避光保存。

故对软胶囊产品的仓储管理应引起相当重视。

4.此外,在制备过程中,工艺条件也有影响,如软胶囊干燥过程的时间过长,干燥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会加速其老化过程。

浅谈中药制剂含量测定及其限度制定

浅谈中药制剂含量测定及其限度制定

          审评一部 李 宗

  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是指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制剂中的某一成分或某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其含量。

其成分包括有效成分、指标成分、特定的同一类成分(如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皂甙等),以及重金属、砷盐、农药残留等等。

2000年版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458种,其中308种建立了含量测定项。

现在申报的中药新药、仿制药,以及国家药监局颁发的中药成方制剂质量标准,除了极少数品种因基础研究工作欠缺而未建立含量测定项外,绝大部分的品种质量标准均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规定了含量限度。

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的限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规定了最低限度。

通常以“本品(每制剂单位)含……以……计不得少于……”表示,以这种方式进行含量限度规定的,通常为有效成分、指标成分或特定的同一类成分(如总生物碱等)。

2.规定了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

多为中药制剂所含有毒成分(同时又是有效成分)或中药新药中的2类或5类制剂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

3.规定了最高限度。

多为含量极低的毒性成分(如细辛中马兜铃酸的控制及重金属、砷盐的控制)。

   与化学药相比,中药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药学研究和药效、毒理、临床研究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质量研究水平受提取、分离、分析手段所限,使大多数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指标选择及限度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依据不足,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以下探讨几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所选择的成分未能反映制剂的功效,甚至存在安全性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马兜铃酸”,在其肾毒性未得到揭示之前,曾有含马兜铃酸的制剂选择了以其作为含量测定指标,规定了最低限度。

这一限度指标的制定如果没有安全性研究做基础,非但不能控制产品质量,反而可能带来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因此,制定有毒成分的含量指标应考虑与安全性之间的相关性。

2.所选择的成分在药材中的含量因产地、采收季节、品种、规格的不同而呈现出大的波动。

当原料药材所含待测成分变动较大时,所引起的制剂中该成分含量的波动有可能是较大的,并可能因此引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制剂申报单位在进行研究时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含量限度的制定仅局限于申报临床和生产的有限数据而定,结果出现药品上市后因原料药材改变而导致制剂质量的波动,甚至形成安全性隐患。

如厚朴(来源于木兰科植物厚朴及凹叶厚朴的树皮、根皮),其所含的厚朴酚、和厚朴酚含量从根皮到树皮到枝皮呈逐渐的递减(含量可从11%递减至1.0%),两种成分的比例又因产地、种质(具体原因不十分明确)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有的两者比例接近,有的厚朴酚含量高于和厚朴酚含量约三至四倍),近年有研究揭示厚朴有一定的肾毒性,其作用与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具有相关性,纵观目前上市的以厚朴酚、和厚朴酚为含测指标的制剂,均规定了最低限度,但并未规定最高限度,因此,在生产时如果投入根皮,其含量可比以树皮投料者高数倍。

因此,在制定含量限度前,对相关药材中该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动规律要有充分的认识,并据此选用适宜的药材。

   因此,在确保含量测定方法学可行、制备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有必要考虑对含测指标规定合理的上下限,以确保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和临床使用安全性,这是今后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面有待加强的工作,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3.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存在缺陷,使含量限度的制定未能起到真正的控制质量的作用。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在对照品供应、提取、分离、分析方法的采用,分析仪器的配置、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及含测中具体技术细节的考虑等方面,与现代制剂的质控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除了以非色谱的方法进行某一类成分的含测外,中药制剂中所测定的成分,其含量通常都很低,因此,选择好的分析方法,摸索合理的提取分离条件,正确使用分析仪器并进行数据处理,是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被测成分在原料药材、制备工艺过程、制剂之间的传递,才能比较可信地制定出合理的限度或限幅度。

目前相当一部分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选择了使用薄层扫描法,由于该方法误差较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要大许多,因此,在确定含测方法时应经过研究比较,慎重对待。

   有的提取方法没有考虑到待测成分的理化性质,如极性、稳定性等,在提取分离的过程中损失较大,使含测结果偏低,有的成分例如源于鞣质的没食子酸,在提取过程中如不注意避免鞣质的水解,则测定结果将明显偏高,这些都导致不能正确反映制剂中待测成分的实际水平,都是需要值得关注的要点。

4.正确处理好含量限度与制剂单位的关系。

通常是以最小制剂单位来计算药品服用量的。

因此,含量测定限度的制定要与之相关,才能正确把握日服用量,比如有的颗粒剂标示“每克含……以……计不得少于……”,根据药典规定,质量标准具含量测定项的制剂的装量(重量)差异是以平均装量(重量)计算,因此就有可能造成不同批号间由于装量的不同而导致日服用量的差异。

因此,含量限度的制定要考虑制剂装量(重量)差异检查的因素。

上述的规定如以“每袋含……以……计不得少于……”表述,则可避免由于两个规定的不相关造成的问题。

5.加强基础研究,使制剂含量测定及其限度规定能较好地起到控制制剂质量的作用。

含量测定指标的选择不应局限于可购得对照品的成分。

从目前的新药和仿制药申报资料来看,除了4、5、7类中药制剂外,所进行的含测研究均以可购得对照品为前提,而不论此选择是否合理。

申报单位能主动进行基础研究,分离、鉴定新的有效成分,并以之作为含量测定的指标,建立新的含测方法的极少。

对于已建立的含量测定项的限度的确定,从目前的情况看,绝大部分是基于药学的研究结果而没有与药效、安全性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考虑,这一点尤其要引起关注。

某含马钱子的中药制剂试行标准规定“本品每粒含马钱子以士的宁计,应为0.40mg-0.90mg,按其标准规定日服用12粒胶囊,相当于士的宁4.8mg-10.8mg,而200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马钱子粉中士的宁含量应为0.78%-0.82%、日用量0.3-0.6g,相当于士的宁2.4mg-4.8mg。

因此该制剂所定的限度超出了药典对马钱子用量的规定,有可能造成安全性问题,该标准系采用HPLC法测定士的宁,含测方法的误差从理论上来说比较小,制定出如此宽的限度范围是不妥的,是对中药制剂安全性方面的考虑比较缺乏的体现。

   总而言之,对于中药制剂而言,并非建立了含测指标、规定了限度,质量就可控了。

中药制剂含量测定及其限度的制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作,随着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深入,新的分析方法的不断引入,适时调整和改进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的方法及限度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变被动的质量控制为主动的质量控制,不懈努力,使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更趋科学、合理。

试谈中药制剂工艺研究中评价指标的选择

            阳长明杜晓曦 

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工艺研究过程中,对关键技术条件的筛选和确定,需要采用科学、客观、可量化比较的实验方法与评价指标,以获得科学、合理的结果。

如何使有效成分得以保留,如何保证制剂的安全有效,如何求证工艺的科学、合理,或用什么作为制剂工艺的评价指标,是新药工艺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由于中药、天然药物所含成分十分复杂,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有效成分往往不明确,或者含量极低;药效作用的发挥常常是多成分、多靶点综合发挥作用;不同的新药品种往往需要个性化的工艺,这些都给制剂工艺的研究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对评价指标的选择,尤其是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探讨。

  目前中药、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的情况是:

(1)以处方中某一药材的某一化学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提取转移率为指标,其成分可能是有效成分之一,也可能仅是指示性成分;

(2)以水浸出物或有机溶剂浸出物为指标;(3)以某一成分的转移率、浸出物的量等几个指标综合评分,以其结果作为评价指标;(4)以生物学指标或药效学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1.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制剂 对于有效成分制剂和有效部位制剂来说,其评价指标较好选择,可以直接选择与其疗效有关的有效成分或(和)有效部位的得率、纯度作为评价指标。

但对于有效部位制剂,有效部位中多种成分可能存在药效方面的差异;,以多个有效部位为目的物的有效部位制剂,各有效部位在疗效等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有可能对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如何保证其成分的基本稳定应是在分离纯化研究中所要考虑的问题,并且在选择工艺研究的评价指标时也应考虑上述因素。

 2.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对于复方制剂来说,由于处方、功能主治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工艺研究评价指标的选择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其总体原则是:

用该评价指标所选择的工艺应是真正能反映该处方或药味的疗效的最佳工艺。

  复方制剂的现实情况是:

成分十分复杂,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有效成分往往不明确,或者含量极低;其作用的发挥常常是多成分、多靶点综合发挥作用。

因此,以处方中某一药材的某一化学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提取转移率为指标,虽然量化程度高,但是可测、可量化的成分或部位作为指标成分有可能难以反映药物功效或难以全面反映药物功效,因而不能真正评价药物的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的合理性。

因此,建议选择有代表性的多个成分作为多个指标进行评价。

  选择以水浸出物作为评价指标,由于其成分并不明确,且其得量的多少并不能反映有效成分的量的多少,因此有其局限性。

但在纯化工艺研究中,对于复方制剂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如对剂型的选择、服用量、包装规格的确定有参考价值。

也可结合其他指标对工艺作综合评价。

以某一有机溶剂浸出物的得率作为评价指标,也存在如水浸出物一样的问题,即使通过药效筛选所选择的溶剂,也有可能丢失药物的有效成分。

但其操作简便,易于测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某一成分的转移率、浸出物的量等几个指标综合评分,以其结果作为评价指标,由于评分的依据不足,因此所要说明的问题并不清楚,不如对几个指标分别进行评价,再综合考虑,这样问题反而可以说得清楚一些。

  虽然用于工艺评价的指标选择化学成分的得率的多少是比较灵敏、省时和经济的,但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单一的化学成分难以代表复方制剂的功效以及量效关系,可以考虑选择生物学指标或药效学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用于工艺评价的生物学指标或药效学指标应是可代表药物主要的功能主治、可量化、重复性好、量效关系清楚。

由于存在代表药物作用的药效模型的选择问题,而且有些中药的药理作用缓慢,表现的药理作用并不明显,或难以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因此符合条件的生物学或药效学指标并不多,因此,也应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

  总之,对于复方制剂,由于其有效成分的相对不明确性,如何选择提取、分离与纯化方法及其评价指标,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一项挑战,其挑战性在于:

在有效成分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提取、分离与纯化,如何保证有效成分的保留,如何保证制剂的安全有效,因此研究人员尤应慎重选择,以确保其有效成分的保留,制剂的安全有效。

大部分的中药是在传统用药经验的基础进行开发的,因此重视传统用药经验就显得比较重要,在提取、分离与纯化方法及其指标的选择上,应考虑这一点。

不应在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理不清楚的情况下,通过制剂工艺把传统应用有效的药物变成无效或疗效差的药品。

在这种情况下,不应片面地为了减少服用量而盲目地精制,通过传统用药经验所证实的安全、有效应予重视。

建议根据具体品种的研究情况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以尽量避免采用单一指标的片面性。

并可以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作一定的探讨研究,如除以上几种评价指标外,还可以结合提取液的薄层斑点数量的多少、颜色的深浅,或高效液相色谱图中峰数的多少、峰形的情况等,说明成分的保留情况。

另外,工艺经济、环保等问题也应该作为综合评价的指标之一。

 3.结语

  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工艺研究是中药、天然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决定着药品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有效与可控。

判断其工艺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客观、可量化的,这样,才能对试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评价。

但由于中药、天然药物所含成分复杂,并且有效成分不明确,以及多成分多靶点综合发挥作用的客观实际,给制剂工艺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建议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特点和品种的具体情况,慎重考虑,探讨能够对其安全、有效、可控作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判断的评价指标,并建议以多指标作综合评价,以期得到工艺操作上科学、合理、可行,又能真正反映药物疗效的最佳工艺。

类别:

审评一部

再谈大孔树脂

                    审评一部

  6月19日药审中心进行了首次在线咨询。

在咨询中多次问到有关大孔树脂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

1.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中药提取液有一个技术要求-----需要提供树脂规格标准,使用说明,采用依据,处理方法等等详细研究资料。

用离子交换树脂制备注册分类中药有效部分是否也要按“技术要求”提供树脂的研究. 2.请问大孔树脂残留物限量有无法定标准?

  自《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中药提取液的技术要求(暂行)》实施以来,许多新药研究应用了大孔树脂,为大孔树脂的进一步研究应用积累了经验。

在此谈谈我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中药应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至于采用其他的技术手段或分离纯化介质等来分离纯化中药,也应该提供相应资料和有关技术参数确定的研究资料,以充分说明所采用的工艺和所确定的参数的科学性、可行性、稳定性,以及说明经过该分离纯化介质处理后的产品的安全可靠。

  大孔树脂技术是用于中药分离纯化的一项新技术,对此,中心曾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召开过有关专题讨论会,而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于2000年2月17日以药管注[2000]56号文下发了《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中药提取液的技术要求(暂行)》,在进行大孔树脂的有关应用研究时可参照此文件以及药品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

除应进行相关工艺的研究外,还要求提供有关残留物的检测资料,并制定限量。

若为苯乙烯骨架型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查项目为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烷烃类、二乙基苯类(二乙烯基)及其他可能因树脂引入的有机残留物等,其限量不能高于国家标准或国际通用标准。

若采用其它类型的大孔吸附树脂,或采用其它类型的致孔剂等添加剂,则应对相应基团或添加剂等进行限量检查。

对残留物的限量要求,一般而言应根据研究的实际和有关国家标准或国际通用标准制定,以保证产品的安全、可控。

常见的情况是:

按照正常的规程进行处理后,其残留物一般很低或检测不到的实际,现有较多产品将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烷烃类、二乙基苯类(二乙烯基)等残留物的限度定为苯小于2ppm、其他小于20ppm。

但是,应用大孔树脂的药品的安全性也同其他药品一样,在上市前应根据临床前和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情况综合评价,上市后也应继续追踪与安全性有关的信息。

还要考虑给要途径等因素。

类别:

审评一部

中药药学审评的体会和思考

              审评一部 周 跃 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间,审评一部成立至今已近一年了。

回顾近一年的审评实践,仔细想一想,才认识到认真总结还是很有必要的。

总结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提高的过程。

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会迷失方向的。

下面是自己一点粗浅的工作体会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关于审评工作中观念的转变

   原来的新药审批办法及有关技术要求,在提高我国中药新药的研究水平、规范新药研究资料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多年来一些单位习惯于在技术要求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形成了“做作业式”的思维定势。

研究意识淡薄。

在一些研制者眼里,新药的技术要求象跳高的横杆,只要能够越过即可。

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新药的发展。

我们的评价观念也在发生转变。

新药的评价已不会拘泥于法规和技术要求的局限,而是以“安全、有效、可控”为评价的基本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这些观念的转变在日常的审评工作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对于工艺合理性的认识,我刚开始从事新药审评时,就不太关注工艺合理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药学方面考虑得多,药效方面考虑得少,是在中心反复强调转变审评观念后,才认识到工艺合理性评价指标选择的重要性。

工艺是影响新药物质基础的重要因素。

是新药安全、有效的基础。

也是中药药学评价的重点之一。

工艺合理性评价的关键是应结合药效选择评价指标。

目前的现状是:

中药新药的药学研究资料往往是由药学专业人员完成的,他们由于缺少相关的药效、临床知识,习惯于用化学成分的量作为指标,他们考虑的重点常常是:

该成分是否有标准品、其含测方法是否较成熟、成分是否稳定、是否有利于制剂等。

但是,这样选择指标忽略了所选成分与新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关系,如此评价工艺,就像要从我们中选一个举重运动员,却用百米速度为考察指标,结果可想而知。

表面上“最佳”的工艺实际上却可能造成真正有效成分的丧失。

如增强免疫功能的补益药,当选用脂溶性成分为考察指标时,用醇沉法除去多糖的工艺是“合理”的,而多糖是增强免疫的有效成分,除去多糖可能会影响药效。

新药是研究出来的,不是评价出来的。

审评总是滞后的事后行为。

我们正考虑通过某种途径将我们的观点与研制者进行沟通,减少由于工艺优选指标的选择失误带来问题,鼓励研究。

   中药复方的工艺合理性评价的指标选择一般有3种情况,

(1)采用药效指标与有效成分指标相结合。

在有合适的药效指标的情况下,采用药效指标作为工艺路线合理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留。

而在具体工艺参数优选时,可用与主要药效密切相关的成分的量作为评价指标。

因为生物学指标与化学成分指标的灵敏度不同。

(2)采用药效指标或有效成分指标,在一定程度也可以反应提取工艺的合理性。

(3)采用指标成分作为评价指标。

在现有条件下难以确定复方中的有效成分,也没有合适的药效指标供选择时,我们将慎重对待以指标成分评价工艺合理性的结果。

当指标成分与有效成分性质相近时,指标成分的评价有一定意义;当指标成分与有效成分性质相反时,采用指标成分评价反会使有效成分丢失增加。

在有效成分不明确时,可以淡化工艺合理性的评价,而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质量的可控上。

如新法规中的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将工艺的合理性与成分与适应症及药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评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合理。

如挥发油是否提取、合煎与分煎等。

当然,真正做起来难度较大。

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积累。

二、关于提高审评质量

  我们从事的是药品评价工作,提高审评质量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的集中体现。

审评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许多同志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好的经验,我只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统一审评尺度有利于审评质量的提高。

由于不同审评人员的知识背景,经历及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相同的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但在药物审评过程中需要统一审评尺度,以保证审评的科学公正。

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问题,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客观上,指纹图谱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把握对研究过程中问题的要求,我们经过反复讨论,统一思想,提出了中药注射剂的指纹图谱工作分阶段要求的设想,既维护了国家有关技术要求的严肃性,也兼顾了目前研究的具体实际,经过沟通得到了注册司领导的认可。

再如,溶出度检查问题。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以前中药新药中几乎没有要求做溶出度检查的,技术要求中也没有相应的要求,开始组内同志的看法也不一致,经过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认识到对于有效成分比较清楚的一、二类口服固体制剂(特别对一些在消化液中溶解性较差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