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6678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docx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docx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综合材料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昆山市委员会

昆山市人民政府

2008年4月18日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调研要求,现将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一汇报。

一、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的发展变化

昆山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历史上素称江南鱼米之乡,是江苏的“东大门”。

30年前,昆山经济总量在苏州当时的八县中排名末位,人称“小八子”,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51.4%。

当时,昆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人少地多,农业人口占89.6%(总人口52.1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6亩,年产粮食4.2亿公斤左右,上交商品粮2.1亿公斤左右,在全国县(市)中名列前茅。

30年后,昆山在江苏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县(市)中排名首位。

30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50亿元,年均递增23.7%(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66元增加到171640元,年均递增22.6%(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7.4%);工业总产值从2.8亿元增加到400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年均递增28.4%;进出口总额从无到有,2007年达500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从0.1亿元增加到320亿元,年均递增30.9%;财政收入从0.35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年均递增24.5%(扣除物价因素,年均递增18.2%)。

累计批准外资项目5200多个,注册外资超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120亿美元;私营企业突破2万家,注册民资突破400亿元。

2006年,昆山以全国0.1‰的土地,聚集了全国1.7%的外资和1/9的台资,创造了全国2.4%的进出口总额。

二是发展格局实现重大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昆山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

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51.4∶28.9∶19.7转变为2007年的1∶66∶33。

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已达339%,全市财政收入中的49.3%来自外资企业。

非公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占90%以上,其中开放型经济占60%。

农业劳动力比重从76.6%下降到5%,去年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暂住人口之比为1∶1.1。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496元增加到2007年的29108元,年均递增15.1%(扣除物价因素,年均递增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元增加到12000元,年均递增15.1%(扣除物价因素,年均递增9.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从0.12亿元增加到311亿元,年均递增31.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0.69亿元增加到160亿元,年均递增20.6%。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3年的8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3年的24.4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72平方米。

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99%。

四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0.5%提高到目前的68.7%,今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8,万元GDP能耗为0.64吨标煤。

以交通、通信、供电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公路里程从73公里增加到19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00公里、一级公路500公里,市域内任何地点15分钟能上高速,30分钟能到上海或苏州。

全社会用电量从1亿千瓦时增加到123亿千瓦时。

一个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城乡统筹、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五是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1992年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目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97.8%,高等教育入学率达61.7%,教育主要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位数从1978年的1.3张增加到2007年的4.6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从1人增加到2.6人,形成城区医疗、乡镇医疗、社区医疗有机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三大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近年来,昆山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等荣誉称号,今年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考核验收。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昆山初步实现了“六个转变”:

在发展动力上,由依靠外资带动为主向内资外资竞相发展转变,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产业结构上,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在空间布局上,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转变,形成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在社会阶层结构上,由“宝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形成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在城市格局上,由重视城市建设向城乡统筹转变,形成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由注重经济增长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共进转变,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在干部考核评价上,由注重经济增长向关注民生、体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考核要求转变,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评价体系和正确的政绩观。

二、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的发展历程

昆山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由农村拓展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从对内搞活发展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过程,走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昆山之路”。

其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的奠基阶段,实现“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

昆山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弱,1983年受到中央1号文件支持发展社队企业的政策激励,昆山开始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并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机遇,1984年率先自费创办开发区,适时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思路,使上海的一些产业转移昆山,部分三线企业迁至昆山,通过借助外力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

从自费创办开发区开始,全市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全市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大大下降,由1978年的51.4%下降到1992年的12.5%,二三产业比重分别在1983年和1991年超过农业。

——90年代初至中后期的开创阶段,实现“内转外”的格局性转变。

这个时期,昆山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为动力,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沿江重点发展和昆山开发区获国家批准等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利用浦东效应打时间差、空间差,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迅速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的大开放格局,形成了招商引资的第一轮高潮,平均每年引进外资的增长速度超过50%。

1995年,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41.6%,外资开始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90年代中后期的拓展阶段,实现“散转聚”的阶段性变化。

这一阶段,昆山不失时机地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

在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分析比较中,敏锐地发现台湾产业基础好、风险较低,果断作出了“主攻台资”的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利用外资普遍滑坡的情况下,保持了一枝独秀。

五年中,合同利用外资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

期间,出口加工区的建立,各类工业园区的加快发展,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同时,鼓励民资全方位参与配套协作,推动经济发展由外资单轮驱动向外资、民资双轮驱动转变,不断拓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这一阶段,昆山开发区等园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进而推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全市产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拓展、企业由分散发展向各类园区聚合,昆山经济开始步入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阶段。

——新世纪以来的提升阶段,开始呈现“低转高”的发展新态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昆山进一步提高了发展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两个率先”为总目标,在坚持外向带动主战略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民营赶超战略和服务业跨越战略,一方面着力提升产业层次,200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产量都达到1000万台,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在率先发展的同时,着力提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水平,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将客观评价与主观感受有机结合,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断提高中等收入户比重;不以统计数字代替直观感受,不断提高全面小康的公认度,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

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近两年又巩固和提升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

去年9月,我们再次对4800户城乡居民家庭开展抽样问卷调查,群众对全面小康的认可度达到77.5%。

三、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发展的基本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昆山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跨越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昆山市委、市政府能始终坚持从昆山实际出发,注意发挥本地优势,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及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探索具有昆山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的结果。

八十年代中期,昆山从实际出发,及时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的发展思路,通过横向经济联合,使昆山从传统的小农经济中走出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中走出来,打破了原有的地区界限和行业界限,在较为广阔的范围内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使资源能够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了由单一农业经济向农副工全面发展的战略转移。

八十年代后期,结合中央提出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昆山提出“突出外向,深化横向,加强纵向,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开始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开放促发展的战略转移。

进入九十年代,宏观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上海浦东开放开发、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面对新的形势,昆山果断决策,进一步确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实现经济工作重点转移,提出“抓住三个机遇,形成三种格局”的发展思路,即:

抓住上海浦东开放开发的机遇,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抓住沿江重点开发的机遇,加快城镇建设,以中心城市带动卫星城镇,形成新型的城镇格局;抓住昆山开发区获得国家批准的机遇,巩固农业、提高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依据这个思路,昆山继续加紧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开发区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加速昆山经济国际化进程。

通过大量引进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使全市经济素质开始实现质的飞跃,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具体工作中,又注意寻找和抓住突破口,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确保工作总体思路顺利实施。

比如:

1993年,确立了充分发挥“三沿”优势(沿区、沿路、沿湖),加快“三区”建设(开发区、乡镇工业小区、旅游度假区);1995年,提出“经济发展快速协调、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各项改革整体推进”的要求,进一步形成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态势;1996年,确立了今后五年“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形成三个格局”的工作指导思想等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昆山经济建设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昆山从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把富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加快实施经济国际化、富民强市、科教兴市、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把昆山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综合竞争力强、群众富裕程度高的基本现代化先进地区。

2002年,进一步确立“率先发展、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三个意识,突出“外向型经济再突破、内资企业促提高、农村工作求实效、城市建设上水平、文化发展创特色”五个重点,提出了加快“国际化、城市化、群众富裕、社会文明”四个进程的工作思路。

2003年后的三年中,根据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昆山争做全省“两个率先”排头兵新要求,昆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实力小康、效益小康、殷实小康、人本小康、和谐小康、活力小康”六大任务,以“提升产业、增强实力、优化环境”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服务业跨越三大战略,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顺利于2005年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率先”目标,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2006年,经过“补短补缺补软”工作,进一步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7月,昆山第十一次党代会圆满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昆山确立了今后五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六大目标任务,就是要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城市格局、社会事业、人居环境、公共政府构架,以及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人才和干部队伍。

围绕这个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富民优先、经济国际化、自主创新、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不断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进一步强化领先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路。

四、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发展的主要做法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具体化,认真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发展”、“四个优先”、“五大战略”、“六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1、以经济转型为核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昆山建成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工商城市。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昆山大量引进外资,集聚了IT、精密机械、民生用品等支柱产业,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处于投资、出口驱动阶段。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昆山发展加工制造业的综合优势逐步弱化,土地、能源、人口、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在这一形势下,昆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四大发展格局”。

一是立足增强发展动力,形成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融合发展的格局

我们始终把招商选资、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来抓,重点引进基地型、规模型、龙头型项目,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外资项目5200多个,注册外资超200亿美元,到帐外资超120亿美元。

私营企业突破2万家,注册民资突破400亿元,并加快向科技型、外向型发展,今年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34家,占全市近一半,外向配套销售额超300亿元,民营经济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贡献额达30%。

二是立足增强发展实力,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叠加发展的格局。

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不失时机地打造“昆山服务”、“昆山办公”的新高地、新品牌。

在制造业方面,以基地化发展为核心,着力构建开发区光电、高新区可再生能源、沿沪产业带新材料三大产业基地,并做大模具、传感器、软件、电路板、机器人等特色产业基地。

江苏(昆山)光电产业园已正式挂牌,累计总投资达25亿美元。

昆山高新区引进了维信诺OLED、台湾茂迪、美国通用硅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

全市税收超亿元企业达7家,销售超50亿元企业1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5家。

在服务业方面,集中力量开发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努力把花桥国际商务城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卫星商务城”。

美国普洛斯、AMB和法国凯捷、英国盖世理等国际著名服务企业落户昆山,我市被批准为全省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花桥国际商务城成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

去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3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三是立足提升发展质量,形成产业升级、企业生根、产品创牌整体推进的格局。

在产业升级方面,重点提升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二大主导产业。

今年全市笔记本电脑产量近400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加快培育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力争在3~5年内形成千亿元级的光电产业、2~3个百亿元级的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

在企业生根方面,主要从产业链构建、配套能力、人才引进、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加以整体推进。

在产品创牌方面,制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自创品牌。

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1个,中国驰名商标6件。

四是立足提升发展水平,形成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加快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重点形成10万亩优质粮油、10万亩特种水产、10万亩特色果蔬生产基地,努力成为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彰显江南鱼米之乡特色。

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累计引进农业外资超19亿美元、内资超17亿元,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精致高效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和外向农业。

2、以自主创新为关键环节,增强内生动力,努力把昆山建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

我们紧密结合“外向带动”与“创新驱动”,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平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积极探索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的转变。

2007年,全市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4.2%。

在科技部、中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昆山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

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项目。

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办成一批核心技术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育一批自有品牌、做大一批品牌企业、孵化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一批自主专利技术”的“六个一批”专项计划为抓手,加大财政投入,落实配套政策,确保自主创新取得实效。

今年实施核心科技项目22个、重点技改项目18个,总投资86亿元。

两年来近100项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4个项目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17个,企业累计申请专利数超过1.6万件、授权9000多件。

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全市拥有各类产学研联合体297家,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有311家,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分站,拥有省、苏州市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36家。

今年,我们又围绕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科技公共服务,重点推进工业技术研究院规划建设,力争使之成为推动主导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平台,成为我市集聚人才、知识、资本的共享载体。

三是加快功能性科技载体建设。

先后建立软件园、清华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传感器产业基地、模具实验区等科技型、研发型功能园区,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技术孵化项目,清华科技园天瑞仪器、德可半导体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进入实质性运作。

四是强化招才引智。

每年举办“百所高校昆山行”人才交流会,投资1.5亿元建成集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为一体的人力资源大市场,最大范围地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位居全省各县(市)之首。

五是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近5亿元,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技创新发展资金投入超过1亿元。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审判庭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三合一”审判试点,昆山高新区获批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

3、以富民优先为第一导向,加快共同富裕进程,努力把昆山建成群众安居乐业、民生保障健全的人民满意城市

20世纪80年代是昆山小康社会建设的起步阶段,以乡镇工业为代表二三产业迅速崛起,城乡居民收入呈现超常规增长,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6元,是1978年的4.2倍;20世纪90年代,昆山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在1987~1993年农民收入徘徊增长后(国家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下),9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再次高速增长,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已超过国家总体小康标准值2200元的水平,

“十五”以来,昆山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间,我们实施“三有工程”,推进“三有五保”,深化八个方面的举措,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努力提高中等收入户比重;不以统计数字代替直观感受,努力提高全面小康的公认度。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4.6%和13.9%,而且城乡差距比例一直保持在2∶1以下的较低位置,去年的差距比例为1.8∶1。

去年底,全市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农户已达82.2%,超过10000元的农户达59.4%,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比从前几年的78%下降到45%,投资性、经营性、资产性收入上升到40%。

重点深化八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产业富民,通过全市产业的发展,为群众增收提供机会。

二是创业富民,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创业担保中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三个中心”,为群众创业搭建平台。

特别是创造性地建立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机制,去年以来共为1400多户发放7700多万元贷款,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

三是就业富民,市财政每年出资2000万元,用于职业技能培训。

今年新增5500多人获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本地劳动力新增就业10000多人。

四是物业富民,发展“房东经济”,通过出租、出售等方式增加收益。

五是投资富民,组建了富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组织,各类合作社平均分红率接近15%,入社农户比重达到50.2%。

六是保障富民,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保险的接轨,加快被征地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进社保步伐,总数超过7.5万人。

按照人均生活费用不低于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年初将农村居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240元,城镇提高到每月320元,率先基本消除贫困。

近日,我市又决定从明年1月1日开始,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和发放标准;对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350元,从低保开始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七是财政转移支付富民。

八是帮扶经济薄弱村带动富民。

专门出台了扶持经济薄弱村的政策措施,开展局村挂钩、村企合作,今年投入2.82亿元,建成一批扶持经济薄弱村的载体项目,预计到明年底,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元。

4、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努力把昆山建成富有现代气息和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旅游城市

随着昆山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也逐渐显现。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昆山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总思路,牢固确立城乡统筹和片区发展的理念,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

一是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片区发展的理念,提出把昆山927平方公里市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规划了一个中心城区和六大片区,并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整理等五个层面加以推进,形成清晰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在抓好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规划了城市东部和西部两个副中心,并加快副中心的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

规划了三个2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和周庄、锦溪、千灯、淀山湖、巴城等5个特色镇。

配合建设过程中的动迁改造,规划建设73个新型社区,全部建成后,70%左右的农民将实现集中居住。

同时积极开展自然村落的整理,近三年每年完成30个自然村落的整理改造,保持江南水乡的风貌。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昆山注重三次产业的全面升级、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形成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以优质、高效、生态、外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城郊型农业。

不断提升园区功能,构筑产业集聚平台,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省级高新区、花桥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为重点,以出口加工区、光电产业园、软件园、科技教育园区以及传感器、模具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性、功能性园区为配套的园区型经济格局。

在加快发展先进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