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5791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docx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docx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关于黄石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态势的调研报告

市教育局市教科院

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深度服务黄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黄石职业教育实施“四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力争“弯道超速”,既强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又着力打造黄石职教品牌,实现黄石职业教育在中部的崛起。

发展与贡献

以“职业教育企业行”活动为载体,搭建校企合作的坚实平台。

为了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我们从2013年5月至今,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行”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其目的是既要让学校了解企业,又要让企业了解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活动内容包括:

掌握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状况;探索建立校企紧密合作机制;拓宽职业院校服务领域;探索毕业生本地就业的有效途径。

在活动具体实施中,我们强化指导,强调活动的实效性,走访企业优先考虑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有关企业;优先考虑开发区,工业园内招商引资重点企业,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企业。

通过走访企业,既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又要在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训等方面征求行业企业意见;调研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用工需求,了解企业的研发现状。

附:

企业行活动安排。

 

二零一三年五月至二零一六年五月“职业院校企业行”活动安排

组织协调单位

参与学校

对接企业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艺术学校

鸿达模具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阳新职教中心

大冶职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青啤(黄石)公司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大冶中专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哈特贝尔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建筑职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人本轴承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建筑职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建筑职校

新兴管业

大冶职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中铝华中铜业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劲牌公司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阳新职教中心

湖北理工学院中专部

大冶职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沪士电子

黄石艺术学校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阳新职教中心

大冶职校

大冶中专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艺术学校

东贝电器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阳新职教中心

大冶职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邦柯科技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捷德万达金卡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三环锻压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大冶职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大冶有色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大冶中专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三丰智能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大冶中专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山力科技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服装学校

宝加鞋业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阳新职教中心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美尔雅集团

阳新职教中心

湖北美尔雅服装艺术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华润三九(黄石)

湖北理工学院中专部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质量技术监督学校

华润啤酒黄石分公司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晨信公司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服装学校

立峰纺织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美岛服装

湖北美尔雅服装艺术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驰顺化工

黄石质量技术监督学校

阳新职教中心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宝钢黄石股份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新冶钢

黄石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大冶中专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登峰换热器

大冶职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网安科技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服装学校

合兴纺织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飞云制药

湖北理工学院中专部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远大富池晨天化工

阳新职教中心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质量技术监督学校

振华化学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大冶职校

灵溪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通达模具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金花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上海德众4S店

大冶职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武商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一汽大众4S店

大冶职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中百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中商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中商

黄石女子艺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中茵

黄石女子艺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中粮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航天电缆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黄石有色工业学校

三鑫金铜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市教育局

市教科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曼晶

湖北理工学院中专部

湖北机械工业学校

黄石女子艺校

 

以“年度专业建设评估”为抓手,优化专业设置服务地方产业链的发展。

近三年来,我市每年都针对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开展了专业建设年度评估工作,基本原则是既要符合教育部颁布的中职学校专业目录,更要贴近服务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为此,我们探索建立复合专业群的模式,增强专业适应的口径和对区域产业链的匹配度。

截至2015年6月,区域内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已整合为122个,其中近三成为复合专业群,对区域产业的覆盖率达到94.3%,按产业结构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8个,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50个,第三产业60个,在校生人数分别1163人、7828人、9091人;与黄石“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相关的专业22个,在校生人数2537人,主要集中在加工、冶炼、选矿等方面,建材类专业因招生困难已停办;与“五大”成长型产业(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47个,在校生人数4987人,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服装工艺及商贸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涉及食品饮料的只有食品化工分析与检查专业,没有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专业;与“三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相关的专业32个,在校生人数5874人。

截止目前,我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已经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匹配度高的格局。

一是以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为依托建成的机电、模具和数控等机械加工与制造类的专业群。

学校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等五个专业已成为省级重点或品牌专业,其中机械、电子、模具三个专业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专业规模庞大,师资成熟,设备先进,已经形成加工、安装、调试、维修等多样化的技术结构。

二是以湖北城市职业学校为依托已建成服装类、电子商务与物流经贸类、计算机与电工电子类专业群。

其中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学校的校企合作特色专业,曾经代表湖北省连续三年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服装设计类比赛。

2012年12月,以该校为龙头,组建了纺织服装专业的职教集团。

三是以黄石艺术学校和黄石女子艺术学校为依托建成的酒店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群。

三所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通过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黄石女子艺术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更是省级重点专业,其品牌效应仅次于省幼师位居全省第二。

四是以有色工业学校为依托,建设了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金属压力加工等冶金类专业群。

此外,我市的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医药卫生、文化艺术类等专业。

近几年已投入巨资进行了打造和包装,有计划地引进、培训和外聘了部分专业教师,同时在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专业特色已现端倪。

以教学改革,质量建设为内驱力,培养企业、行业“适需对路”的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

为此,我们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和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改革。

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力争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其一、实行中职免费学历教育制度。

此项制度获得了湖北省第三届教育制度创新奖的第二名。

中职免费学历教育制度面向企业、行业在岗工人、复转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还有农村的种植、养殖专业户。

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送教下厂、送教下乡、送教上门。

从2013年至今,每年参加免费中职学历教育的人数都在3000人以上,其中大冶职校每年都要对200多位种植、养殖专业户开展免费中职学历教育。

参加免费学历教育的学员既提升技能,又在学分累计到位获得了中专学历文凭。

更主要的是为地方培养了大批适应岗位群的技术骨干,掌握了新技术、新技能。

其二,不断健全、完善中职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和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水准。

我市率先在全省构建中职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其核心就是“一网两库”的建设,“一网”是全市中职质量监控网络系统;“两库”分别是指“中职学生学业发展数据库”和“中职学生素质发展数据库”及“中职学校教师业务发展数据库”。

数据采集源自每年的两轮质量抽考,以及教师参加科研、教研活动的记录及其相关业务竞赛活动。

其三,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共同研发中职的课程资源。

在中职系统派往企业挂职锻炼的专业师资中,大部分教师不仅深入生产一线,还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的环节。

湖北工程职院几位教师在东贝和锻压挂职期间,分别为两个企业攻克了三个技术难题。

近三年,我们针对区域内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链,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九个系列的课程资源,有的还形成了课程包。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倡导,引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技能大赛为舞台,为企业收纳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我市从2003年就开展了区域内中职学生的技能大赛,这在全省、全国都是首例。

通过十几年的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技能大赛在我市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行为,还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行为。

2015年的技能大赛的组织单位是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多家单位,开展的竞赛项目多达11大类,23个专业项目。

所有竞赛项目对应产业的相应企业都有代表进入赛场观摩。

每年的技能大赛对黄石职教界来说都是一件盛事,既展示了各校的办学成果,又亮出学生的高超技能和职场利器。

对企业来说,通过场内的实操,考察,无异于对人才的面试,很多企业代表待竞赛一结束,纷纷找到相中的选手,提出招聘的意愿。

技能大赛是我们吸纳职业院校学生本土就业的主渠道。

此外,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尽可能多地吸纳职业院校学生本地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比如企业文化进校园,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发展前景。

“订单教育”,“招生即招工”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市职业院校学生本土就业的比例逐年攀升。

全市职业院校总计近三年在本土就业的人数分别是3241人,3467,4120人。

占当年毕业生人数比例分别是71.2%,76.4%,83.1%。

问题与成因

1、互动性不强或者缺乏互动性。

长期以来,行政区域内的校企合作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职业院校迫于政府的压力和学校自身创新办学机制,开拓办学空间的需要,主动贴近企业;而企业则在用工短缺的情况下联系学校。

对企业来说,缺乏长远利益的考量,更不用说对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故此,这种合作模式只是一种扁平化的合作,缺乏必要的深度。

2、企业用人定位不明。

目前行政区域内企业在职院校内招聘的学生都是定向简单操作岗位,属于劳动密集型岗位,缺乏技术含量,用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招聘标准就是初中毕业即可胜任。

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以中招来说,教育部明确界定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二者目标差异悬殊。

3、政府统筹力度不够。

要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地方产业发展,必须是政府统筹。

客观地说,目前政府的统筹最起码是乏力的。

4、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有待加强。

在职业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片面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这些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取向和就业观念,直接导致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势必在现实“踏空”。

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府统筹力度。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基础、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统筹校企合作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拓宽合作口径,开辟多样化的合作渠道。

2、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企业根据人才需求和储备要求,采用“招生即招工”的模式,前置人才培养期,全面、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前置企业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与企业的融合度。

协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对接。

3、推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

切实改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跟进相关的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到课程标准与技术标准及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全面对接。

加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4、强化学校的社会职责。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职业院校的职责所在,职业院校应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和基础能力。

同时要把“育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切实做好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工作,加强对学生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就业观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