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园林绿地的构成要素.docx
《第六章 园林绿地的构成要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园林绿地的构成要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园林绿地的构成要素
第六章园林绿地的构成要素
各类园林绿地中,大至国家风景名胜区,小至庭园角隅的绿化,均由园林植物、山石、水体、园路广场、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并由此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下面将这些构成要素分述之。
6-1园林地形
地形是外部环境的地表因素。
就风景区范围而言,地形包括如下复杂多变的类型:
山谷、高山、丘陵、草原以及平原、湖泊等,这些地表类型一般称谓“大地形”;从园林范围来讲,地形包括士丘、台地、斜坡、溪涧、水池等,这类地形称“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叫“微地形”。
由于其他设计要素必须在不同程度上与地面相接触,因此地形成为室外环境中的基础成分,并具有重要的景观意义。
一、园林地形的功能与造景作用
1.构成园林骨架和作为园林主景
我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正是以山或水作为全园构图中心,成为园之主景的。
如颐和园的万寿山、昆明湖,武汉的磨山、东湖,南京的瞻园,扬州个园等。
2.组织和分隔园林空间
园林中通常利用不同地形类型创造和限制园林空间,如堆山置石、开挖池沼等,使园林空间景观富于变化,增加游览情趣。
3.控制视线
在地形分隔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游览者的视线,使游览者的视线停留在某一特殊焦点上,此时也引起了游览者对隐蔽物体的好奇心和观赏欲望。
4.影晌导游路线和速度
地形的变化与游人在景观中向何处去,以及如何运动有直接的关系。
如碰到山体时,游人可能绕道而行,遇到水体时,可能选择乘船游览的方式等:
变化的地形给游人带来了不同的游赏乐趣。
5.改善小气候
地形对局部的采光、通风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在设计时能结合其他构成要素如植物配置、建筑布局等综合考虑,则不失为良策。
此外,园林地形还有排水、点缀风景等功能,有些地形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用山石作驳岸、护坡、花台、台阶、挡土墙等,既坚固又朴素美观。
二、园林地形的设计原则
园林地形设计在全面贯彻“实用、美观、经济、安全”这一园林设计总原则的前提下,依据园林地形的特殊性,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
1.因地制宜,利用为主
这是园林地形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传统造园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园林内自然地形条件的特点:
原有地形或平坦或起伏,或山峦或沼泽等,可能基本符合或部分符合设计要求,这就应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加以利用和改造。
“高方欲就亭台,低洼可开池沼”,使之“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适当地整理和改造也应使土石方工程量达到最低限度,并尽量使土石方就地平衡。
如我国古代深山寺庙建筑,就很巧妙地利用峰顶、山腰、山麓富于变化的地形。
近代南方园林,利用沟壑山坡,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地布置园林建筑,使人工建筑融于自然地形之中;现代的一些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等无须大兴土木,而是侧重于对原有地形的改造,这些都是因地制宜利用地形的成功范例。
2.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游人在园林中进行各种游憩活动时,对园林空间环境有一定要求,园林地形设计要尽可能为游人创造出各种游憩活动所需要的不同地形环境,即园林地形设计应满足开展活动的功能要求。
如有大量游人集散的出入口和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场所需要有平坦的地形;安静休息地段就需要有山有水,地形起伏多变,景色富于变化;如要创造划船、游泳、观荷、垂钓等活动的条件,就须开辟或利用水面。
3.要符合园林艺术要求
地形设计要善于运用园林绿地构图的有关规律和造景手法,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效果的开敞、半开敞、封闭的园林空间景域,使景观层次更加丰富。
如要构成开敞的空间,需要有大片的平地或水面,如要形成曲径通幽的意境则要有山重水复、峰回路转和密密的森林等。
4.符合自然规律要求
符合自然规律,一方面是指设计地形要合乎自然山水形成和分布规律,如大自然中的瀑布、溪涧大都起源于高山峡谷,而不是平地或山凸处;另一方面是指园林地形要合乎自然山水稳定协调的状态,如根据各类土壤的自然安息角,确定山坡,堤岸的角度,使之稳定、安全。
同时,还应考虑植物种植环境对地形的生态要求。
三、园林地形的处理手法
园林地形的处理手法包括平地、堆山、叠石、理水四个方面。
1.平地
园林中所指的平地,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坡度的缓坡地,其坡度一般为0.5%—5%,以利排水。
绝对平坦的地形是没有的。
园林中的平地大致有草地、集散广场、交通广场、建筑用地等。
园林中保持—定比例的平地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用来接纳和疏散人群,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供游人游览和休息和造成开朗景观等。
在有山有水的园林中,平地可视为山体与水面之间的过渡地带。
一般作法是在临水的一边以渐变的坡度与山麓连接,而在近水的一旁以较缓的坡度,徐徐伸人水中,以造成一种“冲积平原”的景观:
在山多平地较少的园林中,可在坡度不太陡的地段修筑挡士墙,削高填低,改造为平地,使得原来的地形更富于变化。
2.堆山
堆山,又称掇山、迭山、叠山。
园林中的山地往往是利用原有地形,适当改造而成的。
因山地常能构成园林风景,组织分隔空间,丰富园林景观,故在没有山的公园尤其是平原城市,人们常常在园林中人工挖池、堆山。
这种人工创造的山称作“假山”,以满足园林功能和艺术上的要求。
假山,是相对于真山而言的,是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并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创造而成的可观可游的人工景观,它是园林“师法自然”的一个典型例子。
它和自然界中的真山相比,体量不大,然而却有石骨嶙峋,植被苍翠的特征,一样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深山幽林,奇峰怪石等自然景观,体验到自然山林之意趣。
(1)假山的类型
按堆叠的材料来分,有土山、石山、土石山三类:
土山
全部用土堆积而成。
土山多利用园内挖池掘出的土方,堆置而成。
堆置土山既可处理园中废士,又可堆高山体,还可节省投资。
但由于土山的坡度要在土壤的安息角(一般为30°)内,所以不能堆得太高,太陡。
若山体较高时,则占地面积较大,且造型困难,艺术效果差。
石山
全部用岩石堆叠而成,故又称叠石,石山由于叠置的手法不同,可以形成峥嵘、妩媚、玲珑、顽拙等多变景观。
并且因不受坡度限制,所以在山体占地面积不太大的情况下,亦能达到较高的高度,且造型稳定,艺术效果好。
石山宜就地取材,否则投资太大。
土石山
以土为主体结构,表面再加以点石(一般石占30%左右)堆砌而成的山称谓土石山。
因其基本上以土为主,所以占地面积也较大,只是在部分山坡使用石块挡土时,其占地可局部减少一点。
一来讲,土石山较为经济,且依点置和堆置山石的数量和方式不同,山体会形成不同的景观,艺术效果较好。
因此,在园林中常被采用。
如苏州的沧浪亭、环秀山庄假山。
另外,假山接形状还可分为长条形、团聚型和其他类型;形成数量分有独山、群山等类型,这里就不详述。
(2)假山布置要点
满足功能要求。
如假山主要作眺望远景之用,宜筑高山,山势亦宜挺拔峥嵘;如以分隔空间为主要目的,则宜堆筑长条形假山,使山势形如游龙,首尾相连,具有连绵婉蜒之意;如为体现空间层次,可以使群山重叠在一起,从高到低,有明显的层次和优美的轮廓,来丰富景观。
根据地形地貌现状,因地制宜确定山体朝向和位置。
一般作为主景的假山的朝向,最好坐北朝南,山的南面(或观赏面)最好面临水体。
这样,可使园林空间开朗,有利于眺望。
山居北面,水在南面,以山体挡住寒风,使南坡有较好的小气候。
山坡南缓北陡便于游人活动和植物生长。
如北京颐和园中万寿山与昆明湖的布局。
关于园林假山的高度,不能太高。
也不必堆得很高,最好高出平地乔木浓密的树冠线,通常为10~30m即可。
至于用作分隔空间或防止游人践踏绿地的山体,则可低些,但至少须在1.5米以上,用以隔断视线。
参照山水画法,师法自然山水。
由于这部分一般在园林工程学假山工程的章节中有祥尽的论述,在此就不赘述了。
3.叠石
也称置石或理石,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以观赏为主,有时也兼备一定的使用功能。
在我国园林中用途极为广泛,故有“无园不石”之说。
叠石的方式有三种:
特置、散置和群置。
(1)特置
也称孤置或独置。
它是用一块体量较大,轮廓线突出,姿态多变,色彩突出的山石作独立成景的山石布置形式,主要用于正对大门的广场上,或院落中,也可布置在园门入口处或路旁,起点景或导游作用。
布置要点在于相石立意,注意山石体量与环境相协调,注意前置框景和背景的衬托以及利用植物或其他办法弥补山石的缺陷等。
(2)散置
是将山石零星布置,既所谓的“攒三聚五”,“散漫理之”的理石手法。
选材要求较低,但要组合得好,成为一体。
布置要点在于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参差,前后错落,左右呼应,层次丰富。
总之,散置无定式,随势随形而定点。
(3)群置
是将六七块或更多的山石成群布置,作为一个群体来表现,也称“大散点”。
选石与布置要求基本上与散置相同,只是所在空间比较大,散点位置多,体量较大等。
4.理水
(l)水体的作用
水作为一种晶莹剔透、洁净清心,既柔媚又强韧的自然物质,以其特有的形态及所蕴含的哲理思维,成为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能力的一种园林要素。
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加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
园林中的水在功能上能造成湿润空气、调节气候、吸收灰尘,有利于游人健康,还可用于灌溉和消防。
另外,还可进行各种水上运动及养鱼种藕结合生产等。
在园林诸要素中,水与山、石的关系最密切,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形式就是山水园。
“一池三山”、“山水相依”、“水因山转、山因水活”等都成为中国山水园的基本规律。
大到颐和园的昆明湖,以万寿山相依,小到“一勺之园”,也必有岩石相衬托,所谓“清泉石上流”也是由于山水相依而成景的。
(2)水体的分类
按水体的形式来分。
有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
自然式水体平面形状自然,因形就势,如河流、湖泊、池沼、溪涧、飞瀑等;规则式水体平面多为规则的几何形,多由人工开凿而成,如运河、水渠、园池、水井、喷泉、壁泉等。
按水体的状态来分。
有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前者如:
河流、溪涧、瀑布、喷泉等,后者如:
湖泊、池沼、潭、井等。
(3)常见园林水景
湖池
有天然和人工两种。
园林中的湖池多就天然水域略加修饰而成,或依地势就低凿水而成。
湖池常用作园林构图之中心,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在较小的水池四周设以建筑,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留园、上海的豫园等,这种布置手法,最宜组织园内对景,产生面面入画,有“小中见大”之妙。
湖池的布设形状宜自然,池岸应有起有伏,高低错落。
湖池面积过大时,为克服单调,常把水面用岛、洲、堤、桥等分隔成不同大小的水面,使水景丰富多姿,如杭州西湖水面的划分,主要是结合历史上整治山洪、蓄水,泄水的需要,而设有一山、二堤、三岛、五湖、九桥、十景。
这些水利设施的存在,客观上增加了水面的层次与景深,扩大了空间感。
瀑布
流水从高处突然落下而形成瀑布。
瀑布有气势雄伟的动态美和悦耳动听的音响美,瀑布多出现在大型自然风景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此外著名的还有贵州黄果树瀑布,台湾鲛龙瀑布等,在城市环境中,也可结合堆山叠石来创造小型人工瀑布。
瀑布根据下落方式可分为三类:
直落式瀑布、叠落式瀑布、散落式瀑布。
瀑布可由5部分组成:
即上流(水源)、落水口、瀑身、瀑潭、下流。
喷泉
在现代都市及园林中,喷泉应用很广.喷泉可以美化环境,增强市容风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可布置在大型建筑物前,广场中央、庭院及室内等处。
园林中喷泉还往往与水池、瀑布一起布置。
由于喷出的水必须落入一个容水的场所,因此总是离不开或大或小的水池,如果水池溢满,流出来,即成爆布。
结果喷泉、水池、瀑布三者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水景组合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喷泉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喷泉的喷头形式多样。
喷泉的水姿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
目前城市园林中,已出现各种“音乐喷泉”,它是将喷水水柱的变化结合彩色灯光和音乐节奏的变化,形成的一种声象多变的综合艺术。
另外,很多地方将传统的喷水池移至地下,保持表面的完整,作成一种“旱湿喷泉”,喷水时,可欣赏变幻的水姿,不喷水时则可当作集散广场使用。
溪流
是自然山涧中的一种水流形式。
在园林中小河两岸砌石嶙峋,河中少水并纵横交织,疏密有致地置大小石块,水流激石,涓涓而流,在两岸土石之间,栽植一些耐水湿的蔓木和花草,可构成极具自然野趣的溪流。
在狭长形的园林用地中,一般采用该理水方式比较合适。
6-2园路广场
一、园路
1.园路的功能与造景作用
园路是园林的骨架和脉络,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的纽带,是构成园林景色的重要因素。
其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游览
园路通过对导游路线和风景视线的组织,引导游人按设计者的意图、路线、角度来欣赏、品评园林风景,并按园林绿地风景连续构图展示程序逐渐展示园景,让游人领略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2)组织交通
园路担负着人流、车流的集散和疏导的作用,满足各种游园和园务活动对交通运输的需要。
(3)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线型,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本身就是园景的一部分。
(4)其他功能
园路为园林绘排水、电力电讯等管网的布置提供一定的场所或条件,还有利于园林的通风和光照等。
2.园路的类型
园路按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主要园路、次要园路和游憩小路;园路按使用材料不同,可分为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
各类园路的特点见表6-l。
表6-1:
各类园路的特点
功能
宽度
材料
主要园路
联系各景区、主要景点,导游,组织交通
4~6
混凝土、沥青(整体路面)
次要园路
联系景区内各景点,导游,构成园景
2~4
天然石块,预制混凝土块(材料路面)
游憩小路
深入园中各角落,导游,散步休息
1.2~2
碎石、卵石、砖渣(碎料路面)
3.园路规划设计原则
(1)园路的设计应与园林的总体风格保持一致和协调
这主要表现在园路的线型设计和铺装设计中,例如在规则式园林中,园路主要以直线型居多;而在自然式园林中,园路则曲折多变。
采用卵石、青石板等做地面铺装材料,则显示出自然亲切的气氛,而用预制混凝土砖作铺装材料,可与现代建筑环境协调统一。
(2)交通性从属于游览性
园路既具交通功能,又具导游性质,但从总的来看,交通功能应从属于游览要求。
故园路的设计不以便捷为准则,而是根据地形的要求,景点的分布等因素,因地制宜来布置。
如中国园林常以水面为中心,则主要园路可采取环绕水面联系各景点的处理手法进行布设。
道路的前方遇到建筑、古树名木等障碍时,园路应曲折绕过;当地形在竖向上起伏变化时,道路也可顺乎自然、随地形起伏变化而起伏,但道路的迂回曲折须有度,不可为曲折而曲折,矫揉造作,让游人走冤枉路。
另外,由于游人一般不愿走回头路。
因此,主要园路应尽可能布置成环状。
(3)园路的布局应主次分明,密度得体
园路系统必须主次分明,方向明确,才不致使人感到辨别困难,甚至迷失方向,主要园路不仅要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次要园路,而且要使游人沿路能欣赏到主要园景和建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让游人有较强的方向感。
园路疏密和景区的性质、园内的地形、游人量多少有关,一般安静休息区密度可小些,文娱活动区及各类展览区密度可大些,游人多的地方密度可稍大,地形复杂的地方,密度则较小,总的来说,园路不应过密,园路过密不但增加了投资,还有造成空间分隔过碎之弊。
在城市公园设计时,道路的比重可控制在公园总面积的10%~12%左右。
(4)园路交叉口的处理
园路交叉有正交和斜交两种形式。
在交叉口处理时必须注意以下情况。
避免多条道路交叉于一点。
因为这样容易使游人迷失方向。
两条道路成锐角斜交时,锐角不宜过小,并使两条道路的中心线交于一点上,对顶角最好相等,以求美观。
两园路成丁宇形相交时,交点处可设道路对景。
道路正交时,应在端头处适当地扩大做成小广场,这样有利于交通,可以避免游人过于拥挤。
(5)园路与建筑的联系
靠近园路的建筑一般面向道路,并不同程度的后退,远离道路,对游人量较大的园林主体建筑,一般后退道路较远,采用广场或林荫道的方式与园路相连,这样在功能上可满足人流集散的需要,在艺术处理上可突出主体建筑的立面效果,又可创造开阔明朗的环境气氛。
对于一般性园林建筑宜少直接与主要园路连接,而应多依地形起伏曲折上的变化,采用小路引入建筑环境内,以创造曲径通幽的园林环境。
4.园桥
园林中的园桥起着联系交通、组织、导游的作用,同时可分隔水面、划分水域空间。
一座造型美观的园桥,可自成一景。
园桥因构筑材料不同可分为石桥、木桥、钢筋混凝土桥等;据结构分又有梁式与拱式、单跨与多跨之分,其中拱桥又有单曲和双曲两种;按形式分有贴临水面的平桥、起伏带孔的拱桥、曲折变化的曲桥、有桥上架屋的亭桥、廊桥等等。
园桥具有园路和园林建筑的特征。
如贴近水面的平桥、曲桥可看作跨越水后园路的变形,带有亭廊的廊桥又可作为架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而桥面较高可供通行游船的各类拱桥则既有园路的特征,又有园林建筑的特征。
5.台阶、步石、汀步
台阶是一种特殊的道路形式,一般当道路坡度达到15°时,要考虑设台阶。
台阶的尺寸标准如图6—1所示。
步石是一种非连续的道路形式,一般主要设置在草坪上,所以也称草坪步石。
由于每块步石都是独立的,彼此之间互不干扰,所以每块步石的铺设都应稳定、耐久。
步石的平面可做成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步石的线型—般有以下三种,如图所示。
0.28~0.38
图6-1台阶的尺寸标准(单位:
m)图6-2步石的三种线型
汀步,在水中设置步石,称汀步。
保证游人可以穿水而过,或站在汀步上欣赏水景,丰富游赏内容。
一般有自然式汀步、仿生式汀步。
二、广场
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常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
广场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也可成为车流、人流的交通枢纽或游人游览休息和组织商业贸易交流等活动的场所。
广场周围一般均布置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和设施,故能集中体现城市的艺术面貌。
1.广场的类型
广场按其功能、用途及在交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纪念广场、休闲娱乐广场等。
(1)集散广场
这类广场主要为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而设置,有时可供游览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大型的集会活动。
如在公园的人口处、机场、车站、码头、体育馆前的广场。
其特点是交通量大,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
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因此一般应以硬地铺装为主,也可少量设置花坛、草坪、喷泉、雕像,还可设置座椅供人们休息。
(2)交通广场
一般是指环形交叉口和桥头广场。
设在几条交通于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要求,绝对不可阻碍驾驶人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
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树,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
同时也可以设置喷泉、雕像等建筑小品。
此类广场—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的是起街心花园的作用。
(3)商业广场
现代城市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其中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
这类广场应多布置一些鲜花植物和趣昧小品,使人们乐在其中,从而形成一个富有吸引力、充满生机的城市商业环境。
(4)纪念广场
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人物,常在城市中修建主要用于纪念某些人物或事件的广场。
广场中心或侧面的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物或纪念性建筑作为标志物,主体标志物应位于构图中心。
(5)休闲娱乐广场
是城市中供人们休憩、游玩、演出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广场中应布置台阶、座椅等供人们休息,设置花坛、雕塑、喷泉、水池及其他城市小品供人们观赏,其平面形式灵活多样,与纪念广场的庄重严肃有很大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城市和园林中的广场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的发展。
因此,上述分类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2.广场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原则
现代城市和园林中的广场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其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化活动。
因此,现代广场规划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要注重对人在广场上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功能、规模、各具特色的广场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人的多样化需要。
(2)系统性原则
广场是城市和园林空间环境的重要节点,在城市和园林空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建设,不能简单地“见地插场”,应该纳入城市和园林空间环境体系中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协调,既发挥广场“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形成整体统一的空间关系。
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人民广场等。
这类广场往往处于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交通复杂,车人流量大的城市市中心区;所以,应处理好广场与周围用地、建筑及交通的关系,使它真正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核心;再如上海外滩广场,沿着黄浦江这条轴线,由两层沿江步行广场串联几个主题广场构成。
它北接黄浦公园,南连钻石楼大酒店,西面是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外滩建筑群,东面是黄浦江和浦东新区,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耸立其间。
整个广场周围的建筑群体形象鲜明、优美,空间组合生动、丰富,是上海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原则
过去的广场设计只注重硬质景观效果,大而空,植物仅仅作为点缀、装饰,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缺少与自然生态的紧密结合。
现代广场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一方面应用园林设计的方法,通过融合、嵌入、缩微、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和体会到无限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悦;另一方面城市广场设计要特别强调其生态小环境的合理性,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要有足够的绿化,冬暖夏凉,趋利避害,为居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
(4)特色性原则
个性特色是指广场在布局形态与空间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与其他广场不同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
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广场,其空间构成有赖于它的整体布局和6个要素,即建筑、空间、道路、绿地、地形与小品细部的塑造,同时应特别注意与城市和园林整体环境风格的协调。
6-3园林建筑与小品
园林建筑是指在园林绿地内,具有使用功能,同时又与环境构成优美的景观,以供游人游览和使用的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
它和山水、植物一样,是重要的造园素材,并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园林建筑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功能。
园林建筑的形式和种类是非常丰富的。
一般常见的有亭、廊、水谢、花架、塔、楼、舫以及厅、堂等。
除园林建筑外,园林绿地中还分布有不少小品性设置。
如景门、景墙、景窗、园桌、园椅、园凳、园灯、栏杆、标志牌、果皮箱以及园林雕塑小品等,它们虽然体量小,但起着点缀环境丰富景观、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等作用。
本节拟从古典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两大类分述之。
一、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亭
“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
亭是园林绿地中最多见的眺览、休憩、遮阳、避雨的点景和赏景建筑。
现代的亭,有的已引申为精巧的小型实用建筑,如售票亭、售货亭、茶水亭等。
从亭子的平面形状分有圆亭、方亭、三角亭、五角亭、六角亭、扇亭等;从屋顶形式分有单檐、重檐、三重檐、攒尖顶、平顶、歇山顶、卷棚顶等;从布设位置分有山亭、半山亭、水亭、桥亭以及靠墙的半亭,在廊间的廊亭,在路中的路亭等。
亭的布局既可单独设置,亦可组合成群。
亭子位置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观景,即供游人驻足休息,眺望景色;另一方面是为了点景,即点缀风景,具体应根据功能需要和环境地势来决定。
总之既要做到建亭之处有景可赏,又要做到亭的位置与环境协调统一。
下面是亭子经常所选择的几种地形环境。
山上建亭。
这是宜于远眺的地形,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