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角转换理论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291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docx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视角转换理论看.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docx

从视角转换理论看

从视角转换角度看英译汉

摘要:

作者视角包含着作者特定的意图,作者视角的准确传递对忠实传递作者意图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视角的改变往往会改变意义构建的方向,从而影响作者意图的准确传达。

然而,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有些文本的翻译不可能做到完全做到视角忠实于原文。

要想正确翻译这些文本,得到高质量的译文,就必须根据一定的原则对某些视角进行转换,使译文自然、流畅。

关键词:

视角转换、流畅性

长期以来,视角作为叙述中的隐含特征得到了语言学和文学学者的广泛研究,英国语言学家levinson为区分语篇主观性表达和客观性表达,根据叙述者与被描写物体的关系将文本的划分标准区分为内在参照系标准、相对参照系标准和绝对参照系标准[1]。

美国语言学家EdwardFinegan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标准来确定视角的主观程度[2]。

对文学作品而言,瑞典文论家伯尔梯尔·隆博格也根据作者的视角的主观性强度分出四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1)全知作者叙述;

(2)第一人称叙述;(3)视角叙述;(4)客观叙述。

奥地利文论家斯坦采尔分出三种不同的叙述:

(1)全知作者方式;

(2)第一人称兼人物方式;(3)第三人称人物视角式。

[3]另外还有前景化理论(如vanpeer,1986),图式理论(如cook,1994),语篇世界理论(如Werth,1999;Stockwell,2002),概念隐喻和整合理论(如freeman,1995,2005,2006;Steen,1994;Gibbs,1994;Deane,1995,Keshavarz&Ghassemzadah,2008)等等[4]。

以上这些例子还有很多,但无论说法有多么复杂,本质都是在描述作者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客观的事物。

调整的是描述主体、被描述客体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据此,本文将置身事外的第三人视角定义为客观视角,而将文本中角色的视角定义为主观视角,客观视角是固定的、不变的;主观视角却根据使用是否频繁而有程度差异。

由于文体的限制,有的类型的文本对作者视角的限定比较大,这类文本大多具有事实性强,主观性弱的特点,如新闻、法律文本。

有些文本虽然突出事实性,强调客观事物的忠实表达,却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如说明型文本、议论型文本。

有些文本则突出主观性,不太重视客观信息的忠实传递,如广告。

不同文本允许译者展现主观性的限度决定了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变换视角的范围与程度。

即文本类型决定了作者视角能做出多大改变。

一、文学上的“叙述视角”理论

文学作品一共包含四大类: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其中记叙性的文学,如小说和叙事性散文是中外文论家的研究重点,针对小说中的故事行为与讲述者的叙述行为之间的关系。

不少文论家对叙述视角进行了划分。

如瑞典文论家伯尔梯尔·隆博格的四分法和美国文论学家诺尔曼·弗里德曼的八分法[5]。

但无论他们按照怎样的标准进行区分,本质上都是在解释讲故事的人(叙述者)、故事内容、故事主角、听故事的人(读者)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叙述者讲故事时的观察“角度”,而且还包含叙述的时间,叙述的焦点和叙述的声音。

“任何文本都具有主观性,只是主观性的大小不同”(Langacker,2004)。

下面将对比不同的实例,列举不同的文本类型下如何进行视角转换。

二、叙述性文体中的视角转换

所谓叙述性文体就是指记叙某事或描写某物为内容的文章,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主要包括小说和叙事性散文,记叙性文体由于比较偏重作者对故事的讲诉方式,因此在文章中经常用到视角转换技巧。

在翻译这记叙性文章时,要根据需要进行主客观视角之间的转换。

比如英国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在其小说Shirly中的一段:

InpassingFieldhead,onherreturn,itsmoonlightbeautyattractedherglance,andstayedherstepaninstant.Treeandhallrosepeacefulundernightskyandclearfullorb;pearlypalenessgildedthebuilding;mellowbrowngloombosomeditround;shadowsofdeepgreenbroodedaboveitsoakwreathedroof.Thebroadpavementinfrontstonepalealso;itgleamedasifsomespellhadtransformedthedarkgranitetoglisteringParian.[6](P221)

原文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即从置身事外的客观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主角的行为过程,通过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原文大多运用“on”,”in”等介词来表示一个静态的行为过程,这个行为过程是置身事外的第三人所观察的。

原文的景致描写几乎都是第三人的视角而没有涉及主角的视角。

我们再看看如下两篇译文:

译文一:

在回家途中,路过菲尔哈德的时候,她的目光被美好的月色吸引住了,一时她收住了脚步。

大树和宅地静穆地伫立在夜空和明澈的圆月下面;月光给那幢建筑镀上了一层珍珠似的苍白色;四周幽暗而柔和的褐色把它环抱着;深绿色的阴影笼罩着他那被橡树花冠覆盖的屋顶。

门前宽阔的地面也是白晃晃的,闪出熠熠的光辉,仿佛有人使了魔法,把黝黑的花岗石变成了光彩夺目的大理石。

译文二:

在路过费尔哈德的归途中,美好的月色将她吸引住了,她停住了脚步,只见大树和宅地静穆地伫立在夜空明澈的圆月下,月光给那栋楼镀上一层银珠色,四周幽暗而柔和,深绿的浓荫笼罩着橡树花冠覆盖的屋顶;门前宽阔的路面也是白白的,熠熠闪光,仿佛有一种魅力使黝黑的花岗岩变成了光耀夺目的大理石。

[7](P221-222)

译文一翻译的很好,比较忠于原文的视角,即将写景部分仍用第三人的角度如实地翻译了过来,但却不太符合汉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汉语由于强调动态,在表达中喜欢强调施动者。

而译文二则通过“只见”两字,巧妙地将对景色的描写通过主角的视角展现出来,故事主角在一个回家的晚上被月色所吸引而停下脚步,此时此刻,楼上的银辉、深遂的影子,门前熠熠发光的大理石闪耀着光辉不正是故事主角所见的景色、发出的感叹么?

将客观、呆板的客观视角改为生动、活跃的主观视角,有时候更能符合汉语流畅、疏放、具有动势感的特点。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参见美国作家菲茨格拉德的Babylonrevisited(《重游花都》):

Outside,thefire-red,gas-blue,ghost-greensignsshonesmokilythroughthetranquiltrain.Itwaslateafternoonandthestreetswereinmovement,thebistrosgleamed.AtthecorneroftheboulevarddesCapucineshetookataxi.Theplacedelaconcordmovedbyinpinkmajesty;theycrossthelogicalseine,andCharliefeltthesuddenprovincialqualityoftheleftbank.[8](P225)

译文一:

外面,火红色的、荧蓝色的、鬼绿色的霓虹灯在蒙蒙细雨中闪耀着,如烟如雾。

已是傍晚时分,街上正在活跃起来,小吃店等光闪闪,他在修女大道的转角处雇了一辆出租车。

他们驶过淡红色、雄伟的协和广场,超过理应跨过的塞纳河,这时查理感到“左岸”迥然别有乡土风味。

译文二:

傍晚时分,在烟雾蒙蒙的雨中,霓虹灯闪着红红绿绿的光,好似魑魅魍魉。

街上有些行人了,小吃店也上了灯。

查理在卡普岭大道的拐弯处搭上了出租车,驶向协和广场,越过塞纳河,到达了左岸,广场雄浑绯红的色调消失了,眼前是一股乡土味向他迎面袭来。

[9](P226-227)

这同样是一篇以第三者客观视角描写的内容,但通过比较译文一和译文二可以发现,远处的霓虹灯、街上的人影幢幢,以及之后查理“搭”上了出租车,“驶”向协和广场,车子“越”过塞纳河“到”左岸,接着“感受”到迎面袭来的乡土味,不也正是故事的主人公“查理”一系列的行为和感受吗?

译文二相比译文一好在,不仅合理调整了前半段描写部分的位置,使其更方便读者阅读,而且将后半部分用查理视角描写出来,并使用“搭”、“驶”、“越”、“到”、“感受”等一系列动词,使观众仿佛如查理般经历了整个事件。

整个故事线索逻辑自然,过渡清晰,过程一气呵成。

译文二是巧妙运用主观视角的另一成功例作。

三、非叙述性文体中的视角转换

非叙述性问题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和其他应用文体,这类文体大多由于目地性强,突出客观事实,其语言相比叙述性文体而言具有程式化、固定化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视角转换时往往受到客观视角的严格限制。

但这也并不是说,就不能进行视角转换了。

有的时候具体化到某一段,甚至某一句话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调整叙述的时间、叙述的焦点或者叙述的声音来达到使整个译文流畅、自然的目的。

如以下两段新闻例子:

例一:

AretaliatoryChinesebanonselectedUSimportsisscheduledtobeimposedonFridayifthethree-daytalksfailtoreachanagreement

如果为期三天的中美双边贸易谈判不能达成协议,中国将定于星期五对美国进口物品有选择地实施报复性制裁。

例二:

SprintNextelwasdeniedparticipationintheacquisitionprogram,calledNetworx,whichlasts10years,theUSGeneralservicesAdministrationsaidinWashington.SharesofSprint,thethirdbiggestUSphonecompany,lostsomeoftheday’sgainsafterannouncement.

美国联邦总署华盛顿消息:

斯普林特·内斯特尔公司未获得这次历时10年、名为Networx电信项目的竞标。

该消息披露之后,这家美国第三大电话运营商斯普林特公司的当天投资额有所减少。

例一出自新华社报道,讲的是中国对美国歧视性贸易政策所做的回应。

那么自然而然其语言就应该是强硬的。

在例一原文中作者为了突出主语“AretaliatoryChineseban”而使用了被动语态,但在译为汉语时就应该加入主语“中方”。

这么做的目的既能够构成使动式,又能够站在“中方”的角度直接提出强硬要求,符合文本作者果断、直接的态度立场。

例二中源文本是间接引用说话者美国联邦总署的话,符合英文句子结构复杂,插入部分长的特点,译文二将过长的说话者美国联邦总署提前,引导读者将该段话理解为直接引用,成功地将原本单一的表达视角分层,避免了客观视角下信息的逻辑倒置造成阅读困难。

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清原文的逻辑结构。

有些非叙述性文本,如广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常常通过将读者引导进设置的情节中来达到目的。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应该保留这种主观视角。

使得观众能够产生共鸣:

例:

MAPROMESSEMoisturizingtonercontainsnaturallicorice,astragalusandginseng.Itisabsolutelyalcoholfree.Itisadeepcleanserandmoisturizes,hydratesandt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