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112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docx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docx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培训课件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静力学

1.胡克定律:

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mg(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4.两个力的合力:

F(max)-F(min)≤F合≤F(max)+F(min)。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求F

的合力:

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

(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F≤F1+F2

(3)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5.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6.两个平衡条件: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合=0或:

Fx合=0Fy合=0推论:

[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

(2)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

M=FL(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三力共点且平衡,则:

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

文字表述:

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

7.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

8、摩擦力的公式:

(1)滑动摩擦力:

f=μFN

说明:

①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静摩擦力:

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f静≤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9、浮力:

F=ρgV(注意单位)

10、万有引力:

F=G

(1)适用条件:

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G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在天体上的应用:

(M--天体质量,m—卫星质量,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h—卫星到天体表面的高度)

a、万有引力=向心力G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G

g=G

c、第一宇宙速度

mg=m

V=

11.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12.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3.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14.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5、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

沿杆方向。

1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1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19、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20、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

①1T内、2T内、3T内.位移比:

S1:

S2:

S3....:

Sn=1:

4:

9:

....n^2

②1T末、2T末、3T末......速度比:

V1:

V2:

V3=1:

2:

3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

  SⅠ:

SⅡ:

SⅢ:

....:

SN=1:

3:

5:

..:

(2n-1)

④ΔS=aT2     Sn-S[n-k]=kaT2   a=ΔS/T2   a=(Sn-S[n-k])/kT^2

位移等分:

①1S0处、2S0处、3S0处速度比:

V1:

V2:

V3:

...Vn=1:

√2:

√3:

...:

√n

②经过1S0时、2S0时、3S0时...时间比:

t1:

t2:

t3:

...tn=1:

√2:

√3:

...:

√n

③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S0、第三个3S0···时间比

t1:

t2:

t3:

...tn=1:

√2-1:

√3-√2:

...:

√n-√(n-1)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v(t/2)=(v1+v2)/2=(S1+S2)/2T

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

中间时刻的速度v(t/2)=(v1+v2)/2

中间位置的速度

5.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1,后一半时间v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v1+v2)/2[算术平均数]

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2v1v2)/(v1+v2)[调和平均数]

6.自由落体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

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

5、15、25、35、45

7.竖直上抛运动

   同一位置(根据对称性)v上=v下

H(max)=[(V0)^2]/2g

8.相对运动   

①.S甲乙  =S甲地  +S地乙=S甲地  -S乙地

②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V0+atS=vot+

at2

几个重要推论:

(1)Vt2-V02=2as(匀加速直线运动:

a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

a为正值)

(2)AB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t/2=

=

(3)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匀速:

Vt/2=Vs/2;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

Vt/2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

22:

32……n2;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

3:

5……(2n-1);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aT2(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11.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

H=

(2)上升的时间:

t=

(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t=

(5)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Vot--

gt2Vt=Vo-gt

Vt2-Vo2=-2gS(S、Vt的正、负号的理解)

12.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

V=Rω=2

fR=

角速度:

ω=

向心加速度:

a=

2f2R

向心力:

F=ma=m

2R=m

m4

n2R

注意:

(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

13.平抛运动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vot水平分速度:

vx=vo

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gt2竖直分速度:

vy=gt

tgθ=

Vy=VotgθVo=Vyctgθ

V=

Vo=VcosθVy=Vsinθ在Vo、Vy、V、X、y、t、θ七个物理量中,如果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

14.小船过河:

⑴当船速大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最短   s=dd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dv(水)/v(船)

15.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

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6.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

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7.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

速度相等。

三、运动和力 

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

 a=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

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μcosα)

4系统法:

动力-阻力=m总a

5第一个是等时圆  

8.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gtgα

11.超重:

a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   

失重:

a方向竖直向下;(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

12.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时,Vm=P/f

四、圆周运动万有引力

4.向心力公式:

5.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

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6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①绳,内轨,水流星

最高点最小速度v=√gR,最低点最小速度v=√5gR,

上下两点拉压力之差6mg

②离心轨道,小球在圆轨道过最高点vmin=√gR

要通过最高点,小球最小下滑高度为2.5R。

③竖直轨道圆运动的两种基本模型

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度释放下摆到最低点:

T=3mg,a=2g,与绳长无关。

“杆”最高点vmin=0,v临=√gR,v>v临,杆对小球为拉力

v=v临,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零v

7.重力加速g=GM/r^2,g与高度的关系:

g'=gR^2/(R+h)^2

8.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基本模式:

“引力=向心力”

9.人造卫星:

高度大则速度小、周期大、加速度小、动能小、重力势能大、机械能大。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