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106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docx

《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docx

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

潍坊之“潍‘的悠久历史

我是潍坊人,确切些说我是潍坊西边的寿光人,按老年间的说法,是潍县西边90里弥河边的人。

从我记事起,就听说潍县是个大地方,那里什么都有,不像农村。

那时候乡下的孩子由于没有去过城市,还没有城市的概念,不知道天下有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只知道有个潍县。

由于年小,更由于穷困,从来没有去过潍县。

但每逢过年都买几张潍坊年画,从画面上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尤其那张贴在坑头上的好像是叫”老能“的画,天天看来看去,画上的老人和小孩,就像自己的家庭成员。

斗转星移,新中国成立了,我高小毕业了,父亲把接到天津上了中学,然后我又到了北京上大学,最后在北京工作直到退休。

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天津、北京这两个大城市渡过的。

拿天津、北京和潍县(后为潍坊市)比,潍坊就真是个小地方了。

但我写了《探寻寿光古》一书后,才觉得天津、北京不能和潍县(坊)比,当“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时,天津、北京还是块荒无人烟之地。

《禹贡》载:

“潍淄其道,莱夷作牧”,是说禹夏时,潍水、淄水这两河流域洪水过后,先民就开始种植大麦,有了种植业。

《竹书纪年》载:

“夏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

”是说大禹的重孙夏后相东迁到今潍坊的斟灌、斟寻,被寒亭的寒浞灭掉,其中曾“大战于潍”。

史上有件著名的青铜器,学者习称《玄鸟妇壶》。

”天生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为商祖,但这件器为“亚疑”作器,与寿光的古己(纪)国有关。

有学者认为寿光的呙宋台即商祖契的祖地,那么《玄鸟妇壶》就与寿光的纪国有联系。

但“玄鸟”二字,我认为是个“维”字,即潍坊之“潍”。

无论怎么样解释,“潍”与先商关系密切。

商末帝辛征人方中有“淮”地;周穆王东征统帅中一个重要人物叫“师()父”,这个()也释为“雍”,应为东方人。

今日的“潍”字,在古文字、古文献中也写为淮、雍、、。

为了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为了避免广证博引,只好用偷懒的办法,把我《探寻寿光古国》一书中的有些章节节录于后供大家参考。

因我的很多观点、判断与名家不同,孰是孰非,还请读者指正,并盼望关心潍坊史的热心人或者学者,尤其是潍坊学院历史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就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潍淄其道,莱夷作牧”《禹贡》有“潍淄其道、莱夷作牧”。

胡渭在《禹贡锥指》中云:

“莱之为夷无疑也。

先儒但以为地名,非也。

”不少先儒确以莱为地名,孔《传》云:

“莱夷,地名,可以放牧。

”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也曰:

“‘东莱黄县是’者,案:

黄县,今属山东莱州府。

作牧者,当以鸟兽为贡。

”他同意服虔所云,莱,就是今黄县。

而作牧,是以鸟兽为贡,那肯定就是狩猎。

苏氏云:

“檿丝出东莱,莱夷作牧而后有此。

”(引苏轼注《尚书》),苏轼的言内之意,也是莱夷作牧的莱为东莱。

金吉甫也言:

“莱夷地宜畜牧,取其畜以贡。

”意莱夷作牧的“牧”,就是畜牧。

这些注释尽管都有些根据并能自圆其说,而且似乎已被公认,但若从《禹贡》行文推敲起来,这些注释似乎与原文有矛盾。

在《禹贡》中,“莱夷作牧”的最前一句是“潍淄其道”,最后一句是“浮于汶,达于济。

”因此“莱夷作牧”的这个“莱夷”似应在潍淄两河流域。

汶水和济水稍偏西点,但仍可划在淄水流域。

因此,“莱夷作牧”的这个“莱夷”,还是王献唐先生说的正确,古莱族杂居的“这个地带,可以叫做潍淄区,是以潍水淄水为主干的。

”“莱夷”地望确定在潍淄地区之后,“作牧”也应该作新的解释。

当洪水已过,潍水淄水顺其河道而流时,两河流域的平原出现,可以耕种作物。

两河流域的农作物是什么?

是麦。

因此,“作牧”也就是“作牟”、“作麰”,“作”,耕作;“牧”,麰也。

因为夏商时有“麰”,恐怕还无“麳”(麥)。

今山东潍淄地区的大麦和小麦,是麦类中的两个区别很大的品种,其外观和习性都有很大区别。

大麦(麰)是个十分古老的品种,应是麦家族的祖宗。

春华秋实、春种夏(秋)收这一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是最早被我们先人掌握的,因此,山东两河流域的麦类,最初应是大麦或曰春麦(麰)。

冬小麦的出现恐怕要比春麦晚相当长的时间。

冬小麦,前一年秋天种上来年夏天收,这一特殊规律被先民认识和掌握,要通过无数偶然性的重复,所以种冬小麦那是后来的事情。

这个事实说明,夏商时期,麦类主要产自山东的两河流域。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到,中原地区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是“禾”,所以有“求禾”、“受禾”、“禾受年”的卜辞。

孟世凯先生云:

“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禾谷总称,狭义指粟米。

”他还说:

“北方种植的黍(俗称大黄米)和稷(北方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较多,如西安半坡、甘肃秦安大地湾、河南新郑裴里岗、河北武安磁山等遗址中都有所发现。

尤其是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粟多达十三万斤。

”①说明现在盛产小麦的河南、河北等省,在夏商时期主要产谷类作物(谷和稷),而并不产大麦和小麦。

二、关于寒浞灭后相“大战于潍”《左传》载:

“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

”《左传。

襄公四年》杜预注:

”斟灌、斟寻二国,夏同姓诸侯。

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

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

”但王玉哲先生认为“两斟”在巩县,即周地。

王守功先生认为在濮阳,即卫地。

但这与文献记载相悖,如同雷学淇说的“周地有寻而无灌,卫地有灌而无寻”。

问题又回到山东潍县说。

按照《水经注疏》和顾颉刚先生的推断,斟灌国在今潍坊西部的寿光地域;斟寻国在今潍坊东南五十里处的古斟亭地;寒国在今潍坊北部的寒亭区;有鬲在今滩坊西北部的利津地;寒浇的过国在今莱州(原掖县);戈国地望分岐较大,后面专门分析。

按照这些方国的地望及其相互间的地理位置,这一历史事件的演进能得到合乎逻辑的解释。

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也能做一定程度的证明。

在到目前为止,这一区域的考古发现有:

寿光边线王古城址,属龙山晚期文化。

该城址虽然无法说明它与夏有什么关系,但能说明在夏或者夏以前,这里就是个方国所在地;临淄桐林城址(寿光西),属龙山文化中期、晚期甚至延伸到岳石文化早期,是夏朝时的遗存;寒亭(古寒国所在地)后李文化遗址;临朐(寿光南,与寿光相邻)发现铭有“寻仲”的西周晚期铜器,“寻仲”与古斟寻有某种联系。

关于寒与斟寻之战,文献也有记载《竹书纪年》曰:

“夏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复其舟灭之。

”也就是《论语》中说的“(浇)荡舟”,说明浇伐斟寻,不仅有陆战,还有水战、舟战,战场就在潍水上,战斗相当激烈。

三、关于“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纣克东夷也就是纣征人方。

东夷在何地?

人方在何地?

董作宾先生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中,将征人方所至之地列了一表,并说:

“除舊之一地不可知外、其余可以考知者皆在山东境内。

”①岛邦男沿用董作宾和林泰辅之说,断定“逢就是临淄”,而■、■、澅等地“在临淄附近”②。

李学勤先生表述的更为明确,他认为“夷方在今山东中东部,其都邑在淄、潍之间的鲁北地区。

”③。

文献和卜辞表明,在商代末期,山东潍淄地区有一个方国或者是方国联盟,构成了对商王朝的直接威胁,是商纣数次征讨的对象,殷商与这一方国的长期战争,导致了自已的衰弱和灭亡。

①: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页。

②岛邦男:

《殷墟卜辞研究》,台北鼎文书局1975牟版,第374、396页。

③李学勤:

《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甲骨卜辞载:

(6)①丙戍…淮…于… ②庚寅卜,在■(浿)师贞:

王()林方无灾。

③壬辰卜,在■(浿).贞:

王其…无灾。

 ④甲午卜,在■师贞:

今日王步…■(稻),无灾。

(《合集》36968)(7)①…■┄贞…。

②庚寅王卜,在■(漾)師贞:

□林方無灾。

③壬辰王卜,在■贞:

其至于(□)灌□師往来無灾。

④甲午王卜,在■師贞:

今日王步于(稻)無……十月二隹十祀彡。

⑤丁┄在┄師┄今日…从…往来無灾,在正月。

卜辞(6)即(《合集》36968)与(7)即(《合集》41757),这两版卜辞虽然有些地名的文字构形卜辞(6)即(《合集》36968)与(7)即(《合集》41757),这两版卜辞虽然有些地名的文字构形不全一致,但占卜的时间、内容完全一致,把这两版卜辞联系起来考释,有助于我们对一些古字的理解。

这两版卜辞涉及的是与大邑商附近的地名完全不同的另一组地名。

尽管这些名中有些字很古怪,如《合集》41757②③④“在”字后面的字,和《合集》36968②③④“在”字后面的字,应该是相同的字,但构形有很大差异。

但从已识的字看,这个地域是在今山东潍淄地区。

(6)①里有“淮”字,前面已有论述,这个字也可释“潍”,即潍淄的“潍”;(6)②和(7)②里“在”后面的“■”字,可释为“■”、“漾”,同“洋”,即巨洋水之“洋”,也就是现在的瀰河;(6)③和(7)③“在”字后面的“■”字与“■”字是繁简关系,应是一字,即“浿”字,从水,从象心形,《括地志》曰:

“浿丘,丘名也,在青州临淄县西北二十五里也。

”;《世本》“献公山弑胡公”,宋衷曰:

“其党马周繻人将胡公于贝(浿)水杀之。

”说明在齐地有贝丘、贝(浿水)。

(7)③“■雚”二字,“■”字不识,但“雚”乃斟灌之“雚”,雚(灌)在寿光地;④里有“■”字,学者多释为“稻”,《齐乖》云:

“稻城,高密西南”,“纪要》云:

“稻城在高密西南五十里”;(7)⑥里面有“■”字,与漦、莱通,属东莱地。

这两组卜辞里涉及的地名有:

潍、洋、浿、灌、稻、莱,均在今潍淄地区。

另外,(8)②和(9)①里有“■”字,“■”、綘、逢通,古逢国;(10)①中的■,即己、其的老家,春秋时的纪(己)国,在今寿光地;(10)②里有“■”字,刘钊先生读为“渚”,此“渚”很可能就是今潍坊诸城之“渚”。

综上所述,卜辞(4)至(10)所涉及的地名潍、洋、灌、稻、莱、逢、■、诸,皆在古潍淄地域。

潍淄地域是商末征人方的战略进攻目标。

李学勤先生说古“淮”字是“潍”,“也就是现在的潍坊。

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那么,商人从河南安阳出发,往东征东夷的路线就很顺了,即由安阳→兖州→新泰→青州→潍坊,一直向东进发。

”①①李学勤:

《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探寻寿光古国》第170、178、179页四、是“玄鸟妇”还是“维妇”?

在“亚矣”铜器中,有一件比较神秘,即王献唐国器的第(41)器,也就是《集成》的第9794器。

王先生认为该器的图形文字为“玄鸟”字,而于省吾先生认为是“玄”、“鸟”二字。

于省吾先生认为:

“玄鸟妇三字合文是研究商人图腾的唯一珍贵资料”,该壶玄鸟妇三字合文的含义“是作壶者系以玄鸟为图腾的妇人”,但这位妇人不是吞玄鸟卵的简狄,而“是与商人保持通婚关系的有娀氏女子”。

②邹衡先生认为:

“玄鸟既为此妇之先人(商)图腾,而燕(邹先生认为“■”即“燕”字)则必为其所嫁之夫的图腾。

换句话说,此器全铭当有商人之女嫁为燕国之妇的含义了。

”但他又认为“以玄鸟为图腾者不必都是商族”,“因此,此铭含义应该是倒过来,即燕国之女嫁为商妇。

”③于先生在释读此铭时,因为忽视了该器下方的“亚矣”徽文,因此解读的就不够完整。

邹衡先生注意到了这一点,认为该器是“亚矣”族为其嫁于商族之女所作之器。

这种解释从总体上说是正确的,但他肯定地认为“亚矣”国族就是燕国,这样就使问题更复杂了。

①严文明:

《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②于省吾:

《略论图腾崇拜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③邹衡:

《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临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夏商周考古论文集》第270页。

①现在甲、金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妇某、某妇之“某”,是该妇人所出(即娘家)的地名、氏族名或国名;而“妇”是商王、商王的弟兄或子辈的妇人。

照此理解,“玄鸟”是氏族的图腾,也就是该氏族的名称。

以玄鸟为图腾的氏族是殷商族,说明该“妇”是商人的女子。

但“妇”,目前甲、金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商王、商王的弟兄或商王子辈的妇人。

如此理解的结论就是,“玄鸟妇”就是殷商女子嫁给了商王、商王的弟兄或子辈为妇,也就是商族的男性娶了商族的女性为妇,即族内婚。

殷商男子娶自已的姐妹为妇,这在商朝来说恐怕是不允许的。

但类似的问题有的史学家已经注意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