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9322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docx

《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docx

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

诗歌鉴赏题精讲精练

一、考点分析

  纵观2010年18套高考试卷,就体裁而言,律诗(4首)和绝句(6首)占了半壁江山;就创作年代而言,唐宋诗词仍受青睐,其中唐诗5首,宋诗5首,宋词4首,占74%。

在选材上,写景抒情诗依然独领风骚;在题型设置上,绝大部分试卷都仅采用简答题的形式,唯北京、上海、福建卷还设置了选择题,其中福建卷与往年相比变化较大,将以往的简答题细化为三个不同的题型,除选择题外,还增设了一道填空题,考得更细致具体。

  2010年的考点分布依然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对于表达技巧的鉴赏、思想感情的把握又是考查的重点(参见下表),因此考生在复习中应先学会如何读懂古诗,在准确理解诗歌主旨的基础上,掌握相应题型的解题方法(下文将结合高考真题进行说明),以期在考场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真题再现

  

(一)鉴赏形象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20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

山坳。

山翁:

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

(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3)A

  [解析]

(1)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中的动词“访”字,与之相呼应的必然是动词“踏”字,因为唯有“踏”,才能把访者和被访者联系起来。

  

(2)本题考查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并且注意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①先解说题干涉及的诗句,即“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

②再由诗句出发,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从“酒熟不出门”无人造访,可见其避世脱俗;从“残花满地”、无人洒扫;可见其随性自然。

  (3)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

A项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和《访隐者》一样,所寄寓的都是隐者的情怀。

B项出自李白《蜀道难》,是对游子的担忧和劝诫。

C项出自杜甫的《登高》,写自己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D项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抒发的是被贬官员孤独悲凉的情怀。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答案]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句、注释来理解意象的含义,切不可只看诗题“送人归京师”,就把这首诗片面地认定为送别诗,从而把“子规”的内涵理解成依依惜别之情。

结合注释和诗的三四句,我们可初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北宋都城汴梁遭到了金人铁蹄的践踏,诗人被迫南迁,在江南送人回故都,内心充满了忧国伤时、有家难回的愁苦。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该意象在中学课文里曾多次出现过’,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联系旧知,对于学生解答该题也很有帮助。

  

(2)“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并不矛盾,只要联系写作背景,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考虑到作者面对着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现实,“忧国之愁”便不难理解。

  

(二)鉴赏语言

  1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2010年湖南卷)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属于炼字题。

解答这类题,要抓住字眼的内涵及其与所描摹景物特征之间的联系。

“蓑”本来是名词,指用草或棕制成的蓑衣,这里用作量词来修饰“新绿”,能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

“映”,意为映衬,能细腻生动地描摹出两岸“白蒴红蓼”和“一蓑新绿”相互映衬、深浅对比,明艳又清新的美景。

  

(2)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

答题时,应联系注释,知人论世,在理解全词情与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10牟重庆卷)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意。

(2分)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

“愁”与“笑”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答案]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

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

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把握词语的含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旬、联系全诗的语境。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答题规范,需结合该词的含意答出其表达效果。

题干中的两句诗是对江流景色的描摹,写的是远处的船帆像飞鸟一样停落在江面上,船停泊的时候,江流仿佛也凝滞了。

“江住”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便来源于江流平缓以及诗人身在舟中不见水流。

  

(2)“愁”与“笑”都是作者心情的体现,因此解题时首先要分析诗人“愁”和“笑”中蕴含的思想内容。

在上阕中,诗人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所以为之忧愁;下阕,当诗人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叉乐观自信而笑。

因此,由“愁”到“笑”,是诗人情感的自然转变,并不矛盾。

  (三)鉴赏表达技巧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试题。

(8分)(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要解答此题,首先要先读懂全诗,通过注释,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不难把握全诗所表达的是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明确诗歌主旨后,便可结合具体诗句对“寂寞壮心惊”的缘由进行分析:

岁暮,客居他乡,听到了边境传来外敌人侵的消息(首联、颔联);硝烟四起,生灵涂炭,国家动荡,危急时刻却无人请缨杀敌(颈联);一个真正心系国家安危的人,是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的,只是诗人仕途不顺,独自客居阆州,纵有报国之壮志,却无从施展,只能空叹寂寞(尾联)。

根据以上分析,进一步归纳概括,便可整理出答题的三个要点。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表达技巧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可分为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结构形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对各种表达技巧进行系统归纳整理,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这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一般为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再答出该手法的作用。

《岁暮》运用的表达技巧除了参考答案给出的两种之外,又如双关——“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人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虚实结合——“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而“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对比——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自己言行反差的对比,等等。

答题时,尽量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两种来作答,注意答题规范。

  2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答案]

(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

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

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上片:

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

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属于炼字题。

要解析“隔”字的双重意蕴,首先要读懂全词,把握作品中流露出的相思之情。

接着结合具体诗句,由表及里进行思考:

表面上是景色被阻隔,江水和烟树阻隔了诗人遥望的江东路;而实际上是情感被阻隔,因为路途遥远,锦书难托。

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由浅人深地分析,便不难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所谓“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或人事,比如想象或梦中所见。

所谓“实”,则是眼前所见的景物或人事。

答题时要注意规范,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虚”“实”的体现及其关系,再点明手法的作用。

这首词上下片均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想象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考生只需选择上片或下片进行分析即可。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10年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 [清]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表,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4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4分)

  [答案]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能力。

“红”“翠”本指红色、绿色,在诗中分别指花和叶的颜色。

更进一步借代红花和绿叶。

“斜”“叠”则分别用来描绘花与叶的形态。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讲究思考问题的层次性,先抓住字眼的本义,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做到词不离句,同时要注意答题步骤:

先结合诗句分析字眼,再点明该字眼的作用。

  

(2)答题前要先仔细审题,抓住题干中三个关键词“全词”(结合全词)、“隐含”(品味词句背后的内蕴)、“伤感”(找出词中能传达伤感之情的词句)。

纵 观全词,能体现伤感之情的便是下片“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结合注释,便能分析出这两句表面写的是“风与日”对百花的摧残,而实际上是以物喻人,隐含了诗人对真君子“真香妙质”受小人“风与日”摧残的伤感。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试题。

(6分)(2010年浙江卷)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元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

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

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写出手法1分,情感1分,合理分析1分)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云对宿”“月相寻”不难看出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除了指出手法之外,还必须结合诗句进行解说,最后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中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

解题时,应着眼于全诗,结合注释,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

“悲虫”会有“好音”,关键在于听者的心情,从全诗看,作者到定林游憩,虽然被罢了官,但是大自然的景物令他“息烦襟”,放下了俗世的烦恼,洒脱地在水边休憩游玩,体会到了清幽和愉悦。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因此悲鸣的虫声在内心拥有安宁快乐的诗人听来,就变成了美妙的音乐。

  

  三、模拟精选

  

(一)鉴赏形象

  1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6分)(福建省泉州一中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3分)

  

(2)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分)

  2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山东大学附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形象。

(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4分)

  

(二)鉴赏语言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7分)(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模拟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洲。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洲,肆虐逞威。

  B 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

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 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 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10年安徽两地三校10月联考)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4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三)鉴赏表达技巧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广西柳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8分)(河北保定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

(4分)

  

(2)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4分)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10届江苏四星级名校第二次模拟试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

请你把两句作简要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4分)

  

(2)请结合诗人的经历和诗歌的内容,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u分)(辽宁抚顺市六校联合2010届高三二模)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①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

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

且尽清樽公莫舞。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张榘(ju):

南宋人,做过句容县县令和江东制置使参议,均处于地位低下的职位。

  

(1)前人评论“上阕‘羞涩’一语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妙在何处。

(5分)

  

(2)结合下阕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 四、新题点睛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萎芳草忆王孙①。

柳外高楼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王孙:

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这首词通过选取哪些意象,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4分)

  

(2)李重元的《春词》和杜牧的《清明》都写到了“断魂”,两者所抒发的感情一样吗?

请简要分析。

(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南曲 [唐]于鹄

  偶向江边秉白蓣,还随女伴赛江神①。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②卜远人。

  [注]①赛江神:

旧俗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会,周游街巷。

届时村民游观,商贩云集,非常喜庆,谓之“迎神赛会”。

②掷金钱:

以钱币占卜。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分)

  

(2)这首诗善于抓住细节来再现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富有生活情趣。

请简要分析作品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

(4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①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②啼。

  [注]①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②《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一句,越鸟来自南方,北飞后仍巢宿于南枝。

  

(1)诗中的“______”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

(1分)

  

(2)诗人为何“肠断”?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唐多令 [南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②。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令在不?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

南宋时“武昌系与敌纷争之地”(《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群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1)下片写到“旧江山浑是新愁”,请结合全词说说诗人为何而“愁”?

(3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3分)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请赏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寓意。

(4分)

  

(2)颈联的两个动词“拂”和“侵”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模拟精选]

  

(一)鉴赏形象

  1 

(1)上片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

(1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鹋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

(2分,答对两处就得2分)

  

(2)手法:

对比、用典。

(1分,对一个不得分)形象:

写出了一个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