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747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3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5导学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

一、自主预习

1、重点字词

(1)、给下列字注音:

赍( ) 迤逦( )休恁( )地说 玷( )辱 酒馔( )少顷( ) 口吶(  )连累( )髭( )须 提( )防 仓廒( ) 庇佑(  ) 央浼( )搠( )倒 剜( )肉 

(2)、识记下列字词:

玷辱 拈轻怕重 沾沾自喜 粘贴 髭须 发髻    鬓角 时髦   酒馔撰写

赍发:

资助

迤逦:

慢慢前行,这里有颠沛流离的意思。

央浼:

恳求,请托。

仓廒:

存放粮食的仓库。

2、课本知识回顾:

(1)、对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分析得最正确的一项是(D )。

   A、因为草料场被烧,已无宿身之地,只得上了梁山。

 

   B、是因为杀了陆谦、富安等人,罪责难逃,不得不投奔梁山。

 

   C、是因为林冲已认识到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对它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的原故。

 

   D、是反动统治者一“逼”再“逼”,“逼”之不已的结果,也是尖锐的矛盾斗争发展 的必然结果。

 

   

(2)、对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得正确的几项是(ABC )

   A、越来越紧,越来越大的风雪,已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自然背景,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B、通过大风雪的描写,渲染了气氛。

 

   C、由于风雪的变化,层层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主题。

   D、自然景物的描写能给小说抹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3)、对下列环境描写,判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那雪下得正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

    A、全部的环境描写,为小说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

    B、环境描写中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C、第①句描写风雪初起,照应了本文的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它与后面的环境

   描写相互照应,使全文的结构更加紧密。

同时,典型的环境描写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D、第③句称这场大雪为“瑞雪”,暗示了林冲的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4)、写出下列人物对应的绰号:

   宋江卢俊义  吴用 柴进  花荣   鲁智深   武松  李逵   顾大嫂 孙二娘时迁

(及时雨 玉麒麟 智多星 小旋风 小李广 花和尚 行者 黑旋风 母大虫 母夜叉鼓上蚤)

2、文学常识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

代表作《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

《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过程。

它愤怒地揭露了朝庭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失败的悲惨结局。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见《水浒传》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也可以说《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3、整体感知的思考题

(1)、你是否喜欢林冲并说明理由?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好在什么地方?

二、知识链接

1、《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

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

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

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

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

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

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

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

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有关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传》等。

《墓志》说他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乡,从事著述。

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处不少,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2、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

3、请你列举你所知道的水浒戏或者影视剧。

4、你最喜欢《水浒传》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三、导学案

1、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

过程和方法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林冲性格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进而认识小说的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和谐社会”“民生社会”的经典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解决办法——通过对情节的分析来解决。

2、结构思路

通读全文以后,同学们要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先从什么写起,然后都经过了哪些具体的过程,最好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明确:

沧州遇旧

——酒店密谋

——寻仇未果

——接管草料场

——亲闻原委

——手刃仇敌(意思对即可)

3、情感主旨

通读全文,大家讨论衣食无忧的林冲为什么会走上造反的道路。

这对我们今天建构和谐社会有哪些指导意义?

 

4、扩展研究

①林冲思想性格之我见。

 

②分析小说中“道具”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5、拓展延伸。

探讨研究“《水浒传》与‘侠’文化”

①“侠”的产生及其表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也可以分系研究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②林冲身上的“侠义”精神

③当代人的“侠义”精神

6、有机会课外阅读《水浒传》或者观看与《水浒传》相关的影视剧。

7、在XX、搜狗网站搜索《水浒传》,了解相关知识。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思路,学习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4、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目的3、4。

一、自主预习

1、重点字词

请读课文查词典识记下列词语(括号内注音,横线上解释词义)

怔住()怂恿()降服()唉声叹气()熨帖()陶冶()契诃夫()撮合:

()

祈祷:

()战战兢兢()胆怯() 促狭()

憎恶 ()规矩()辖制:

()

孤僻:

讥诮()

歹毒:

安然无恙:

()

周济:

六神不安:

诚惶诚恐:

不敢越雷池一步2、文学常识

①作者简介: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与美国欧.亨利,法国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鲁迅说:

“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说:

契诃夫是无以伦比的艺术家。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其代表作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小公务员之死》《第六病室》;剧本《万尼亚舅舅》(又名《万卡》)《樱桃园》等。

②背景介绍:

19世纪末。

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3、整体感知的思考题  

①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②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何在?

这个形象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

二、知识链接

1、“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赏析: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

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能解放思想,别老捧着老皇历不放。

2、讽刺手法。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

3、点面结合的手法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作者首先抓住别里科夫衣着、行为、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刻画,解释其套子性格,但这只是对主人公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铺写,还不够具体深入;因此作者独具匠心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恋爱事件”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

“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