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多选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2729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多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原多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原多选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原多选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原多选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多选题.docx

《马原多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多选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多选题.docx

马原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

A.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B.列宁主义

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D.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理论联系实际B.一切从实际出发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

4、哲学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这说明

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

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

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

D.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哲学唯心主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5、“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6、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已经证明,当宇宙中物体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时,人们在地球上可以测出:

沿着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就会缩短,在它上面的时间流逝就会减慢,即“尺缩钟慢”。

这一现象说明

A.时空具有相对性

B.人们的时空观念是不断变化的

C.时空特性依赖于物质运动状态

D.时空具有非客观性

7、下面关于实践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实践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物质活动

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C.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活动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8、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其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客观物质性

B.是否具有历史性

C.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D.是否具有社会性

9、马克思指出:

“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这段话说明

A.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C.人依赖于自然界

D.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10、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强调竞争双方或多方的“合作共赢”,其哲学依据在于

A.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B.矛盾双方或多方在相互竞争中获得发展

C.矛盾双方或多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D.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1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3、下列说法,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4、下列词汇中体现了适度原则的有

A.解剖麻雀B.过犹不及C.祸福相依D.掌握火候

15、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6、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混同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1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19、“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一命题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性,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D.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21、《传习录》记载:

“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2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物质运动多样性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2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抽象的人

B.所有的人

C.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5、下列关于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限定和超越B.限定中的超越

C.双向改变D.超越中的限定

2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27、下列关于理性认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反映

B.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推理和理论

C.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深刻

2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29、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利用20多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死后留下了丰厚的观测资料。

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这些观测资料,经过长期的分析、归纳、推算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

这件事说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C.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D.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30、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

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

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D.真理具有客观性

31、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一观点说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32、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

是可作为人的食物。

”这说明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物,而是物趋近于人

B.主体现实的需要以及需要程度,是某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C.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体现着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D.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标准

3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已经超出了感动的意义,更催人行动。

这件事说明价值评价是

A.实践活动的精神驱动力

B.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

C.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D.实践活动发展的决定力量

3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36、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可以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37、“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只是把几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就勾画出了优美的意境,这表明

A.人们的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摹写

B.人们的意识具有主观创造性

C.人们的认识既具有摹写性又具有创造性

D.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3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认识在实践中形成

3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真理是绝对的,价值是相对的,真理决定了价值

40、“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这一观点的主要缺陷为

A.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B.没有研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C.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否认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这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下列现象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B.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43、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

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

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D.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