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5870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docx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docx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小数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用估算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5页例题8,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笔算、整数乘法估算解决问题后进行教学的。

(二)核心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习惯并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三)学习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引发应用估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体会估算的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表格的形式整理信息,能根据实际问题和具体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通过回顾反思,获得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学习重点

正确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任务

1.智敏去超市购物,她挑选了5包牛奶,每包1.25元;挑选了2条毛巾,每条6.60元;还挑选了1盒牙膏,每盒25.6元。

①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用你喜欢的方法整理这些信息。

②智敏带了50元,买这些够吗?

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渗透意识

购物时,你会选合适面值的人民币付账吗?

听清要求:

只能选择一种面值。

(1)出示一种商品:

价格分别是17.8元、94.6元、47.9元。

快速判断使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付账比较合适?

(2)出示两种商品:

0.5元+18.8元47.9元+26.9元

现在是两种商品,你还能快速判断出来吗?

(3)出示三种一起商品:

17.8元、47.9元、26.9元

你为什么这么快?

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小结:

估算能帮我们快速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简单情境发现估算无处不在体会估算的重要性。

考查目标1】

2.问题探究

(1)出示例题,整理信息

师:

妈妈去超市购物了,一起看一看妈妈都买了什么?

从题中你们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用你喜欢的方法整理这些信息。

例8:

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

她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

还买了0.8kg肉,每千克26.5元。

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

够买一盒20元的吗?

生独立整理,师巡视收集生成资源。

生汇报,全班交流整理信息的方法。

预设1:

①妈妈有100元钱;②每袋大米30.6元,买了2袋;③肉每千克26.5元,买了0.8千克。

问题:

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

预设2:

学生用表格表示和整理各种信息。

单价

数量

总价

大米

30.6

2

26.5

0.8

鸡蛋

10

1

师:

哪种整理方法使信息和数据更清晰、更直观?

小结:

当信息和数据比较多时,借助表格来整理,可以使信息和数据更清晰、直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数量关系。

(2)分析解决,交流评价

师:

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呢?

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预设1:

笔算。

先算出买2袋大米和0.8kg肉这两件物品的总价,算式是30.6×2+26.5×0.8=82.4(元);再算出剩下的钱100-82.4=17.6(元);因为17.6元比10元多,所以剩下的钱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预设2:

估算。

1袋米不到31元,2袋米就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

如果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

所以,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我是这样表示的:

大米:

<31元

大米:

<31元

肉:

<27元

鸡蛋:

10元

总价不超过:

31+31+27+10=99(元)

预设3:

可以用手机上的计算器,爸爸妈妈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会用。

组织评价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大家再次阅读一下所求的问题,你认为笔算、估算和计算器计算,哪种方法更好?

引导学生明晰,题中没有要求求出准确的钱数,只是判断够不够买,用估算比较简便。

师:

估算的方法一定能判断出剩下的钱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

结合题意想一想,在估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小结:

根据题意,判断钱数够不够,在估算时,将大米和肉的价钱都适当地估大,估大以后所有物品的总价不超过99元,所以剩下的钱一定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3)迁移类推,灵活应用

师:

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

请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预设1:

1袋米不到31元,2袋米就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

如果买一盒20元的鸡蛋,总价62+27+20=109(元),109元>100元。

所以,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

用把钱数估大的方法,可以判断出不够买。

大家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都估小,会判断出来吗?

生试做后汇报。

预设:

1袋米超过30元,2袋米就超过60元;1kg肉超过25元,0.8kg肉就超过25×0.8=20(元);如果买一盒20元的鸡蛋,总共就超过60+20+20=100(元)。

所以,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引导小结: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大米:

>30元

大米:

>30元

肉:

>20元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鸡蛋:

20元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总价就超过:

30+30+20+20=100(元)

师:

这种方法是将大米和肉的价钱都适当地估小,估小以后所有物品的总价超过100元,所以剩下的钱肯定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4)重点研讨,归纳总结

师:

同样都是用估算解决问题,解决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所用的估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组交流汇报。

小结:

第一问是通过把物品的钱数估大,发现估大后的总钱数不超过100元,判断出“够买”;第二问是通过把物品的钱数估小,发现估小后的总钱数已超过100元,判断出“不够买”。

只需要判断出钱数够不够,不需要进行准确计算。

师:

通过这两种估算方法的对比,我们发现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要判断“够”的话,所有的数据都要估大或不变;要判断“不够”的话,所有的数据都要估小或不变。

估的时候还要注意估大或估小要适度,要能解决问题。

(5)回顾反思,体会价值

师:

课前请同学们帮助智敏同学解决了一个问题,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新的判断方法了吗?

请试一试。

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再一次解决课前任务。

学生汇报估算方法。

师:

我们又一次运用估算解决了问题,请大家想一想,应用估算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怎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估算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出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整理信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全班进行对比。

在比较中进行辨析,碰撞从而形成不同问题的解决办法。

从而帮助学生体会不同估算策略的思路与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应用意识。

考查目标1、2】

3.课堂总结

根据题目的特点,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那么,你在选择估算方法上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回忆,梳理本节课知识点,体会发现、运用知识的过程。

通过对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两种估算方法。

考查目标3】

(三)课时作业

1.学校图书室长11.1m,宽9.2m,用边长0.9m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不考虑损耗。

答案:

把11.1m看作11m,9.2m看作9m,0.9m不用估算。

计算:

0.9×0.9×100=81(平方米),11×9=99(平方米),99>81平方米,所以不够。

解析:

本题是用估算解决问题。

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数据估小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了100,那么地砖0.9×0.9则不用估算是方便计算的,只有11.1和9.2要估算,而根据题目要求问100块够吗,则是要对数据估小处理。

【考查目标2、3】

2.妈妈准备购物的清单如下表所示:

(1)妈妈带50元钱买这些东西够吗?

(2)妈妈购买上表中的物品,付给营业员5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

(1)牙膏总价为9.2元,鸡蛋总价为29元,面包总价为6.2元。

将三个全都估大,4.6看作5元,5.8看作6元,1.55看作2元。

所以总价为5×2+6×5+2×4=48元<50元。

50元够买。

(2)50-(4.6×2+5.8×5+1.55×4)=5.6(元)

解析:

本题有两问,考查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及特点,灵活选用解决方法,有估算,有精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什么时候用估算合适,什么时候必须要精确计算。

【考查目标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