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4749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docx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docx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

中外城市建筑史复习提纲

第二讲

1、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

2、《周礼·考工记》: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表达中国最早的建筑形制。

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王城图

3、《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

①整体规划结构:

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②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③方格网的规划方法

●意义:

①《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②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3、中国的城与廓的区别:

《管子·度地篇》: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4、城与市概念:

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

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第三章

1、吴淹城:

江苏省常州市南,是西周淹国都城。

有完整的三套城墙体系,分王城、内城、外城。

王城呈方形,周长约0.5公里;内城为不规则圆形,长约1.5公里;外城也是不规则的圆形,周长约2.5公里。

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上。

内城地势高,中间有块高地,可能是王城宫室遗址。

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内、外城的护城河水面宽广。

在外城西部有并列的三个土墩。

城外附近土墩很多,皆为不同时期的古墓葬群。

现在地面上还基本上保存着该城遗址。

第四章

1、曹魏邺城特点、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①城市有明确的分区。

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比之前更明确。

②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

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③宫城由多宫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

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应用。

④按各功能分区的实际要求,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的分配。

2、六朝都城建康:

因其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的区,山、湖、河的地形较复杂,因而城市平面是不规则的,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的规划;坊市地区则比较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迹象。

3、隋唐长安

规划师:

宇文恺

总体布局:

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优良的传统,按照一定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的

都城典型。

中轴对称的布局,宫城居中、对称严谨,突出了宫殿的位置。

道路网两次“T”字相交,突出建筑物。

皇城之制,城内无居住区。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画时注意:

太极宫、外框、整个图比例、整个分成九个格子、东室西室标出、芙蓉岩、重玄门等)

4、里坊制

里:

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

本义为街巷街巷。

坊:

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其含义乃城市规划用地单位。

里坊:

以“里”为界划分“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

里坊制: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意义:

形成了以方格网为基本单位的城市交通格局基本形式,古代划分“里坊”以便于统治管理。

5、里坊制的瓦解:

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形成城市上史上重要转折,宋至清,里坊制解体,城市类型变得多样化。

第五章

1、北宋开封城:

城市总体布局——“三套方城”、“不规则平面布局”,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外城是利用后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筑,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接近正方形。

居住特点:

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开始设置厢,即按地段、街道实行管理,里城内人口重心在东半部,坊的数量占70%以上,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

开封城的规划成就:

自发性、民主性、历史沿革、三套城墙,宫城居中的布局模式及“井”字形道路网对以后的都城规划影响很大。

2、元大都城

郭守敬开辟水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规划特点:

①先规划后建设,城市下水体系先期埋入地下

②让“废墟”融“景色”

③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及宫城

④其总体布局也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⑤明确的城市中轴线

⑥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略小于今天的明清北京故宫,宫城内的主要大殿有前后两组,均为“工”字形结构。

⑦元大都城归警巡院管辖,有似于今天的市政府,成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⑧完备的人工引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

第六章

1、明北京的规划建设特点:

(简写)

①明清北京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较灵活。

②明北京城的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个都城以宫城为中心。

这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③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④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

因为皇城居中,把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给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⑤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37坊。

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

⑥商业向南发展,自发形成,街道布局极不规整。

⑦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明初北京城

北京城全图

2、明代南京城

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南京城是我国典型的不规则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正的宫城区以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皇城及宫城位置布置完全继承历代都城规划而又加以发展。

分区:

东南--政治区;中南--手工业商业居民区;北--军事区;中--文化区

(轮廓的转折要准确,几个关键点要画)

3、紫禁城

(主要是布局手法)

中国近代史

1、城市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演变

●封闭是什么样的:

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和加强对城市的控制,唐代以前,中国城市内部实行的是封闭的坊市制,即城市中居民区和市场被划分为若干矩形单位,四周建有围墙,即“坊”。

坊设坊门,定时启闭,并实行宵禁,每坊都有政府指定的专人进行管理,居民受到强制性的隔离和管制。

●开放是什么样的:

到宋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坊市制发生全面的危机,最后终于被彻底废除,坊墙、市墙取消,城市内部形成开放式的街道布局,夜市和临街设店取得合法地位,人们的生活和行动较过去自由。

●如何看待演变(怎么评价):

①整个封建制度仍然存在,统治阶级的意志依然是决定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具有封闭意义的城墙仍未拆除,明代反而有所加强,整个城市与广大农村仍然被高深的城墙隔开。

②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工业仍然是手工作坊性的,生产空间与居住空间并未分开,生产、居住、销售合一的结构形态仍然是主要的。

③由于城市经济的相对脆弱,交通方式的落后和城市防守的需要,城市用地向外扩展仅局限于城门外或沿着水路单一的方向向外延伸。

我国城市空间还未真正由封闭转到开放。

总体上看,这一演变还是很不彻底的,仍然是处于“开”而不“放”的阶段。

外国城市建筑史

1、约公元前3500年逐步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2个国家,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纳尔迈征服了下埃及,完成了埃及的统一。

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

人生短暂、灵魂永生。

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

2、卡洪城(中王国2000BC):

绿洲小城、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南北分阶层。

这个城市明显地反映了阶级对立,有严格的阶级分区、功能分区:

尤其是贵族住宅朝向北面凉风的位置(地中海),西部劳动人民住宅却迎着沙漠吹来的热风的方向,贫民住宅7~10平方米,贵族宅院有的多达70多个房间,几层院落。

可能是现存人类按网格体系规划居住地最早的证据。

(城东有集市、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城外建有巨大的金字塔、墓葬和神庙,暗示城内住民除了从事农业,更多的人是从事修建金字塔的工作)

3、乌尔城(位于伊拉克的穆盖伊尔):

2100BC.-2000BC建城。

外城普通平民和奴隶居住地、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

公元前4世纪因幼发拉底河改道而逐渐废弃。

4、新巴比伦城(曾经的世界文化遗产)650BC---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五、六十万人。

跨河两岸、矩形平面、9个城门、双重城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广的城壕(明显的防御目的)、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

5、

●三个文化中心:

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

●古墨西哥地区:

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

●古玛雅地区:

提卡尔城、(墨西哥)奇琴伊察城

●古印加地区:

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

6、雅典:

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中心是卫城,城市发展到卫城西北角形成城市广场,最后形成整个城市。

雅典卫城布局方式:

雅典卫城在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建筑物分布在平台上,山势险要,只有西边一个上下通道。

卫城发展了民间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

为了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主要建筑物贴近西、北、南三个边沿。

8、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中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模式。

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分为3个主要部分:

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虽然这种规划形式早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城市中有所应用,但是希波丹姆却最早把这种规划模式在理论上予以阐述,并大规模地在战后重建中予以实践。

9、米利都城:

布局:

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

从城市中心通过。

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

广场。

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将城市分

为南北两个部分。

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

较大。

城市中心:

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

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

其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

10、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1世纪,形成了城堡模式的古营寨城模式。

罗马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门。

在道路交叉口建神庙。

11、庞贝城:

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被淹没。

庞贝城原来是规则的营寨城市,后逐渐发展为古罗马的重要商港和休养城市。

纵横的4条石铺大街组成一个“井”字形,全城被分割成9区,最大的一座剧场位于城东南,城西南有一个长方形广场,是全城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

12、营寨城提姆加德:

罗马帝国时期建造的最典型的营寨城是北非提姆加德城,按照罗马军队的严谨营寨方式建造,城市有两条垂直的大干道成十字相交,在交点处是城市广场,可用来进行阅兵式。

城市路网为方格式。

古罗马城:

古罗马城在公元前4世纪筑起了城墙,至公元2世纪,罗马城市的发展突破城墙范围自由发展,罗马大道条条笔直,如遇山岭和深谷,则开凿隧洞或架建桥梁。

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的广场群与建筑群,总体布局比较凌乱,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图拉真广场

图拉真广场轴线对称。

正门是3跨凯旋门,进门后是120*90米广场,广场中立图拉真青铜像,两侧长廊各有圆厅,广场底部是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之后是24*16米的小院子,中央立高达35米的记功柱。

穿过院子是一围廊式院子,内有崇拜图拉真庙宇,是广场艺术高潮所在。

●奥古斯都广场

建于公元前42年~公元前2年,没有社会和经济活动意义,纯粹是为帝皇歌功颂德而建。

方形的广场有又深又长的门廊,还有个平台伸展成半圆形的祭坛。

13、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

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结了希腊、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

他指出,城市选址必须占用干爽地段,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有便捷的公路或河流通向城市。

他继承古希腊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模式,绘制了理想城市方案。

14、维特鲁威绘制的理想城市

平面式正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

箭射距离。

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

市中

心广场由神庙居中。

为避免强风,放射形道

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其后文艺复

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

15、中世纪西欧城市规划建设的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的城市多是自发形成的,主要从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①城市选址与发展:

粮食水源丰富,易守难攻

②道路以环状和放射为主

③城市中心是教堂广场

④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⑤注重城市环境景观

16、费拉锐特著有《理想的城市》一书,作了一个理想城市方案。

较完整地按期设想建造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人是意大利学者斯卡莫齐。

此城市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城市,中心是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连接,市中心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17、斯卡莫齐的另一个理想城市方案是:

城市中心为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两个正方形分别为交易所和燃料广场。

中心广场的南侧有运河穿过。

18、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建设特点:

(巴洛克)(简答)

①开辟3条笔直的道路通向城门,三条轴线在城门之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

②3条道路交叉点安置方尖碑,作为对景

③轴线构图的广泛运用

④强调建筑体积

⑤多数教堂采用集中式构图,具有纪念碑性质

19、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绘图题)

C

B

A

(1.圣马可教堂、2.总督府、3.旧市政厅、4.新市政厅、5.圣马可钟楼)

(广场平面呈曲尺形,由三个梯形广场组合成一个封闭的复合式广场。

A广场与B广场之间用百米高的钟塔作为过渡,两个柱子划分出B广场与海面的界限,A、C两广场用台阶和石狮子过渡,以标高来区分两块区域。

)(虚实结合)

圣马可广场特点:

①空间组合:

三个梯形广场组成封闭、复合式广场

②设计手法:

a.梯形空间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b.虚实结合

③艺术处理:

有节奏、有主题

a.四周建筑采用统一母题——券廊,取得视觉上的统一、有序。

b.中心教堂和灯塔起到对比作用。

④结合自然环境,四周采用外廊与水城风光呼应。

⑤比例宜人,建筑群之间的大小、高低组合适度。

⑥新、老建筑衔接得当,变化丰富又相互协调。

圣马可广场不同空间的互迭和视觉手法的巧妙运用,达到了形体环境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20、罗马圣彼得广场

建设特点:

①.以方尖碑为中心,长圆形广场和梯形广场相接。

②两个广场都围以柱廊。

③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

21、奥斯曼巴黎改建背景:

①当时法国国内及国际铁路网已经形成,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②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原有功能结构由于极具变化而产生城市现状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③城市的改建既有功能要求,又有改造市容、装点帝都的艺术要求。

④城市改造有着强烈政治目的,改善巴黎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

⑤军事目的:

拓宽大道,疏导交通,消灭便于革命者进行街垒战斗的狭窄街巷。

2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主要内容:

①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②市中心的改建,以卢浮宫、宫前广场、协和广场、雄狮凯旋门一代最为突出。

③美化巴黎面貌,对道路宽度和沿路建筑物的高度都规定了比例,屋顶坡度也有定制。

④建设两种绿地。

一种是塞纳河畔的滨河绿地,一种是宽阔的花园式林荫大道。

⑤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适应了因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⑥市政设施上有重大成就。

地铁网络、下水道系统等都极突出。

23、华盛顿的朗方规划

1780年华盛顿被定为首都,1790年开始规划建设。

朗方对当时的城市改造计划都作了深入的了解。

提出了首都总体规则框架。

这个框架是:

在市区中心偏东的仁金斯山上建设国会大厦,首都的道路将以国会大厦为轴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并规定市内建筑都不得高于国会大厦。

在市区将开辟13条斜向大街,在市中心建立总统官邸。

朗方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了首都的建筑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从国会山向东西两边延伸,气势宏传。

24、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早期:

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后期:

欧文的新协和城、傅里叶的法郎吉

●田园城市:

谁提出: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

什么时候提出以及内容:

1919年﹐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25、1900~1918年的欧美城市

●1909年,英国第一次通过城市规划法(住宅和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英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立。

●田园城市的建设

英国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始建于1903年、是翁温和帕克设计的。

建设资金来源,采用了霍华德建议的集资方法,即从农村获得廉价的土地,然后通过土地增值来获得资金。

规划人口36000人,但到1917年人口才达18000人。

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5万人,也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疏散问题。

26、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科学的贡献

苏格兰学者盖迪斯发表了其代表作《进化中的城市》,提出应把规划牢固地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强调将自然区域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并首创了区域规划综合研究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成为在工作方法上使西方城市科学从分散和互不关联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明确提出,城市规划的对象应是整个城市地区,要将乡村也纳入到城市研究的范畴。

27、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918年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端,提出了新的理论——有机疏散理论。

①把衰败地区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②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③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这样做的实际结果是,原先得不到保护的大块紧密的城区将逐步变为若干松散的、得到保护的社区单元。

28、勒.柯布西耶的“明天的城市”(或叫光明城市)(理论、特点)

理论:

①他认为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加以改造。

②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认为摩天大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

③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降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可以减弱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④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布置在地面以上。

但是,光明城市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被欧美抛弃,被认为是割裂人类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发展模式。

29、雅典宪章(时间、内容、积极意义、存在问题)

●时间: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提出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

●内容:

主要研究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提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

●具体内容:

(①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②居住、工作、游憨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③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

④工业必须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⑤开辟城市游憨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⑥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⑦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

⑧每个城市应该制定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

●积极意义:

客观地说,面对工业革命后的城市现状,对城市实行功能分区的办法可以缓和城市的矛盾与间题。

从总体上看,雅典宪章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先进的科学、工程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的思想具有其进步意义。

●存在问题:

城市规划中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

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地点,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

忽略了城市地方性的特征与变化,导致了千篇一律的现象。

雅典宪章明显带有勒·柯布西埃“光明城市”的理论倾向。

30、50’s的新建大城市(3个)

柯布西埃的雄心壮志---印度昌迪加尔、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朝鲜平壤的重建

31、巴西利亚:

①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1956年至1960年在荒野上建造起来的新首都。

1987年12月7日,巴西利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众多

璀璨辉煌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一个。

②国会大厦:

“H”是葡萄牙文“人类”第一个字母,“以人为本”和“人类主宰世界”。

一只碗口朝上,众议院,开会时向公众开放;一只碗口朝下,参议院,议题常常涉及国家机密。

 

32、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及其影响

1942~1944年由阿伯克隆比主持制订的大伦敦地区的规划方案,是二战后指导伦敦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文件。

勾勒出一幅半径50公里左右,覆盖一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地区发展图景。

大伦敦规划汲取了霍华德和盖迪斯关于以城市周围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体现了盖迪斯提出的城镇群(城镇集聚区)的概念。

主要内容:

规划方案沿用单一中心的城市格局,以圈层的方式解决城市问题。

在半径约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为四层地域圈:

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

内圈是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的地区;绿带圈以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严格控制建设,作为制止城市向外扩展的屏障;交通组织靠环状和放射性道路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这个规划中最早地明确体现了“分区管制”的思想。

影响:

大伦敦规划把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对到此为止的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