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训练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2400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专题训练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专题训练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专题训练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专题训练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专题训练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专题训练三.docx

《高中语文 专题训练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专题训练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专题训练三.docx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三

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沉思录:

“哲学家帝王”的独白沉思

潘启雯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

”这是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会见中国驻新加坡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道出的可堪玩味的话。

这句话出自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撰写的《沉思录》。

读到《沉思录》,确属偶然。

但与两千年前的奥勒留进行一次思想接触和交流,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公元121年,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

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帝王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

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于心,不在于他的赫赫战功,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用希腊文写成了著名的《沉思录》。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而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

在奥勒留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的入侵、军事的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人们只知道奇迹不会出现而一切都已无可救药。

即使奥勒留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

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去的正是哲学。

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

因此,贯穿在《沉思录》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中的自己。

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

“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这不是经历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感的喟叹。

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这种反省、喟叹、独白和沉思的意义并不低于前瞻。

从《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奥勒留对其“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

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部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

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

其实,《沉思录》探讨和关注的核心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它主要考察了人与神的关系,理性与情欲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剖析了作者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

书中阐明的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处世智慧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难以言尽的影响。

通过这部传世之作,奥勒留给经由他继承下来的斯多葛主义注入了新的精神,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因而得以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而奥勒留在书中所流露出的平等、博爱主张在启蒙思想家们那里得到了回应,他的德行自足之说法在康德那里引起了共鸣,关于恶的见解则为黑格尔所发挥……此外,书中所蕴涵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以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燕赵都市报》2008.2.3)

1.对“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马可·奥勒留这位帝王为了宣扬自己赫赫战功及励精图治,而发出的满怀自得之情的感叹,是对“哲学家帝王”身份的认同。

B.它是“哲学帝王”马可·奥勒留与后人的一次精神交流,是一种强烈道德愧疚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一种引退愿望。

C.它是马可·奥勒留对自己虽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但仍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的绝望,蕴涵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理性。

D.它是马可·奥勒留在既感到自己的职责的沉重,又被极大的厌倦所苦恼时而发出的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的反省、喟叹、沉思、独白。

【答案】 D(A.故意曲解原文,原文说“读到《沉思录》,确属偶然。

但与两千年的奥勒留进行一次思想接触和交流”,而文章中没有“身份认同”;B.错误在于原文没有“一种强烈道德愧疚”,为无中生有;C.“蕴涵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理性”为《沉思录》全书所有,而非“独白”所具有的内涵。

2.文章对“哲学的沉思”作出了解释,选出对其诠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执政近20年,力图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

“哲学沉思”记载了他的功业及威名。

B.这种“哲学沉思”试图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其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是一种无奈的恬淡和达观。

C.“沉思”中,我们很难找到奥勒留对“帝王身份”的认同,他始终以一个“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将帝王身份变成类似“业余的兼职”。

D.这种“沉思”表达了他对自身与灵魂的割裂关系的苦恼,还表达了自己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

【答案】 A(《沉思录》传达的“沉思”,“不在于他的赫赫战功,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

3.本文是一则书评,作者为什么以温总理吟诵《沉思录》中的名句开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设置悬念,引发人们的兴趣及思索;二是温总理的思索与“沉思录”有契合之处,其“哲学沉思”的“内心独白”引起总理的感情共鸣;三是首尾呼应,文章开始与文章收束浑然一体。

4.联系全文,用简要语言概述“哲学沉思”的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沉思”表达了主人公一种隐忍无奈的恬淡和达观,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作者如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那样反思自己反思过去,以一个人的身份思考人生;摆脱负担,恬然引退;洞察了人与神的关系,理性与情欲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袒露或剖析了作者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处世智慧。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5~8题。

不仅为了面包,而且为了玫瑰

秦晓鹰

网上有消息说,2007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是《奋斗》。

我是把这部“青春”片的出现以及它可观的收视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解读的。

《奋斗》的主人公生于上世纪80年代。

80后有火辣辣的爱情,有个人的梦想,是独立自主,没把这个世界放在眼里的人物。

他们抬起脚,猛烈践踏平凡与平淡,他们对什么都没有标准,惟一的标准,就是不能雷同上一代人,他们全方位奋斗的参照物只是他们自己,他们的行为近乎一种彻底的全裸的自我。

尽管社会不能围绕着他们转,还要给他们考验、困扰甚至迎头一击。

但他们仍然自信,仍然不知天高地厚冲撞磕碰。

他们不全是为金钱活着,也不全是为名利奋斗,更多的是为自由、为爱情、为与自己十分憎恶的平庸而奋争。

他们对虚伪的价值观表示藐视,但藐视的方式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不理不睬。

陆涛与身为房地产巨商的生父的冲突和较劲,就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层面上。

这个年轻人并不拒绝财富(豪宅、豪车和丰厚的酬金),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生父的价值观的排斥。

陆涛曾表白道:

“我要好好想想,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我要想,如何度过我的一生,我还要想,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段话,虽然说明他和他所代表的那些80后年轻人在价值观上的不确定,还存在着某种彷徨和迷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行动以及对生活和感情的选择。

那么,这些“十分自我”的年轻人以及十分欣赏和喜欢这些人的年轻观众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如果我们不囿于偏见,就会明白,从根本上说,他们是中国近30年来从贫困走向富足,从动荡走向稳定的社会产物;是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的产物;是中国人在从政治理想主义到经济理性主义过渡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价值的产物;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着新的思想解放和继续改革的产物。

当然,我们也应该很务实地承认,这些城市青年大多是独生子女,虽非出身豪门但也不乏娇贵之气。

从气质和心理素养上看,他们又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特烙印。

在学校,他们享受着如花的青春,吸吮着知识的甘露。

在家庭,他们衣食无忧,备受呵护。

在社会,他们远离动荡,伴随繁荣,充分享受着和平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切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80后所追求的社会变革究竟是什么内容呢?

换句话说,被他们加以排斥加以讥笑加以痛恨的社会疴病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他们首先希望的是挣脱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享受更宽泛更彻底的自由,其标准就是年轻人能否受到足够的信任,能否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他们希望摆脱扭曲了人性的“虚假需求”,使人从中解放出来。

经济发展使中国人脱离了物质匮乏,但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广告又不断唤起新的购买欲望,制造出人们并不需要的“虚假需求”,最终使人匍匐在金钱拜物教的神龛之下。

《奋斗》中的人物多次暗示人们:

“奥拓”并不比“奥迪”卑贱,在精神与人格的天平上,它们是同等分量。

他们希望社会环境更加人本化、个性化,更加平等和民主。

这部“青春”片传递着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

人生的目的并不是沿着社会的等级阶梯和财富阶梯往上爬。

人生,仅仅是一系列目标的选择和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生的本质就是人的自我能力和价值的再发现。

同时,他们希望人的爱情成为永无羁绊的自由权利。

人的生命不仅需要面包,而且需要艳丽的玫瑰。

总之,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进步,使80后产生了对美好未来更大的憧憬,也使他们体会到当代市场文明的种种弊端,他们或迟或早,都会站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这些弊端进行激烈的批判。

40年前,当西欧和美国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时出现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青春浪潮”,反对侵越战争的美国青年在五角大楼前聚会,而影响最大至今仍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则是生态保护运动。

以环保主义和摇滚音乐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最终汇入欧美主流文化,40年前欧美青春浪潮所显示的价值观已经在今天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中国也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转型,《奋斗》所代表的青春潮虽然刚刚开始涌动,但的确是存在着并表现着,同时正渴望着未来的社会认同!

(《中国青年报》2008.2.24)

5.与“我是把这部‘青春’片的出现及可观的收视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解读的”不相符的一项是(  )

A.“80后”没有使社会围绕他们转,社会反而给他们考验、困扰甚至迎头一击,但他们仍然自信地冲撞磕碰,因为他们更多的为自由、爱情,为与自己十分憎恶的平庸而奋争,并不全是为金钱名利活着。

B.40年前,当西欧和美国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时出现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青春浪潮”,而那场欧美青春浪潮所显示的价值观在今天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80后”对虚伪的价值观表示藐视,但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不理不睬,但其价值观的不确定,彷徨甚至迷茫却不妨碍他们的行动及对生活与感情的选择。

D.“80后”独立自主,猛烈践踏平淡与平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