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87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0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docx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docx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致时期

•汉末建安元年(公元196)—隋文帝统一中国(公元589),共历约394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及特征

一、时代特征:

战乱分裂

乱世文学→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长期战乱、动荡、分裂,导致了儒学正统地位下降。

二、时代思想的变化

思想大解放

道家思想、佛教的大流行

三、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

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垄断经济、政治、文化。

“九品中正制”。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寒士的不平之鸣

四、文人独特的心态

强烈的忧患意识;焦灼苦闷的情感;鲜明的自我意识

五、酝酿文学新变的时期

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文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文学观念的树立→文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追求(远离教化功能);

文学体裁的独立和多样化;

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空前繁荣

2、玄学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玄学—→思辨的哲学

崇尚自然——“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中国诗歌艺术精髓:

言有尽而意无穷;魏晋风流

佛教—→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丰富了文学观念和词汇。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永明声律说——揭示四声协调的规则,并自觉运用到诗文创作中,变以往自然的巧合为人工的声律,开启诗文格律化的道路。

修辞的丰富和自觉的追求,等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文学

v汉末建安时期和魏前期

v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以及蔡炎等,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打开了一个彬彬之盛的新局面,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

并确立起“建安风骨”这一影响深远的诗歌美学典范。

“三曹”、“七子”、蔡琰等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第一节“三曹”

v曹操

一、生平及思想

v(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出身于一个富有但社会地位不高的家庭,政治上代表着地主阶级中比较低微的阶层。

v思想上排斥名教,反对伪道德,但并不真正排斥原始儒学。

其《度关山》和《对酒》篇里所表现的政治理想,是儒家和法家的混合。

二、对建安文学的倡导和推进

v礼贤下士,广招人才,对文士十分爱惜,从而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v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本人就是杰出的文学家,积极创作。

v不拘一格的用人标准,促进了文人的个性解放,促使要求恢复人的本性、崇尚朴素自然、通达人情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意识。

建安文学的繁荣正是以文人个性的解放为前提的。

三、文学创作实绩

v首开风气

1、诗歌

现存24首,皆乐府。

按内容大致可分四类:

(1)“诗史”性叙事诗:

《蒿里行》、

《苦寒行》、《薤露行》等。

明人钟惺: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2)政治抒怀诗:

《短歌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等。

(3)写景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

(4)游仙诗:

《陌上桑》等。

v(梁)锺嵘: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v(宋)敖器之: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v(明)胡应麟:

“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v(清)冯班:

“慷慨悲凉”

v(清)陈祚明:

“跌宕悲凉,独臻超绝”

v诗歌特色:

古直悲凉;沉雄慷慨。

2、文章

曹操一生所作诏令、书表等文章现存一百四十多篇。

其文自开风气,文笔简洁朴素,风格清俊通达,说话直截了当。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无所顾忌地在诏令中披露自己一生心事,大胆宣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称此文“未尝不抽序心腹,慨当以慷也。

v文章特色:

简洁朴直,清峻通脱。

v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

v“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唐)张说《邺都引》

v选拔人才必须名实相符。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可以起用。

v<苦寒行>

v<短歌行>

v<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v曹丕

一、生平及思想

v(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

v作为一个政治家,曹丕确有他残忍而善弄权术的一面;但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又有文雅重情、多愁善感的一面。

在其父影响下,曹丕对儒家礼法更加轻视,他喜欢老庄、爱好自然,性格中有旷达和不拘礼法的一面。

二、文学成就

1、诗歌

现存诗约40首,依内容大致可分三类:

(1)宴游诗。

《芙蓉池作诗》等。

(2)抒发政治情怀和志向。

《黎阳作诗》

(3)写离愁别恨。

此类占多数,借汉代游子诗的传统题材寄托人生飘零无依的感慨。

《燕歌行》、《杂诗》等。

v《燕歌行》是我国诗歌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而又成熟的文人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影响甚大。

v<杂诗·其二>

v清沈德潜: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v相对曹操,曹丕诗新变要之有二:

其一,致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其二,文人化。

更多使用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文人化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艺术形式的创新。

v诗歌特色:

清丽婉转,低徊哀怨。

2、文章

曹丕文章据说近百篇,然传世极少。

v《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独立成篇的文学理论专论。

v《与吴质书》追念昔游、感伤离别,抒情写景皆佳。

是一篇很有文学美感的书札,写得真挚感人。

其中也论及作家操守及创作,可作文论资料与《典论·论文》参看。

v曹植

一、生平及思想

v(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世称陈思王。

自幼以才华深得乃父宠信,曾有立为太子之意。

但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败给曹丕。

后饱受其兄侄迫害,郁郁而终。

v拯世济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贯彻于其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并且成为其作品的基本精神。

v《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v谢灵运: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v二、文学成就

v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v在建安作家中,历来最受人们推崇的是曹植,钟嵘在《诗品序》中称他为“建安之杰”。

他在诗歌、散文、辞赋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中诗歌方面贡献最大。

也是建安作家中现存作品最多者,共有诗90余首,完整和较完整的散文、辞赋40余篇。

v

(一)、诗歌

v曹植的诗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

多为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情调浪漫、乐观、自信,如《白马篇》等。

另有写友情的一类,如《送应氏》等。

v白马篇

2、后期:

主要表达政治上受摧抑的愤懑以及渴望自由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多慷慨之音、悲凉之辞。

v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比以前进了一大步,艺术上也更成熟了。

许多杰出诗作如《赠白马王彪》、《杂诗》六首、《野田黄雀行》、《七哀》、《泰山梁甫吟》等都产生于此期。

v赠白马王彪

v野田黄雀行

v杂诗

v诗歌特色: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v曹植诗歌成就小结:

v曹植继承了前代诸体诗歌之所长,又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主要表现:

①突出了抒情化的特征;②追求形式美。

v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v

(二)、散文

1、书体文

v于应用文体中显示出文学魅力,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如《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与司马仲达书》等。

v尤其《与杨德祖书》,对自己的好友倾吐抱负,抒情成分更浓。

2、表文

v情文并茂。

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愤愤不平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v刘勰《文心雕龙·章表》:

“陈思之表,独冠群才。

观其体赡而律周,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

v(三)、辞赋

v其辞赋屏弃了汉赋那种堆砌奇字的恶习,用华美而不艰涩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

显示出由平板地铺叙事物的汉赋向抒情化、小品化的清新抒情短赋发展的倾向。

代表《洛神赋》。

v另一篇名作《鹞雀赋》,文字通俗,对后世俗赋颇有影响。

v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v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背诵)

v第二节“七子”及蔡琰

v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祯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v王璨

v“七子之冠冕”(刘勰)

v王璨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仕途一样分为前后两期。

v前期他亲历过战乱灾祸,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起,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

v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他的创作基调转变为激奋昂扬。

主要诗歌作品《从军诗》五首,再现了战乱后农村田园荒芜、满目创痍的景象,对曹操的英明神武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v七哀诗·其一

登楼赋

v情真辞切,“为情造文”。

v艺术技巧精湛。

①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相互交错,情随景迁,因情设景,皆有情景相生之妙。

②虚实相间,脉络清晰,结构巧妙严谨。

③措辞恰切,音韵和谐,风格清雅。

v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

丽辞雅义,符采相胜。

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体,此立赋之大体也。

“魏晋之赋首”

v朱熹《楚辞后语》:

“《登楼赋》,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之作,盖魏之赋极此矣。

v蔡琰

v悲愤诗

v《悲愤诗》写得激昂酸楚,语言浑朴,真实感极强,在建安诗中别构一体。

它一方面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揉进了文人抒情诗的写法。

诗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虽为叙事诗,但情系乎辞;同时叙事不板不枯,不碎不乱。

v长于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当详处极力铺写,当略处一笔带过。

建安文学小结

v建安文学的特征:

v政治热情的高扬

动荡的乱世及人们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诗歌中悲凉慷慨的精神

v人生苦短的感叹

单纯的哀叹;生命虽短促、功名虽未立,但仍努力追求;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后两者体现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激励作用)

v鲜明的个性色彩

从风格、体裁等方面都有意识地追求个性

v浓郁的悲剧色彩

身处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以名垂不朽。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或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征的概括。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