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1855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docx

《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docx

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

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2012年第10期——本刊特稿

 论“富强湖北”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富强湖北’”。

富强湖北是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未来湖北发展的“钢结构”。

推进“富强湖北”建设,是“五个湖北”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深刻把握“富强湖北”建设的时代背景

   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繁荣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小康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强湖北”,从繁荣到小康,从小康到富强,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统揽全局,顺应发展潮流、回应人民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建设“富强湖北”是湖北发展由大变强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我省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抢抓机遇中砥砺前行,在迎接挑战中克难奋进,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区域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和引领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持续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但发展不够仍然是湖北最大的实际、最突出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大而不强”。

历史上的湖北,在全国工业发展进程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因为宏观发展格局的变化,工业实力一度退居中游,被沿海赶超;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农产品“多而不优”、效益不高的问题突出,与山东、江苏等省相比差距较大;湖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雄厚,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湖北要素富集,但未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总而言之,湖北是经济大省不是经济强省、是工业大省不是工业强省、是农业大省不是农业强省、是科教大省不是科教强省。

这是当今湖北最大的阶段性特征,是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

建设“富强湖北”就是要实现“由大变强”,这是解决湖北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总钥匙和“牛鼻子”。

   

(二)建设“富强湖北”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

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要求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支点就是支撑点、着力点、增长点。

建设支点,必须靠湖北的发展实力。

近年来,伴随湖北发展的加快,重要战略支点框架日益充实、实力不断增强、功能逐渐发挥。

但是,湖北要真正成为重要战略支点,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好于、优于、快于其他地区,在地位、作用、影响力和辐射引领带动功能上重于、高于、强于、大于其他地方,而这些“重、高、强、大”必须以湖北发展的实力、规模、质量体现出来。

只有推进“富强湖北”建设,才能进一步增强我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才能真正担当起支点的重任。

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要求的具体路径和重要举措。

   (三)建设“富强湖北”是顺应湖北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

富民,就是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让全省人民尽快过上富裕的生活。

“欲强国先治国,欲富国先富民。

”富民的基础是强省,强省的目的是富民。

只有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才能达到物质丰裕,让老百姓的腰包比以前更鼓。

富是经济社会进步最强大、最原始的动机。

没有群众的参与,发展就失去了依靠,只有让大多数人富裕起来,才能激发社会创富热情和力量,才能推动“富强湖北”建设。

近年来,我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但民生改善与人民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离富民的奋斗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特别是当前我省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万亿元,人均GDP已越过5000美元关口,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迈向工业化后期的重要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预期明显增强的阶段。

只有推进“富强湖北”建设,才能实现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才能以富民的实绩回报人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建设“富强湖北”是把握“黄金十年”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我省已经具备支撑建设“富强湖北”坚实基础和良好态势。

一是湖北已经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时加速阶段。

2011年,我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地区生产值的比重超过50%,城镇化率已突破50%。

“三化”协同必将形成强大的系统合力,为“富强湖北”建设拓展巨大的空间。

二是国家将全面启动促进中部崛起的新一轮进程,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进入整体、系统、实质性推进阶段,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新一轮扶贫开发全面实施,为“富强湖北”建设提供了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

三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经济格局发生改变,湖北具有的国内市场和交通枢纽优势,将逐步成为扩大内需前沿和建设“富强湖北”的核心优势。

四是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九省通衢”的美誉,更有“鱼米之乡”、“唯楚有才”的美名,在交通、工业、农业、生态、科教、文化等方面优势突出。

特别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形成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以及历史人文积淀等等,必将厚积而薄发,为“富强湖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全省上下已形成干事、谋事、求发展、群情振奋的大气场,呈现出蓄势勃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态势。

“黄金十年”是湖北发展最大的机遇,我们唯有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建设“富强湖北”,才能不负这一“黄金机遇”的历史性惠顾。

   二、充分把握“富强湖北”的丰富内涵

   “富强湖北”,从字面上讲,就是财富充裕、实力强盛的湖北,就是通过扎实的努力与卓有成效的奋斗使湖北富起来、强起来。

具体讲,就是通过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使湖北的经济总量更大、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发展后劲更足,综合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富,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走在中部地区甚至全国前列。

   

(一)“富强湖北”的本质要求

   “富强湖北”既包含着对经济发展速度规模等量的要求,也包含着对经济整体素质、产业结构、综合竞争力等质的要求。

   “富”:

就是全省经济总量实现由2万亿元向3万亿元以上的跨越,并继续向更高水平迈进。

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乡居民实现充分就业,收入翻番、生活大幅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显著增强。

“强”:

就是“三化”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在中部崛起中的自主创新示范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和对外开放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二)“富强湖北”的基本特点

   1、产业强。

这是“富强湖北”的基础和依托。

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产业的发展,产业是财富的母体,创富的基础。

建设“富强湖北”必须要有实体经济的产业支撑,工业发展的水平不仅直接关系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而且影响其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

工业强,则湖北强;工业兴,则湖北兴。

做实做强工业,是“富强湖北”建设之要。

农业是根、是本、是源、是重,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基。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湖北足,农村稳则大局定。

做实做强农业是“富强湖北”建设之基。

现代服务业是提升“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建设“富强湖北”的重要支撑保障,是提升农业、工业竞争力的“加速器”。

正是基于此,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建设工业强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建设农业强省;强化服务业的战略地位。

这是实现“尽快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目标的重要支撑。

   2、竞争力强。

这是“富强湖北”的本质要求。

在开放型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一个地方的实力是通过竞争力体现出来的。

综合竞争力是“富强湖北”建设的核心。

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实力与潜力、内部素质和外部环境等的综合反映。

“富强”体现的就是一种竞争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只有经济快速增长,财富总量持续增加,才能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增强吸引资源、争夺市场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只有大量吸纳和汇集外来要素,最大限度地整合和激活潜在要素,才能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省第十次党代会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列入总体目标,这是“富强湖北”建设的关键和长久之计。

充分发挥各种优势资源也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激发和释放科教、工业、农业、人才等优势资源的“能量”,形成现实生产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3、后劲强。

这是“富强湖北”建设的持久动力。

“富强湖北”既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概念,也是一个可持续的概念,既是目标,也是过程。

这个过程的长短,主要体现于发展后劲强不强。

经济发展后劲,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就是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三化”同步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就是要通过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结构优化,使湖北经济发展更多地建立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强化投资、交通等支撑作用,做大做强支撑湖北长远发展的“底盘”;就是要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带动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4、实力强。

这是“富强湖北”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最终成果。

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方在一定时期所显示出来的经济领域的整体力量,它是考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尺度之一,主要包括经济规模、发展、效益和结构等指标。

综合经济实力既是发展成果,也是发展条件。

只有综合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规模,其他各项工作才有扎实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省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这既为进一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对经济实现新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作出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决策,抓住了现阶段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立足省情、立足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抉择。

   三、凝神聚力,加快推进富强湖北建设

   

(一)扩规模,提高经济总实力。

在相当长时期内,做大规模始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

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首先要有量的发展。

量是前提,是基础,没有一定的量,质也没有意义。

一定要抓住当前的历史性机遇,毫不犹豫地做大规模、扩张总量。

一是做大做强产业。

实体经济是产业之本,产业是财富之“源”。

必须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牢固树立“工业第一、优先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产业提升计划”,进一步推动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和纺织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向5000亿元乃至1万亿元迈进;同时,依托科教优势,突破性发展以光电子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强县、强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喝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

优先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角,有了企业这个主角,就能集聚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

培育目标上,要加快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计划,抓好100户重点企业培育试点示范,确保实现年初确定的过百亿企业30个、过50亿企业50个的目标;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善推进机制,争取更多地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培育措施上,要引导企业练好内功,加快自主创新,夯实基础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资金扶持,切实帮助中小企业化解融资难困境;加快改革步伐,形成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真正做到把优势资源汇聚到优秀企业。

发展环境上,要减轻企业负担,不断优化有利于发展的软硬环境,强化“发展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政务服务理念,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真正把湖北打造成为发展软环境最优的地区。

三是虚实并进放大财富效应。

适度健康的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杠杆”和“助推器”,是财富迸发的“催化剂”。

与沿海地区相比,我省的虚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实体经济的助推作用体现不充分。

虚实结合、软硬协调,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不断加大资本市场建设力度,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充分利用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新三板”首批扩容试点的政策机遇,发挥光谷联交所等要素市场功能,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打造东湖“资本特区”。

加强金融创新,提高监管水平,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二)转方式,提升经济竞争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顺应当前市场变化形势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今后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措施。

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主动调整结构,推进转型发展,虽然经济增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为更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湖北现实看,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趋紧,必须切实增强调结构、转方式的自觉性,充分运用政策和市场双重“倒逼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当前,抓转型升级,关键要认真推进“三个转化”。

一是质量转化为能量。

物理学上,通过核裂变,质量能够转化为能量。

湖北的科教、农业、工业、交通、人才等资源都是一流的,也就是湖北的“质量”是一流的,蕴含巨大的能量。

但我们的能量释放太小,原因就是还没有发生“核裂变”。

“核裂变”靠什么?

靠体制机制创新。

李克强副总理在湖北视察时特别强调,“创新体制机制是我国最大的‘红利’,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红利。

”体制机制创新能够催生裂变,让质量释放出相应的能量,否则就只能是潜在的能量。

二是优势转化为产业。

我们有科教优势,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够,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够。

如果科教优势特别是科研、技术、科技开发成果不能转变成生产力,不能形成新的科技产业,产业结构就得不到优化调整。

三是产能转化为有效供给。

企业在竞争中没有形成有效供给就没有市场,没有竞争力。

通过市场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品牌的打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样的产能才能变成有效产能,这样的产业才能变成有效产业。

   (三)打基础,增强经济承载力。

投资是增强经济承载力的基础。

湖北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做大做实做强投资,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和现实之策,是关乎湖北长远发展的“底盘”。

我们要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做大投资“底盘”。

要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确保全省投资规模增长幅度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项目库建设,重点谋划一批大交通、大流通、大产业、大生态建设项目;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把投资更多地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倾斜,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要素支撑能力。

要千方百计吸引各路资金来鄂投资。

对央企、外资、其他省的投资、民间投资等等,要从大局出发算大账,不能从部门利益角度算小账。

解放思想,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大胆地进行合资合作,实现双赢。

做大投资“底盘”,不仅能在短期内为实现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一些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投资从长远来看还能为“富强湖北”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要充分开发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长江中游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抓住国家大兴水利的政策机遇,加快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水利工程,解决农田水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总之,要实现经济长远发展、持久发展,产业投入一定要加强,投资引擎一定要充分启动,投资的“底盘”一定要足够强大。

   (四)促协调,强化经济耦合力。

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是一种互动耦合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自我循环演进又良性互动。

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缺乏产业支撑;没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产业链条延伸、用工业化理念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过程,农产品加工业既是工业支柱产业,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筋骨”;而没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就缺乏有效载体和厚实的基础。

当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我省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以“三化”协调发展为总抓手,推进“富强湖北”建设,体现了对湖北省情、阶段性特征以及现代化规律的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

就是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建设工业强省,做大湖北工业的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工业化在“三化”中的龙头和先导作用。

就是要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建设农业强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发挥农业现代化在“三化”中的基础作用。

就是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城镇对工业化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承载力,发挥城镇化在“三化”中的枢纽作用。

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协调发展。

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在“三化”协调的同时,还要以“支点”建设为统领,推动区域协调,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局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必须大力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通过“一主两副”辐射带动,一“红”一“绿”奋起追赶,“中国农谷”、“壮腰工程”、“香城泉都”、“谒祖圣地”以及转型发展、统筹城乡等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加快发展,在湖北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带动、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富强湖北”建设。

 

论“创新湖北”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努力建设创新湖北。

”创新,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动力之源。

建设“创新湖北”,是“五个湖北”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创新湖北”是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选择

  建设“创新湖北”,是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从湖北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建设“创新湖北”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看可分为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驱动型发展和科技、制度、观念创新驱动型发展两大阶段。

当今时代,人类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创新概念以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进程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已成为各国(或地区)竞争的枢纽。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最倚重的动力,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无不把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的主要举措。

“十二五”时期,湖北正在强力推进跨越式发展,这是一种赶超型发展,更需要以超常规的创新来支撑,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创新驱动的最初提出,是由于生产要素规模报酬递减,增加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不一定能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因而需要在资本和劳动之外,寻找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创新就是这个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即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国际经验表明,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时,开始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发展道路。

这个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地区向中等发达地区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

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是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却陆续掉进了“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出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徘徊。

我省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GDP即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经济发展已经站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口。

就我省目前的增长势头而言,落入上述“陷阱”的可能性很小,但要跃上高收入阶段则殊为不易。

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必须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沿海发达省份的成功之路,将创新作为主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黄金十年”得到大幅度的跃升。

  (三)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高度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率偏低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第二产业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环境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格局难以为继。

从湖北的基本省情看,缺煤乏油少气,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紧张,劳动力资源供给也逐步趋紧,“人口红利”缩水,成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

要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唯有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通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新观念、新体制、新知识、新技术,替代传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投入,从“人口红利”走向“制度红利”、“创新红利”,满足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

从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目标看,创新驱动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后发赶超之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提升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四)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资源、优势、潜力蓄势勃发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过全省上下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不懈努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资源进一步汇聚,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形成了激情奋进、共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呈现出蓄势勃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态势。

这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基础。

“创新湖北”建设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资源、优势、潜力三者厚积能量的释放、发力、爆发的必然指向。

湖北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

湖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传承着“筚路蓝缕”、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精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湖北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全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实力较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

湖北既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又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列。

这些创新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是湖北最大、最宝贵的资源。

湖北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

湖北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格局调整带来的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向纵深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启动,“新三板”扩容试点已获国家批准。

湖北具有后金融危机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