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091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合肥市201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试题

(考试时间:

1j0分钟满分:

3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

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

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商朝的人本主义意识。

材料中“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说明商朝的宗教意识逐渐从自然转移到人,体现出人本意识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

材料说明的是宗教信仰主题的变化,不是说明宗教信仰逐步确立,故A项错误;商代统治方式是实行王权和神权结合,材料并没有说明王权统治的神秘性,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宗教观念在商代逐渐变化,并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制度化,故D项错误。

2.读汉代中等生活水平自耕农年收支表,据此可知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农副业

纺织

生存消费

简单再生产

税负负担

其他

粮食120石

原有家禽?

织布10匹

口粮80石4800钱食盐1.8石900钱衣着5匹2000钱

留种6石360钱饲料10石600钱农具7石420钱

回租1石240钱赋税11石660钱

祭祀、人际往来、医药兵5石360钱

7230钱

4030钱

7700钱

1380钱

900钱

360钱

总计收入:

11200钱

总计支出:

10340钱

 

A.赋税负担沉重入不敷出B.纺织业成为主要创收活动之一

C.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D.重农抑商是当时主要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数据可知,汉代中等生活水平自耕农粮食收入不足以支撑生存消费,总收入的结余主要是来自于纺织收入,由此可知纺织业成为主要创收活动之一,故B项正确;由数据可知,该农民总收入有结余,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精耕细作技术,故C项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抑商,故D项错误。

3.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

这表明宋代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的绘画创作。

儒家思想到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求理方式,就是对事务进行精细的研究,材料中“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说明这种绘画精神与理学求理方式比较类似,故A项正确。

材料中论述的是绘画技术,不是自然科学发展,故B项错误;宋代山水画并不是平民化的艺术形式,故C项错误;材料中绘画风格受到理学思想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4.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

这一规定有利于

A.杜绝贪腐现象

B.提升监察效果

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回避”是防止官员干涉监察人员办案,“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防止对监察官员进行行贿,这些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监察的效果,故B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从形式上防止贿赂监察官员,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贪污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防止御史贪污腐败,并不是扩大了御史的权力,故C项错误;防止贪污现象的发生,并不能促进封建社会制度的转型,故D项错误。

5.1897年,大生纱厂发行股票。

张謇“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本规银五十万两……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

”这可以反映当时

A.官方限制民间办厂

B.资本结构较为单一

C.社会资金的资本化

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的大生纱厂实行股份制,资金来源于社会的集资,材料中“南洋商务局”“集商股”体现出社会资金的资本化,故C项正确。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生纱厂的集资不仅有官方的,还有乡绅的,股本结构并不是单一化,故B项错误;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是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6.1917年,高一涵先生认为“往岁之革命为形式,今岁之革命在精神。

政治制度之革命,国人已明知而实行之矣;惟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

”他的认识

A.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B.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

D.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1917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材料说明政治革命中国已经实行,“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说明精神与教育革命的重要性,体现出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是五四运动之后,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思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代表的是个人观点,不能说明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故C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7.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中,“日军、伪军、国民党、共产党的小股部队都是摸索前进,没有哪方的情报网络能精确掌握对方的具体行动。

”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

这主要得益于

A.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B.掌握了有利地形

C.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

D.贯彻了群众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发动群众实行敌后战争的抗战,材料中“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群众路线的作用,故D项正确。

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故A项错误。

掌握了有利地形是敌后战争获取胜利的原因之一,不符合材料中获取情报信息的特点,故B项错误;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是抗战后期,材料中获取敌人情报信息没有得到苏联的支持,故C项错误。

8.“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对此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志、学者的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

由此可推知

A.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信度较高

B.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

C.“三线建设”的研究比较混乱

D.历史书写的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对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记述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出历史呈现形式的多元化,故D项正确。

亲历者撰写的历史由于带有主观色彩,可信度并不一定较高,故A项错误。

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不一定是最为丰富的,应该和民众等资料相互印证,故B项错误。

材料说明书写历史资料形式的多样化,并不是说明研究的混乱性,故C项错误。

9.罗马法规定诉讼当事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还要承担诚实、善意的义务。

检查当事人是否履行了诚实信用原则是司法人员的一项丰要任务,而审判员则通过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原则,来裁决案件的胜L败。

这反映出

A.司法审判具有较强随意性

B.公民个人权力不受重视

C.诚信成为审判的重要标准

D.诚信社会体系得以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还承担诚实、善意的义务,”“是否符合诚信原则,来裁决案件的胜与败”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诚信的作用,故C项正确。

材料说明诚信是罗马法裁决的重要依据,不是说司法审判具有较强随意性,故A项错误。

材料中关键信息是诚信在罗马法裁决中作用,没有体现出公民个人权力不受重视,故B项错误;罗马法把诚信作为裁决依据,不能说明诚信社会体系得以建立,故D项错误。

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视普及初等学校体育为重建军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首次采取立法手段将体育设置为初等学校必修课,希望初等学校通过开展体育和军事教育,从而为军队输送忠诚强健的“公民战士”。

这一做法反映了

A.第三共和国重视国防事业

B.体育教育决定国家未来

C.第三共和国面临内忧外患

D.法国强化民族国家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重建军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开展体育和军事教育,从而为军队输送忠诚强健的“公民战士””体现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教育目的是强化国家和民族的意识,故D项正确。

材料论述的是法国的教育目的,不是重视国防事业,故A项错误。

材料中提及的学校教育的内容,并不是说明体育教育决定国家未来,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涉及到第三共和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信息,故C项错误。

11.“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

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

这一政策

A.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管控

B.开辟了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

C.扫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

D.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村社是苏联的基层组织,材料中“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的信息说明苏联政府通过强化对地方的经济管理来实现集权,故A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不是发展农业的道路,苏联的农业道路是农业集体化,故B项错误。

材料中措施是加强对地方管理,并不是扫除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

故C项错误。

苏联的这一措施显然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剥夺,并不会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故D项错误。

12.右圈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

该漫画表明

A.英国对于融入欧洲怀有疑虑

B.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

C.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

D.欧洲国家联合抵御美苏争霸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漫画英国人扛着伞,脚上拴着带有刀和剑的绳索,说明英国对于踏入欧共体的河流是小心翼翼的,体现出英国对于加入欧共体的组织怀有疑虑,故A项正确。

漫画说明英国人对于欧共体的怀疑,并不是说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故B项错误。

材料漫画没有涉及美国的信息,并不能说明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故C项错误。

漫画没有说明英国和其他国家联合的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是英国人进入欧洲共同市场河流的装备,进入河流的脚上还拴着绳索,所以英国人对于进入欧洲市场的小心翼翼。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

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

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

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

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

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布广泛。

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

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答案】

(1)背景:

欧洲:

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中国:

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

欧洲:

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

中国:

迫于生存的压力。

作用:

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

【解析】

【详解】

(1)背景:

欧洲的背景依据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依据材料一“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的信息可知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所学从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交通工具革新等角度回答。

中国的背景依据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的信息可知是列强侵略以及自然经济的解体;依据材料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是工商业的发展;依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的信息可知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欧洲是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依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可知中国的是迫于生存的压力;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生产方式、人口结构、文化交融以及各地联系等回答。

【点睛】本题属于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

(1)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2)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14.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看法: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

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

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

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

“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中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一}生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

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

1992年-2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

2000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

【答案】

(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顺应经济发展要求;覆盖范围日渐扩大;政府主导;逐步推进;城乡兼顾。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的信息从改革开放决策实行、原先医疗体制弊端等回答。

(2)依据材料“1978年~1984年”并结合所学从顺应经济改革要求回答;依据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可知覆盖范围日渐扩大;依据材料“1978年~1984年,1992年~2005年以及2005年至今”可知逐步推进;依据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信息可知城乡兼顾。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

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

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美国先把重点放在促使日本面向东南亚发展经济关系之上,旋即改变战略,面向西方市场,全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

艾森豪威尔政府帮助日本经济复兴的措施主要在于贸易计划。

无论是促成日本与东南亚的经济整合,还是不遗余力稚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其政策的着眼点都是帮助日本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

就实施效果而言,这些政策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到l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徐建华《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探析》

(1)根据制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政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答案】

(1)两大阵营的对立(或冷战爆发);美国亚洲战略的调整;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经济危机的发生。

(2)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高了政治地位;巩固了美日同盟。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冷战爆发、美国亚洲战略的调整、东亚形势变化以及日本经济危机的发生等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促成日本与东南亚的经济整合”“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信息和所学从经济发展、政治地位提高以及美日同盟巩固回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东汉思想家.作《讥俗》、《节义》、《论衡》等。

王充说: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在天地运行中自然产生的,用气和气化说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丰富了古代的朴素唯物论。

他批判当时盛行的君权神授之说和谶纬符命的种种神异传说,提出“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从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观念八手,否定鬼的存在,为后来范缜的神灭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论衡》中,他——对世俗迷信的各种说法作了批驳。

王充强调实践对于知识技能的决定作用:

“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他还强调感觉经验的可贵,并提出要想得到正确的知识,还必须经过一个“揆端推娄”、“以心原物”的逻辑推理和思维判断过程。

把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

在批判“好褒古而毁夸,少所见而多所闻”的尊古卑今之论时,他表述了今胜于古的历史发展观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王充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充对古代哲学的贡献。

【答案】

(1)思想:

天地是自然的;人和万物在自然中产生;否定鬼神的存在;强调实践的作用和经验的可贵;今胜于古。

背景:

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天人感应思想和谶纬学说盛行;鬼神迷信思想泛滥。

(2)丰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动古代认识论进步;提出历史发展观。

【解析】

【详解】

(1)思想:

依据材料“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可知是天地是自然的;依据材料“人和万物都是在天地运行中自然产生的”信息可知人和万物在自然中产生;依据材料“否定鬼的存在”的信息可知否定鬼神的存在;依据材料“强调实践对于知识技能的决定作用”可知强调实践作用,依据材料“今胜于古的历史发展观点”可知今胜于古。

(2)依据材料“把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的信息可以得出丰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材料并提出要想得到正确的知识”的信息可知推动了古代的认识论的进步,依据材料“他表述了今胜于古的历史发展观点”可知提出历史发展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