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二轮专题五 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12214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二轮专题五 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五 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五 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五 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五 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二轮专题五 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docx

《届高三二轮专题五 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二轮专题五 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二轮专题五 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docx

届高三二轮专题五近代列强侵华史打印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重要提示:

中国近代史:

1840年----1949年9月

中国现代史:

1949年10月1日开始

中国民主革命:

1840年-1949年9月。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

义革命:

1919年-1949年9月)

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

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

“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等,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中华民族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兴起,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第三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年)

【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

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深化: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等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

另一方面,中国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第四阶段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它的反动统治使辛亥革命带给人们希望迅速破灭。

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起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

第五阶段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六阶段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阶段特征】这一阶段历史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为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七阶段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第八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阶段是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1949-1952)。

第二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1953-1956)。

在政治方面:

实现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在经济方面:

执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九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56-1976年)

【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

探索中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这一时期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的十年(1956—1966年);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挫折——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

第十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8-现在)及新中国统战、民族和外交(49-现在)

【阶段特征】本阶段叙述的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历史。

是中国共产党纠正“左”倾错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的历史。

专题五近代列强侵华史

★课程标准: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其本质的相似处。

2.知道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3.知道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体会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知道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列举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

★复习指导:

1.复习本专题时要能够把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大事放在世界史的大环境中去分析。

如可结合世界近代史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的侵略扩张,认识中国近代史前期列强侵华的概括及阶段特征;并分析其不同列强侵华势力消长的原因及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复习列强侵华史,要以列强侵华的背景和所造成的影响为重点,特别是背景的把握。

不仅要准确分析其原因,而且要能够运用哲学观点对其进行分类认识,把握其本质。

3.分析列强侵华的史实,应注意从宏观上把握,如可按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

其中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史应作为重点,要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特别要注意如何认识殖民侵略的双重性问题。

4.关于列强在对华侵略过程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要抓住重点进行记忆、复习,不要面面俱到。

可从不同的角度,采取分类归纳的办法,对其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再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综合记忆。

如按照条约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开放通商口岸、割占领土、赔款、获得侵略特权等四方面进行归纳记忆。

★知识网络:

★主干知识

一、鸦片战争(英国-中国、1840——1842年)

1、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形势对比

①战前中国:

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落后,危机四伏——可能性。

②战前英国:

率先完成,成为世界上资本主义强国,需要开拓、和——必然性。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禁烟运动——直接原因

①原因:

英国为扭转对华,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林则徐禁烟

2、鸦片战争的经过:

(1)开始:

1840年6月英舰驶入广东海面——厦门——定海——天津

(2)扩大:

1841年强占,威逼广州。

(3)结束:

1842年8月英国舰队抵达南京,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3、鸦片战争的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内容:

①;②;③;④;

附件: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在通商口岸等特权。

(2)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

中国开始沦为,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

冲击了中国的,把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3)思想:

向的新思想的萌发。

(4)对外关系:

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被迫。

5、教训: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中国、1856——1860年)

1、背景(原因):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2、经过:

(1)开始: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进逼天津。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

(2)但由于英法不满足既得侵略权益,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

1860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毁——签中英、中法《》,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3、结果:

战败签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

1858年清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

内容:

(2)《北京条约》:

1860年。

内容: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通过《北京条约》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平方公里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兴起——开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

【合作探究】:

两次鸦片战争比较简表

分类比较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

根本原因和目的

战争性质

扩大

过程

侵略力量

侵略时间

侵略范围

危害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主权遭到破坏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世界形势:

19世纪末,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

(2)日本方面:

日本经过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因此日本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3)朝鲜方面:

1894年,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导火线。

2.概况:

时间:

主要战役:

、、、。

结果:

1895年4月签订《》

4.《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是:

总之《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合作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中国及远东的影响各是什么?

 

四、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背景:

(1)直接目的: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经过:

1900年6,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廊坊阻击战——占领天津——攻陷北京,联军司令瓦德西在建立联军司令部。

——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及影响(1901年9月)

内容:

 

《辛丑条约》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是: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五、抗日战争

(一)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1.原因:

(1)日本:

①根本原因:

30年代经济危机打击严重,日本急于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

②现实原因:

建立,侵略野心膨胀

③历史原因:

“”(蓄谋已久)

(2)中国:

国民政府全力进行内战,无心北顾

(3)国际:

英法美忙于应对国内危机,无心东顾(绥靖政策)。

2.过程;

(1)九一八事变:

(局部侵华开始)

时间地点:

结果:

东三省沦亡,1932年日本在东北扶植建立了。

(2)华北事变:

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七七事变:

(开始全面侵华)

时间地点:

影响:

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3.日军的滔天罪行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人。

1941年日军侵华期间在敌占区制造的大屠杀惨案。

在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二)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1.抗战的开始(防御阶段):

1937—1938年10月

2.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1945年)

3.反攻阶段:

(1945年初—1945年8月)

(三)全民族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过程

①1936年12月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②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抗日谈话,红军被改编成和;

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特点:

合作。

(3)军事合作: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在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成为主战场。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主要战役:

四次会战:

、、、。

②片面抗战路线:

③重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

④结果:

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也丢失了大片国土。

(原因:

日本国力强大,武器装备先进,侵华蓄谋已经;国民政府的偶爱你面抗战路线。

3.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

①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特点:

③作用:

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4.中国缅甸远征军(1942年初-1945年)

①原因:

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

②目的:

为确保这条国际交通线

③战果:

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标志: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月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百年来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抗战的胜利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中国收回了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合作探究】: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知识整合、重难点阐释:

1.列强侵华的阶段性及特征、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影响

鸦片战争到19世纪60年代

(1)侵略方式:

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为主要手段

(2)国家:

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1)政治:

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3)思想: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上:

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侵略方式:

政治:

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

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文化:

宗教文化侵略日益加深

(2)国家:

除英法等外,后起德日意也加入,尤其是日曾独霸中国,他们为侵略中国既勾结、有争夺

(3)侵华格局:

共同支配→美占优势→日本独霸

(1)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2)经济:

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

魏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侵华方式:

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

(2)主要国家:

美日激烈争夺中国;(3)侵华的主要格局:

列强共同支配→日本独霸。

一战后,美上升,日美成为争夺的主要对手,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

(1)政治:

日本侵华扶植伪政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

(2)经济:

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二战后到朝鲜战争

(1)侵略方式:

政治上“以华治华”,美国“扶蒋反共”,独霸中国;经济上,凭借雄厚实力,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

(2)国家:

主要是美国

(1)政治:

扶蒋反共,内战爆发,至今没有完成统一

(2)经济:

使中国的民族经济日益萎缩。

2.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含义、形成过程和特点

(1)含义:

①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②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③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2)形成过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仍然占着优势地位。

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同盟者及其统治的基础。

②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软弱,不可能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③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不仅强大,而且根深蒂固。

④中国历届政府具有极强的反动性。

⑤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

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⑥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世界少见。

⑦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经济异常落后。

3.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方式及对中国的影响

侵华方式:

(1)发动侵华战争:

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

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

如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等。

(5)割占中国领土:

主要割占了中国的香港、东北、西北、台湾、山东等地区的大片领土。

(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

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7)经济侵略:

如勒索赔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以及掠夺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8)精神文化侵略:

如传教、实行奴化教育等。

影响:

(4)列强侵华产生的影响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半殖民地

②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

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制度、技术、思想文化客观上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a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受到不断冲击,最终君主专制制度瓦解

b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缓慢发展

c思想文化:

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主、平等、自由、博爱渐入人心,儒家思想传统受到强力冲击。

d社会生活方面:

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与国际接轨。

4.比较近代以来在两次中日战争中,影响中国败、胜的主要因素。

领导因素: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总的指导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积极促成了该战线的建立,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民众因素:

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

抗战时期,统一战线包括各爱国阶层、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略战术因素: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限定守局,坐失战机。

抗战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日,中国共产党则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最终完全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国际因素:

甲午战争时,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抗战时期,中国得到了世界上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巩固练习

1.“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

2.道光皇帝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该夷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光皇帝畏敌妥协,与英方妥协议和B.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

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此密谕直接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3.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

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

”“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2011·江西吉安一中高三模拟考)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5.(2011·湖南雅礼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下列关于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材料所说土地是要让给日本

B.奉天省主要就是指今天的辽宁省

C.所让土地严重影响了俄国在华侵略权益

D.材料划定的土地因俄、法、英三国干涉,实际上最后没有被割去

6.(2011·江苏三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子弹,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字记载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7.(2011·江西南昌一中十中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甲午战争后,一外商说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

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这说明了甲午战后()

A.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冲击更为强烈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了外国商品的强烈冲击

C.家庭手工业在抗击外国商品的冲击中不断发展

D.向外国学习器物制造中中国人完全归附于外国

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

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B.甲午中日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抗日战争后

9.德国《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13的社论《铁拳》一文中盛赞它为“神圣的战争”。

文章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

“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是指()

A.侵华英军B.英法联军

C.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军D.八国联军

10.(2011·湖南雅礼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