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品味作者俗白朴素的语言特色。
3.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并加以整理积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品味作者俗白朴素的语言特色。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时的情景:
同学们,开学已经两三个星期了,虽说时光匆匆易逝,可过年的情形分明还在眼前,年的味道似乎还让人回味无穷。
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生谈自己过春节时的情景。
这么多的春节习俗要不要把它们全写下来呢?
又该怎样写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来介绍老北京的春节习俗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文中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2.学生浏览课文,并思考。
3.师生交流:
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留下了“热闹”的印象。
4.交流学生不懂的地方。
预设不懂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个词语:
初旬、空竹、天桥等,老师做好相关的解释。
三、理清脉络,了解习俗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北京的春节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2)师生交流:
开始: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结束:
“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从以上两句也可以看出,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理清脉络,了解习俗
(1)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哪些事情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和风俗习惯分别勾画出来,完成下边的表格。
填表时可以同桌合作。
老师提示注意事项:
风俗习惯有的可以在文中直接划出,有的则需要用简洁的文字进行归纳总结。
时间
风俗习惯
(2)汇报交流,了解春节习俗
对照表格,不一样的地方做上记号,讨论并修改。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孩子: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
预备过年的物品(购置年货)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分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观察表格,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四、感受“热闹”,体会表达方法
(一)分清详略
从表格上看,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也太多了。
在老舍先生心目中,这么多习俗里边,哪些最能体现节日的热闹气氛?
请默读课文,把作者详细写节日习俗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生默读思考。
2.集体交流:
详写的部分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三个部分。
(二)练习朗读:
朗读详写的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自己觉着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
体练习中落实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目标。
(三)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详写的部分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天,深入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做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探究文章的表达特点。
1.齐学除夕部分: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除夕是春节的重头戏,也是过年的第1个高潮。
请快速浏览课文第7自然段,圈画出最能概括除夕气氛的一句话。
(1)学生浏览、圈画。
(2)集体交流:
这句话是“除夕真热闹”,同时也是这一自然段的总起句、
中心句。
(3)探索问题: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的?
一是人们的活动:
赶做年菜、穿新衣、吃团圆饭、守岁,几乎人人都在庆祝
除夕,当然热闹。
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守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守岁”就是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痛痛快快地玩一宿。
守岁有两重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二是抓住“味、色、音”:
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足见除夕的热闹。
(4)总结除夕部分学习方法:
先找出总起句(中心句),再探索作者围绕
中心句列举了哪些实例。
2.学生按照齐学“除夕”部分的方法,自学“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两部分
3.“正月初一”部分交流重点:
(1)总起句: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
(2)截然不同体现在:
一是“全城都在休息”
二是人们的活动轻松自在:
男人们拜年、女人们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小孩子们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
4.“元宵节”部分交流重点:
(1)总起句: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其中“又”照应了前文的“除夕”和“正月初一”两部分,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2)“又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对灯的描写上:
一是灯的数量多: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
二是灯的种类多:
“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家中也有灯”
作者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3.按照文章的总分总结构,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四)体会有详有略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
作者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了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三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如果每个习俗都写得非常详细的话,反倒给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突出不出重点,主次不分明,反倒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五、圈划文中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朴素自然耐人寻味
1.以“腊八”段落为示范,领着学生欣赏老舍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聊天式的,俗雅共赏
2.学生自由阅读,从不同的语段欣赏老舍的语言特色
主要句子罗列: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俗语引用,说明一年最冷的时候开始。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语言简练,夸赞腊八蒜。
3.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和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非常自然地运用了排比和比喻,通俗有趣,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六、拓展积累
老舍先生以其朴素自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按时间顺序抓住每个节日的最主要的特点,有详有略地勾勒出一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读后回味无穷。
接下来,我们来诵读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看看古人是怎样过春节和中秋节的,争取熟读成诵,并在课下搜集并整理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