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98123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docx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docx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方案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摘要:

本文认为,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国“以换技术”战略的成效不佳,并提出随着我国技术实力的增强,我国应适时调整和丰富“以市场换技术”的内涵,通过加强,增强我国研发能力,鼓励与我国企业合作、合资设立研发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移。

  关键词:

以市场换技术/技术转移

  THEREASONANALYZINGOFTHESTRATEGYOF“MAKETECHNOLOGYBYMARKET”ISN‘TEFFECTIVEANDOUR’SCOUNTERMEASURE

  Abstract:

Inthispaper,Wethinkthattheremanyreasonsmadethestrategyof“maketechnologybymarket”isn‘ttheimprovingofoureconomicandtechnology,Weshouldenlargedtheconceptofthestrategyof“maketechnologybymarket”。

Wecanpromotetheinwardoftechnologytransferfromdevelopedcountrybystrengtheningthemanagement,enhancingthecapacityofourR&D,encouragingthemultinationcorporationbuildingupR&Dagencywithourcorporationandenhancingtheprotectofintellectproperty.

  Keyword:

maketechnologybymarket;technologytransfer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3],希望通过出让部分市场换取我国产业技术的进步,然而1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来推动本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成长的策略却成效不彰。

  一、“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

  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

  应该说,该战略实施10多年来,对我国产业发展,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也应看到,在外资企业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我国某些产业的同时,国内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却进展缓慢,甚至在一些产业内形成了严重的技术依赖。

  1.外资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日趋加强

  

(1)三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看,三资企业所占比重逐步加大,从1996年的%增加到2001年的%。

2002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共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仍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力量。

  

(2)在部分产业领域,外资企业的垄断进一步加强。

从市场份额来看:

感光行业,1998年以来,柯达出资亿美元,实行全行业购并,迅速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至目前为止,柯达的市场份额大约为40-50%,富士大约占据30%,乐凯大约为20%.移动行业,Motorola曾经一度垄断我国市场,随着Nokia和Ericsson的进入,市场集中度有一定下降,但市场集中度仍很高。

1999年三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约达到80%以上,国内一些企业如波导、科健、东信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左右。

轿车市场更为严重,国内产量几乎全部由大众、雪铁龙、本田、通用等几家跨国公司的投资企业的产量组成。

同时,我国企业在同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过程中,由于外资企业的品牌优势,使我国的一些品牌逐步消失。

有名的例子包括,“中华”牙膏、“熊猫”等。

  2.我国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依然薄弱

  

(1)产业技术主要源自国外,技术依赖情况严重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

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及主导产品的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依靠外国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

作为装备制造业核心的数控机床就一直是我国产业界的心病,目前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30%,而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型和普及型数控机床方面,高级数控机床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

  

(2)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缓慢

  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其主要表现是:

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一直是我国企业的薄弱环节,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严重不足。

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往往将主要资金和精力用于硬件设备和生产线的进口,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

三个比例很有说服力:

一是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1997-1999年分别为:

1、:

1和:

1,其中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

总的来看,虽然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但与技术引进费用相比仍嫌不足;二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1997年到1999年分别为%、%和%,而国外企业这一比重大约在3%左右。

三是全国技术引进成交金额与全国研发经费之比,从1997年到1999年虽然保持下降趋势,但一直都是两倍以上。

我国大中型企业近几年每家平均技术开发项目还不到4项,新产品开发项目仅2项,40%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3)缺乏能够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持

  从发明专利来看,我国产业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明显偏少。

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1999年日本向该局提出47821件发明专利,占全部外国人申请量的%,是美国以外所有国家中最多的;中国省当年在美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9000件,占全部外国人申请量的%;韩国超过5000件,占全部外国人申请量的%;而中国大陆只有257件,占全部外国人申请量的比例只有%.从1985年我国实施以来,国家专利局累计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为28万多件,其中国外申请占54%,在电子技术领域,国外的申请量更是占到了80%一9O%。

此外,2000年全国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约为45862件,若按全国有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计算,平均每个企业年申请量仅为3件,而日本日立公司1996年申请专利1800余件,平均每天件,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技术支持和技术供给不足,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已经成为许多产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二、主客观多方面原因造成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成效不佳

  1.我国相关政策的不完善

  

(1)重硬轻软,急功近利

  在技术引进和吸引外商投资过程中,“重硬轻软”是一大通病。

由于设备的直接引进能够迅速提高和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够迅速占领国内市场,打败竞争对手。

因此,在技术引进和招商引资过程中,许多企业更倾向于生产线以及关键设备的引进。

据对1990~1996年我国重大引进项目的抽样,软件与硬件的比例不足:

年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四类软件技术引进合同共705项,合同金额为亿美元,分别占合同总数和总金额的%和%,软硬件引进技术比例仅∶1.

  

(2)缺少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以及相应的政府,造成重复引进

  我国重复引进的特点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种特征:

一是低水平重复引进多,一般性加工项目重复引进多;二是地方性重复引进的项目多;三是集中性重复引进的多,主要发生在市场需求急剧扩大或者产品利润高的行业重复引进的多。

诸如钢铁、机床、电缆、汽车、仪表、化肥、电子电器等行业集中体现了我国技术引进中的过度重复性。

重复引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对同行技术引进信息了解不完备,既不知道自身技术在世界所处的水平,也不知道在国内所处的水平,信息的欠缺往往使企业只从局部范围来考虑是否引进技术及其引进技术类别的选择。

另外,政府缺少统一规划,缺少相应的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逐利性的本质,决定其只会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向我国转让有关技术

  

(1)产品周期理论较好地说明我们不可能得到最先进的技术

  根据弗农(Vernon)的产品周期理论,只有产品到了成熟阶段之后,跨国公司才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这就从整体上决定了其在中国企业不可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

事实上,跨国公司总是保持其母公司与海外的子公司的技术优势,这样能够使其在以后的投资活动与东道国的政府和企业谈判时保持实力上的优势,以提供先进技术为条件而逼迫东道国政府与企业做更多的利益让步,同时又不影响母公司的先进产品向东道国出口。

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了许多企业,但同时又向中国出口大量产品,如松下、菲利浦在中国建立了几家彩电合资企业,但仍然向中国大量出口了技术更为先进的机。

在汽车行业,情况也是如此。

所以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在其母国已经比较落后和过时的技术,延长了对先进技术的垄断时间。

根据最新一份对北京市科委认定的48家由跨国公司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水平的,与母公司相比,使用最先进技术的占%,使用比较先进技术的占%,比较先进技术与一般技术混用的占%,而与国内企业相比,使用填补空白技术的占%,使用先进技术的占%.

  

(2)近年来,跨国公司虽然增强了在华研发投入,但其主要目的是占有我国,利用我国资源。

  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的加大,跨国公司逐步加大了在华的研发投入,包括微软、IBM等一大批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因此,有专家称我国将继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之后成为其全球研发中心。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只是跨国公司争夺市场的必然选择,是看中了我国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和科技资源,而不是为了促进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

GE总裁杰克·韦尔奇就曾提出,海外销售产品和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只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必须实施研究开发全球化,人才利用全球化。

微软总裁盖茨在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时候说过,研究的成功完全靠人才,所以微软追随人才到中国来办研究院。

  3.双方实力的不对称决定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以市场换技术”本身是一个博弈过程,双方实力的对比将对其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外商投资仅以品牌和服务即可获取市场,不会主动转让先进技术,甚至会采取种种手段限制技术扩散。

  

(1)我国研发基础薄弱,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研发投入的不足,造成了我国研发基础薄弱,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2001年我国研发投入896亿元,仅占GDP的1%。

爱立信(中国)2002年的和研发投入就达到到亿美元,其全球研发投入约30-40亿美元,微软的全球研发投入更高达50亿美元。

研发投入不足、消化吸收薄弱,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使得我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引进谈判中,不具备相应的谈判能力。

  

(2)跨国公司的技术锁定战略削弱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效果,加大了我国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

  技术锁定是跨国公司为了保证自己在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通过种种手段,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等中间关键环节设置某些障碍,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获取核心技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加强东道国对其的依赖型,从而牟取巨额利润。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往往成为跨国公司技术锁定的对象。

从汽车、家电到电脑、通讯设备等都可以发现“技术锁定”

  的踪迹。

如小汽车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其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我们始终无法掌握其生产技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跨国公司的技术锁定战略削弱了我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效果。

  (3)跨国公司的技术内部转移,使我国获取技术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研发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垄断地位,技术转移有进一步内部化的趋势。

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以及跨国经营的组织优势和管理优势,把技术资源在公司内部进行调配,使技术转移出国不出公司。

从1977年美国跨国公司国外技术收益的来源结构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美国跨国公司1977年的国外技术收益总额为亿美元,其中来自国外子公司的收益为亿美元,占83%,只有17%的国外技术收益来自不相关的外部企业。

另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资料,在1985年美国获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收入中,有81%来自美国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在西德,该比例则高达%.另据我国商务部,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占全球技术引进的80%左右。

2001年,我国技术引进的30%属于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而到2002年,这一数值则超过了45%。

 

三、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我国技术引进政策,制定我国中长期技术进步

  1.丰富“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内涵,由被动的“换技术”转为“获取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最大的局限性在于:

对外方而言,转让或带来先进技术只是换取市场准入机会的一个筹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被动行为,并不是其企业发展内在的要求。

  当给予外方市场准入机会后,我国政府的谈判能力会大大下降,缺乏促使外方滚动式引进新技术的有效手段。

“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引进战略,虽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但其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认识到了我国市场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发达国家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世界越来越认识到我国市场的重要性,更加急切地进入中国市场。

另外,通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加强,我们应逐步调整原来简单的通过出让市场换取技术的思路,通过提高市场进入的门槛,通过提高技术引进的层次,通过创造一个有效的竞争,充分发挥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一优势,积极主动地有目的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

  2.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建立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加强对各地企业技术引进的管理

  前面谈过,“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国的技术引进以及吸引外商投资是企业行为,为了企业自身的短期利益,重硬轻软,重复引进;其次,各地方为了本地的利益,也争相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从而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最后,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各地各个企业在招商引资、引进技术的时候也会造成重复引进。

因此,国家应该根据全国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全国的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和指导企业、地方的技术引进和招商行为。

同时,要通过全国技术引进和招商引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加强管理,避免重复引进和重复引资设厂。

  信息系统的建设既需要纳入全国技术引进的具体情况,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国有非国有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技术引进都要全面反映。

此外,信息系统的建设还需要纳入国家对技术引进的政策法规(发布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的引进技术目录),近期技术引进动态,国内外行业技术概况等内容。

  3.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层次,从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向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转变,尤其是设立合资、合作研发机构

  随着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我们也应不断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层次,从鼓励外商在华设厂,进行产品加工逐步向鼓励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转变,使我国逐步由的制造中心向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转变,通过跨国公司在国内的研发,获取技术外溢效应。

同时,为了尽可能通过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合作,获取先进的技术、研发组织经验以及培养和锻炼人才,我们应通过政策引导和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科研就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其的合作和交流,获得更多的溢出效应。

  4.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与跨国公司谈判的话语权

  研发投入的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以换技术”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由于缺少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中始终处于不利位置。

在技术引进和招商引资过程中,由于不能掌握最新技术的发展态势,不能对引进技术作以客观的评价,往往引进一些行将淘汰的技术。

此外,由于投入不足,不能对引进技术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收,不能形成自主的研发能力,从而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5.消除垄断,引入竞争,以“寡占反应”规律破解跨国公司的“技术锁定”

  前面谈到,由于跨国公司本身具有的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强烈动机,他们不会轻易地向我国出让先进技术,甚至采用“技术锁定”,阻碍我国获得其核心技术。

有研究表明,通过引入竞争,利用“寡占反应”规律来破解“技术锁定”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所谓“寡占反应”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同一行业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寡占领袖企业之间的投资行为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和互动性。

例如,很长时间以来,上海大众由于没有其他汽车寡头的竞争,始终在核心技术方面留着一手,使我国汽车的国产化率难以提高,但入世以后,随着其他世界汽车巨头的进入,打破了大众的垄断局面,迫使其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与层次,全面实施“全平台战略”,并明确提出“提升上海大众产品开发能力和出口竞争力”的口号,以应对通用、福特、戴-克、丰田、雷诺的全面挑战。

因此,通过包括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国内企业以及在同一领域引入多家实力相当的跨国企业,实施“以竞争换技术”,以“寡占反应规律”反制“技术锁定战略”,应该成为入世后我国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的两项重要内容。

  6.加强国际合作,争取进入跨国公司技术联盟

  随着研发国际化及企业间策略性技术联盟的发展,各大跨国公司均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联系结成了一张覆盖全球的复杂技术网络,并通过这一网络将全球科学技术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强化了自己在技术供应方面的垄断地位,强化了它们在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转移技术时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了发展中国家从跨国公司获得技术供应时所必须支付的。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我国企业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以求融入全球技术开发的主流趋势。

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活动对在目前缺乏足够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是一条非常好的折衷道路。

量力而为,积极地参与跨国公司各种重大的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和资源贡献任务,即使不能够主导先进技术的开发方向,也要参与其中,以期在未来技术升级以及技术规则制定方面能够分一杯羹。

  7.实施“跨国介入型研发”,推动企业走出去

  随着R&D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的走出去,实施“跨国介入型研发”。

通过建立海外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跟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紧随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步伐,建立和巩固自身技术开发的能力和优势。

因此,我国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有目标、有步骤地引导企业走出去,在世界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研发机构,实现把握技术发展脉搏,不断推动技术进步的目的。

  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良好的人才激励和流动机制

  跨国公司对外研发投资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利用和获取东道国的研发资源包括专业化人才资源和研发成果,同时又期望尽力避免自身技术外溢和过快外溢。

因此,为了吸引跨国公司向我国转让技术,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同时,为了避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同我国科研就构、企业合作过程中,低成本的获取我国已有的研发成果,也很有必要建立规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另外,通过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和流动机制,给予中外企业、研发机构和人员的平等的政策待遇,促进人才流动的双向效应,也是今后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雪峰徐勇,跨国公司投资与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科技与管理[J],2002年第1期

  [2]李斌王文韬,中国的技术黑洞和技术依赖,中国导刊[J],2003年1月号

  [3]林洁,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内部化,研究与发展管理[J],2000年第4期

  [4]郝瑞明陈余富,中国技术引进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开发研究[J],2002年第4期

  [5]覃谊,跨国公司R&D全球布局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获得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的新思路,财经科学[J],2002年增刊

注释:

  [1]本文为商务部重点软科学研究课题《我国加入WTO后的技术引进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2]董书礼(1973-),男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和区域发展研究部,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技术贸易,产业技术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

  [3]“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以1992年修改《合资企业法》,允许外方控股并出任董事长为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