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各庄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docx
《四各庄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各庄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各庄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电子教案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印庄乡四各庄小学
学科科学
班级四年级
(一)班
教师徐璐琳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目标: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试验,对周围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进行观察、记录,能通过多种形式获取事物变化的信息,利用简单工具(包括自制的)对一些变化进行定量的测量,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展示各种天气、生物生长、物质状态等变化,并能通过分析数据图表,找出变化的规律,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搜集各种变化的有关资料,并尝试探究、解释变化的原因。
能从自己日常生活入手,仔细观察周围常见的变化,并有兴趣提出自己向研究的问题,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尊重生命、真爱生命,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体验,能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完成设计任务。
能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变化,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能描述植物、动物、人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主要变化,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的区别,能说出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温度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通过试验发现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转、有的不可逆转,能说出有一类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物质,而有一类变化则不仅是形态的变化,还会产生新物质。
能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变化的现象和问题,如热胀冷缩、去绣、去污,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天气预报及农业产生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四年级下册由“变化的世界”、“天气”、“物质的状态”、“生长与变化”和“有趣的变化”五个单元组成。
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1、整体学习状况:
四年级现有27个学生,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实施教学的主要措施:
1.应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5、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6、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
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四、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四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安排了34课时的教学内容。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天气(6课时)
二、物质的状态(6课时)
三、生长与变化(6课时)
四、有趣的变化(8课时)
五、农业与技术(4课时)总复习(4课时)
四、教学进度
周
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数
说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
3月
2
3
4
5
6
7
变化的世界多样的天气
2
1.本学期从2010年3月1日始—2010年7月11日止,共19周(高中延长至7月18日,共20周)
2.第9周举行期中检测。
3.节假日:
1)清明节:
公休3日,4月3日—4月5日。
2)五一劳动节:
公休3日,5月1日——5月3日。
3)端午节:
公休3日,6月14日——6月16日,6月12、13日(周六、周日)上班。
4)暑假:
从2010年7月12日开始至2010年8月31日止(高中7月19日始至8月31日止),9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
2
8
9
10
11
2
13
14
观测天气发布天气消息
2
3
15
16
17
18
19
20
21
天气与生活
2
4
22
23
24
25
26
27
28
固体、液体和气体冰、水和水蒸气
2
5
29
30
31
4月
2
3
4
水到那里去了雨的形成
2
6
5
6
7
8
9
10
11
周围的生物种茄子
2
7
12
13
14
15
16
17
18
植物的生长
2
8
19
20
21
22
23
24
25
养小鸡
2
9
26
27
28
29
30
5月
2
小动物的生长
2
10
3
4
5
6
7
8
9
期中检测
2
11
10
11
12
13
14
15
16
毛毛虫不见了我在长大
2
12
17
18
19
20
21
22
23
让瘪乒乓球归纳起来
2
13
24
25
26
27
28
29
30
盐到那里去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2
14
31
6
月
2
3
4
5
6
燃烧的秘密变色游戏
2
15
7
8
9
10
11
12
13
生锈
2
16
14
15
16
17
18
19
20
农业与生活未来农业
2
17
21
22
23
24
25
26
27
展示会
2
18
28
29
30
7月
2
3
4
复习
2
19
5
6
7
8
9
10
11
期末检测
2
第一单元:
天气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对以前科学课使用过的各种观察记录的回忆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研究物体变化过程中做好记录的意义,能初步掌握记录的要领和方法,并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各种记录形式进行分类。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的起始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的分析,帮助学生初步体会自然界是变化的,变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
单元重难点:
本单元重难点是指导学生初步建立变化的概念系统,并学习记录物体变化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
变化的世界
课题:
变化的世界
授课时间:
2010年3月日1星期:
一
教学内容:
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2.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物体变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1.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现象。
2.能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变化的奇妙。
3.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女诫国用两种以上的方式记录下来。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变化。
2.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
3.能知道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STSE目标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引入1.(师有感情朗读引言):
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
探究活动
一.活动:
“我知道的变化”
1.生看图体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2.说说我们知道的变化。
3.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
4.小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5.给这些变化分分类
二.观察各种的变化
1.师示范一些化学变化。
2.生观察(提出质疑)
3.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变化。
相互交流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的物体变化。
三.讨论“解释什么叫变化”
1.请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各种物质变化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
2。
讨论:
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四.活动:
“记录物体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2。
分析我们对一种植物的长期观察的方法。
3。
分组设计一种记录方式。
拓展
一.活动“寻找我们身边的变化?
”
请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周围物体的各种变化。
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板书设计:
变化的世界
我们知道的变化:
火山爆发、铁钉生锈、四季变化、天气变化…
按大小分类:
按时间长短分类:
课后反思:
第二课:
多样的天气
课题:
多样的天气
授课时间:
2010年3月2日星期:
二
教学内容:
多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
2.能用文学和科学并模仿动物运动的主术语描述天气变化。
3.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情感目标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
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
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
4.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知识目标1.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
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教学重点:
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
教学难点:
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复习巩固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引入1.(创设情景):
师:
今天早上起床推开窗,你发现天气如何?
你的心情怎样?
出门要准备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探究活动
观看课件:
“天气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天气变化。
活动:
“描述天气”
1、请学生回忆文学作品中描述天气的词语。
2、回忆我们学过的与天气有关的诗歌。
活动:
“我最喜欢的天气”
谈话:
1、“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和小组成员口头交流”2、记录我喜欢的天气(可以用绘画或诗歌的形式记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4、各组展示我们记录的天气。
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1、谈话:
古代人们是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的?
2、谈话:
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
活动:
“天气谚语”
用图文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谚语。
(填写书上图表)
拓展:
1.课余收集民间有关天气的谚语,并把它记录下来。
2.说说利用谚语来预测天气变化的优点和不足
(创设情景)教师扮演预报员先给大家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探究活动
谈话:
“现代人是怎样知道天气的?
”
1、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师板书)
2、小组交流,记录。
(比一比哪组知道的多)
二.交流:
“播报天气消息”
三.活动:
“设计表示天气的图形符号”
1.自主设计2、分组交流。
3、认识标准的图形符号。
拓展一.认识天气
1.自学“科学在线”2、介绍自学成果。
板书设计:
2.多样的天气
文学词语:
细雨纷飞、春暖花开、白雪皑皑、秋高气爽。
。
。
。
。
。
我喜欢的天气:
天气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
“燕子低飞,大雨不久到。
”……
课后反思:
第三课:
观测天气
课题:
观测天气
授课时间:
2010年3月8日星期:
一
教学内容:
观测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
2.能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
3.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
情感目标1.能合理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
2.能逐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
3.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知识目标1.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2.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
教学重点:
能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
教学难点:
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
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导观察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引入一.谈话:
“你知道气象员的工作吗?
想不想试着做一个小小气象员,观测一下天气情况呢”
活动:
“制定观测计划”
1.分析课本第8页的计划表。
2。
说说要计划什么?
3。
分组计划,完成计划表。
活动:
“制作简易观测仪”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
学习制作方法3。
自主制作。
(互相帮助完成)
活动:
到室外检测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课余改进我们制作的风向仪引
展示我们改进后的风向仪
1.上台介绍。
2。
说说改进的办法。
活动:
“制作雨量筒”
1。
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
看图自主制作。
3。
分组交流我们的作品。
活动:
“实地检测”仪器
1.学习使用方法。
2。
到室外实地测量。
交流展示改进后的风向标和雨量筒
活动:
“建立小小气象站”
1.说说气象站要测量哪些数据。
2。
说说气象站需要哪些测量仪器。
3。
分组建立气象站。
讨论:
“怎样放置测量仪器”
1.引导讨论:
“测量仪放在不同地方测得数据一样吗?
”。
2。
说说测量仪放在什么地方最好,为什么?
活动:
“设计记录表”
拓展把我们的测量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板书设计:
3.观测天气
观测时间
天气
温度
风向
风力
雨量
典型植物变化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课后反思:
第四课:
发布天气消息
课题:
发布天气消息
授课时间:
2010年3月9日星期:
二
教学内容:
发布天气消息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
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
3.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情感目标1.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2.能体验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
3.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
4.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知识目标1.能从图片中分析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
2.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影响。
教学重点:
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
教学难点:
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复习巩固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引入一.课件演示天气预报
1.引导观看,说说天气预报的作用。
活动:
“天气消息发布会”
1.小组交流我们两周来收集到的关于天气的数据资料。
2。
小组商讨如何发布天气消息。
(如何分工、合作、用什么方式汇报)
3。
分组扮演天气预报员向大家播报天气消息。
4.引导互相评价。
(说说优点、建议)
交流活动
1.与同学交流观测天气的体会。
2。
将我们的记录与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进行比较。
3。
比较哪组的预报更准确,为什么。
4。
把同学们对我们小组的评价意见记录下来。
拓展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天气的资料
谈话:
“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吗?
”
生自由发言
活动:
“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
1。
自由猜想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
看图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边看边思考用到什么仪器)
3。
分阶段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记录在课本上。
4.分析在天气预报制作的全过程中运用到哪些科学技术,说明了什么。
交流活动
1.把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天气预报资料与大家分享。
2.举例说明科技发展对天气预报的影响。
自学科学在线
1.自己阅读科学在线内容。
2。
交流自学情况。
拓展课余时间继续观继续观测天气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4.发布天气消息
课后反思:
第五课:
天气与生活
课题:
天气与生活
授课时间:
2010年3月15日星期:
一
教学内容:
天气与生活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
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影响。
情感目标
1.愿意把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图片与其他同学交流。
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
2.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点:
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导观察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引入一。
谈话:
“今天你穿什么衣服?
一年四季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
”
1.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
“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1.谈话:
“你喜欢什么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中喜欢做什么?
2.看课本插图思考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3.自由发言说说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4.举更多的事例说明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二.讨论活动
1.谁最关心天气?
说说自己的理由。
2。
组代表汇报。
3。
小游戏:
“我说位置,你找物体。
”
拓展一.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情况
引入一.信息发布会
1.请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一.活动:
“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1。
请生小结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
思考:
人类活动是否也对天气带来影响?
3。
看课本上的插图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4.分析课本上的调查表,你能发现什么?
二。
交流活动
1.分析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拓展一.搜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
引入一.交流会
1.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
一.活动:
“了解家乡的天气”
1.说说家乡的天气。
2。
设计调查表调查家乡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二。
自主学习
1.自学“科学在线”
2。
介绍自学成果。
3.举更多实例说明。
拓展一.调查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有酸雨
板书设计:
5.天气与生活
影响影响
天气人类生活人类生活天气
调查酸雨用PH试纸检测
课后反思:
第六课:
固体液体和气体
课题:
固体液体和气体
授课时间:
2010年3月16日星期:
二
教学内容:
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说出物质存在的三种主要形态;
2、简述物体状态的主要特征。
能力与过程
1.能通过观察知道某种物质形态的特点;
2.比较区别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世界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采取灵活的方式。
同时,还要尝试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固体、液体和气体性质的比较体验比较等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固体和液体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体、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性质比较。
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导观察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
课时安排:
用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导入及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活动3及拓展活动。
教具准备:
常见的物体实物、图片、投影片和视频资料,常见的固体、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玻璃水槽、量筒,几种不同的液体,甘油注射器。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识别物体的状态。
2、能根据物质在常温下的状态对周围常见的物体进行分类。
实施过程:
1、可以事先制作一些常见的物体的录像片和投影片,并收集一些实物。
上课开始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的实物和投影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物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引导学生对课本上和收集到的物体进行分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熟悉的物品按固体、液体、气体分类填入相应的圆圈内。
如果认为某物体具有多于一种状态的特征,那么可以将它填入相应的圆圈的重叠处。
3、要指导学生填写。
当学生填写完成后,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以便加深对物体三种状态的认识。
这里对物体进行分类不是非常严格和规范的。
对纯净物质的状态分类是更准确的,但考虑到学生在此阶段更熟悉和常见的是由物质构成的物体,因此,请学生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意识到有固体、液体、气体之分。
一、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活动目标:
1、能利用感官估测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2、能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3、能归纳出固体的主要特点。
4.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实施过程:
1、本活动研究固体的性质。
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实验材料。
活动的重点在于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
想研究固体哪些性质,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固体的性质有一初步感性了解。
2、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几种常见性质,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
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细。
教师要根据使用说明书将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天平调节好,指导学生按下列规则正确使用天平。
4.教材的表格空缺部分,学生可根据需要自己填写,通过找两个以上物体的若干不同点和相同点,来加深对固体主要性质的理解。
5.实验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固体的基本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6.学生对固体的性质达成共识后,提出活动最后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将豆、小米、沙等混合后,再把它们分离出来。
组织学生实地操作完成,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最奇特。
此活动旨在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二、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最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2、能归纳出液体的主要特点。
3、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4.能粗略地描述液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实施过程:
1、教师事先准确好的实验用的液体差异要明显些。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液体,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液体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形状、质量、流动性和透明等方面,观察液体,并试着归纳出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