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5344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测试.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测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测试.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

”文中的“潮流”指

A. 民主革命                         

B. 五四运动                         

C. 社会主义运动                         

D. 辛亥革命

2.“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3.陈独秀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陈独秀( )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新文化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

4.“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5.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

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

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

这表明他们(   )

A. 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 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D. 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6.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7.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

“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

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在这里,胡适对《新青年》评价的理由是(   )

A. 《新青年》代表了提倡维新,推动富国强兵的时代

B. 《新青年》代表了反对专制,宣传君主立宪的时代

C. 《新青年》代表了主张共和,掀起民主革命的时代

D. 《新青年》代表了批判复古,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8.“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

‘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

这首诗反映出(  )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9.“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

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

”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10.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是(  )

A.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D.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1.下图是著名画家沈嘉蔚著名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12.“毕竟在光明中拉开灯不算什么本事,在一片黑暗中找到火烛以达黎明,才是伟大之处”。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 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抵制了尊空复古逆流

C. 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 主张思想启蒙

13.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目的是寻求“救国之要道”或“根本之救亡”,其“要道”或“根本”是         

A. 改革制度                           

B. 思想启蒙                           

C. 发展经济                           

D. 改革军队

14.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           

B. 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帜

C. 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D. 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15.梅光迪说:

“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

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

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

国人……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时髦举动,为戈名邀利之捷径。

”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约翰弥尔“实利主义”唱道于英,孔特之“实验哲学,唱道于法,欧洲社会之制度,人心之思想,为之一变。

最近德意志科学大兴,物质文明,造乎其极;制度人心,为之再变。

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

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

失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

——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

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节选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1922年罗素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他一反当时西方人把中国视为“东亚病夫”的藐视立场,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赏,他说:

“要判断一个社会的优劣,我们必须不仅仅考虑这个社会内部有多少善与恶,也要看它在促使别的社会产生善与恶方面起何作用,还要看这个社会享有的善较之于他处的恶而言有多少。

如此说来,中国要胜于我们英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致命弱点是缺乏科学。

中国的艺术、文学、风俗习惯绝不亚于欧洲人。

 ——《罗素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回答罗素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赏的原因。

他对中国文化弱点的认识你是否同意,说出你的理由。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辜鸿铭.1857年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字汤生,号立诚.彼称为“清末怪态”。

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是教英国文学的教员.却头戴红项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脚登双梁中式鞋。

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

他精通10余种外语,发音之纯正.连该语种国人也感到惊讶,.他还从19世纪80年代起.花了20年时间.把中国古典十三经中的十部翻译成英文.然而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

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后,即13岁就出国留学.1885年正式回国,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

.“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

他十分热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

“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地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妻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等。

——踢冯建辉《命运与使命:

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怪杰”辜鸿铭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辜鸿铭的行为与思想主张?

18.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

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

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

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

材料二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材料三 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社会的等级观念(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是根深蒂固的。

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

即使如梁启超这等提倡白话文学的维新人士,也坚守着“物各有群,人各有等”。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国语的文学”。

“五四新文学”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

——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

材料四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文体教科书分期作废,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

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初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修身》、《算术》、《珠算》、《会话读本》、《自然研究》、《国语唱歌集》等,共计9种;高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理科》、《自然研究》、《会话》、《英语》共计10种,以后又出版了9种。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1)据材料一,指出1899年——1918年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呈现怎样的特征?

从文体革新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发展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中《庶民的胜利》这一作品,进行分析,这部著作主要是选出马克思主义的“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

”指的是社会主义的潮流,因为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③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⑤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答案】D

【解析】【分析】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阅读理解题干材料。

据材料中的“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直接获取正确答案:

唤醒国民民主意识。

B项是直接目的;

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A新文化运动是以西方进化论和人性论为思想武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故A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是关键信息。

3.【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可以看出陈独秀对民众不关心民主政治的现状不满意。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故C项正确,D项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没有和当时的群众运动相结合,故AB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题干中主要以民众对政治的关心程度,据此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4.【答案】D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具有片面性,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

题干材料即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这一局限性。

据此可知选D。

ABC三项都没有体现出对东西方文化绝对性的态度。

【点评】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领导者当时还属于资产阶级,他们思想认识的方法还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方法,还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由于阶级和思想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彻底的科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A项中“西方文化侵略”的结论,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D项表述有问题,国学大师主张整理“国故”,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因此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化与时代潮流接轨的表现,客观上促进中国文明的发展。

6.【答案】A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20世纪初”,排除C项,康梁变法是在19世纪末。

依据材料“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可排除B项。

根据材料“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知不是说任凭自然选择,该思想家主张通过变革,使国家适应时代潮流,排除D项。

这位思想家极力批判封建儒学思想;结合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可知A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A。

7.【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

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批判复古,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因此选D。

【点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8.【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掌握,属于组合式选择题。

从“1917年”“新青年”这些字眼中可断定,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③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以上表述均正确。

故此题选B项。

【点评】此题考察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有关内容,对于文学革命要重点认识其意义,提倡白话文,可使广大百姓易于接受新思想,最终将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这是文学革命最大的意义。

9.【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的过激行为,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ABD均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10.【答案】D

【解析】【分析】“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排除A。

B项强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由这种性质差异又导出所谓“以中济西”论。

属于反对新文化的言论,排除。

C项出自严复的言论,认为应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

符合维新派即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排除。

D项强调的是科学的作用,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这类题考查考生对于历史史实的掌握与运用,超越了简单机械的记忆、背诵,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1.【答案】D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宽容》这幅画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所主张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所以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A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最后失败,排除B;新文化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也符合“在一片黑暗中找到火烛以达黎明”的意思,故答案选C;D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题干的主旨,排除。

13.【答案】B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可知,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到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此题应选B项。

14.【答案】C

【解析】【分析】“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说明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科学是指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民主是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陈独秀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因此C理解不正确。

【点评】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要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意义。

新文化运动不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它又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要熟悉到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层次的提升:

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制度提升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学习资本主义思想开始转向学习社会主义思想。

15.【答案】B

【解析】【分析】从材料“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

”可以看出,当时对欧洲文明盲目崇拜,全盘肯定;因此此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因为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宣传西方的道德理念,文学形式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本题选B。

而A项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戊戌变法保留了明显的传统文化;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治上排满革命;因此排除A、C、D三项。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继续。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认识:

中国,自周汉以来中国文化日益脱离现实,导致国力逐渐衰退;西方,重视“实利”和科学精神,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学的影响;对救国救民道路的反思(或向西方学习的深入)等。

(2)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反思;中国文化注重道德。

观点:

同意中国文化缺乏科学精神。

理由:

儒家文化侧重于道德、伦理层面;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主要为农耕经济服务;16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观点:

不同意中国古代文化缺乏科学精神。

理由: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主要是因为封建制度的阻碍。

(两个观点任答其一,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

本问以“陈独秀对中外文化的不同认识”作为素材,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对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本问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第一小问的“认识”比较简单,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分别展开认识即可。

主要体现在:

A.中国,有重“实际”的传统;但逐渐脱离实际,导致国力逐渐衰退。

B.西方,重视“实利”和科学精神,推动了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进步。

第二小问的“背景”,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解读:

A.国内思想文化运动的推动,即新文化运动;B.国外的影响,“西学东渐”局面进一步扩大;C.陈独秀本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反思等。

(2)第一小问,相对简单一点,从材料二中找寻相关信息给予说明即可。

第二小问属于观点论证说明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

第一,要对题干观点表明态度,即肯定(同意)还是否定(不同意);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肯定(同意)还是否定(不同意)题干“中国文化缺乏科学精神”观点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