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1521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外国诗三首

四川省仪陇县第二中学唐鸿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

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

-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3、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三、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

四、欣赏品味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2、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3、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

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4、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

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五、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

[来源:

Z+xx+k.Com]

 

第二课时

篱笆那边

自读重点: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

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

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

两个。

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什么。

明确:

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

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

为什么?

明确:

想。

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

3、"我"能不能爬过?

为什么?

明确:

能。

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

为什么?

明确:

不愿。

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

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

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

"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

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

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

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

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背景资料:

狄金森的短诗,风格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

她极其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尊崇诗人为世界的"一切"。

她忠实于自己诗性的思维和感觉,在几乎足不出户的日子里,她用自己与花草小鸟的对话、与自我内心情感的对话,用童心童趣、用爱的期待和绝望,构筑起一个诗歌的王国。

她的诗如同她的生活,只在于追逐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在她的诗作中,你甚至读不到任何的时代背景,比如说在很多作家笔下得到反映的南北战争、欧洲革命运动、以及社会变革、文坛论争。

因而,有的评论家这样论及狄金森的创作:

"只有时间,而没有时代;只有空间,而没有世界;只有上帝和死神,而没有人群。

"

在形式上,她的诗作并不固守传统格律,用语简练,明白如话,习惯用破折号形成诗句的起伏跳动。

她可以用最最寻常的意象、最最平实的语句造就一种独特惊人的意境,具有令人倾心的创造性。

像她的《等待一小时太久》现在已成为被人屡屡借用的构思方式。

其他如《上帝真是个嫉妒的上帝》、《我为美而死》、《因为我不能停步等死神》等都是隽永、灵动的。

读狄金森的诗,永远不会感到乏味。

因为心里总是充盈了感动,为她心思的精巧、为她情怀的执著。

因为一草一木,甚至上帝、甚至抽象的名词在她笔下都丰满而富有动感,蹦跳的文字轻易地就攫住了我们的视线和感觉。

读狄金森的诗,我们会觉得她在期待与绝望、挽留与失去、执著与永无可能中淡泊地追求着。

她的诗让我们感到真善、真爱在心灵角落的熠熠闪光,同时又走不出那个角落。

于是,身着一袭白衣的作者形象跃出了文本,忧郁而坚强地站在我们面前。

 读狄金森的诗,我们的心灵也会像得到清泉的洗涤一样,变得空灵,变得洒脱。

自然、生死、瞬间与永恒、感伤与喜悦、痛苦与满足,在她的笔下,那么轻描淡写又是如此深刻丰富。

这是一个女性的感悟与智慧。

第三课时

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要点:

揣摩诗的意象,体会诗的章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爱情确实是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主题。

但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诗人对爱情的观照方式往往不同。

在我们学过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后,本节课,我们再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对爱情的理解吧!

二、放配乐诗朗诵《我愿意是急流》

三、作者简介: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他的《自由·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在我国流传甚广。

四、朗读这首诗:

(1)教师领读每节前四句,其余学生齐读。

(2)男生齐读前四句,其余女生齐读,教师从节拍节奏等方面予以指正。

五、赏析

1、学生鉴赏点评这首诗的妙处,要求:

从怎么写的、写了什么、有什么特色三方面去评析。

每方面均先由学生评说,后由教师点拨。

a怎么写的:

古今爱情诗中,"发愿体"(我愿意......)是一种常见的格式。

裴多菲也用这种格式写过一些爱情诗。

除这首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我愿意是树》等。

《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

"这种格式,不妨称之为"假设语气的发愿体"。

b写了什么:

诗人把自己说成......,把爱人比作......,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要求学生:

抓住各节中的关键词,解读各节的内容)

学生分析后明确:

第一节,写为爱人快乐,而不畏坎坷;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