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4788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5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连一连]

(2)意义

①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②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

(3)局限性

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原因:

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②隔离

项目

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

原因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地理上的障碍

实质

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必修2P122技能训练改编)判断湖泊里的两种鱼是不是同一种物种,可行的操作是(  )

A.分析二者DNA的碱基排列顺序

B.分析二者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C.显微镜观察二者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D.观察二者能否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D 

③物种形成的过程

如图表示某物种进化的基本过程,请思考:

 

(1)图中X、Y、Z分别指什么?

(2)与原种相比,图中“新种”产生是否一定经历过地理隔离?

答案:

(1)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2)不一定。

④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考向1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解析:

选C。

抗药性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农药的使用,抗药性在农药使用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青菜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通过自然选择可导致有利变异的积累,C正确;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D错误。

2.寨卡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病毒,为了有效控蚊,某研究机构进行了灭蚊剂灭蚊研究,如图是研究期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图中箭头1时开始使用灭蚊剂,箭头2时停止使用杀虫剂,A为野生基因,a为突变基因。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控制的性状是适应性性状

B.a表示该灭蚊剂的抗性基因

C.灭蚊剂的使用使蚊子种群中产生了抗性突变

D.若从此不再使用该杀虫剂,a基因一定会消失

解析:

选B。

生物的适应性是相对的,由图可知,在使用灭蚊剂时,a控制的性状是适应性性状。

而在不使用灭蚊剂时,a控制的性状就不是适应性性状了,A错误;在使用灭蚊剂时,aa的基因型频率增加,而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均下降,因此a表示该灭蚊剂的抗性基因,B正确;灭蚊剂的使用对蚊子进行了选择作用,而不是使蚊子种群中产生了抗性突变,C错误;若从此不再使用该杀虫剂,a还会因存在于杂合子中而不会消失,D错误。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异同点

 

考向2 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

3.(2018·辽宁大连月考)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

选C。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也有较大的差异;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

4.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解析:

选D。

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

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

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但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骡,D错误。

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新物种形成,质变

生物进化,量变

二者联系

(1)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

(2)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考向3 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5.(2015·高考山东卷)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

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

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下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9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

解析:

选D。

根据题干给出信息:

种群足够大,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无突变、无自然选择、无迁入和迁出),每个群体内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种群的亲子代之间基因的传递遵循遗传平衡定律。

A项,子代H基因频率为p(0

B项,p=b时,Hh基因型频率为1/2,hh和HH基因型频率相等,均为1/4,计算出p=0.5,则亲代H基因频率也为0.5,在这种情况下,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项,p=a时,Hh基因型频率=hh基因型频率,可推知2p(1-p)=(1-p)2,即p=1/3,进而推知HH基因型频率为1/9。

D项,p=c时,Hh基因型频率=HH基因型频率,可推知2p(1-p)=p2,即p=2/3,进而推知HH基因型频率为4/9,Hh基因型频率为4/9,hh基因型频率为1/9。

自交一代后纯合体比例=1-杂合体比例=1-(4/9×1/2)=7/9。

1.“定义法”求解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

×100%

若在常染色体上,某基因频率=

×100%

X染色体上b基因频率=

×100%

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为例)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3.运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

(p+q)2=p2+2pq+q2=1。

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变式1](高考海南卷改编)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解析:

选B。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000=6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000=12800只。

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400)/(40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

[变式2]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如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78

14

8

70

30

A.85%         B.30%

C.20%D.15%

解析:

选C。

每个女性基因型中B或b基因共两个,男性基因型中只有一个B或b基因。

则Xb的数量是14+8×2+30=60,XB与Xb的数量为78×2+14×2+8×2+70+30=300,故Xb的基因频率为60/300×100%=20%。

[变式3]某县城有20000人,男女比例为1∶1,女性血友病患者有1600人,求人群中一正常女性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出患血友病孩子的概率(  )

A.1/7B.3/25

C.4/25D.3/16

答案:

A

[变式4](2018·洛阳模拟)囊性纤维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

在欧洲人群中每250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此病。

如果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个患病的儿子,此后该女子又与另一健康男子再婚,则再婚后他们生一个患此病孩子的概率约是(  )

A.1%B.0.04%

C.3.9%D.2%

解析:

选A。

由于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所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所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

把人群看成一个平衡群体,则有aa占1/2500,所以a的基因频率q=1/50,A的基因频率为p=49/50,那么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正常人群中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为=Aa/(AA+Aa)=2pq/(p2+2pq)=2/51,即健康人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51,该女子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2/51=1/102≈1%。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

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一种蛾与兰花

种间斗争

捕食

猎豹和斑马

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

竞争

作物与杂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出现好氧生物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

生物的进化。

(3)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4)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化石。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

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下图,并思考:

(1)图中Ⅰ显示了______________多样性,此类多样性发生于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物种间。

(2)Ⅱ显示了________多样性,此类多样性发生于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物种间。

(3)图Ⅲ显示的是________多样性,此类多样性________(填“包含”或“不包含”)非生物成分。

答案:

(1)遗传(或基因) 相同 

(2)物种 不同

(3)生态系统 包含 

1.

(高考广东卷)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所示),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解析:

选C。

A项,兰花花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矩仅起到选择作用。

B项,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与原来的物种形成生殖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项,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都存在着进化上的密切联系。

蛾的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正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项,蛾的口器与花矩进行着相互选择,花矩变长对蛾的口器具有选择作用,使蛾种群中口器较长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经过多代选择,蛾的口器会越变越长。

因此,蛾的口器不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2.(2018·河南南阳模拟)下列关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增加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

选B。

共同进化既包括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也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A错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增加,B正确;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错误;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错误。

[清一清]

易错点1 误认为变异出现于环境变化之后,是在环境“诱发”下产生的

[点拨] 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易错点2 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

[点拨] 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有可能子代高度不育,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易错点3 种群≠物种

[点拨] 

(1)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

(2)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

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

(3)判断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果来历不明,形态结构相似,可靠依据是:

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不是同一物种。

易错点4 混淆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点拨] 

(1)某种群的所有个体自交,若没有进行选择,则自交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会改变,并且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降低,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升高。

(2)某种群的所有个体自由交配,若没有基因突变且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

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是否改变有以下两种情况:

如果没有达到遗传平衡,则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改变并达到遗传平衡;如果已达到遗传平衡,则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易错点5 不能准确运用男性基因型频率计算该地区X染色体基因频率

[点拨] (以红绿色盲为例)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对男性(XY)而言,每个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含有致病基因就为患者,不含则为正常个体,无携带者。

若某地区男性中色盲占x。

则此地区Xb的基因频率也为x,此地区女性色盲率则为x2。

[判一判]

(1)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

(2)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

(3)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

(4)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

(5)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

(6)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

(7)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江苏,5C)(  )

(8)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江苏,5A)(  )

(9)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海南,8C)(  )

(10)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

(11)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

(1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结果(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7·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解析:

选A。

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才是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项错误;各大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B项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项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说明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进化的,D项正确。

(2016·高考北京卷)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

选A。

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

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故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

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

T区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2016·高考江苏卷)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选C。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不会导致抗药靶位点的形成,A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项错误;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项正确;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没有形成新物种,故野生型昆虫与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项错误。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

选C。

A项,病毒感染对野兔种群的抗性进行选择,抗性较强的个体保留下来,抗性弱的个体被淘汰;B项,若病毒毒性过强,兔被感染后会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则病毒也失去了宿主,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项,兔病毒对野兔具有选择作用,抗病毒能力强的野兔数量增多,低毒性病毒被兔体内的免疫物质杀死,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因此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性增强的结果;D项,兔病毒主要由蚊子传播,故蚊子在兔和病毒的共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

(2015·高考全国卷Ⅰ)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解析:

(1)因为该种群只有Aa一种基因型,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该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0.5,所以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

如果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aa的基因型频率也是0.25,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所以AA、Aa和aa的数量比为1∶2∶1,且A和a的基因频率仍然都是0.5。

(2)由于该种群初始只有Aa一种基因型,所以理论上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应含有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

但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最可能的原因是显性基因纯合(AA)致死,从而导致子代中无基因型为AA的个体存在。

子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为2∶1,即Aa和aa的概率分别是2/3和1/3,所以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1/3和2/3。

如果不考虑基因纯合致死,随机交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产生的子二代中AA=1/3×1/3=1/9,Aa=(1/3×2/3)×2=4/9,aa=2/3×2/3=4/9,所以AA∶Aa∶aa=1∶4∶4,AA个体致死,所以Aa和aa的个体数量比应为1∶1。

答案:

(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课时作业]

1.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相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特有的观点是(  )

A.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D.遗传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

解析:

选C。

共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的不断进化和发展,其结果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是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相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特有的观点,C正确。

2.(2018·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模拟)研究人员在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