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风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1445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曹风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曹风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曹风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曹风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曹风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曹风骨.docx

《三曹风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曹风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曹风骨.docx

三曹风骨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陽。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注释

[1]义士:

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

[2]群凶:

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

[3]盟津:

即孟津。

古黄河渡口名。

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

相传周武王伐纣,八百诸侯在此不期而盟会,并由此渡黄河。

历代以为会盟兴兵的要地。

[4]嗣:

接续,继承。

戕:

杀害。

[5]虮虱:

虱及其卵。

译文

关东的英雄个个雄强,纷纷举起讨贼的刀槍。

开始想学周武孟津会,立誓除董卓保卫汉皇。

谁知道大家貌合神离,你不争先我也只观望。

最后发展到争权夺势,义军内部腾起了血光。

袁绍之弟淮南曾立国,袁绍也玩过刻玺伎俩。

混战中士卒铠甲生虱,百姓惨死者不计其详。

旷野里只见累累白骨,千里内没有雄鸡啼唱。

活着的仅剩百分之一,想起来这些痛断肝肠。

鉴赏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

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

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前四句写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以勤王灭贼号召天下。

中间六句写军阀为了争夺权势而互相残杀。

这六句又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结义兵之初,已然露出危机;"军合"只是表面上的合,"力不齐"已预示出分裂的危险;"踌躇"二字写尽这些"勤王"的英雄们畏敌如虎,拥兵自重的心理,"雁行"已预示着必然要分道扬镳。

"势利使人争"两句,则进一步写出他们之间终于为了争权夺利而很快互相杀伐起来。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两句则举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袁绍、袁术兄弟竟然成了死对头,袁术自己要称帝,大骂袁绍为家奴;袁绍则更陰险,想借用刘虞为帝而号令天下。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当时又兵力最强,其叔父又被董卓所杀,因而自然成了各路诸侯之盟主,曹操在这里举二袁之争,可以概见当时乱世群雄的情形。

读了这六句诗,我们仿佛看到这帮军阀从暗斗以至明争,终于打得不可开交 的一个历史过程。

无怪乎钟惺说曹操"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辈,落其目中掌中之矣"。

(《古诗归》)"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

"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其苦可知;"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

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

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

作者在写这段纷繁的历史事变时,从大局着眼,从关节处入手,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善于突出重点,使人感到诗人自是站在高处,全局在胸,所以运笔自如,简劲有力。

从"史"的角度说,这首诗真不啻就是一首汉末良史。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重要注释

1.对酒当歌:

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当,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

多少。

3.去日苦多:

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

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

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

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

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

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

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

鹿叫的声音。

苹:

艾蒿。

9.鼓:

弹。

10.何时可掇(duō):

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掇,拾取,摘取。

另解:

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

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

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小路。

12.枉用相存:

屈驾来访。

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

唯有喝酒方可解脱。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

来吧朋友!

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

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

文学鉴赏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本篇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

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

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

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

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情调悲凉,并非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试表》云:

“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

”又是一例。

此诗三次写到忧,曹操《秋胡行》云:

“不戚年往,世忧不治。

”年岁的流逝本不足过于伤心,令人担忧的是天下不太平。

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燕歌行·其一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作者简介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1]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2] 。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

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注释

①本篇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②摇落:

凋残。

③鹄:

天鹅。

④慊慊:

空虚之感。

淹留:

久留。

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⑤清商:

乐名。

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⑥夜未央:

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

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⑦尔:

指牵牛、织女。

河梁:

河上的桥。

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译文

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

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

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

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

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燕歌行·其二

分手之日容易,岂料相见之日如此难,山长路远,天各一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