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1391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docx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docx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1030

高等师范专科地理教育基础理论专业必修课程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83-004-004

适用专业:

三年制地理教育

开设学期:

第3学期

总学时数:

64学时(其中讲授学时58,讨论、习题学时4,实践学时4)

编制单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地理科组

编制人谢红虹

编制时间:

2015年10月30日

一、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即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以土壤与环境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而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科学。

课程的目标主要有:

①建立完整的土壤地理学理论体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土壤圈的概念、土壤的肥力及其生态环境功能;②使学生能够将土壤地理发生学理论与自然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知识体系:

③使学生了解中国土壤分类、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和土壤空间分异规律;④掌握土壤地理调查、土壤样品化验分析的基本方法、土壤遥感解译方法和STONE,并能够将GIS、GPS和RS的最新成果及时运用到土壤地理教学与研究工作之中;⑤使学生掌握土壤质量的概念,了解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退化机理与防治对策,形成以节约土壤资源、保持生态环境为特色的持续资源利用观和科学发展观。

《土壤地理学》的总任务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的生态平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岩石、矿物和母质的基本知识,掌握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壤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一些相关问题;初步掌握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分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我省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性质及其改良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土壤性质与作物生产的关系;利用遥感分析软件,分析土壤利用变化趋势,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改良提供知识贮备。

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加强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对土壤认识的历史;掌握土壤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剖析。

(二)教学内容

1.1土壤的基本概念(1学时)

1.1.1土壤定义

1.1.2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1.1.3土壤剖析

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2.1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学)

1.2.2土壤圈和陆地生态系统

1.2.3土壤圈中的环境记录

1.3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1学时)

1.3.1土壤肥力

1.3.2土壤自净能力

1.4土壤地理学简介(1学时)

1.4.1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4.2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4.3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5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1学时)

1.5.1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1.5.2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1.5.3美国土壤诊断学派的发展

1.5.4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1.5.5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土壤概念及其根本属性

难点: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共10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矿物的类型,黏土矿物的分布规律,土壤圈物质循环;掌握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划分,土壤有机质的种类及其转化,土壤固相组成的物理诊断特性,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

(二)教学内容

2.1土壤矿物(4学时)

2.1.1原生矿物

2.1.2土壤矿物形成与转化

2.1.3土壤次生矿物

2.1.4土壤质地

2.2土壤有机质(2学时)

2.2.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2.2土壤生态系统及其有机质转化

2.2.3土壤圈物质循环

2.3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4学时)

2.3.1土壤结构

2.3.2土壤物理特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

2.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划分

3.有机质的种类及其转化

难点:

1.黏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2.土壤圈物质循环

第三章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共8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空气来源、组成及其交换过程,土壤热量来源、土壤热学性质;掌握土壤水类型、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温度状况和水分状况,土壤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土壤酸碱性及其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掌握土壤肥力系统与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

(二)教学内容

3.1土壤空气及其运动(2学时)

3.1.1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3.1.2土壤气体交换过程

3.2土壤热量状况

3.2.1土壤热量状况

3.2.2土壤-植物-大气界面能量平衡

3.3土壤水分及其特性(2学时)

3.3.1土壤水分平衡与全球水循环

3.3.2土壤水类型

3.3.3土水势

3.3.4土壤水分状况

3.4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2学时)

3.4.1土壤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3.4.2土壤胶体

3.4.3土壤溶液

3.5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2学时)

3.5.1土壤肥力的系统分析

3.5.2土壤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

3.5.3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3.5.4土壤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3.5.5土壤是重要的建设基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土壤水类型、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有效含水量

2.土壤温度状况和水分状况

3.土壤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

4.土壤酸碱性及其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5.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难点:

1.土壤有效水分

2.土壤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

3.土壤肥力系统

第四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共8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各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2学时)

4.1.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础

4.1.2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4.1.3现代土壤发生学

4.2土壤形成的大气圈(气候)因素(1学时)

4.2.1气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4.2.2降水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4.2.3风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圈(生物)因素(1学时)

4.3.1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与土壤起源

4.3.2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3.3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3.4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因素(1学时)

4.4.1成土母质的概念

4.4.2成土母质的作用

4.5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1学时)

4.5.1地形决定土壤水热状况与物质分异

4.5.2地形发育与土壤演变

4.6土壤形成的水文因素

4.6.1水文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重要性

4.6.2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4.7土壤圈及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时间因素(1学时)

4.7.1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4.7.2时间因素在土壤与土壤圈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4.8土壤形成的智慧圈(人为)因素(1学时)

4.8.1人为活动作用的特点

4.8.2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与演变的控制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难点: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共8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掌握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二)教学内容

5.1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2学时)

5.1.1地表物质迁移转化与土壤形成过程

5.1.2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5.1.3成土过程的特征

5.2基本土壤形成过程(4学时)

5.2.1土壤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

5.2.2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

5.2.3土壤的熟化过程

5.2.4土壤退化过程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1学时)

5.3.1土壤剖面形态的形成过程

5.3.2土壤削面的重要形态特征

5.4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演替(1学时)

5.4.1土壤的个体发育

5.4.2土壤系统发育

5.4.3土壤的演替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

2.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

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难点:

1.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

2.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

第六章土壤分类(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美国系统土壤系统分类;掌握土壤分类的一般原理、依据和方法,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和诊断学分类系统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分类方法。

(二)教学内容

6.1土壤分类概述(1学时)

6.1.1土壤分类的对象

6.1.2土壤分类的一般原理、依据和方法

6.1.3土壤分类的目的

6.1.4土壤分类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6.2中国土壤分类(2学时)

6.2.1古代土壤分类

6.2.2土壤发生分类

6.2.3土壤系统分类

6.2.4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土壤参比

6.3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1学时)

6.3.1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

6.3.2联合国土壤图图例单元(PAO/Unesco/ISRIC)

6.3.3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3.4苏联土壤分类

6.3.5西欧国家的土壤分类

6.3.6澳大利亚土壤分类系统

6.3.7世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系统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分类方法

2.中国土壤诊断学分类系统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分类方法

难点: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的异同

第七章主要土纲特征(共10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主要土纲的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分类与利用。

(二)教学内容

7.1森林土纲系列(1学时)

7.1.1灰土

7.1.2淋溶土

7.1.3富铁土

7.1.4铁铝土

7.2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7.2.1均腐土

7.2.2干旱土

7.3水成型土壤系列

7.3.1盐成土

7.3.2有机土

7.3.3潜育土

7.3.4冻土

7.4过渡土纲系列(1学时)

7.4.1变性土

7.4.2雏形土

7.5岩成型土纲系列

7.5.1火山灰土

7.5.2新成土

7.6人为土纲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纲的形成条件、主导成土过程、诊断层及诊断特性

难点:

土纲之间的发生联系、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联系

补充:

补充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8学时)

南方常见土壤——铁铝土土纲、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

北方常见土壤——淋溶土和半淋溶土土纲、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半淋溶土纲、褐土、黑土

茂名地区土壤类型及分布——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水稻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沙土

 

第八章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土被结构的概念、特征及基本类型和空间格局,土壤区划的意义、原则及划分依据。

(二)教学内容

8.1土壤分布规律(2学时)

8.1.1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

8.1.2全球各洲大陆土壤广域分布模式

8.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