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0662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docx

《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docx

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漫谈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

有效的教学应着眼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满足人的生命整体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

(聂幼犁)

多数人的理解:

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方位的进步。

就一堂课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是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

 

学习效益是指学生经过学习所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成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每一节课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学习效益不仅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也表现在智能方面,特别是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提高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上;

学习效率是指学习、掌握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时间越少,效率越高;

学习体验主要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发生的心理体验,这是有效教学的灵魂。

 

漫谈一  重点的选定

案例:

记得有一次去一所初中听一节初一历史课,课的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

任课教师讲述老子时,在简要介绍了老子的生平之后,着重阐释老子的哲学思想。

为了使学生理解“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一思想,教师首先提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要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十分踊跃地答出各种对立的概念,如好与坏、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难与易、有与无,等等。

接着,教师介绍老子的观点,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出老子关于祸福倚伏的论述,并加以解释,又用动画片的形式生动地演示塞翁失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子的这一辩证思想有什么意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评论:

任课教师对老子这一部分的教学应该说是很好的了,教师为了讲好老子,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述,又有学生的讨论;既有文字史料的运用,又有音像材料的播放;教师既深入浅出地讲明概念、事理,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教学过程设计得环环相扣,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这些都是要充分肯定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任课教师考虑不周的,这就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从所使用的教科书来看,该课有三个子目:

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教师对老子这一子目的教学下了很大的气力,展开了一些教学活动,也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就使得后两个子目的教学相对被冲淡了,时间安排上也显得紧张,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

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呢?

我认为恰恰是后两个子目,即孔子和百家争鸣。

所以,如果说这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失的话,就是在教学重点的选定上。

什么是教学重点?

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

从实际操作上讲,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甚至是繁多的内容。

在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选定重点。

因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点,面面俱到、平均使力的教学在实际上很难操作,教学效果也不好;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全是重点,全是重点实际上等于没有重点。

所以,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是教师备课和讲课时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

这并没有一定之规,因为课程标准上只是列出了教学内容的要点,教科书上也是将这些要点按顺序编排和叙述,都没有明确说明一节课的内容中哪些应该是重点,哪些应该是非重点。

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分析,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这也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具体体现。

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涉及到了几项史事,要确定哪些史事属于重点,就要看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也就是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例如,前面提到的这节课中,百家争鸣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应该确定为教学的重点。

再如,有的版本的教科书在叙述三国鼎立的内容时,主要涉及了两次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个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要选择哪一个是重点,就要看其对历史发展的全局性的影响如何。

由于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而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两者相比较,赤壁之战对历史局势发展的决定意义更大,因而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处理,可以侧重于后者。

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历史教材是经过选择和编排的,有着自身的系统,在选择教学重点时,需要考虑到某一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到该项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一般说来,如果一项知识对教材的某一学习主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一项知识对教材中其他知识的教学有着作用,那么就可以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

例如,前面那节课中涉及到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在历史上,而且从教材体系上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讲好孔子及其思想,不仅有利于讲好下面的百家争鸣,而且也有利于以后教学中所涉及到一些内容,诸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科举考试以至近代的新文化运动等,故而应当将孔子作为教学重点。

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选定教学重点,还要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来考虑,即教学重点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有些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上和教材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就要斟酌是否还要重点讲授。

如赵州桥,学生在小学时学过相关的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知识,中学教师在讲述时,就可以对赵州桥的具体描述简单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其建筑结构的分析及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影响上面。

历史教学中重点的分类

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带动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带动了一节课的教学)。

如何突出重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是教学上的重点,包括知识上的重点、认识上的重点和教学活动上的重点,是构成一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重点。

(1)重点的切入。

这是指对教学重点展开时所进行的铺垫和引导,如背景介绍、相关知识的联系等;

(2)重点的激活。

这是指对重点的打开,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设置情境、提出疑难问题等;

(3)重点的丰富。

这是指对重点的充实,如提供有关的材料、对重点进行具体的讲授、演示相关的教学课件等;

(4)重点的认识。

这是指对重点组织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重点进行探究,如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

(5)重点的巩固。

这是指对重点的进一步强化,如进行练习、概括总结等。

总之,是将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围绕着重点来进行。

注意避免出现偏差

例如,在一节课中设定的教学重点过多,造成每一个重点都很难突出;对重点的处理出现偏离,如若将鸦片战争的背景作为重点,在讲述时如果详细介绍鸦片传入中国的路线,就显得有点偏了,而是应该侧重在鸦片泛滥的情况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上,这样也有利于引出禁烟运动;还有就是重点的空泛,未能具体、形象地展现重点,只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泛泛而论,使得重点的学习不能深入。

结语

教学重点的设定和组织,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问题,并关系到教学结果、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历史教师需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合理、恰当、有效,一定会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

   

漫谈二  细节的重要

案例:

在讲到黄花冈起义时,教师甲说:

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向总督衙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他们个个视死如归,英勇无比,勇猛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在冲入了总督衙门后,又冲杀出来,与敌人的援兵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革命党人仍是战斗到底。

案例:

教师乙是这样讲述的:

黄兴带领120 余人的敢死队,勇猛进攻总督衙门。

战斗中黄兴的右手中指和食指的第一节被枪弹打断,他忍着痛,用手指的第二节扣动扳机,坚持指挥战斗。

有个叫喻培伦的革命党人,在胸前挂一装满炸弹的大筐,边向前冲边投弹,所向披靡,虽负伤多处,但仍冲锋在前。

评论:

两位老师在讲述时,都是带着激情的。

看得出来,他们都是想讲好黄花冈起义的情况,尽力表述出革命党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无畏精神。

但是,他们两人的讲述及其效果是有明显区别的。

前一位教师多是用词语来论述,显得有些空泛和一般化,学生听后留下的具体印象不会很深;而后一位教师则是以黄兴和喻培伦的具体行为作为代表,用细节来展现当时激战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再现出革命党人的英勇形象。

相比较而言,显然后者的教学效果更好。

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

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

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而好的例子一定要有典型的细节。

这实际上揭示了历史课堂讲授的一个规律性的问题,这就是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是优秀的历史讲述者,而要把历史讲“活”,离不开具体的情节。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

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

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上面提到的后一位教师的讲述,就是以黄兴被打断的手指和喻培伦胸前挂着的大筐这样的细节,将两位革命党人在战斗中的形象活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再如,讲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一般的做法是简单提及谈判的地点、时间和双方代表,然后转入条约的内容。

有位教师在这平淡的介绍中,加入了谈判时的一个细节:

伊藤提出一个月内交割台湾,李鸿章说:

贵国何必这么着急?

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回答说:

尚未下咽,饥甚!

这一问一答,活现了二人的嘴脸,也典型地表现出谈判的气氛。

又如讲述五次侵华战争为什么失败老说“清政府腐败无能”很抽象,泛泛而谈,空洞。

1.奕山:

靖逆将军,道光的侄子。

中英开战后,到达广州主持广州军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集马桶,载于木筏之上,以邪制邪。

2.慈禧太后:

挪用海军军费3000万两建颐和园庆祝60大寿、只图个人享受。

3.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神圣的大炮上,挂了不少东西,从内裤到袜子什么都有,怎么看像晾衣竿”。

可以解决难以处理的问题:

从信息的性质上讲,细节有一种活的属性,这在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

这对历史教学来说是太重要了,因为运用细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还可以解决在教学中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

例如,在旧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一课,其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和我党所采取的经济措施,这样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讲得干巴巴的。

而我听过一位教师讲这节课,却是非常的吸引人。

他具体讲述了“米棉之战”的过程,如投机商哄抬物价;中央财委周密部署,组织各地急速运粮到上海;就在物价上涨最猛烈的时候,突然在各地同时敞开抛售,并收紧银根,使投机商无法招架,受到致命打击,等等。

由于教师的讲述具体翔实,情节起伏,讲得真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从而使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解决。

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教材对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叙述得较为简单,就说“它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仅凭这句话,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它蕴涵了太多的史实,教师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选用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的内容,作如下补充: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同时,中国的银币——它的血液也开始流向英属东印度。

这样能帮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充分认识到“天朝”崩溃的必然性。

寥寥数语,将英国的卑鄙无耻、野蛮凶残;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愚昧落后,活脱脱地勾画出来。

“触动情感的语言是最深刻的”。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记载了太多动人的篇章,注意阅读,收集资料,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这些丰富的历史细节来增强课堂的实效,升华情感。

如在学习“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段内容,可以引用了臧克家的回忆(1984年):

我亲眼看到了收回汉口英租界,高楼门前,我们工人纠察队的同志们威严地在那儿站岗。

我亲眼看到多年来在我们大江上耀武扬威的英国军舰,像片片秋后的败叶,滚出武汉革命的江城!

一股革命高潮,像潮涨!

一片耀眼的光亮,像正午的太阳!

我作为一个战士,也感到无限的心豪气壮!

武汉,你是中国革命的脊梁!

运用细节时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细节的来源。

真实的细节出自可靠的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上面所举的几个实例,都是有史料根据的。

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史事的细节,需要平时广泛阅读,留心搜集,尤其是在备课时认真查阅有关的资料。

特别应注意的是,在叙述细节时不要随意地编造、想象和拼凑,否则细节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售各式各样商品,如茶叶、丝绸、唐三彩等。

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

这一小段的细节描述,展现了长安城的繁华。

但是,这是教师自己想象出来的,与史实却多不相符:

(1)长安城的“市”与“坊”有明确的功能划分,不是所有的街巷都可以开店;

(2)唐三彩在唐朝时主要是作为陪葬的一种明器,而不是作为工艺商品出售;(3)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禁止夜间行走,更没有夜市。

这样全凭想象的细节,不是历史的真实。

所以,细节虽细小,却不能掉以轻心,有时历史教学中科学性的错误,往往是出在细节上。

第二,是细节的运用时机。

精彩的细节只有用在精彩之处才会精彩。

像上面那位教师讲“米棉大战”,就是在讲到物资调集后何时出手这一关键之处,运用了细节:

一些同志认为应该立即抛售,但陈云却说“不急,再等等”,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

投机商错估形势,不惜借高利贷囤积物资,使劲哄抬物价。

11月25日,在中央财委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几个主要的大城市同时按国营牌价集中抛售,使投机商完全措手不及,纷纷破产,物价迅速回落。

一位教师描述波兰在二战中表现“波兰最主力的部队居然是骑兵,英勇的波兰骑士举着被阳光晒得雪亮的马刀和长矛、扑向德国坦克,人类战争史上最壮观的一幕,马刀砍坦克。

波兰人高喊着上帝保佑波兰,祖国万岁,冲上来。

德国人一开始都懵了,接着就是枪炮齐鸣。

细节要用得好,重要的是要用在关键之处。

例如讲一个历史事件,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事件的高潮处或转折处,而不是事件的背景;讲一个历史人物,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他的重要事迹中,而不是他的籍贯、出身、学历等上面。

第三,要注意思想性:

如上次大市评优课有一例,在学到科举制时,老师举了与科举制有关的古语:

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

就带有封建的糟粕,必须给学生指出来。

结语

现在商海中流行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质量”这样的话,有其深刻的道理。

当然,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忽略细节还不至于造成教学的失败。

然而,注重细节,肯定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成功,所以值得我们的教师加以关注。

 

漫谈三  老师的提问

案例:

在一堂初三世界历史的课上,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老师: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情况。

有谁能告诉我,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规模和特点是什么?

” 

过了一会儿,没有学生来回答。

老师:

“这是前天刚教过的内容,怎么这么快就忘光了?

再好好想想。

还是没有学生回答。

 

老师点名叫一位男生来回答。

这个男生慢悠悠地站起来,说了一声“不会”,就直愣愣地站着。

老师接着又叫起了一位女生。

这位女生翻开了教科书,把书上的有关内容念了一遍。

评论:

原因是出在哪里呢?

是学生的水平太低、学了就忘吗?

是学生不配合老师吗?

看上去好像是的。

但如果教师从自身上找找原因,想一想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就会发现问题。

例如,就题目本身说,这一问题的跨度有点大了,又比较笼统,学生很难迅速回忆并组织答案。

何不把它分解为几个小点的问题,分开来问,那样不是更明确吗?

就提问方式来说,老师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有些简单生硬。

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是不想回答,为什么还用直逼强行的方式?

能不能想办法启发、引导、提示学生?

就问题的答案来说,学生复述老师和课本上的话,就是真的理解和真的记住了吗?

目前提倡以学生为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有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多议,甚至主张教师要少讲多问。

现在也流行问题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一讲到底了,而是通过问答来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向学生提出问题。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

怎么样使学生来回答问题?

好像那些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论著中并没有说得很明确。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的想法是,作为教师,应该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

问题的种类

1.记忆性的问题,使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例如上面那位教师提出的问题。

2.解释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史事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3.理解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性质和意义,例如:

“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4.神入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

“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呢?

5.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史事提出看法和作出结论,例如:

“他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6.评判性的问题,让学生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

“怎么来评价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功过呢?

7.总结性的问题,让学生概括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

“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问题的类型中,1 和7是源自于历史学科的知识,故可以称为知识性的问题;2至6是围绕着对历史的看法,故可以称为认识性的问题。

一般来说,知识性问题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所以也称之为封闭性问题。

学生对这类问题要作出正确的回答,需要对知识有事先的知晓。

而认识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发散的,所以也称之为开放性问题。

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取决于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历史思维活动的水平。

“坏问题”和“好问题”

“坏问题”的主要特征是:

(1)没有疑问意义,即对学生没有学习上和认识上的作用,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

(2)题意笼统,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如问学生:

“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什么?

”这是要问签订了《南京条约》呢?

还是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还是两者都要问?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答案之前,先要猜清楚问的是什么;(3)题目过大,涉及到的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把握;如有些教师在课上完后,提问:

今天这节我们学习了什么?

(4)为难学生的问题,即教师专问学生不知道的事情,等等。

“好问题”的主要特征是:

(1)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2)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3)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4)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5)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

问题的好与坏,还是教师设计出来的,虽然可能不是有意的。

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提出的问题时,不是为提问而设置问题,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

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到的答案内容,而且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使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

从这样的角度上说,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好问题”。

七年级《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学提问设计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

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多少年?

发现地点在哪里?

2.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的哪一处古人类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有多少年?

发现地点是哪里?

在他们生活的山洞里,发现了厚厚的灰烬堆、烧裂的兽骨,这一现象说明的什么问题?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将北京人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简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5.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6.为什么说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7.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的火种是从哪里来的?

8.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

9.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么生活的?

10.观察书中《山顶洞人制作的骨针》《山顶洞人的装饰品》的图片,从中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

11.山项洞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地方主要有四点:

①北京人的模样有些地方像猿,山顶洞人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山顶洞人额部较前丰满,眉脊已经低平,上下颌骨和整个嘴部后缩,形成明显的下颏。

山顶洞人的模样,同现代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已增长到1300—1500cc,达到了现代人脑量的平均水平。

“北京人”

片段一:

老师先后展示了四组图片:

猿、《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山项洞人头部复原像》和现代人脸部图片;猿、北京人、现代人站立图片;北京人在打制石器、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北京人在用火烤食品,北京人遗址中灰烬堆积。

师:

“看4张图片中的猿、人脸部,在眼、鼻、嘴三个部位对比中,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

“北京人和猿很像,眉骨粗壮,眼睛有点凹进去。

鼻子扁平,宽大。

嘴巴前伸。

生:

“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已经很相象,只是头发长了点。

师:

“北京人的脸部和猿比较相象,因此北京人保留着较多的猿体体质特征。

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四肢有什么不同?

生:

“北京人的四肢比猿要长。

生:

“北京人的上肢比猿要长许多。

生:

“北京人的四肢长短与现代人已经很接近了。

师:

“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为什么北京人的四肢会发生变化?

(这个问题显然有难度,就以上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教室里一片安静。

片段二:

师:

“请同学们观察北京人使用火的一组图片,你从这些遗存中发现哪些信息?

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生:

“灰烬厚达6米,说明他们保留火种。

生:

“他们吃熟的食物,因为有烧过的兽骨。

生:

“他们也吃植物,因为有烧过的树籽。

师:

“请同学们看图以后,自己提出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

生问:

北京人用火派什么用处?

生答:

烤热食品,吓跑野兽,保暖。

片段三:

师:

“如果你是北京人,结合北京人生活的特点,你从早到晚是怎么过的?

请每一组选派一名代表做一天北京人,上台描述‘ 北京人的一天’ 。

生:

“天空刚矇矇亮,年青的‘北京人’就从洞穴的树叶堆里爬出来。

……”(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

教师发问的技巧

一般说来,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思考对问题的回答;在学生不甚主动的情况下,教师绝不要指责学生,也尽量不去点名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是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或是降低问题的难度;

教师要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学生回答时哪怕是微细的正确之处;学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时,教师也不要步步紧逼,可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加以补充;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确,教师绝不能嘲讽奚落学生,可提示一些有关的思路或要件,或转问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等。

总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总结或评说。

这种总结或评说,也有不同的类型,有时是知识上的,即对答案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有时是观点上的,即对答案所涉及的理论、说法等加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