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0938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docx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docx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word版本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气候篇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

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

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

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

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4.“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5.“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一年中的主要风向。

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

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6.“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

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7.“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

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

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

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

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

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8.“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

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

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

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

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

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9.“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1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

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

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

“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11.“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句歌词,不仅揭示了雨、雪出现的地区差异与季节差异,也揭示了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地处低纬度,是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形成了地形雨。

12.“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柳公权《应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

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日本民歌《北国之春》)

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

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1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

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

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

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15.“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

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

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

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16.“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

由“北风那个吹”可知,我国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风(西北风)。

当强冷空气南下时,与锋前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除引起大风和强烈的降温外,还会产生雨雪天气,即“雪花那个飘”。

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

反映了“胡天”冬季长而严寒的气候特征。

农历八月即公历的九月份左右,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形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说明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

诗人比喻它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花。

17.“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

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

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

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

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

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18.“山前桃花山后雪”

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

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1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

类似的诗句还有:

“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20.“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

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

“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

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21.“孔明借东风”。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

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

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

整个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东南风。

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22.“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

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

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

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

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23.“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

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

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24.“三大火炉”。

长江沿岸的南京、重庆、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

这三个地方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

为什么“三大火炉”夏季气温特别高呢?

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

这时,长江流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

伏旱期间,天空晴朗少云,风力微弱,日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

七八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度为50℃~55℃。

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不断升高。

这是“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因。

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

“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谷中,海拔较低。

河谷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