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7482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0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docx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docx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堂练习】

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

“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

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的税收有两个来源:

一是自己领地的收入,一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

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A.秦朝B.西周C.唐朝D.清朝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

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4.《诗经》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课后作业】

一.单选题

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②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③卿大夫——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④诸侯——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王---卿---诸侯---士B.王---诸侯---卿大夫---士

C.王---诸侯---士---大夫D.王---大夫---士---卿

3.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

B.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而来的

C.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D.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

5.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6.王国维说: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7.史载:

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连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8.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

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国”与“家”结合

9.《荀子·儒效》: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材料不能说明(  )

A.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B.王权借助神权维护统治

C.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D.血缘是联结政治关系的纽带

10.近日,江苏丹阳葛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证明春秋时期这一地区属吴国管辖。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可以佐证西周的(  )

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世袭制

11.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3.《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

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

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B.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

C.周朝实行分封制宗法制D.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4.西周封国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礼记·明堂位》也记载说:

“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

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对山东的影响分别是(  )

A.宗法制 礼仪之地B.分封制儒学发源地

C.分封制经济大省D.宗法制儒学发源地

二.非选择题

15.(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

“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

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

《“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7分)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

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

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3分)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堂练习】

1.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有()

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②战国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减少③长期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3.《荀子·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施行“仁义”和“王道”B.强化君主专制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4.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④

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注:

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6.《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D.世卿世禄制确立

【课后作业】

一.单选题

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C.史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

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4.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

5.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

A.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  B.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

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

6、史学家钱穆认为: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

”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

A.郡县制B.行省制C.分封制D.三省六部制

7.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8、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节度使B.御史大夫C.提刑按察使司D.刺史

9、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11.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12.“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是()

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

13、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

(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

(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14.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二、非选择题

15.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2分)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2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

(1分)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2分)有什么意义?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1分)

 

16.【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

地方官),据天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三段材料出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分别是什么?

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分)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2分)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4分)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堂练习】

1.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这里的“内”是指()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东、山西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地区

2.629年唐太宗下了一道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的诏令。

你认为这道诏令的出台与执行不可能通过()

A.皇帝,中书省B.尚书省,吏部C.礼部,户部D.门下省

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5.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6.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

“皇帝为丞相起”。

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西汉初B.唐朝C.宋朝D.明朝

3.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4、有的史学家认为:

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废丞相,设内阁D.确立三省六部制

5、“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

”(《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B.汉代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的科举制

6.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7.《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B.中央集权的强化C.等级制度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

8.《元史》载:

“行中书省,凡十

(一),秩从一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改变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B.行省设丞相,拥有行政大权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D.官职有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

9、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

这一制度是()

A.世袭制B.征召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

10、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这说明唐朝中央职能部门()

A、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和监督B、中国古代中央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和加强

C、唐朝中央制度中民主原则的体现D、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废除了宰相的权利

11.下列历史小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试论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

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13.《剑桥中国史》中写道:

“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

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14.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中书门下

15.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

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A.秦朝军功爵物度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

16.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汉哀帝说:

“丞相者,联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朱元璋却认为: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主父)偃说上曰: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等等,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坚强至高无的皇权而提出的议论。

(1)综观中国古代政治史,可以从中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几个焦点问题吗?

 

(2)秦汉、隋唐和元朝以来(鸦片战争前)在中央机构的设置方面是如何体现其“家

天下”特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