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7411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邢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邢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邢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邢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邢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邢窑.docx

《邢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邢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邢窑.docx

邢窑

邢窑

邢窑是唐代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

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

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陶瓷史的一页空白,其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绝无逊色,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邢窑白瓷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规模,使得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唐时期,白瓷的生产量增大,但仍兼烧黄釉瓷、青瓷。

白瓷的质量优于隋代,器形与隋代类似,中唐时期是邢窑的极盛时期,精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瓷器的质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器物种类增多,制瓷工艺达到了纯熟的地步,产量大大超过隋代细白瓷,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细白瓷为邢窑的精品,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光亮:

"类银、类雪",因而唐代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茶瓯诗》赞邢窑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难得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在《新唐书》、《大典六典》、《茶经》、《乐府杂录》、《长庆集》等文献中均有邢窑的记载,尤其在内邱境内出土的"盈"

字款白瓷,为陕西大明宫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盈"字款白瓷盒找到了窑口的出处。

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

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县,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

  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

而白瓷亦分粗细两种,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胎质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

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

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邢窑产品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

    中国唐代出现了瓷业“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

而这个时期的白瓷代表,就是著名的邢窑。

历史上对邢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提到了“邢州贡瓷”,说明初唐邢州已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白瓷,邢窑因而得名。

后来《国史补》又具体提到产地内丘(在历史上,丘同邱)。

  从出土文物看来,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

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龙柄双边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为最精。

西安郭家滩隋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的白瓷盖罐,都是隋白瓷的代表作。

隋代白瓷在河南、陕西、河北内丘、安徽毫县都有出土。

  邢窑到唐代已十分成熟,并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

目前已发现的河北内丘与临城的邢窑、曲阳窑、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省境内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省耀州窑、安徽省的萧窑等都烧白瓷。

湖南、广东、江苏、浙江等省,近几十年内都有白瓷相继出土。

  据文献记载,广州、四川大邑都曾制作白瓷。

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他就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芭斋也可怜。

”短短四句诗,对距成都不远的大邑白瓷概括得十分细致确切。

对烧制地点,胎质轻薄坚致,烧结瓷化音质好,釉质细腻洁白,蜀中家喻户晓的社会声誉高,天下无贵贱通用等都描述明白了。

唐新修《本草》有"白瓷屑广州良"的记载。

只可惜,广州和大邑至今沿未找到唐代白瓷窑址。

2、邢窑窑址之谜

  历史典籍对邢窑的记载是比较多的,邢窑瓷器传世与出土物也都比较丰富,邢窑在历史上的存在当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从一定意义上讲,邢窑还是一个千古之谜,这个谜就在它的确切窑址的问题上。

  史籍称,邢窑在今河北省的内丘,而长期以来,却无人能在内丘发现这个名窑的窑址。

这件事牵动了一位在邢台地区工作的历史教师的心。

他从50年代起,就从自己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找古窑址。

日积月累,在靠近内丘的临城县境内捡拾了不少古陶瓷残器,做过许多研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成立了地方的邢窑研究组,终于在他们长年累月的劳动下,首先在临城初步找到属于邢窑性质的古窑址,发现的遗存极为丰富。

器形都是碗、盘、壶、盆之类的日用器皿。

其中碗类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制作,有润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致密,瓷釉光润,胎釉洁白如雪,它不仅在器物造型、生产规模和内在质量方面都和史书相符。

而且与同时期其它窑址器形和工艺特点的时代性上也是一致的,这使古陶瓷学术界大为振奋。

1980年,专家们将其考察出土实物与这个研究组的仿制品进行了评价与鉴赏,在临城召开了学术讨论会。

  之后,河北省又成立了邢窑研究组,经过他们数年努力,特别是有些专家介入研究工作,以古陶瓷地质学的观点在内丘考察,终于在1984年~1986年于内丘有了重大发现,在120平方公里的内找到了更多的实物和28处古窑址。

特别是在内丘县周围发现了密集的窑群,证实了唐代邢窑制瓷中心就在内丘,而且细白瓷生产所占比例比临城任何一个窑址的都大,内丘和临城窑址连成一片,是个巨大的瓷窑区。

除了细白瓷,还生产粗白瓷、三彩釉陶、表瓷、黑瓷、黄釉瓷和芝麻酱釉瓷。

至此,为隋唐传世白瓷找到了确切烧造地点的归宿,这个邢窑窑址在何处的“千古之谜”终被解开。

3、邢窑的沉浮

  邢窑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3.1 北齐至隋是白瓷发展的前期  公元575年北齐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胎质白色,釉色乳浊淡青,釉薄处呈乳白色,是较早的尚不成熟的白瓷。

  

  隋开始用化妆土装饰青灰色的胎体,烧造青白色瓷器。

尔后进一步用白色粘土制胎,烧制粗白瓷。

隋胎陶瓷的重大变化是发展了白瓷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比北齐显著提高,胎料制备精细,轮制成形旋削工整,装烧讲究。

器物品类显著增加,立式器皿显著增多,造型挺拔豪放。

大业四年(608年)李训墓、大业六年(610年)姬威墓和安阳开皇十四年(594年)张威墓等,先后出土了许多白瓷,质量较好,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基本上看不到北朝白瓷泛青或闪黄的痕迹。

内丘邢窑隋代窑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质洁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纯正莹润。

3.2 唐代邢窑处于成熟时期  唐代内丘邢窑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产地,南北约30公里,成为一代名窑。

内丘邢窑“盈”字款白瓷,胎薄质坚,洁白细腻,釉质莹白滋润,临城亦有发现。

以邢窑的精细产品用现代标准衡量,亦不失为优质白瓷,这时期内丘白瓷窑址出土的白瓷品种很丰富,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璧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瓣口深腹玉环形底杯,瓣口盘状玉环形底托,圆沿短颈鼓腹罐,短戏耍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矮圆形子母口粉盒等。

这里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装烧更趋科学,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功能,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

这些质地细腻的白瓷,同陆羽《荼经》描写的“如银似雪”的细白瓷完全相符。

邢窑产品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大也与《国史补》所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相符。

3.3 五代之后邢窑走向衰落  邢窑因受战乱和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而趋向衰落。

  唐末至五代前期,由于藩镇割据,政局混乱,争战频繁,仅邢州一带60多年之中就发生战祸28起。

《资治通鉴》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

战祸使得这个地区野无稼穑,生灵涂炭,大批劳力被迫服役,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细白瓷已不生产,粗白瓷质量明显下降。

这是社会原因。

  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层严重断裂分割,瓷土层位不定,产状凌乱,数量有限,有的呈鸡窝状,好的瓷土找不到,采不出,只好使用次料。

于是又使用起化妆土来。

自然条件的劣化,不可人力逆转。

  再次是技术渐趋保守落后。

到宋时,邢窑北邻的定窑和南邻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

尔后,金元时期恢复生产的邢窑原址的少数窑场,已不可当日而语,仅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工艺落后,只能步南北二邻的后尘而兴叹了。

邢窑的衰落自然还有其它原因:

朝廷的苛政,官府的敲诈,洪水冲击等等,终于将邢窑淹没于漫漫的历史之中。

4、邢窑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陶瓷史上唐代邢窑的生产规模和应用及社会影响,都是巨大的。

唐李肇《国史补》说: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说明,它既是给朝迁的贡品,也满足广大民需。

公元九世纪中,段安节《乐府杂录》记唐大中初时的乐师郭道源“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筋即箸,是筷子。

这段文字说明邢窑白瓷质量之好,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所以能与越窑瓷器一直用作乐器,(邢瓷极有可能是作为高音部)合奏出的音乐,而陶器是绝对没有那样好听的。

大家知道战国有个《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赵国上大夫蔺相如迫使秦王一击缶,缶是陶罐,使秦王难堪,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为了说明邢窑的地位,现在把唐代僧人陆羽《茶经》中的观点再引述一下。

  陆羽说“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从这话不难看出,当时社会上确实有“邢胜越”的观点无疑。

陆羽是南方人,好饮青茶。

扬越抑邢是他个人的偏好,因此这话只代表他自己的观点而以。

再看陆羽排列的诸窑名次。

邢窑也是与越窑并列抗衡的地位。

再看陆羽说的三个不如越:

“其一,邢类银不如越类玉;二,邢类雪不如越类冰;其三茶色丹不如茶色绿。

”这完全可以说是其个人好恶。

客观上看,很难说“玉胜银,冰胜雪,绿胜丹”就是唯一的标准。

许多人认为各有所长,每人可以各有所好。

陆羽单单拿邢窑比越窑,可见邢窑确已动摇了越窑的一统地位。

  另一时尚是追崇白瓷。

《阳羡敬壶录》称:

“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气满闲轩’也”阳羡是宜兴的别称,茗壶就是茶壶。

  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有一部分人品茶也喜爱用白瓷茶具,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饶州当官中,与朋友多人,其中也有一位僧人,一道品茶作诗,他们就不用青瓷茶具,而选用白瓷茶具,体现了他们自己的一种文化价值的选择。

还有诗人白居易也喜欢使用白瓷茶具,还在他写的诗中倍加赞誉。

前面提到的杜甫的诗中,也表达了他得到大邑白瓷如匹敌至宝的心情。

他们的名气绝不在陆羽之下。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约834~883年)《茶瓯》诗: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这诗不但说清楚了两窑的制品造型规整、明洁、胎薄、质坚,而且两者并提不分伯仲。

上面提到过的郭道源击瓯,邢越相提并论,一道使用,具有相同互补的功能。

因此可以说,从古人的评价来看,多数人是将两窑作最优秀代表来评价的。

  还有人对陆羽的作品进行了考证与质疑。

从陆羽写的《陆文学自传》可知《茶经》成书时越窑瓷器生产规模还很小,质量也差,根本谈不上“类玉”,“类冰”。

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越窑瓷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瓷器质量逐渐提高。

到了晚唐,越窑才真正达到“类玉”、“类冰”的程度,并开始用于土贡。

土贡就是以土产为贡品。

唐人对越瓷的赞美之词,也是在晚唐大量出现的。

《陆文学自传》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即撰书8种61卷,而当时陆羽年仅28岁,无论从时间还是从阅历来说,都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他的自传很可能为后人增补修改。

此外,《茶经》中提到的“鼎州”,仅在690~701年和906年以后建置过,在陆羽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有“鼎州”。

有人认为《茶经》的最后完成是在北宋。

由于晚唐五代越窑的昭灼地位,文人墨客倍加褒誉,于是就是《茶经》中补入了许多内容。

但越窑与邢窑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无疑都已同时载入史册了。

  邢窑作为白瓷代表,它是陶瓷生产技艺有了突破性的科学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为开辟白瓷时代作出历史贡献,当时的邢瓷精品几与今日的高档细瓷无异。

尽管五代后衰落了,但河北、河南、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兴起,发展势不可当,山东淄博的磁村窑也于五代有了白瓷生产。

白瓷给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带来划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开辟了美化瓷器进行各种彩绘装饰的良好条件,把瓷器工艺成就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

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县,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

  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

而白瓷亦分粗细两种,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胎质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

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

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邢窑产品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

    中国唐代出现了瓷业“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

而这个时期的白瓷代表,就是著名的邢窑。

历史上对邢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提到了“邢州贡瓷”,说明初唐邢州已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白瓷,邢窑因而得名。

后来《国史补》又具体提到产地内丘(在历史上,丘同邱)。

  从出土文物看来,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

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龙柄双边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为最精。

西安郭家滩隋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的白瓷盖罐,都是隋白瓷的代表作。

隋代白瓷在河南、陕西、河北内丘、安徽毫县都有出土。

  邢窑到唐代已十分成熟,并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

目前已发现的河北内丘与临城的邢窑、曲阳窑、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省境内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省耀州窑、安徽省的萧窑等都烧白瓷。

湖南、广东、江苏、浙江等省,近几十年内都有白瓷相继出土。

  据文献记载,广州、四川大邑都曾制作白瓷。

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他就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芭斋也可怜。

”短短四句诗,对距成都不远的大邑白瓷概括得十分细致确切。

对烧制地点,胎质轻薄坚致,烧结瓷化音质好,釉质细腻洁白,蜀中家喻户晓的社会声誉高,天下无贵贱通用等都描述明白了。

唐新修《本草》有"白瓷屑广州良"的记载。

只可惜,广州和大邑至今沿未找到唐代白瓷窑址。

2、邢窑窑址之谜

  历史典籍对邢窑的记载是比较多的,邢窑瓷器传世与出土物也都比较丰富,邢窑在历史上的存在当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从一定意义上讲,邢窑还是一个千古之谜,这个谜就在它的确切窑址的问题上。

  史籍称,邢窑在今河北省的内丘,而长期以来,却无人能在内丘发现这个名窑的窑址。

这件事牵动了一位在邢台地区工作的历史教师的心。

他从50年代起,就从自己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找古窑址。

日积月累,在靠近内丘的临城县境内捡拾了不少古陶瓷残器,做过许多研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成立了地方的邢窑研究组,终于在他们长年累月的劳动下,首先在临城初步找到属于邢窑性质的古窑址,发现的遗存极为丰富。

器形都是碗、盘、壶、盆之类的日用器皿。

其中碗类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制作,有润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致密,瓷釉光润,胎釉洁白如雪,它不仅在器物造型、生产规模和内在质量方面都和史书相符。

而且与同时期其它窑址器形和工艺特点的时代性上也是一致的,这使古陶瓷学术界大为振奋。

1980年,专家们将其考察出土实物与这个研究组的仿制品进行了评价与鉴赏,在临城召开了学术讨论会。

  之后,河北省又成立了邢窑研究组,经过他们数年努力,特别是有些专家介入研究工作,以古陶瓷地质学的观点在内丘考察,终于在1984年~1986年于内丘有了重大发现,在120平方公里的内找到了更多的实物和28处古窑址。

特别是在内丘县周围发现了密集的窑群,证实了唐代邢窑制瓷中心就在内丘,而且细白瓷生产所占比例比临城任何一个窑址的都大,内丘和临城窑址连成一片,是个巨大的瓷窑区。

除了细白瓷,还生产粗白瓷、三彩釉陶、表瓷、黑瓷、黄釉瓷和芝麻酱釉瓷。

至此,为隋唐传世白瓷找到了确切烧造地点的归宿,这个邢窑窑址在何处的“千古之谜”终被解开。

3、邢窑的沉浮

  邢窑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3.1 北齐至隋是白瓷发展的前期  公元575年北齐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胎质白色,釉色乳浊淡青,釉薄处呈乳白色,是较早的尚不成熟的白瓷。

  

  隋开始用化妆土装饰青灰色的胎体,烧造青白色瓷器。

尔后进一步用白色粘土制胎,烧制粗白瓷。

隋胎陶瓷的重大变化是发展了白瓷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比北齐显著提高,胎料制备精细,轮制成形旋削工整,装烧讲究。

器物品类显著增加,立式器皿显著增多,造型挺拔豪放。

大业四年(608年)李训墓、大业六年(610年)姬威墓和安阳开皇十四年(594年)张威墓等,先后出土了许多白瓷,质量较好,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基本上看不到北朝白瓷泛青或闪黄的痕迹。

内丘邢窑隋代窑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质洁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纯正莹润。

3.2 唐代邢窑处于成熟时期  唐代内丘邢窑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产地,南北约30公里,成为一代名窑。

内丘邢窑“盈”字款白瓷,胎薄质坚,洁白细腻,釉质莹白滋润,临城亦有发现。

以邢窑的精细产品用现代标准衡量,亦不失为优质白瓷,这时期内丘白瓷窑址出土的白瓷品种很丰富,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璧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瓣口深腹玉环形底杯,瓣口盘状玉环形底托,圆沿短颈鼓腹罐,短戏耍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矮圆形子母口粉盒等。

这里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装烧更趋科学,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功能,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

这些质地细腻的白瓷,同陆羽《荼经》描写的“如银似雪”的细白瓷完全相符。

邢窑产品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大也与《国史补》所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相符。

3.3 五代之后邢窑走向衰落  邢窑因受战乱和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而趋向衰落。

  唐末至五代前期,由于藩镇割据,政局混乱,争战频繁,仅邢州一带60多年之中就发生战祸28起。

《资治通鉴》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

战祸使得这个地区野无稼穑,生灵涂炭,大批劳力被迫服役,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细白瓷已不生产,粗白瓷质量明显下降。

这是社会原因。

  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层严重断裂分割,瓷土层位不定,产状凌乱,数量有限,有的呈鸡窝状,好的瓷土找不到,采不出,只好使用次料。

于是又使用起化妆土来。

自然条件的劣化,不可人力逆转。

  再次是技术渐趋保守落后。

到宋时,邢窑北邻的定窑和南邻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

尔后,金元时期恢复生产的邢窑原址的少数窑场,已不可当日而语,仅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工艺落后,只能步南北二邻的后尘而兴叹了。

邢窑的衰落自然还有其它原因:

朝廷的苛政,官府的敲诈,洪水冲击等等,终于将邢窑淹没于漫漫的历史之中。

4、邢窑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陶瓷史上唐代邢窑的生产规模和应用及社会影响,都是巨大的。

唐李肇《国史补》说: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说明,它既是给朝迁的贡品,也满足广大民需。

公元九世纪中,段安节《乐府杂录》记唐大中初时的乐师郭道源“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筋即箸,是筷子。

这段文字说明邢窑白瓷质量之好,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所以能与越窑瓷器一直用作乐器,(邢瓷极有可能是作为高音部)合奏出的音乐,而陶器是绝对没有那样好听的。

大家知道战国有个《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赵国上大夫蔺相如迫使秦王一击缶,缶是陶罐,使秦王难堪,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为了说明邢窑的地位,现在把唐代僧人陆羽《茶经》中的观点再引述一下。

  陆羽说“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从这话不难看出,当时社会上确实有“邢胜越”的观点无疑。

陆羽是南方人,好饮青茶。

扬越抑邢是他个人的偏好,因此这话只代表他自己的观点而以。

再看陆羽排列的诸窑名次。

邢窑也是与越窑并列抗衡的地位。

再看陆羽说的三个不如越:

“其一,邢类银不如越类玉;二,邢类雪不如越类冰;其三茶色丹不如茶色绿。

”这完全可以说是其个人好恶。

客观上看,很难说“玉胜银,冰胜雪,绿胜丹”就是唯一的标准。

许多人认为各有所长,每人可以各有所好。

陆羽单单拿邢窑比越窑,可见邢窑确已动摇了越窑的一统地位。

  另一时尚是追崇白瓷。

《阳羡敬壶录》称:

“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气满闲轩’也”阳羡是宜兴的别称,茗壶就是茶壶。

  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有一部分人品茶也喜爱用白瓷茶具,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饶州当官中,与朋友多人,其中也有一位僧人,一道品茶作诗,他们就不用青瓷茶具,而选用白瓷茶具,体现了他们自己的一种文化价值的选择。

还有诗人白居易也喜欢使用白瓷茶具,还在他写的诗中倍加赞誉。

前面提到的杜甫的诗中,也表达了他得到大邑白瓷如匹敌至宝的心情。

他们的名气绝不在陆羽之下。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约834~883年)《茶瓯》诗: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这诗不但说清楚了两窑的制品造型规整、明洁、胎薄、质坚,而且两者并提不分伯仲。

上面提到过的郭道源击瓯,邢越相提并论,一道使用,具有相同互补的功能。

因此可以说,从古人的评价来看,多数人是将两窑作最优秀代表来评价的。

  还有人对陆羽的作品进行了考证与质疑。

从陆羽写的《陆文学自传》可知《茶经》成书时越窑瓷器生产规模还很小,质量也差,根本谈不上“类玉”,“类冰”。

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越窑瓷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瓷器质量逐渐提高。

到了晚唐,越窑才真正达到“类玉”、“类冰”的程度,并开始用于土贡。

土贡就是以土产为贡品。

唐人对越瓷的赞美之词,也是在晚唐大量出现的。

《陆文学自传》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即撰书8种61卷,而当时陆羽年仅28岁,无论从时间还是从阅历来说,都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他的自传很可能为后人增补修改。

此外,《茶经》中提到的“鼎州”,仅在690~701年和906年以后建置过,在陆羽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有“鼎州”。

有人认为《茶经》的最后完成是在北宋。

由于晚唐五代越窑的昭灼地位,文人墨客倍加褒誉,于是就是《茶经》中补入了许多内容。

但越窑与邢窑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无疑都已同时载入史册了。

  邢窑作为白瓷代表,它是陶瓷生产技艺有了突破性的科学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为开辟白瓷时代作出历史贡献,当时的邢瓷精品几与今日的高档细瓷无异。

尽管五代后衰落了,但河北、河南、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兴起,发展势不可当,山东淄博的磁村窑也于五代有了白瓷生产。

白瓷给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带来划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开辟了美化瓷器进行各种彩绘装饰的良好条件,把瓷器工艺成就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