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7265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docx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docx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

甘肃中医学院

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报告

实习地点: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麻岩乡

实习时间:

2013年6月19日至2012年6月28日

年级专业:

2011级中药学

学生姓名:

姚许芳

学号:

111507049

 

指导教师

实习报告评分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巩固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学习用观察的方法来研究植物,从而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1.在实践中掌握药用植物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分布等信息鉴定(鉴别)常见药用植物及易混植物。

2.学会药用植物标本采集、压制的基本方法。

3.识别常见药用植物,了解其基本的医疗应用(疗效)或其他经济价值,为后期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二、见习地点概况

麻沿河乡麻沿河乡位于徽县最北部,素有徽县北大门之称,与西和县、成县、天水秦城部分乡镇接壤,面积3026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81个合作社、2300户、10753人,人口密度36人∕平方公里,年降水量约700毫米,平均气温11摄氏度左有,平均海拔高度1250米-1580米之间,属徽县山区,境内山大沟深,森林覆盖面积大,气候湿润,风景秀美,交通便利,"316"国道横穿本乡四村,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主要河流有两条,麻沿河、苏城、马元河在本乡胡广村汇合流入成县。

麻岩乡

三、常见植物

分类

科名

种名

分类

科名

种名

分类

科名

种名

单子叶植物纲

天南星科

一把伞天南星

掌叶橐吾

瓦松

三角天南星

火绒草

垂盆草

半夏

一年蓬

虎耳草科

虎耳草

水菖蒲

桔梗科

紫斑风铃

鬼灯檠

独角莲

南沙参

八仙花

灯心草科

灯芯草

党参

黄水枝

百合科

细叶百合

忍冬科

金银花

杜仲科

杜仲

大百合

抱茎忍冬

豆科

葛藤

肺筋草

马兜铃科

细辛

歪头菜

山麦冬

马兜铃

百脉根

重楼

蓼科

荞麦

八角豆

羊齿天冬

萹蓄

卫矛科

栓翅卫矛

薤白

酸模

五加科

五加

黄花菜太白山韭

小红蓼

刺五加

沿阶草

辣蓼

伞形科

独活

兰科

火烧兰

掌叶大黄

柴胡

羊耳蒜

毛茛科

铁线莲

白芷

鸢尾科

鸢尾

唐孙草

唇形科

夏枯草

射干

小花草玉梅

紫苏

双子叶植物纲

菊科

大蓟

茴茴蒜

水薄荷

小蓟

罂粟科

紫堇

土藿香

魁蓟

十字花科

蔊菜

糙苏

千里光

茜蓂

茄科

酸浆

鸦葱

景天科

景天三七

四、当地常见药用植物的鉴别要点及疗效应.

1.党参

中文学名:

党参

拉丁学名:

RootofPiloseAsiabell

别称:

防风党参、黄参、防党参、上党参、狮头参、中灵草、黄党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菊目

科:

桔梗科

属:

党参属

分布区域:

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南、四川、云南、西藏

植物形态

党参

1.党参[1] 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长圆柱形,直径1-1.7cm,顶羰有一膨大的根头,具多数瘤状的茎痕,外皮乳黄色至淡灰棕色,有纵横皱纹。

茎缠绕,长而多分枝,全体近于光滑无毛;。

叶对生、互生或假轮生;叶柄长0.5-2.5cm;叶片卵形广卵形,长1-7cm,宽0.8-5.5cm,先端钝或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绿色,被粗伏毛,下面粉绿色,被疏柔毛。

花单生,花梗细;花萼裂片较小,长约10mm;花冠阔钟形,直径2-2.5cm,淡黄绿,有淡紫堇色斑点,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至广三角形,直立;雄蕊5,花丝中部以下扩大;子房下位,3室,花柱短,柱头3,极阔,呈漏斗状。

蒴果圆锥形,有宿存萼。

种子小,卵形,褐色有光泽。

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1500-3200m间的山地林下、林边及灌丛中。

党参,抗寒性、抗旱性、适生性都很强,全国各地都已引种栽培。

喜欢气候温和凉爽的地方。

苗期喜潮湿、阴凉,干旱会死苗。

育苗时要和高秆作物间套种。

大苗喜光,高温高湿易烂根。

分布于山西中部、陕西南部、甘肃、青海、四川西北部。

药材基源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该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pilosula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或川党参CodonopsistangshenOliv.的干燥根。

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②《中华本草》: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管花党参、球花党参、灰毛党参的根。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微酸。

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该品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功能补脾益肺,效近人参而为较弱,适用于各种气虚不足者,常与黄芪、白术、山药等配伍应用;如血虚萎黄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气血两亏的病症,配补血药如熟地、当归等。

1.脾肺气虚证。

该品性味甘平,主归脾肺二经,以补脾肺之气为主要作用。

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症,常与补气健脾除湿的白术、茯苓等同用;对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等症,可与黄芪、蛤蚧等品同用,以补益肺气,止咳定喘。

其补益脾肺之功与人参相似而力较弱,临床常用以代替古方中的人参,用以治疗脾肺气虚的轻证。

 

2.气血两虚证。

该品既能补气,又能补血,常用于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而见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头晕。

3.气津两伤证。

该品对热伤气津之气短口渴,亦有补气生津作用,适用于气津两伤的轻证,宜与麦冬、五味子等养阴生津之品同用。

党参为补气健脾之要药,所含皂苷、菊糖、微量生物碱、淀粉等对人体多脏器有不同程度的强壮作用,能提高人体的适应性。

有抗溃疡,能增加肠张力、调节胃运动,在调理肠胃制剂中重用党参的肠胃调神剂对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胃窦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颇有效验。

此外,该品亦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气血亏虚等邪实正虚之证,以扶正祛邪,使攻邪而正气不伤。

2.细辛

中文学名:

细辛

拉丁学名:

ManchurianWildginger

别称:

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

科:

马兜铃科

属:

细辛属

分布区域:

南起云南,北至陕西、吉林、黑龙江,西至西藏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上生多数细长的根,呈丛状。

根茎顶部分歧,每分歧上生2—3枚鳞片及1—2枚具有长柄的叶;鳞片圆形、膜质,长7—10余毫米,先端钝圆。

叶柄长10—23厘米,有短柔毛或无毛;叶片心脏形,长4—8厘米,宽5—10厘米。

花单一,紫红色,由两叶间抽出,花梗在花期长3—5厘米多,近花被筒处成直角状弯曲,状如烟袋锅。

花被裂片为3,三角状广椭圆形,长9毫米,宽11毫米,稍尖,由基部反卷。

果为假浆果,半球形,长10—15毫米,宽15—20毫米,顶端有残存花被,成熟后不裂开,腐烂后不规则破裂。

花期5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1500-3200m间的山地林下、林边及灌丛中.细辛生于林下腐植层深厚稍阴温处。

常见于针阔叶混交林及阔叶林下,密集的灌木丛中,山沟底稍湿润处,林缘或山坡疏林下的温地。

吉林东部长白山区、半山区各县有出产。

全省年产15万斤左右。

细辛全草含挥发油2.65%。

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

甲基丁香酚、黄樟脑油、优香芹酮、冰片等。

细辛性喜湿润阴凉环境,耐严寒,因此以选疏林地、腐殖多、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为宜,或带有轻沙性阴凉湿润的背阴坡栽培为佳。

用野生细辛苗、种子、根状茎繁殖。

5—8月采收阴干。

【功效分类】:

温里药;利水药;开窍药。

【功效】:

消除乳发炎症;散结消肿;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下气祛痰,通窍。

【性味】味辛;性温;小毒。

【归经】:

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胆经、脾经。

【主治】:

乳房痛肿;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1]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1~3g;散剂每次服,0.5~1g。

  细辛

【外用】:

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

【药材基源】:

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细辛及汉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采收和储藏】:

移栽田生长3-5年,直播地生长5-6年采收。

9月中旬挖出全部根系,去掉泥土,每1-2kg捆成1把,放阴凉处阴干后打包入库。

3.重楼

中文学名:

重楼

中文别名:

七叶一枝花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单子叶植物纲(Momocotyledoneae),又称百合纲

目:

百合目(Liliales)

科:

延龄草科(Trilliaceae)

属:

重楼属(Pairis)

种:

重楼

分布:

四川、云南、贵州、福建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50厘米。

根状茎棕褐色,横走而肥厚,粗可达3厘米,表面粗糙具节,节上生纤维状须根。

茎单一,直立,圆柱形,光滑无毛,基部常带紫红色。

叶5-9,通常7片,轮生于茎顶,壮如伞,其上生花1朵,故称七叶一枝花;叶柄长1-3厘米,叶片纸质或膜质,窄卵形或倒披针形,长7-9厘米,宽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

夏季开黄绿色花,花梗由茎顶抽出,不分枝,多少比叶长,花单独顶生;萼片5-6,叶状,卵状披针形;花瓣5-6,细线形,有时上部稍扩大,宽约1.5毫米,通常较短于花萼;雄蕊2轮,药隔突出部分窄于花药,长0.2-2毫米;子房具棱,顶部于花柱为紫色,其余部分为黄绿色;蒴果室背开裂。

七叶一枝花:

形似中华七叶一枝花,但叶短圆形或倒披针状矩圆形,基部圆形或罕为急尖;花瓣丝状,近顶端渐变尖,长等于或长于花萼的2倍,宽约1毫米。

重楼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阴湿处。

分布四川、广西、甘肃等地。

药用部位:

 根茎性味:

 性微寒,味苦;有小毒。

      

归经:

 归肝经。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主治:

 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毒性:

 无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

外用:

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禁忌:

 虚寒证、阴性疮疡及孕妇禁服。

贮藏:

置阴原干燥处,防蛀。

备注:

与金银花、连翘等配伍应用,治热毒疮疡;与鬼针草等同用,治毒蛇咬伤。

用于癌肿,常与石见穿、半枝莲、夏枯草等药配伍应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小儿高热惊风抽搐。

不良反应:

本品中毒量一般在60~90g,中毒潜伏期约为1~3小时,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严重者可致痉挛。

临床用药当引起注意。

重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名医别录》云:

“生山阳川谷及冤句。

《新修本草》云:

“今谓重楼者是也,一名重台,南人名草甘遂,苗似王孙、鬼臼等,有二三层,根如肥大菖蒲,细肌脆白。

《本草图经》云:

“今河中、河阳、华、风、文州及江淮间也有之。

《本草品汇精要》云:

“道地滁州。

《植物名实图考》云:

“江西、湖南山中多有,人家亦种之。

4.三七

中文学名:

三七

拉丁学名:

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

别称:

田七、金不换、铜皮铁骨、人参三七、盘龙七

二名法:

PanaxNotoginseng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亚纲:

蔷薇亚纲

目:

伞形目(Apiales)

科:

五加科(Araliaceae)

属:

人参属(Panax)

种:

假人参(P.pseudo-ginseng)

亚种:

三七

分布区域:

云南文山、广西梧州

植物形状

三七,多年生草本,高达30-80cm。

根茎短,具有老茎残留痕迹;根粗壮肉质,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长约2-5cm,直径约1-3cm,有数条支根,外皮黄绿色至棕黄色。

茎直立,近于圆柱形;光滑无毛,绿色或带多数紫色细纵条纹。

掌伏复叶,3-4枚轮生于茎端;叶柄细长,表面无毛;小叶3-7枚;小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约5-14cm,宽2-5cm,中央数片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长尖,基部近圆形或两侧不相称,边缘有细锯齿,齿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脉有细刺毛,有时两面均近于无毛,具小叶柄。

总花梗从茎端叶柄中央抽出,直立,长20-30cm;伞形花序单独顶生,直径约3cm;花多数,两性,有时单性花和两性花共存;小花梗细短,基部具有鳞片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通常5齿裂;花瓣5,长圆状卵形,先端尖,黄绿色;雄蕊5,花药椭圆形,药背着生,内向纵裂,花丝线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住2枚,基部合生,花盘平坦或微凹。

核果浆果状,近于肾形,长约6-9mm;嫩时绿色。

熟时红色1-3颗,球形,种皮白色。

花期6-8月。

果期8-10月。

[2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丛林下。

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坡或土丘缓坡上。

云南文山、广西·梧州、江西、四川等地也有栽培。

以云南文山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优为地道名贵中药材。

药用

功效分类:

止血药;祛瘀药。

科属分类:

五加科。

别名:

山漆、金不换、血参、人参三七、佛手山漆、山漆、参三七、田七、滇三七、盘龙七。

性味:

味甘;微苦;性温。

归经:

归肝经;胃经;心经;肺经;大肠经。

功能:

止血;散血;定痛。

禁忌:

气血亏虚所致的痛经、月经失调不宜选用,其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

主治:

跌扑瘀肿,胸痹绞痛,症瘕;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阴腹痛;疮痈肿痛。

用法用量:

煎汤,3-9克;研末,1-3克;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4.马兜铃

中文学名:

马兜铃

别称:

水马香果、蛇参果、三角草、秋木香罐

二名法:

Aristolochiadebilis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胡椒目

科:

马兜铃科

属:

马兜铃属

种:

马兜铃

分布区域:

产各地,野生路旁与山坡;分布于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南至广西。

性味:

性微寒,味苦

用量:

3~9克

形态特征

  马兜铃

草质藤本。

叶纸质;叶柄柔弱,长2-7cm;叶片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长3-13cm,宽3-10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扩展,边全缘;基出脉5-7条。

总状花序有花2-8朵生于叶腋;花序梗和花序轴极短或近无;花梗长1-2cm,小苞片卵形,具长柄;花被长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呈一长管,内面具腺体状毛,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有时边缘下翻或稍2裂,另一侧扩大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具延伸成1-3cm线形而弯扭的尾尖,黄绿,常具紫色纵脉和网纹;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状圆环。

朔果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6.5cm,先瑞圆形而微凹,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便下垂,随果开裂。

种子三角状心形,扁平,有小疣点,具浅褐色膜质翅。

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喜光,稍耐阴。

喜砂质黄壤。

耐寒。

适应性强。

怕涝,忌阳光照射。

宜在湿润而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种植。

性味归经

苦,微寒。

归肺、大肠经。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种子毒性较大。

《唐本草》记载:

“其根不可多服,吐痢不止”。

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尿血及蛋白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

水煎果实30g,服后10分钟左右出现恶心、头晕、气短,继则呕吐逐渐加重,甚者吐血,并有脱水、酸中毒[6,A-12,17]。

家畜中毒引起消化器官及肾脏炎症,多尿、血尿、下痢、食欲及反刍消失、知觉钝麻、嗜睡、瞳孔散大、后躯麻痹、呼吸困难。

功能主治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

6.竹节参

植物形状

多年生草本,野生高50-80cm,裁培植株高可达150cm。

根茎横卧,呈竹鞭状,肉质肥厚,白色,结节间具凹陷茎痕,裁培品根茎可重达1kg,叶为掌状复叶,3-5枚轮生于茎顶;叶柄长8-11cm;小叶通常5,叶片膜质,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5-18cm,宽2-6.5cm,先端渐尖,稀长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具细锯齿或重锯齿,上面叶脉无毛或疏生刚毛,下面无毛或疏生密毛。

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通常有花50-80朵,栽培品可达2500朵,总花梗长12-70cm,无毛或有疏短柔毛;花小,淡绿色,小花梗长约10mm;花萼绿色,先端5齿,齿三角状卵形;花瓣5,长卵形,覆瓦状排列;

  竹节参,

雄蕊5,花丝较花瓣短;子房下位,2-5室,花柱2-5,中部以下连合,上部分离,果时外弯。

核果状浆果,球形,初熟时红色,全熟时顶部紫黑色,直径5-7mm。

种子2-5,白色,三角状长卵形,长约4.5mm。

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野生于海拔1800-2600m的山谷阔叶林中,但只要气候适宜,低至海拔25米也可引种栽培,,在土温至零下6°C也能安全越冬及生长良好。

资源分布:

竹节参为人参属中分布最广的品种,东起日本,西至尼泊尔,北自甘陕,南到锡金也有分布,我国分布於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广西、西藏等地。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经

【功能主治】补虚强壮;止咳祛痰;散瘀止血;消肿止痛。

主病后体弱;食欲不振;虚劳咳嗽;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倒经;崩漏;外伤出血;症瘕;瘀血经闭;产后瘀阴腹痛;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痈肿;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3-10g;或泡酒;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敷。

【注意】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孕妇忌服。

2.《中药志》:

无虚无瘀者不宜。

【摘录】《中华本草》 

五、见习小结与体会

经过这次的植物学的见习,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书本里没有的知识,看到了很多实例,像许多植物以前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通过这次的见习,也见到了许多植物。

同时,也通过总结温习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

感谢老师陪我们一路走来!

我认为学习,应该结合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都是死的,是前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留下来的,而在野外学习是让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掌握最多的知识来丰富与发展这门学科,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

老师也在我们还没出去见习时候就说过,药真正学好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离不开去野外学习,去野外学习一切就都很明朗了。

我在这次见习中也深有体会,尤其是对植物分类那一块知识,我们只能通过野外学习才能学好,他并不是想坐在教室我们听到的那样枯燥,而是相当有情趣的一门功课。

虽然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但是在这之前是从未认真观察过他们,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药用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需要把这些知识再还原于现实,去让它给我们创造价值,同时,发展丰富所学的知识。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能更好的将每一门课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那我们就应该尽可能抓住每次实践的机会,拿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及金钱。

总之,这次见习的收获远大于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再次感谢老师为我们争取了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