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0615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docx

《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docx

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研究综述与分析个人作业

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

研究、综述与分析

【引言】

战略管理中的基本问题是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究竟是什么,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取、使用和更新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当前研究动态竞争能力的主要三个问题。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主导范式无疑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方法,这个方法来源于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这种范式强调公司可以设置可防御性的职位来防御竞争,其主导思想是企业可以通过采取行动定位来规避竞争。

它将竞争战略形成的实质看作是“将企业与环境联系起来……,而企业环境的关键方面是它所竞争的那个或那些产业。

”波特认为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企业可采用的战略以及博弈的竞争规则。

在其提出的竞争力模型中,产业层面的五种力量——进入壁垒、替代威胁、客户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以及产业中企业间的竞争决定了一个产业或一个产业的子市场可能的盈利能力。

这一观点可用来帮助企业在产业中进行定位以规避竞争力的影响或是采用对企业有利的方式影响整个产业结构(Porter,1980:

4)。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Rumelt、Cool&Schendel、Jacobsen等学者都注意到了企业间的利润差异要远远高于产业间的差异这一事实所带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发展导致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出现。

【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

在众多学者对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质疑声中有一种范式慢慢回归到企业战略研究者的眼中,那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层面的效率优势所带来的企业家租金。

这一范式起源于较早时期对企业优势和劣势的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企业是通过效率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以及组织经济学与技术组织变迁的研究在战略研究中的运用,这一思路再次焕发了青春。

这类研究中的一脉通常被称为“资源基础观”,它们认为企业独特的能力和资产以及相应的隔离机制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绩效(Penrose,1959;Rumelt,1984;Teece,1984;Wernerfelt,1984)。

这种资源基础观点在早期非分析的战略管理文献中就已出现了。

如一本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教材(Learned等,1969)就指出,“组织的能力就是其外显的和潜在的才能,这些才能使得企业即使面临不利的环境和竞争时都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任何组织都拥有潜在的优势和劣势,而找到和明确这些优劣势就非常重要。

”因此,一家企业的绩效的并非取决于它所面临的机会,而是取决于它所能调动的资源。

Learned等(1969)还指出,企业成功甚至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找到或创造“一种完全独特的能力”。

当然,他们也承认存在一些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并且特别认识到我们不应该期望管理层能够应对任何情况。

他们的这些思想与当前的资源基础观点有着较大的相似性,然而他们并没有为分析企业战略提出相应的理论或系统性的框架。

事实上,Andrews(1987:

46)指出“在分析过程中,有些直觉的成分还有待检验。

”遗憾的是,对于企业能力的学术研究停滞了几十年。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受Penrose的“企业内生成长理论”的启发,提出了“企业内部具有异质性的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的论断,建立了资源基础观分析范式。

20世纪90年代初期,Prahalad和Hamel在“资源基础观”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认为资源和能力满足“有价值、难以模仿、不可复制和稀缺性”这四个标准时,竞争优势具有持久性。

“资源基础观理论”遂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理论。

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也愈加动态。

多变的竞争环境使得“核心能力理论”理论以及资源基础观的静态分析视角的局限越发突出。

Leonard和Barton指出,企业必须根据变化的环境更新核心能力,否则核心能力的刚性将使企业处于劣势一。

另一方面,知识和技术对企业竞争成败的影响越来越关键。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资源基础观已不能很好的回答企业如何动态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

据此,大卫·蒂斯(DavidJ.Teece)等学者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理论,试图从“动态”和“能力”整合的视角来回答这一问题。

他们研究能够找出为企业带来具体竞争优势能力的维度的方法,正是这些维度创造了企业未来的成就,而企业所取得的成就又将解释企业自身如何发展、运用、保护其能力和资源之间的联系

【动态能力理论】

大卫·蒂斯(DavidJ.Teece)等学者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

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构建(Build)、整合(Integrate)和重构(Reconfigure)企业内部和外部能力(Competence)的能力(Capability)。

同时,还提出了能力分析的“3P”框架,即动态能力包括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过程(Processes)、其所处的市场位置(Positions)与其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路径(Paths),而组织和管理过程又包含了整合/协调、学习、重组与变革三个方面内容(Teeceetal,1997)。

2007年,蒂斯更明确地提出动态能力就是“不断以快于竞争对手的速度感知、抓住突现的机会并进行必要的资源重构的能力”。

ZolloandWinter在2002年提出了动态能力是改变惯例的惯例,Winter(2003)提出动态能力是集体的学习方式,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

EisenhartandMartin(2000)指出动态能力应该当作可以辨认的独特的惯例。

【企业的动态能力测量维度几种方式】

由于动态能力被看成是抽象的概念,学者们认为动态能力是隐藏、看不见的(Itami,1987)、复杂、内隐的(DierickxandCool,1989),不可操作性和难以检验的(EisenhartandMartin,2000),因果模糊的(Williamson,1999),故动态能力的实践性一直不强,甚至很多学者认为该理论无法应用于管理实践。

其中,对于“动态能力”几个维度的标定与测量就成为目前实证研究的前沿课题,也是被看作将“动态能力”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关键环节。

本文通过大量的查找、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寻找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加以汇总后利用自身在企业工作多年的经验来对各种理论中不同纬度的实效性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一、利用整合学派学者的分析框架作为标的维度,将不同公司的财务数据归集到各项维度的内容中去,然后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分析。

整合学派的创始人就是Teece、Pisano和Shuen(1997),他们强调各种企业能力的整合,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能力(Competences)以应付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capability)。

其中“动态”指的是更新胜任以达到与变化的商业环境相一致的能力,“能力”(capability)强调的是战略管理在合理地适应、整合和重组内部和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胜任以匹配变化环境要求的关键角色。

其基本构架见下图:

其中,“位置”指的是内部和外部位置的总和。

内部位置与一个企业可以获得的特定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声誉资源、结构资源等)相关。

外部位置则与企业的市场资产相关。

企业现在的位置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决策能够实现的程度。

“路径”代表了企业的历史,例如,企业现在的位置取决于过去演化形成的模式。

同样,企业未来的走向依赖于目前的路径及其形成的力量。

“过程”是一个组合的概念。

一方面,过程用于协调和整合有用的资源和胜任,这通常是静态的要素;另一方面,过程意味着组织学习和知识的转换。

这两个子过程代表了被用来确保组织持续的适应和变化的动态要素。

该学派分析框架的主导逻辑:

动态能力是静态和动态要素的聚合,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运行的、由过程和位置决定的高绩效惯例,其演进的方向受路径依赖的影响。

运用上述逻辑框架将企业各项指标付诸于“动态能力”维度过程如下:

组织管理过程:

组织管理过程有三个作用:

协调/整合(静态概念)、学习(动态概念)、重组与变革(转换概念)。

公司的战略状况不仅仅是由其学习过程,及其内部和外部处理刺激的协调决定,而是有其特有的资产决定。

我们所说的特有资产包含其专业化的厂房和设备等。

还包括其难以交易的知识资产及其互补资产,商誉及其相关资产。

这些资产决定起任何时间的竞争优势。

路径。

路径有三个作用:

路径依赖、技术机会和股价。

抽象的公司只是由部分或捆绑在一起的全体对其额的总和。

确实,某种程度上个人可因被提出或是接纳入一个组织镇,只要内部过程和结构保持不变,公司绩效不一定受到损坏。

根据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三层指标体系,分别为目标层A,主准则层B(即一级指标层)、次准则层C(即二级指标层)。

指标体系管理过程、定位和路径三个方面对企业的动态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组织和管理过程。

主要指企业应用各种资源创造竞争力的静态和动态能力的程度,包括总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利润率、总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费用、速动比率、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资产保值率、资产负债率。

定位。

主要指企业在市场中针对竞争对手而言构成竞争力的各种能力集合,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人均利润、市净率、社会贡献率。

路径。

主要通过企业无形资产和技术机会还反映,包括无形资产的净额,企业内科技人员的数量比例。

参考下表:

目标层

主准则层

次准则层

企业能力

组织管理过程

总资产(X1)

固定资产净值(X2)

资产报酬率(X3)

净资产收益(X4)

主营利润率(X5)

总资产增长率(X6)

流动比率(X7)

总资产周转率(X8)

营业费用(X9)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X10)

资产增值保值率(X11)

资产负债率(X12)

定位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3)

人均利润(X14)

市净率(X15)

社会贡献率(X16)

路径

无形资产净额(X17)

企业内部科技人员数量比例(X18)

通过利用企业公开的财务信息对测量维度的各项指标进行赋值,然后采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及其模型来对企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该方法后期基本思路是通过降维把多项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核心是通过主因子分析,选出K个主因子考察各个主因子与原始指标集之间的联系,再以每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造一个综合评价模型。

方法二、通过对Teece的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与EisenhartandMartin、ZolloandWinter等诸多学着研究成果的结合,构造出新的测量维度,并通过选取典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展开开放性访谈、书面案例研究等定性研究后,设计企业动态能力的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整理后进行回归分析,构建出企业培育其动态竞争能力做必须的路径或所必备的维度。

根据最新学者研究的理论成果动态能力的实质归纳为:

通过感知环境和学习,不断地进行资源整合和重构,以新的资源位势源泉去替代前期所确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通过对资源的整合重构获得存在的资源提升,以产生新的战略性组织惯例结构,从而获得能力的改变,促进动态成长。

动态能力的本质内嵌于组织过程和惯例中,它不是即席发挥,而是惯例化和模式化。

从若干论文中选取两个叫能够让人次内服和的地方。

第一种模型:

通过对动态能力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并把相似的能力(活动)归类(见表1),本文发现虽然很多学者对动态能力的主要组成内容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从资源重构和转变角度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Teece等(1997,2007)提到的感知环境、学习和整合三个方面内容。

感知环境包括感知顾客的需求和欲望,考虑竞争者行动,以防止市场地位受侵蚀(MengucandAuh,2006);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潜在的市场价值(贺小刚,2006)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