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3674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春秋战国—铁梨牛耕逐渐成为主要耕作方式(3)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4)古代农业经济的三大基本特点(5)小农经济的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

(1)金属冶炼

(2)丝织业(3)棉纺织业(4)陶瓷业(5)经营方式的变化(6)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历程

(2)城市的发展(3)重农抑商的形成、表现及影响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2)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3)“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专题要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

(一)农业起源

1.起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作物分布格局:

南稻北粟

3.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

1.农耕耕具

(1)原始社会:

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

(2)商周时期:

耒、耜仍是重要工具,出现青铜制品

(3)春秋战国:

冶铁技术推动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铁犁用于牛耕

(4)西   汉:

发明梨壁,牛耕推广(东汉牛挽犁)

(5)唐   朝:

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

翻车(曹魏马钧—人力提水)、筒车(唐朝--水力提水)

(三)水利工程

1.上古:

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

芍陂(春秋时期楚国)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郑国渠(战国时期韩国)

3.两汉:

漕渠、白渠;东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西域的坎儿井起源于西汉。

(四)生产组织的变化: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2.春秋战国以后:

自耕农经济(原因: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

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自给自足性

4.评价小农经济:

(1)积极性:

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除盐铁外,自耕农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消极性:

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后期,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

5.破产: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五)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一)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二)奴隶社会: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基本线索: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名称来源:

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名。

3.内容:

所有制形式:

土地国有制。

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生产方式: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争取他们的劳动。

4.瓦解及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齐国、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三)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封建土地所有制影响:

战国时期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存在二千多年,是封建社会各项繁荣的基础,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依靠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广大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另一方面到了明清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5.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恶果:

土地兼并

(1)概况:

①东汉—唐代:

田庄经济

主要特点:

聚族而居;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有私人武装;自给自足

②宋代: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③明清:

土地兼并日益普遍

(2)危害:

经济:

国家赋税收入减少;政治:

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3)措施:

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四)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通过契约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原因:

土地兼并

3.发展历程:

战国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以后日益普遍,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明清进一步发展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4.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按契约纳租,生产自主权提高,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三、古代手工业

(一)四大部门

1.金属冶炼

(1)青铜铸造:

(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小件青铜器;②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司母戊方鼎是其中杰出代表;③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铸造采用鎏金和镶嵌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2)铁器制造:

①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②战国时期铁器使用推广;③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来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炼钢技术:

①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4)燃料使用:

①煤--汉代开始用;北宋普遍用②焦炭--南宋末开始用;明朝流行

2.丝织业

(1)上古时代:

学会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丰富,图案精美;

(3)汉代:

远销欧洲,有“丝国”称号

(4)唐代:

缂丝技术

(5)明清:

苏州和杭州成为著名丝织中心;

3.棉纺织业

(1)宋末元初:

棉花由边疆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

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3)元明:

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4)明代后期: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容易种植、价格低廉、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4.制瓷业

(1)新石器时代:

陶器发明(彩陶—黑陶---白陶)

(2)东汉晚期:

青瓷 

(3)南北朝:

白瓷

(4)隋唐时期: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唐朝时中国瓷器已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代表—邢窑的白瓷)从唐代起我国瓷器开始外传。

(5)宋代:

出现了一大批瓷窑,景德镇是其中著名的一个,成为“瓷都”

(6)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能烧出青花瓷,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7)明朝:

能烧出五彩瓷;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8)清朝:

可以烧制珐琅彩,

(二)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

与农业相结合

(2)评价:

①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②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1)特点: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技艺先进,分工细致,生产范围广泛,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主要是武器和官府的生活用品,质量最好。

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评价:

①优势: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有利于技艺水平的提高,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②弊端:

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另外强制工匠服务,引起工匠不满(例如:

元代实行匠籍制度)

3.私营手工业:

(1)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        

(2)经营方式变化:

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

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剥削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

4.经营方式变化的影响

(1)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2)私营手工业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3)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的产生。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

   

2.规模越来越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3.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4.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

5.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

       

6.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四、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

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

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时期:

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

5.隋唐时期: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条件:

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密切了南北经济往来)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6.宋元:

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A表现:

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集镇、夜市出现;更广泛流通纸币。

7.明清:

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表现: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⑤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⑥形成许多区域性、行业性大商帮)

(二)城市的发展

1.严格限制阶段:

(周秦至唐代)

(1)时间:

有时间的控制

(2)地点:

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设市;在城中有特定位置

(3)管理:

受官府严格控制

(4)城市职能:

主要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放松限制阶段:

(宋至明清)

(1)时间:

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草市)

(2)地点:

分散在城中,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

(3)管理:

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

(4)城市职能:

经济职能加强

3.城市的类型

(1)唐宋:

沿海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原因:

海上贸易兴盛)

(2)明清:

工商业市镇,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商品转运码头汉口(原因:

一般是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

1.起源较早,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的繁荣           

4.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发展道路曲折

5.是农耕经济有益补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五、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

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

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根本原因)

(1)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3)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鄙薄科技

(4)对外关系:

海禁闭关政策

4.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5.近代前夜的危机

 

中      国

西     方

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鄙薄科技

 思想解放重视科技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

 海外殖民

 

(二)“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3.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业的流动性大,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矛盾。

4.“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表现

(1)战国时期的秦国:

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2)汉代: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中唐以后:

有些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商人地位提高。

(4)明清两代:

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5.“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的落后。

(三)“海禁”政策:

1.原因:

防止东部沿海的抗清势力与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影响:

(1)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2)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比较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时间

目的

作用

 

 

重农抑商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衰落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建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

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闭关锁国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

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

六、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

1.农业方面:

(1)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

(1)在制瓷、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

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文化方面:

(1)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

5.对外关系:

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学习方法】

复习本专题时,抓住一项经济制度,两项经济政策,三大经济部门,四大经济现象

1.一项经济制度:

指土地制度。

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和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2.两项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复习时,要从原因、表现、评价归纳二者的不同,从对社会进步角度看二者的相同点。

3.三大经济部门:

指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要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展的一般表现,注意三大经济部门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

4.四个经济现象:

指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私营手工业的艰难崛起,城市商品经济的突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