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0176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

《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

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杨富学王书庆

作者提供,原刊原刊《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1期

【摘要】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

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的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大都可以稽考。

十九塔中,除曾经存在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崇教寺塔、敦煌市西大乘寺塔、武威姑臧寺塔及四川崇州怀远镇晋原县塔失考外,其余十五座都有遗迹可寻。

这些塔据说都是根据印度阿育王塔原型仿制的。

根据敦煌石窟壁画、云冈石窟雕塑,尤其是鄮县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及近期于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阿育王塔的原型应为宝箧印塔。

【关键词】敦煌文献;舍利塔;阿育王塔;佛教;考古

一、舍利与舍利塔

舍利是梵语Sārira的音译,又作舍利子,汉译为灵骨、身骨、遗身,是人往生后经过火化而遗留下来的结晶体。

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所结成的珠状物,在佛经中称作舍利子。

舍利子的形状千差万别,既有圆形,也有椭圆形,更有莲花形,甚至还有的呈佛或菩萨状;其颜色也呈七彩斑斓,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也有的似水晶,光彩照人,而且如钻石一般坚硬,锤打不碎。

唐释道世编《法苑珠林·舍利篇·引证部》说:

舍利有其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

菩萨罗汉等亦有三种,若是佛舍利,椎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椎击便破矣。

[1]

《浴佛功德经》中将舍利分为二种,其一为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指佛的遗骨;二为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留的教法,即《大藏经》中的经律论等。

另外,舍利还有真身舍利与影骨舍利之别。

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遗留下来的舍利,称真身舍利,为防止真身舍利被盗或遗失,用其它材料仿制或代用的仿制舍利,即影身舍利,一般置于真身舍利之前,起一种保护作用。

如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四颗佛指舍利中,仅有一颗为释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其余三颗为唐代用玉石等材料复制的影骨舍利。

舍利的形成,一般说来,系修行者的道力功底久年积累所致,可以“证信”。

修行人在圆寂荼毗以后出现舍利的多少,可彰显修行人生前在践行戒定慧方面取得信仰成就的高低。

《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云:

“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2]死后身出舍利不是出家在家修行人追求解脱的最终目标,但却是修行者追求解脱过程中之量化标准之一。

舍利,并非佛菩萨在修行圆寂荼毗后所独享,一般肉体凡胎,达到一定修行次第,经过火化后也会有舍利出现,被称作舍利子或坚固子。

高僧的舍利是佛教徒通过勤修戒定慧所证得的道果,而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则与之迥然有别。

释迦牟尼为度化众生,解脱众生苦难,常现不同的法身、报身、化身,荼毗后的八万四千颗真身舍利便成为佛法身、报身、化身的标志,藉以激励修学者努力精进。

释迦牟尼灭度后200年左右,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公元前2世纪)统一古印度大部,国势大张。

在其皈依佛教后,大兴佛教,在华氏城(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

阿育王还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尊者耶舍舒指放光,八万四千道。

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

”[3]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

《阿育王传》卷一对这一过程有详细记载:

王还于本处,便造八万四千宝箧,金银琉璃以严饰之,一宝箧中盛一舍利。

复造八万四千宝瓮,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疋彩以为装校。

一舍利付一夜叉,使遍阎浮提,其有一亿人处,造立一塔。

于是鬼神各持舍利四出作塔……[王]到于上座夜舍之前,合掌而言:

“我今欲于阎浮提内造立八万四千宝塔。

”上座答言:

“善哉,善哉。

王若欲得一时作塔,我于大王作塔之时,以手障日,可遍敕国界:

‘手障日时,尽仰立塔。

’”于是后即以手障日,阎浮提内一时造塔。

造塔已竟,一切人民,号为正法阿恕伽王,广能安隐,饶益世间,遍于国界,而起塔庙。

善得滋长,恶名消灭,天下皆称为正法王。

[4]

阿育王到处建立塔寺,分奉舍利。

按每亿户人家分得一份,计八万四千份,建八万四千宝塔,华夏得十九份,建十九处宝塔。

阿育王朝时期佛教昌盛,以阿育王奉佛建塔有功,后世佛教徒为缅怀阿育王功德,多将瘗埋释迦牟尼舍利的塔称作阿育王塔,庶几成为释迦牟尼舍利塔的代名词。

二、敦煌文献P.2977的内容与价值

关于中华十九塔的情况,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成书于麟德元年,664年)、《广弘明集》卷十五和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八《故塔部第六》(成书于总章元年,668年)均有记载。

与之大致相同的记载又见于敦煌文献P.2977中,可与上述三史的记载互相印证,且可补充以上三史记载之不足,对全面认识我国早期舍利塔的分布与佛教发展状况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惜一直未引起学界的关注。

兹录全文如下:

第三明塔 佛灭度后一百八十六年,摩竭陀国铁轮王名阿育,开前故塔,取其舍利八万四千粒,使七宝为资,驱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宝塔,每一塔中安舍利一粒,请鸡头末寺十六万八千僧中,第一座号曰耶舍尊者,于五指端放八万四千道光明,敕鬼神寻光尽处,安塔一所,大唐国内得一十九所也。

第一在明州鄮县育寺

第二在金陵长干寺也

第三在青州临淄县寺久无名

第四在河中普救寺

第五在凤翔法门寺

第六在瓜州未知寺名

第七在沙州大乘寺

第八在故洛阳白马寺

第九在泾(凉)州姑藏寺

第十在甘州删丹县未知寺名

第十一在晋州洪同县广化寺

第十二在代州香谷县圆果寺

第十三在益州福咸(感)寺

第十四在洛京蜜(密)县超化寺

(第十五原缺)

第十六在怀州武陟县妙药(乐)寺

第十七在北京净明寺

第十八在北京榆杜(社)县寺久无名

第十九在魏府潮城县寺久无名

夫舍利者,唐言灵骨。

恐滥凡人之骨,故取舍利之名也。

经云:

舍利者,无量戒定慧之熏修,最上福田,甚难可得。

夫在家出家者,须求无上菩提者,总须礼敬是塔,乃至瞻一礼一香一花,扫洒供养者,千返生天,不堕地狱,所在之处,毫遗尊崇,见佛开经,总证道深。

[5]

P.2977为唐代写卷,首尾皆残,值得庆幸的是“第三明塔”部分内容基本完整,只有少数几字残损,而且结合上下文,可以补出。

文中注明十九处舍利塔的排位、地址及名称等状况。

其中,P.2977所列十九塔(漏第十五塔)之顺序与《法苑珠林》完全相同,《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所列与以上二者基本一致,惟十四塔与十五塔位置调换。

《广弘明集》卷十五所载古塔顺序与之不同(见表一),而且漏掉了凉州姑藏(臧)寺塔。

以敦煌文献P.2977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和《法苑珠林》的记载相比较,详略各有千秋。

如P.2977所载为19塔,《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则为20塔,多出“杂明神州山川藏宝等缘二十”,《法苑珠林·故塔部》又增为21塔,比P.2977多出“统明神州山川并海东塔”和“西域所造之塔”。

就内容论,P.2977尽管比上述三书都简略得多,但对塔名的记载却比三书更全面、更准确,如第四塔,《法苑珠林》和《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均失其名,《广弘明集》则称作“蒲阪育王塔”,学界仅知其位处蒲州,但到底是哪一座寺,长期无法确定。

[6]敦煌写本明确为“河中普救寺”,而今天蒲州正好有普救寺存在,其位置庶几乎可藉由此文献得到底定。

再如写本第十一塔为晋州洪同县广化寺塔,第十二为代州香谷县圆果寺塔,都比《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和《法苑珠林》的记载确切,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现以P.2977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林》、《广弘明集》进行比较,对应情况如下:

表一

序号

P.2977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

《法苑珠林·故塔部》

《广弘明集》卷十五

1

第一明州鄮县育寺

西晋会稽鄮塔缘一

西晋会稽鄮县塔一

越州鄮县塔一

2

第二金陵长干寺

东晋金陵长干塔缘二

东晋金陵长干塔二

闰(润)州江宁长干寺塔七

 

3

第三青州临淄县(未知寺名)

石赵青州东城塔缘三

石赵青州东城塔三

青州临淄阿育王寺塔十

4

第四河中普救寺

姚秦河东蒲坂塔缘四

姚秦河东蒲阪塔四

河东蒲坂育王塔十一

5

第五凤翔法门寺   

周岐州岐山南塔缘五

周岐州岐山南塔五

岐山法门寺塔四

 

6

第六瓜州(未知寺名)

周瓜州城东古塔缘六

周瓜州城东古塔六

瓜州土塔九

7

第七沙州大乘寺

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缘七

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七

沙州城大乘寺育王塔

十七

8

第八洛阳白马寺   

周洛州故都西塔缘八

周洛州故都西塔八

洛州白马寺育王塔十五

9

第九泾(凉)州姑藏寺

周凉州姑臧县塔缘九

周凉州姑藏故塔九

10

第十甘州删丹县(未知寺名)

周甘州删丹县塔缘十

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十

甘州删丹育王古塔十六

 

11

第十一晋州洪同县广化寺

周晋州霍山南塔缘十一

周晋州霍山南塔十一

晋州霍山育王寺塔十八

12

第十二代州香谷县圆果寺

齐代州城东古塔缘十二

齐代州城东古塔十二

代州育王塔十四

 

13

第十三益州福感寺

隋益州福感寺塔缘十三

隋益州福感寺塔十三

益州成都福感寺塔五

14

第十四洛京蜜(密)县超化寺

隋郑州起化寺塔缘十五

隋郑州超化寺塔十五

郑州超化寺塔二

15

(原缺)   

隋益州晋源县塔缘十四(雒县塔附)

隋益州晋源(原)县塔十四

益州晋源(原)县塔六

16

第十六怀州武陟县妙药(乐)寺

隋怀州妙乐寺塔缘十六

隋怀州妙乐寺塔十六

怀州武陟妙乐寺塔八

17

第十七北京净明寺

隋并州净明寺塔缘十七

隋并州净明寺塔十七

并州育王寺塔十二

18

第十八北京榆杜(社)县(未知寺名)

隋并州榆社县塔缘十八

隋并州榆社县塔十八

并州榆社育王寺塔十三

19

第十九魏府潮城县(未知寺名)

隋魏州临菑(黄)县塔缘十九

隋魏州临黄县塔十九

冀州临黄育王塔三

20

 

杂明神州山川藏宝等缘二十

统明神州山川并海东塔二十

 

21

 

 

明西域所造之塔二十一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及《法苑珠林·故塔部》之塔序编号完全一样,十四、十五都位处益州,书手误作同一寺,竟把“晋源(原)县塔”漏写。

原本应为十五的超化寺塔被提前一位,成了十四。

可以确定,敦煌写本依据的顺序无疑是《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及《法苑珠林》的记载,只是笔误才出现序列差异。

三者相较,历史地名略有出入,由此可证该塔所在寺院的方位及名称的历史变迁情况,如第十二的“代州香谷县圆果寺”和“齐代州城东古塔”,二者相较,可清晰地知道代州古塔所在寺院为圆果寺,兴建于北齐时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将隋以前所存的十九处舍利塔的兴废历史刻划出了一个较为完整、明晰的轨迹。

写本时代不明。

但其中所载“第十七在北京净明寺”一语可为我们确定其时代提供线索。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因并州是武氏故里建为北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区。

神龙元年(705年)废。

开元十一年(723年),又因并州为唐高祖发祥地,复建为北都。

天宝元年(742年),改北都为北京。

上元二年(761年),停京号,次年又称北都。

故而可以认为,该文献当写成于并州称北京时期(723~761年之间)或其后,比《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和《法苑珠林》大致要晚一个世纪左右。

原来没有名称的舍利塔先后被命名,这可能就是晚出的敦煌写本对塔名的记载却比早出的三史更全面、更准确的缘由。

三、十九塔杂考

关于中华十九座阿育王塔的状况,宋人志磐曾留下这样的描述:

摩腾谓汉明帝曰:

阿育王塔,震旦有十九处。

大士告刘萨诃:

洛阳(圣冢)、建邺(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