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1.13MB ,
资源ID:30017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017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docx

1、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敦煌文献P. 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杨富学 王书庆 作者提供,原刊原刊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1期【摘要】敦煌文献P. 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的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大都可以稽考。十九塔中,除曾经存在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崇教寺塔、敦煌市西大乘寺塔、武威姑臧寺塔及四川崇州怀远镇晋原县塔失考外,其余十五座都有遗迹可寻。这些塔据说都是根据印度阿育王塔原型仿制的。根据敦煌

2、石窟壁画、云冈石窟雕塑,尤其是鄮县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及近期于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阿育王塔的原型应为宝箧印塔。【关键词】敦煌文献;舍利塔;阿育王塔;佛教;考古一、舍利与舍利塔舍利是梵语Srira的音译,又作舍利子,汉译为灵骨、身骨、遗身,是人往生后经过火化而遗留下来的结晶体。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所结成的珠状物,在佛经中称作舍利子。舍利子的形状千差万别,既有圆形,也有椭圆形,更有莲花形,甚至还有的呈佛或菩萨状;其颜色也呈七彩斑斓,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也有的似水晶,光彩照人,而且如钻石一般坚硬,锤打不碎。唐释道世编法苑珠林舍利篇引证部说:舍利有其三种,

3、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萨罗汉等亦有三种,若是佛舍利,椎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椎击便破矣。1浴佛功德经中将舍利分为二种,其一为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指佛的遗骨;二为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留的教法,即大藏经中的经律论等。另外,舍利还有真身舍利与影骨舍利之别。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遗留下来的舍利,称真身舍利,为防止真身舍利被盗或遗失,用其它材料仿制或代用的仿制舍利,即影身舍利,一般置于真身舍利之前,起一种保护作用。如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四颗佛指舍利中,仅有一颗为释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其余三颗为唐代用玉石等材料复制的影骨舍利。舍利的

4、形成,一般说来,系修行者的道力功底久年积累所致,可以“证信”。修行人在圆寂荼毗以后出现舍利的多少,可彰显修行人生前在践行戒定慧方面取得信仰成就的高低。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2 死后身出舍利不是出家在家修行人追求解脱的最终目标,但却是修行者追求解脱过程中之量化标准之一。舍利,并非佛菩萨在修行圆寂荼毗后所独享,一般肉体凡胎,达到一定修行次第,经过火化后也会有舍利出现,被称作舍利子或坚固子。高僧的舍利是佛教徒通过勤修戒定慧所证得的道果,而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则与之迥然有别。释迦牟尼为度化众生,解脱众生苦难,常现不同的法身、报身、化身,荼毗后的八万四千颗

5、真身舍利便成为佛法身、报身、化身的标志,藉以激励修学者努力精进。释迦牟尼灭度后200年左右,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公元前2世纪)统一古印度大部,国势大张。在其皈依佛教后,大兴佛教,在华氏城(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阿育王还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尊者耶舍舒指放光,八万四千道。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3 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阿育王传卷一对这一过程有详细记载:王还于本处,便造八万四千宝箧,金银琉璃以严饰之,一宝箧中盛一舍利。复造八万四千宝瓮,八万

6、四千宝盖,八万四千疋彩以为装校。一舍利付一夜叉,使遍阎浮提,其有一亿人处,造立一塔。于是鬼神各持舍利四出作塔王到于上座夜舍之前,合掌而言:“我今欲于阎浮提内造立八万四千宝塔。”上座答言:“善哉,善哉。王若欲得一时作塔,我于大王作塔之时,以手障日,可遍敕国界:手障日时,尽仰立塔。”于是后即以手障日,阎浮提内一时造塔。造塔已竟,一切人民,号为正法阿恕伽王,广能安隐,饶益世间,遍于国界,而起塔庙。善得滋长,恶名消灭,天下皆称为正法王。4阿育王到处建立塔寺,分奉舍利。按每亿户人家分得一份,计八万四千份,建八万四千宝塔,华夏得十九份,建十九处宝塔。阿育王朝时期佛教昌盛,以阿育王奉佛建塔有功,后世佛教徒为

7、缅怀阿育王功德,多将瘗埋释迦牟尼舍利的塔称作阿育王塔,庶几成为释迦牟尼舍利塔的代名词。二、敦煌文献P. 2977的内容与价值关于中华十九塔的情况,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成书于麟德元年,664年)、广弘明集卷十五和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八故塔部第六(成书于总章元年,668年)均有记载。与之大致相同的记载又见于敦煌文献P. 2977中,可与上述三史的记载互相印证,且可补充以上三史记载之不足,对全面认识我国早期舍利塔的分布与佛教发展状况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惜一直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兹录全文如下:第三明塔 佛灭度后一百八十六年,摩竭陀国铁轮王名阿育,开前故塔,取其舍利八万四千粒,使七宝为资,驱役鬼神,

8、造八万四千宝塔,每一塔中安舍利一粒,请鸡头末寺十六万八千僧中,第一座号曰耶舍尊者,于五指端放八万四千道光明,敕鬼神寻光尽处,安塔一所,大唐国内得一十九所也。第一在明州鄮县育寺第二在金陵长干寺也第三在青州临淄县 寺久无名第四在河中普救寺第五在凤翔法门寺第六在瓜州 未知寺名第七在沙州大乘寺第八在故洛阳白马寺第九在泾(凉)州姑藏寺第十在甘州删丹县 未知寺名第十一在晋州洪同县广化寺第十二在代州香谷县圆果寺第十三在益州福咸(感)寺第十四在洛京蜜(密)县超化寺(第十五原缺) 第十六在怀州武陟县妙药(乐)寺第十七在北京净明寺第十八在北京榆杜(社)县 寺久无名第十九在魏府潮城县 寺久无名夫舍利者,唐言灵骨。恐

9、滥凡人之骨,故取舍利之名也。经云:舍利者,无量戒定慧之熏修,最上福田,甚难可得。夫在家出家者,须求无上菩提者,总须礼敬是塔,乃至瞻一礼一香一花,扫洒供养者,千返生天,不堕地狱,所在之处,毫遗尊崇,见佛开经,总证道深。5P. 2977为唐代写卷,首尾皆残,值得庆幸的是“第三明塔”部分内容基本完整,只有少数几字残损,而且结合上下文,可以补出。文中注明十九处舍利塔的排位、地址及名称等状况。其中,P. 2977所列十九塔(漏第十五塔)之顺序与法苑珠林完全相同,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所列与以上二者基本一致,惟十四塔与十五塔位置调换。广弘明集卷十五所载古塔顺序与之不同(见表一),而且漏掉了凉州姑藏(臧)寺塔。以

10、敦煌文献P. 2977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和法苑珠林的记载相比较,详略各有千秋。如P. 2977所载为19塔,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则为20塔,多出“杂明神州山川藏宝等缘二十”,法苑珠林故塔部又增为21塔,比P. 2977多出“统明神州山川并海东塔”和“西域所造之塔”。就内容论,P. 2977尽管比上述三书都简略得多,但对塔名的记载却比三书更全面、更准确,如第四塔,法苑珠林和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均失其名,广弘明集则称作“蒲阪育王塔”,学界仅知其位处蒲州,但到底是哪一座寺,长期无法确定。6 敦煌写本明确为“河中普救寺”,而今天蒲州正好有普救寺存在,其位置庶几乎可藉由此文献得到底定。再如写本第十一塔

11、为晋州洪同县广化寺塔,第十二为代州香谷县圆果寺塔,都比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和法苑珠林的记载确切,诸如此类,比比皆是。现以P. 2977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林、广弘明集进行比较,对应情况如下:表一序号P. 2977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法苑珠林故塔部广弘明集卷十五1第一明州鄮县育寺西晋会稽鄮塔缘一 西晋会稽鄮县塔一越州鄮县塔一2第二金陵长干寺东晋金陵长干塔缘二东晋金陵长干塔二闰(润)州江宁长干寺塔七3第三青州临淄县(未知寺名)石赵青州东城塔缘三 石赵青州东城塔三青州临淄阿育王寺塔十4第四河中普救寺姚秦河东蒲坂塔缘四 姚秦河东蒲阪塔四河东蒲坂育王塔十一5第五凤翔法门寺 周岐州岐山南塔缘

12、五 周岐州岐山南塔五岐山法门寺塔四6第六瓜州(未知寺名)周瓜州城东古塔缘六 周瓜州城东古塔六瓜州土塔九7第七沙州大乘寺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缘七 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七沙州城大乘寺育王塔十七8第八洛阳白马寺 周洛州故都西塔缘八周洛州故都西塔八洛州白马寺育王塔十五9第九泾(凉)州姑藏寺周凉州姑臧县塔缘九 周凉州姑藏故塔九缺10第十甘州删丹县(未知寺名)周甘州删丹县塔缘十 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十甘州删丹育王古塔十六11第十一晋州洪同县广化寺周晋州霍山南塔缘十一周晋州霍山南塔十一晋州霍山育王寺塔十八12第十二代州香谷县圆果寺齐代州城东古塔缘十二 齐代州城东古塔十二代州育王塔十四13第十三益州福感寺隋益州福感寺

13、塔缘十三隋益州福感寺塔十三益州成都福感寺塔五14第十四洛京蜜(密)县超化寺隋郑州起化寺塔缘十五 隋郑州超化寺塔十五郑州超化寺塔二15(原缺) 隋益州晋源县塔缘十四(雒县塔附) 隋益州晋源(原)县塔十四益州晋源(原)县塔六16第十六怀州武陟县妙药(乐)寺隋怀州妙乐寺塔缘十六 隋怀州妙乐寺塔十六怀州武陟妙乐寺塔八17第十七北京净明寺隋并州净明寺塔缘十七隋并州净明寺塔十七并州育王寺塔十二18第十八北京榆杜(社)县(未知寺名)隋并州榆社县塔缘十八 隋并州榆社县塔十八并州榆社育王寺塔十三19第十九魏府潮城县(未知寺名)隋魏州临菑(黄)县塔缘十九 隋魏州临黄县塔十九冀州临黄育王塔三20杂明神州山川藏宝等缘

14、二十统明神州山川并海东塔二十21明西域所造之塔二十一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及法苑珠林故塔部之塔序编号完全一样,十四、十五都位处益州,书手误作同一寺,竟把“晋源(原)县塔”漏写。原本应为十五的超化寺塔被提前一位,成了十四。可以确定,敦煌写本依据的顺序无疑是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及法苑珠林的记载,只是笔误才出现序列差异。三者相较,历史地名略有出入,由此可证该塔所在寺院的方位及名称的历史变迁情况,如第十二的“代州香谷县圆果寺”和“齐代州城东古塔”,二者相较,可清晰地知道代州古塔所在寺院为圆果寺,兴建于北齐时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将隋以前所存的十九处舍利塔的兴废历史刻划出了一个较为完整、明晰的轨迹。写本时代

15、不明。但其中所载“第十七在北京净明寺”一语可为我们确定其时代提供线索。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因并州是武氏故里建为北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区。神龙元年(705年)废。开元十一年(723年),又因并州为唐高祖发祥地,复建为北都。天宝元年(742年),改北都为北京。上元二年(761年),停京号,次年又称北都。故而可以认为,该文献当写成于并州称北京时期(723761年之间)或其后,比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和法苑珠林大致要晚一个世纪左右。原来没有名称的舍利塔先后被命名,这可能就是晚出的敦煌写本对塔名的记载却比早出的三史更全面、更准确的缘由。三、十九塔杂考关于中华十九座阿育王塔的状况,宋人志磐曾留下这样的描述:摩腾谓汉明帝曰:阿育王塔,震旦有十九处。大士告刘萨诃:洛阳(圣冢)、建邺(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