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0062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docx

《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docx

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

辛酉政变的历史故事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发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

  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京城震动。

咸丰皇帝急忙带着他的皇后钮祜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以及一班亲信,逃亡到热河去,由恭亲王奕?

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

奕?

费尽周折,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欢心。

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奕?

手里,而是掌握在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一班人手里,这些人将奕?

视为自己的政敌,千方百计地排挤他,不让他随驾到热河。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8月,咸丰在签订《北京条约》后不久就病死了,他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即位。

年号定为祺祥。

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驸马景寿,还有原来的五个军机大臣中的四个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

咸丰临终前,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载淳继位后,尊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慈禧太后。

载淳的母亲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是个阴险、贪权、又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刚刚坐上圣母皇太后的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揽权。

慈禧先让人建议,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所以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要掌握实权。

她明目张胆的要权行为自然而然遭到了辅政八大臣的坚决抵制,载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

虽然两宫太后掌握着咸丰所赐的两枚印章,在政治上与八大臣势均力敌,但由于当时的热河行宫全部都是辅政八大臣的势力,慈禧费尽心思也未能得逞,只好虚与委蛇,暂时向八大臣妥协,但她始终也没放弃垂帘听政的想法。

正好慈安太后对肃顺等人的所做所为也是极不赞成,慈禧于是串通了慈安,并且使用苦肉计,将自己的心腹发回北京,与恭亲王奕?

串通。

  奕?

是咸丰的亲弟弟,为人机智、练达,很有才干,相比之下,身为皇帝的咸丰却显得平庸无能,这就招来了咸丰帝的猜忌,因此,咸丰在政治上疏远奕?

,重用肃顺等人。

奕?

虽贵为亲王,但却没有什么实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

咸丰逃亡热河,命令奕?

留在北京与侵略者议和,一同留下的还有军机大臣文祥。

文祥因为与奕?

关系较好,也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不准他随同前往热河。

后来的八个辅政大臣中,有四个是军机大臣,只有文祥除外。

所以,奕?

和文祥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不除不快。

正是基于这些,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求援信号后,奕?

和文祥决定要帮助两宫太后除掉辅政八大臣。

  10月,奕?

经多次申请,才得以以奔丧的名义赶到热河。

在大行皇帝的灵前一番哭祭之后,他谒见了两宫太后,和两宫太后密谋了许久,最后决议在北京发动政变。

奕?

回到北京后,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作好了发动政变的一切准备。

  在从承德回北京时,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梓宫为由,随灵柩走了一天,就决定和载垣、端华等7大臣由小路提前回北京。

让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  11月1日刚到北京,慈禧就迫不及待的接见了恭亲王奕?

,军机大臣文祥等。

第二天一早,奕?

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撤职查办,严加看管。

并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护送梓宫回京的肃顺。

不久(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她是尽心和议的卖国贼。

接着(11日)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

加封恭亲王奕?

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

奕譞、文祥、胜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晋爵。

虽未同治是指由两宫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

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故又称辛酉政变。

而发生此事的地点又在北京,故又称北京政变。

  从此,慈禧作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和他们的代表,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了47年的罪恶统治。

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就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了著名的太平天国革命。

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与外国签订的。

她的篡政和统治,使近代中国蒙受了无穷无尽的屈辱。

  补充:

辛酉政变取胜的直接原因是:

  第一,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

,抓住并利用官民对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强烈愤怒,对承德集团不顾民族、国家危亡而逃到避暑山庄的极大不满,把全部历史责任都加到顾命八大臣头上。

也把咸丰皇帝到承德的责任加到他们头上。

从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

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争取了官心、军心、旗心、民心,顾命八大臣则成了替罪羊。

  第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

,利用了顾命大臣对慈禧与奕炘的力量估计过低而产生的麻痹思想,又利用了帝后虽是孤儿寡母,却掌握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顾命大臣虽可拟旨不加盖这两枚印章却不能生效,两宫太后与奕炘可由大臣拟旨加盖这两枚印章便能生效的有利条件。

  第三,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

,抢占先机,先发制人,没有随大行皇帝灵柩同行,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控制与监视,并从间道提前返回,利用自农历7月17日咸丰皇帝逝世,到咸丰皇帝灵柩运到皇宫,其间有七十四天的充分时间,进行政变准备。

原定农历9月23日起灵驾,29日到京,因下雨道路泥泞,而迟至9月3日到京,比原计划晚了四天。

而两宫太后于29日到京,30日政变,时间整整差了三天。

这为她们准备政变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打了一个时间差与空间差。

  第四,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

,清楚地意识到并预感到:

这是他们生死存亡的历史关键时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个鱼死网破。

慈禧曾风闻咸丰皇帝生前肃顺等建议他仿照汉武帝杀其母留其子的钩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后皇太后专权。

这个故事,《汉书·外戚传上》记载:

汉武帝宠幸钩弋夫人赵婕妤,欲立其子,以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乱国家。

赵婕妤遭汉武帝谴责而死。

汉武帝临终前,立赵婕妤子为皇太子,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少主,是为汉昭帝。

但是,咸丰皇帝没有像汉武帝那样做,而是用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来平衡顾命大臣、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并加以控制。

结果,这两枚印章被两宫太后所利用,打破了初始的权力平衡结构。

  辛酉政变是君权与相权的一次大的冲突,表现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

的聪明才智。

它的重大结果是清朝体制的一大改变。

经过辛酉政变,否定赞襄政务大臣,而由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是重大的改制。

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

为议政王,这是当年睿亲王多尔衮辅政的再现。

但有一点不同:

既由帝胤贵族担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又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这样皇权出现二元:

议政王奕?

总揽朝政,皇太后总裁懿定。

这个体制最大的特征是皇太后与奕?

联合主政,后来逐渐演变为慈禧独揽朝政的局面。

随之产生一个制度:

领班军机大臣由亲贵担任,军机大臣有满族两人、汉族两人。

在清朝同治时期,大体维持了这种五人的军机结构局面。

  辛酉政变就满洲贵族而言,主要是宗室贵族同帝胤贵族的矛盾与拼杀。

两宫皇太后特别是慈禧皇太后,主要利用和依靠帝胤贵族,打击宗室贵族,取得了胜利。

  同治皇帝在辛酉政变后,内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外有议政王奕?

主政,从而开始了同治新政。

  整个辛酉政变的过程按时间顺序演变记录:

  公元1861年农历7月:

  17日,咸丰皇帝死。

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

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瑞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

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

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

八大臣同两宫太后发生矛盾。

  18日,大行皇帝入殓后,以同治皇帝名义,尊孝贞皇后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孝钦皇太后即圣母皇太后。

  公元1861年农历8月:

  1日,恭亲王奕?

获准赶到承德避暑山庄叩谒咸丰皇帝的梓宫。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

相传奕?

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

奕?

获准同两宫太后会面约两个小时。

奕?

在热河滞留六天,尽量在肃顺等面前表现出平和的姿态,麻痹了顾命大臣。

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炘,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断,抢夺先机,外柔内刚,配合默契。

恭亲王奕?

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政变。

此时,咸丰皇帝刚驾崩十三天。

  2日,醇郡王奕缮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

  6日,御史董元醇上请太后权理朝政、简亲王一、二人辅弼的奏折。

  7日,准兵部侍郎胜保到避暑山庄。

胜保在下达谕旨不许各地统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后,奏请到承德哭奠,并率兵经河间、雄县一带兼程北上。

  11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折所请,两宫皇太后召见八大臣。

肃顺等以咸丰皇帝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故事,拟旨驳斥。

两宫皇太后与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激烈辩论。

八大臣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

据史籍《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

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

两宫太后不让,载垣、瑞华等负气不视事,相持愈日,卒如所拟。

八大臣想先答应两宫太后,把难题拖一下,回到北京再说。

  18日,宣布咸丰皇帝灵柩于农历9月23起灵驾,29日到京。

  公元1861年农历9月:

  1日,同治皇帝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徽号。

  4日,郑亲王瑞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醇郡王奕缮任步军统领。

先是,两宫太后召见顾命大臣时,提出瑞华兼职太多,瑞华说我只做行在步军统领;慈禧说那就命奕缮做步军统领。

奕缮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

不久,奕缮又兼管善捕营事。

  23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

同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承德启程返京师。

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29日,同治皇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

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

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

两宫皇太后抵京后,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

等。

  30日,发动政变。

同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缮就之谕旨,宣布载垣等罪状:

  ⑴上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划乖张所致。

载垣等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惑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于各国,淀园被扰。

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万不得已之苦衷也!

就是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

  ⑵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解载垣、瑞华、肃顺、景寿任,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退出军机。

《清史稿·肃顺传》记载:

此前,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缮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

咆哮不服,械系。

下宗人府狱,见载垣、瑞华已先在。

《清穆宗毅皇帝实录》记载:

以醇郡王奕缮管善捕营事。

这可能同奕缮逮捕肃顺事有关。

  公元1861年农历10月:

  1日,命恭亲王奕?

为议政王、军机大臣。

随之,军机大臣文祥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清史稿·文祥传》记载:

十月,回銮,(文祥)偕王大臣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命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侍郎宝鋆、文祥为军机大臣。

  3日,大行皇帝梓宫至京。

  5日,从大学士周祖培疏言:

怡亲王载垣等拟定祺祥年号,意义重复,请更正,诏改祺祥为同治。

同治含义可做四种诠释:

一是两宫同治,二是两宫与亲贵同治,三是两宫与载淳同治,四是两宫、载淳与亲贵同治。

  6日,诏赐载垣、瑞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处斩,褫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职,穆荫发往军台效力。

据记载:

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

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